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俄国农奴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59年,亚历山大二世批准成立编纂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由自由派贵族和自由派社会活动家组成,承担制定取消农奴制、保留贵族地产等方面法律的任务。编纂委员会解散后,他所制定的农民改革方案先后提交农民事务委员会和国务会议表决,遭到反对势力的坚决抵制。只是由于亚历山大二世的弟弟康斯坦丁.尼古拉耶维奇担任农民事务委员会主席,改革方案才获通过。在国务会议上,改革方案再次遭到非难,亚历山大二世力排众议,最终使农民改革方案获得通过。改革的基本内容即带土地解放农民、取消地主领地世袭权得到了实施。1861219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这项违背国务会议多数成员意见的农民改革法令。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也因此在当时被称为“解放者”。

——摘编自张广翔《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与俄国现代化》


(1)据材料,分析1861年改革方案得以通过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亚历山大二世被称为“解放者”这一观点。
2021-06-2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二   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

——摘编自华莱士《俄国》

材料三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编自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根据材料一,指出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
2021-06-18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阶段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治政府为了支付发展资本主义的费用,国家的财源唯靠农民的租税,“政府只得在地税上做文章'。明治政府于18737月颁布《地税改革条例》,……地税改革主要是将过去的实物贡租改为以货币交付地税,由土地所有者缴纳,重新确认土地所有权。明治政府发给土地持有者的券,确认土地归个人私有,并可自由买卖,这样,土地成为私有财产,土地商品化和租佃契约化确立。

186132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国务会议批准的《农民改革法令草案》,法令包括17个文件,……对于土地,俄国政府这样规定,把全国分为三个地带:非黑土地带主要属于工业区,土地价值不高;黑土地带,地价昂贵;草原地带,地广人稀,以休耕为主。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对于份地不做明确规定,……在非黑土地带和黑土地带,当地主拥有土地只占全部土地的1/3时,即使农民份地没有超过最高标准,地主也有权实行割地。土地所有权属于地主,农民对份地只有使用权。在不欠债的情况下,农民可以赎买宅园地,赎金额要同地主协商;至于买份地,则必须事先取得地主同意,赎金一般远远超过土地价格。

——摘编自余龙生、周振华《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若干政策之比较》

材料二   在俄国,“要剥夺农民,不必像在英国和其他国家那样,把他们从他们的土地上赶走;同样也不必用命令来消灭公有制。请你们试一试,超过一定的限度从农民那里夺取他们的农业劳动产品,那么,尽管你们用宪兵和军队,也不能把他们束缚在他们的土地上!

——马克思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日本与俄国在农业改革方面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日本与俄国在土地改革措施方面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农奴制改革改变了俄国的发展轨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861年改革之所以被称为农民改革,是因为它要解决农奴制下的农民问题。..于是如何改善农奴的生活、如何调节农奴与地主之间的关系,成为农民问题的核心。具体而言,这些问题主要包括:(1)在民事方面,农民缺乏人身、迁徙、婚姻等公民权,必须依附于地主;(2)在经济方面,农民以地主分配的份地作为生存之本,为此要为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3)在法律方面,地主对农民享有领地警察权或司法审判权,可对农民实施体罚;(4)在财产方面,农民没有不动产所有权,其动产也会遭到地主的干涉。从叶卡捷琳娜二世以来,俄国政府和精英都在讨论解决农民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能途径,对待农奴制和农民问题的态度逐渐成为俄国社会思想的中心议题。

一摘编自张广翔 《再论亚历山大二世与俄国1861年农民改革》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待农奴制和农民问题的态度逐渐成为俄国社会思想的中心议题”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61 年农奴制改革的措施,并作简要评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二 在农奴制改革前夕,有这样一个地主,人们问他为什么不使用打谷机时,他回答说:“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它需要修理,还需要喂养马匹(用马匹来带动机器);而农民一文钱也不要花费。”

