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张居正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起,部分清廷重员和封疆大吏将停废科举视为改革科举的主要目标。1903年,张之洞、袁世凯奏请递减科举,因军机大臣王文韶反对而搁浅。同年,吏部尚书张百熙奏请递减科举,获朝廷允准。上谕: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将乡、会试中额及各省学额,按照所陈逐科递减,待各省学堂一律办齐,确有成效,再将科举学额分别停止,以后均归学堂考取,届时候旨遵行。至此清廷正式确立渐废科举之方针。

然而,清廷渐废计划尚未实施,国内外时势急剧变化。面对反清浪潮,清廷内部立宪呼声日益高涨,立完急需新式政治人才。反对停废科举的徐桐、刚毅早已过世,而主张改革科举的荣禄、刘坤一等人受赏识和提拔。1905年,清廷同意袁世凯等人“立停科举,广以学校”的奏请。上谕:着即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编自李世愉《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科举制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新政时期的科举制改革。

2 . 材料

明代江南官田重赋,是明代经济财政中一个十分特殊的现象。沉重的负担,迫使农民大批逃亡,国家税源减少,拖欠严重。明中期,周忱被任命为江南巡抚,到任后,深入民间,调查研究。对有才干的官员,则放手提拔使用。共同促成了江南的经济改革。

周忱拉皇帝诏书作大旗,抵制户部的压力,与苏州知府况钟等经过一个多月的筹算,对各府的税粮都作了认真调整,仅苏州府即减七十二万石。粮食的运输征解是田赋制度中一个十分困难与棘手的问题。他改变运粮方法,农民既省费用又便利,漕军也得到了实惠。

明代有按田粮随征马草的税目。马草运输比粮食尤难。周忱奏请每束折银三分,缴付南京,由南京就近购买。他把田赋的征收与徭役的支出混合使用的办法,实际上开了赋役合征的先河。周忱亦以善理财赋著称,如《明史·周忱传》指出:“终忱在任,江南数大郡,小民不知凶荒,两税未尝拖负,忱之力也。”

(1)依据材料,概括周忱改革的主要内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忱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唐朝实施两税法以来,以资产为主要征税标准的税制逐步建立。南宋初,南方农业的发展还不足以支撑政府的开支。为此,政府加强农业管理,清理土地,规范赋税,于是最早的土地赋税造册制度出现。明太祖也深谙土地赋税管理的重要性,从建国初即命各州县分区着手清丈土地、核定天下田赋,其数额列入《黄册》即户口册,详细登记各地居民的丁口和产业情况,每年审查一次。洪武二十年进而编制《鱼鳞图册》,图册有分图和总图,分图以田块为单元编号,每张分图上绘有田块形状草图,旁注坐落、面积、四至、地形及土质等级,登记的项目相当完备。总图由各分图田块组成,各田块栉比排列,看似鱼鳞,故称《鱼麟图册》。鱼麟图册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立的科学的土地赋税管理办法,是地政管理史上的巨大进步。

—据相关资料改编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建立土地赋税管理制度的背景并概括鱼麟图册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代鱼麟图册制度的历史作用。

4 . 明代实行“一条鞭法”较早的地区是南直隶(与今江苏省、安徽省以及上海市相当)、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在1561- -1572 年的十多年间,才逐渐向全国推广。这些地区较早实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在于(     
A.隆庆开海推动沿海贸易发展
B.赋役折银加重了百姓负担
C.南方地区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D.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了中国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期由于土地兼并、豪强瞒漏,大量徭役负担转嫁到户小力单的穷人之家,导致农民纷纷破产逸亡,朝廷控制的田亩、人丁日益短缩,财源枯竭,入不敷出。万历六年(1578年)下令对“天下田亩通行丈量”,结果查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多达三百万顷。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进一步在经济政策和赋役制度方面深化改革,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规定:把田赋、原先按户丁征派的力役和其他各种名目的杂税合编为一条,统一按田亩核算,“计亩征银";官府用取代力役的丁银雇人服役;取消里甲征收的环节,统一由官府收解。一条鞭法的推行,“一举而官民积重之弊皆反(返)”,成效立见。

