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戊戌变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49 道试题
1 . 下表是维新变法时期成立的学会、学堂和报馆一览表(部分)。由该表可知
名称时间地点创办人
万木草堂1891年广州康有为
强学会1895年北京康有为
《时务报》1896年上海梁启超(主笔)
《国闻报》1897年天津严复
《知新报》1897年澳门康广仁
时务学堂1897年湖南谭嗣同
《湘报》1898年湖南谭嗣同
保国会1898年北京康有为

A.变法群众基础广泛B.改良思潮演变成为政治运动
C.维新人士注重开启民智D.学习西学成为一种社会时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维新变法脱离中国国情B.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C.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D.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据《戊戌变法史》统计,在开始变法后的103天内,先后发布的诏令谕旨就有184条之多,涉及到选拔人才、农工商业、裁汰官员、变革科举、财政经济、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军事国防等各个方面,这些措施之间彼此不配合,又无后续准备。材料表明
A.变法内容过于宽泛没有针对性B.维新变法准备不足没有远见
C.光绪帝和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D.变法措施脱离国情无法实践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127日)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完成: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史学界部分学者将戊戌变法看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的主要表现。
(3)综合以上材料,说明中、日两国近代化的改革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2021-09-11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变之总原因,盖出于光绪帝之怯懦,无权无勇,积威所施,不克自拔,慈禧以玩偶视之,一有异动,则随其喜怒而置焉!……帝后两党政权之争,由来已久,戊戌维新,特西后有意纵容之,以作废立之口实耳。

——萧一山《清代通史》(1923年商务印书馆)

材料二   康梁之徒,欲以最短期内铲除千余年之积弊,俾中国欲为强国。梁启超述其师语曰:“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大变。”其视事也,若此之易,实无政治上之经验。……而康梁诸人不知环境之阻力,偏于理想,多招忌妒,终则一无所成,其人固无经验之书生也。

——陈恭禄《中国近代史》(1935年商务印书馆)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材料四   伯兄(指康有为)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

——康广仁《致易—(何树龄)书》

材料五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有何共同特点?
(2)材料三、四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又是什么,请概括之。
(3)你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材料五是基于怎样的视角对戊戌变法进行评价的?按照这一视角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1-09-09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2010-201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如何处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中日两国改革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他们由于自己的官位和既得利益,只需要“传统范围内的改革。”他们仍然认为,改革中国的儒家文明,就可以满足现代的需要。这种观点的著名代表人物是激进的广东学者康有为,他以其论著《孔子改制考》而震惊同僚。这部反传统观念的著作将孔子描写成人民权利而不是帝国权力的维护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涩泽荣一(18401931年)被誉为“日本实业之父”。他提倡“《论语》加算盘”。强调“要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就得有钱”,也就是说不能丢开经济来空谈政治。他又强调“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

——《涩泽子爵·话论语》


(1)就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概述材料一、二的观点,并指出其相似之处。
(2)有西方学者认为:“西方的科学不可能用来维护儒家文明,相反,必将削弱这一文明。”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20-21高二下·上海浦东新·期中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梁启超说:“我支那四千万余人大梦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此后,他参与发起了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2021-09-08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大附属东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维新运动期间,一批具有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改良派,主张发展实业学堂,认为“国势之强弱系乎人才;人才之消长,在乎学校。”维新派认为,西方各国的强大,在于“农、商、矿、林、机器、工程、驾驶”之强大,中国需要学习西方广设专门学校之举指,以达到“通经济变人才”的目的。1898,康有为奏请设立各省农务学堂,并请“开农报以广见闻,开农会,以事比较。每省开一地质局、译农学之书,绘农学之图”。同年,清政府下诏“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其各省州府县,皆立农务学堂,广开农会。刊农报,购农器,…其工学、商学各事宜,亦著一体认真举办”。于是,两江总督刘坤一设立江宁农务工艺学堂;江南道监察御史曾宗彦奏请并经总理衙门议准设立矿务学堂;两广学务张鸣岐在广西设农学堂;江西绅士蔡金台等在高安县地方设立蚕桑学堂;端方于京师专设农务中学堂等等。

——摘编自《中国近代早期职业教育的命运一一以清末实业学堂研究为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末晚清实业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19世纪末晚清实业教育改革。
9 .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不成功的变法运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虽主张改革专制政体,而改革官职又不撤旧衙门,只设新衙门;他们虽主张设置制度局以实现立宪政体,但设计的主旨旨在君民共治,与西方议会抑制君权不同而赋予君主以很大权力;在思想上他们鼓吹民权,主张开发民智,但实践上却提倡“保教”,要把孔学尊为国教而顶礼膜拜。正是在如何对待西学和传统文化两大问题上,维新派给旧势力留下广阔的活动空间。改革者的怯弱只能给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增添一份步履艰难的特点。

——沈渭兵《困厄中的近代化》

材料二   康有为的“两考”在当时虽如梁启超所说的在学术思想界引起震动,但除康门弟子和少数人外,几乎受到新旧人物的一致反对。吴汝纶对严复《天演论》的推崇也说明他是一个思想非常开通的人。他说“康有为等虽有启沃之功,究仍新进书生之见”、“中国旧学深邃,康梁师徒所得中学甚浅,岂能胜删定纂修之任?斯亦太不自量矣”。康有为想通过重构中国传统儒学,在思想上主导这场变法维新运动,但其学养却难以令人信服,结果适得其反。

——江中孝《关于康有为和戊戌维新的指导思想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改革者的怯弱”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的思想为什么会受到“新人物”的反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一次成功的改革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当时很闭塞,严家弄又在乡下,像“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

(注:严家弄,作者故居所在地,原为杭州城郊)

——夏衍《懒寻旧梦录》

材料二   维新党的计划太轻率了,太危险了,每一个步骤都需要一位强者的勇气……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他们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材料一中“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反映了戊戌变法运动的什么情况?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皇帝的方向”是什么,分析为什么说维新派“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