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俄国农奴制改革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1 . 19世纪中后期俄国农民从事打工等副业活动较多。

材料   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的份地减少导致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加之税高赋重,农民对货币资金的需求更加强烈,并努力寻找增收机会。地主经济和部分富农经济为农民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同时也得到地方行政机关的支持。农民受雇于地主及富裕的同村人,既能在农忙时从事田间劳作,又能在农闲时赚取额外收入来交纳赋税和维持日常生活开支。……这些副业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辅助和有益补充的作用,较之农业,副业表现出相对明显的资本主义发展趋势。……部分农民成为无产者的同时,部分富农成长为企业家,农村社会分化加剧;农民大量外流造成当地劳动力短缺,破坏了当地劳动力结构,对农业产生不利影响,但接触村外世界和从事非农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农民的自身素质和自我觉悟。

——摘编自唐艳凤《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农民副业发展管窥》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俄国农村副业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9世纪中后期俄国农村副业发展的影响。
2021-09-23更新 | 223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2022届高三9月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放农民并分给农民土地的条件是缴纳高额赎金。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能力一次性付清赎金来购买份地,加之改革过程中保守派地主的极力抵制,俄国农奴改革允许农民“带土地解放”仅仅体现在法律层面,现实中农民没能真正获得土地所有权,实际使用的土地在数量和地力上反而不如改革前。出现这种情况并非偶然,俄国专制制度的代表人和受益者不会自掘坟墓,土地的传统经营方式亦不会瞬间消失。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俄国农民改革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自上而下的改革会受制于传统积淀而无法彻底落实,1861年改革中农民土地问题的解决即为证明。

——摘编自唐艳凤《1861年改革后俄国农民土地使用状况探析》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农民“带土地解放”仅仅体现在法律层面。
(2)据材料,简析“带土地解放”仅体现在法律层面上的原因。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3 .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资本主义的扩展

史料一 上层统治阶级主流对改革的正确认识,与他们的整体素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十九世纪上半期,俄国官僚的升迁主要取决于受教育程度,而非门第出身。于是,19世纪3040年代,官僚中间出现了一批接受过良好教育,勤于思考,对即将进行改革的纲领及实施方式意见相近的人,当时被称为自由派官僚。自由派官僚分布在政府各部门,它同自由派社会活动家、学者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改革是社会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长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是以相对和平的方式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否定,对新制度和新思想的认同。俄国1861年改革既废除了旧的根本阻碍俄国前进的落后的农奴制度,又在此后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为俄国的近代化构建了基本框架。

——张桂荣《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再思考》

史料二 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代替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根据史料一,指出俄国农奴制改革成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影响。
2021-08-10更新 | 12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学案-第5讲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讲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图为俄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1)材料一反映了俄国社会的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指出其基本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治政府为了支付发展资本主义的费用,国家的财源唯靠农民的租税,“政府只得在地税上做文章'。明治政府于18737月颁布《地税改革条例》,……地税改革主要是将过去的实物贡租改为以货币交付地税,由土地所有者缴纳,重新确认土地所有权。明治政府发给土地持有者的券,确认土地归个人私有,并可自由买卖,这样,土地成为私有财产,土地商品化和租佃契约化确立。

186132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国务会议批准的《农民改革法令草案》,法令包括17个文件,……对于土地,俄国政府这样规定,把全国分为三个地带:非黑土地带主要属于工业区,土地价值不高;黑土地带,地价昂贵;草原地带,地广人稀,以休耕为主。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对于份地不做明确规定,……在非黑土地带和黑土地带,当地主拥有土地只占全部土地的1/3时,即使农民份地没有超过最高标准,地主也有权实行割地。土地所有权属于地主,农民对份地只有使用权。在不欠债的情况下,农民可以赎买宅园地,赎金额要同地主协商;至于买份地,则必须事先取得地主同意,赎金一般远远超过土地价格。

——摘编自余龙生、周振华《明治维新与俄国农奴制改革若干政策之比较》

材料二   在俄国,“要剥夺农民,不必像在英国和其他国家那样,把他们从他们的土地上赶走;同样也不必用命令来消灭公有制。请你们试一试,超过一定的限度从农民那里夺取他们的农业劳动产品,那么,尽管你们用宪兵和军队,也不能把他们束缚在他们的土地上!