——摘编自曹大为《评张居正改革》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经济基础和税收制度构建的特殊性,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在税收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极小,且逐渐呈下降趋势,因而其财政功能和收入调节功能都极为有限。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特别是出于解决来华工作外籍人士的个人所得税问题,财政部税务总局从1978年底开始研究建立个人所得税制度的问题。根据“税负从低、优惠从宽手续从简”的原则,1980年通过并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摘编自赵仁平《近现代中国个人所得税功能的历史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的背景和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80年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原因和意义。
2022-04-25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建国伊始,大量官田的存在,导致洪武以来就产生了所谓“江南重赋”的问题,而且这些税负大多落在小农头上。地主豪绅大肆兼并官田,并采取“以官作民”的伎俩,使“田居富室,粮坐下户”。江南财富再分配矛盾逐步激化。明宣德四年(9年),宣常下诏江南官田改料减征,每亩减十之二三至周忱为江南巡抚时,实行“里甲锥”制度,把原本应接户征收的里甲费用“十之二三”抑之于田粮,并征收白银。摊丁入地折银征收的改革,封建国家对人手控制已无关紧要,万历以后各地里甲大多转变为以“缉捕奸盗”为主要职责的保甲。改革使大批劳动力人手从非生产性徭役劳作中解脱出来,转向生产劳动。改革中“富商大贾……赀或累万计,而竟以无田幸免(徭役)”,商人遂不再买田。资本因而向城镇集中,产生了一批富商大贾,群体性经商成风,出现了徽商、晋商。粤商等资本雄厚的商帮。他们从事棉,丝织品和盐等大宗商品的远距离贸易,在国内形成了江南,珠江三角洲,华北等经贸区。海禁的局部开放,外商纷纷来华贸易,“白银大量涌入,通过丝银外贸结构,完成了与世界的链接”。

——摘编自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改革和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赋役制度改革首先从江南开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赋役制度改革对江南社会转型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居正,嘉靖年间进士,1572年任内阁首辅。张居正深感大明江山如同“将圮而未圮”之室,“其外窿然,而中则蠹矣”。于是,他针对官场上无视法纪、上下因循苟且、遇事推诿的作风进行改革,根据事情的大小、缓急,定出时限,延误者受到究治,进行整顿。他在大同、甘肃等边外之地设置互市,听令内地商人赴边贸易;他经常就边疆镇守和防御之事和部将商榷讨论,给与专断之便,并让地方官员配合,“动无掣肘”,故能边境晏然。他启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运河,很快,“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黄河得到治理,漕船可以直达北京。张居正面对官僚和缙绅地主的反对,下令清查全国土地,凡勋戚庄园、民田等,一律丈量。并在清查土地的基础上,推行“一条鞭法”,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张居正改革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居正改革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居正及揽大政, 登首辅,概然有任天下之志。十年来海内前清。用李成梁、成继先,委以北边,壤地千里,荒外警南。 蛮累世负团者,次第遭将刚平之。力年富国,文仓集可变十年,间寺(具部下设机构)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相近幸,严考成,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一时治绩炳然。

——摘编自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二   万历十二年....籍没张居正家,林连颜多,上日:“张居正钳制言官,蔽赛联聪,专权乱政,周上负思,谋四不忠,本当断棺戮尸,念效劳有年,姑免尽法……刚愎自用,成权震主。身死未,通遭剥夺,并籍其家,子补皆不保云。

——摘编自《明史纪事本末》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材料和材料对张居正的评价及依据。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张居正“祸发身后”的原因。
2020-04-22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中原金科大联考高三4月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9 . 附加题(注意:本题为AB层学生选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武八年(1375年),明政府开始发行大明宝钞,惯行于明朝270多年。由于只发不收,导致市场流通的纸币越来越多,泛滥成灾,通货膨胀日益严重,到正统九年(1444年)“积之市肆,过者不顾”。正德年间,宝钞实际已经废止。

——时寒冰《时寒冰说欧债真相警醒中国》

材料二 明代中期以前,大明宝钞和铜钱是法定货币;成化、弘治以降,白银上升为事实上的货币,和铜钱一起成为国家法定货币。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贼役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一条鞭法”,“民间输官之物皆用银”“银始独重于天下,百物皆取银为准矣”。从宋到明,中国银矿的产额略呈减少的趋势,晚明由海外输入的白银总量,大概是国内产银量的十倍。

——摘编自卜宪群总撰稿《中国通史——明清》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货币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2019-05-0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东省青岛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考成法”就是考察成效的法规,是由张居正呈请明神宗批准并向全国范围内颁行实施的旨在整顿吏治及各项舞政的一项制度法令。考核方法是逐级考核,具体做法是:各衙门设置三本藉。一本叠记所有来往公文和办理的公务、留为底册;一本交与六部相应的六科备注,实行一件注销一件,如未按时完成,即由该科具奏请示处理;一本送内阁,以备臣随时查考。随后形成随事考成制度:要求官员遇各章奏必须切实贯彻执行中央攻令,并限期考核、有赏有惩。“若各抚按官奏行事理有嵇迟搁者,部举之;各部院注销文册有容隐欺者,科臣举之;六科本具奏有容隐璈蔽者,臣等举之。”这种规定实上形成了内阁监督六科、六科监督六部、六部监督其所属官员及地方官的格局。

——摘编自《张居正考成法被废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括张居正“考成法”的特点。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考成法“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