——《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

材料三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1)根据材料一,归纳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反映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转折点的理由。
2020-07-17更新 | 103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绥化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改革是人类历史的鲜明主题,每一次改革都引人深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   责任感和时代要求的结合,促使他(亚历山大二世)充满活力地在其任期的头十年完成了改革的绝大多数工作。……在其统治末期,他成了一个悲剧性人物,……他以及俄国的悲剧在于他没有明确的思想,……不知道该怎样把其基本保守的本能和19世纪下半叶现代化的要求协调起来。由于不能高瞻远瞩,所以,他在许多同时代人眼中有时像个改革家,而有时则又像个改革的反对派。

——【美】沃尔特·G·莫斯《俄国史》

材料三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完成下列要求:
(1)指出俄国统治者为克服材料一中的“关键弱点”采取的重大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举措的局限性。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二世在政治体制和司法制度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据材料二分析他在统治末期成为“悲剧性人物”的原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转折点的表现。
2020-11-24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粮食、亚麻、兽皮、皮货、木材等,粮食占出口额的35%以上;进口商品主要为工业品,即工厂所需的机器和设备、颜料、皮棉、煤。从1822年起,俄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进行限制,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出口结构中,农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英国,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到90年代,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

——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


(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
2020-07-09更新 | 4978次组卷 | 27卷引用:新疆昌吉州教育共同体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讲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图为俄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材料三   1989年共产主义制度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崩溃,当然还有东德——它以并入联邦德国而整体消失……一度令人畏惧的柏林墙被敲成一片片碎片做了纪念品。1991年12月底,飘扬在克里姆林宫镰刀锤子的苏联红旗徐徐降下,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

——据《俄罗斯史》


(1)材料一反映了俄国社会的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指出其基本原因。
(3)材料三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1826~1854年俄国各地爆发的农民起义达70多次,平均每年达24次以上。1853~1856年俄国与英国、法国等国在争夺黑海和巴尔干控制权的战争中遭到惨败。这使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关于脱离农奴依附关系的农民的总法令》等宣布农民有离开土地、拥有财产等自由权利,农民为了获得自由和份地,必须和地主订立契约,并缴付巨额赎金。1861年以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只用数十年的功夫就完成了欧洲某些旧国家整整几个世纪才能完成的转变。

——摘编自潘黎明《俄国1861年改革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1871年底,明治政府派出使节团奔赴西方考察,历时两年。在此基础上,大久保利通于1874年5月提出了《殖产兴业建议书》,提出日本要想改变落后面貌,必须效仿英国,鼓励民众发展工商业。要打开局面,“非赖政府官员奖励诱导之力不可”,政府“要参照日本的风土人情,制定发展方略”。他认为农工商“各业需要配套发展”……工商业方面,应该先从“屑丝、纺绩等轻工业制造”入手,……政府应“予之以贷款,予之以扶植”。他认为鼓励、扶植民众经营实业,才是经济现代化成败的关键。方针确立之后,日本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工业建设活动。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迎来了战前工业化的高峰,始终保持了高经济增长率。

——摘编自姚传德《从官办到民营——日本明治政府殖产兴业方针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久保利通殖产兴业方针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俄两国工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材料   1857年沙皇发布诏书,要求依照以下原则调整农民和地主的关系:保留地主全部土地的所有权;地主享有世袭领地治安权。在苏沃洛夫伯爵领导下,彼得堡委员会拟定的方案内容是:全部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在完全服役的条件下可无限期地使用份地;保证地主对农民的支配权。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地主和他们的代言人自由派的纲领是:“只要改良,不要革命”,他们当中的大多数都对沙皇诏书表示热烈欢迎,称赞它“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是贵族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的产物”。革命民主主义者,对于沙皇诏书完全持另一种态度。奥加廖夫拟定的“全俄新机构”纲领,要求立即废除地主和国家对人身和土地所享有的一切农奴制特权,将土地无偿地分给农民。农民运动的高涨和革命民主主义者对改革准备工作的揭露与抨击,在统治阶级中引起了极大的恐慌。亚历山大二世为形势所迫不得不再作让步。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关于废除农奴制的宣言。

——摘编自《农奴制的衰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各派别对沙皇诏书改革的态度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重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