——马克思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日本与俄国在农业改革方面的相同之处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日本与俄国在土地改革措施方面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村社的存在可以保护小农经济免受地主经济的冲击,可以避免因农民与土地分离和迅速无产阶级化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动乱。从行政警察的角度说,村社更便于管理。因为“管理一群人比管理单个人更为容易”,这也是停滞的宗法制社会惯常采用的方式。当然村社支持着国家的赋税,另外国家帮助农民支付赎金而发放的贷款也要收回。1861年后,沙皇政府多次颁布法令强化村社,法令规定农民份地不得转让,禁止农民退出村社,农民以村社连环保的形式集体对国家承担义务等。沙皇政府声称:“公社是俄国人民的特点,侵犯公社就是侵犯特殊的俄罗斯精神。”到19世纪末,尽管村社受到来自内部的富农私有倾向、外部的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压力,但仍基本保存下来。

——摘编自张爱东《俄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村社的历史命运》


(1)据材料指出村社的职能并概括其被基本保存下来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村社的保存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2021-03-28更新 | 330次组卷 | 5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俄国农民将村社叫做“米尔”,它是俄国农民的自治机构,是农村的基本组织细胞是农民生产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农村村社被俄国人视为“特殊的俄罗斯精神”。阅读材料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村社这个封闭的宗法制的小天地里,个人是微不足道的,唯有集体才有意义。农民的一切一土地、婚姻、社会地位等,都是米尔给予的。在农民的意识中,米尔是至高无上的和万能的。农民们感叹:“谁能大过米尔?别与米尔争!”米尔就是伟人,来尔就是伟业哪里有村社的手,哪里就有我的头”;“不可控告米尔,唯有上帝审判它”。面对米尔,农民们感觉到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将自己交给村社才有出路。村社是自己的精神依靠和物质保障,所以他们“紧抱着村社不放,甚至不敢想象没有村社自己能否生存。”

——罗爱林(《试论村社制度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1861年改革后,村社大会成员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是年轻化,不再是长者的统天下;第二,农村成年男子大批外出打工,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如女参加村社大会愈益有普遍性;第三,村社无地成员在土地上无表决权,但在讨论其他问题时享有充分权利。

——【俄】普·思·兹里亚诺夫(十月革命与农村村社》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61年改革后俄国村社组织长期存在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村社组织的存在对19世纪后期俄国社会的影响。
2021-03-20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铁岭市2021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农奴制改革改变了俄国的发展轨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861年改革之所以被称为农民改革,是因为它要解决农奴制下的农民问题。..于是如何改善农奴的生活、如何调节农奴与地主之间的关系,成为农民问题的核心。具体而言,这些问题主要包括:(1)在民事方面,农民缺乏人身、迁徙、婚姻等公民权,必须依附于地主;(2)在经济方面,农民以地主分配的份地作为生存之本,为此要为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3)在法律方面,地主对农民享有领地警察权或司法审判权,可对农民实施体罚;(4)在财产方面,农民没有不动产所有权,其动产也会遭到地主的干涉。从叶卡捷琳娜二世以来,俄国政府和精英都在讨论解决农民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能途径,对待农奴制和农民问题的态度逐渐成为俄国社会思想的中心议题。

一摘编自张广翔 《再论亚历山大二世与俄国1861年农民改革》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对待农奴制和农民问题的态度逐渐成为俄国社会思想的中心议题”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61 年农奴制改革的措施,并作简要评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发展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从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二 在农奴制改革前夕,有这样一个地主,人们问他为什么不使用打谷机时,他回答说:“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它需要修理,还需要喂养马匹(用马匹来带动机器);而农民一文钱也不要花费。”

——《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

材料三 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转变的道路上的一步。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列宁《关于纪念日》


(1)根据材料一,归纳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反映的问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转折点的理由。
2020-07-17更新 | 103次组卷 | 3卷引用:考点27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A卷-纲要下-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讲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   图为俄国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材料三   1989年共产主义制度在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的崩溃,当然还有东德——它以并入联邦德国而整体消失……一度令人畏惧的柏林墙被敲成一片片碎片做了纪念品。1991年12月底,飘扬在克里姆林宫镰刀锤子的苏联红旗徐徐降下,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升上了克里姆林宫上空。

——据《俄罗斯史》


(1)材料一反映了俄国社会的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俄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俄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指出其基本原因。
(3)材料三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的发生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