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1914年5月1日,袁世凯公布新制定的《中华民国约法》(别称:新约法)。据此可知,新约法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本于国民之全体
第四条中华民国人民,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法律上均为平等
第十七条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解散立法院;但须自解散之日起,六个月以内,选举新议员,并召集之
第三十条立法以人民选举之议员,组织立法院行之。立法院之组织及议员选举方法,由约法会议议决之

A.得到国内各种政治势力的拥护B.成为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奠基石
C.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范畴之内D.否定了《临时约法》民主精神
2 . 梁启超曾说:“吾二十年来之生涯,皆政治生涯也。”戊戌变法期间,他积极倡导建立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后,他希望袁世凯建立政党政治;袁世凯复辟帝制后,他联合蔡锷等将袁世凯推翻,又梦想段祺瑞再造共和,并出任段内阁的财政总长。这反映了梁启超
A.立宪派放弃建立君主立宪制初衷B.梁启超积极投身于民主革命事业
C.北洋军阀内有维护民主共和势力D.知识分子紧跟时代步伐思想嬗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辛亥南北议和期间,伍廷芳首倡清帝退位,由君宪主义者改为服膺共和政体。他强调:“大势所在,非共和无以免生灵之涂炭,保满汉之和平。”受近代西方教育和国家观念的影响,伍廷芳认为清廷覆亡之因在于“不知变通”,“不知时事变迁,昧于中外情形”,故“国民反正,非有其他,以清廷失纲,势难补救,割地赔款,贻累吾民,格杀勿论之谕,无异与民宣战,非民弃清室,实由清室执政之自绝其民也”。民国并非一人一族,“可得而私有之”,所以民国取代清朝,犹如公司股东调换不善经营的管理者一样,更易执政者,“改良其政治”,而非“易国”。

——摘编自李忠兴《从君宪到共和——论伍廷芳的政治制度思想》

材料二   1915年,袁世凯决意复辟帝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蔡锷在“多方设法,冀挽狂澜,卒归无效”后,义无反顾地走上反袁之路。他返回云南后,发起护国运动,号召全国一切反袁力量,共同行动,强调“地无分南北,省无论甲乙,同此领土,同是国民”,但能“倒袁救国”,“便当引为同志”。当袁世凯被迫放弃帝制和仍以“本大总统”之名发号施令时,蔡锷认为袁世凯“为背叛民国之罪人,当然丧失元首之资格”,要求其辞职,并接受法律制裁。粉碎袁世凯独裁统治后,蔡锷还主张尊用民元约法和召集国会,“以定民治”。蔡锷的反复辟思想体现了其对君主专制的坚决否定和对民主共和制度的不懈追求。

——摘编自邓江祁《蔡锷反复辟思想论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伍廷芳支持民主共和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锷维护民主共和制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021-12-02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范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曾于1912年担任江西众议员的文群后来回忆说:“当时议员中除极少数留学欧美者曾目击彼邦国会实况,研习英儒洛奇诸人学说,或服膺美国杰弗逊等言论以外,其他多数议员对于民主制度实尚隔膜,其中虽有不少留学日本者,而当时日本亦并无民主规模可资学习。”在此,文群意在
A.强调民初实施宪政的人才匮乏B.指出民初议员分配的地区不均
C.否定民初实行宪政的迫切需要D.主张议会制度当效法欧美模式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1915 年8 月,杨度等人发起"筹安会",鼓动立宪。但梁启超写成《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表示反对,并与其学生蔡锷密谋反袁。二次革命后,许多革命党人士多次在滇秘密集会,酝酿反袁斗争。社会各界也因为"二十一条"与袁倒行逆施的行为给政府施加强大压力。12月25 日蔡锷、唐继尧、李烈钧(国民党)在昆明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袁不仅未争取到列强的支持,而且北京政府高层亦出现离心。护国军坚持要袁下台,已独立的滇、黔、桂、湘、粤、浙、陕、川等省在广东肇庆成立对抗北京政府的军务院,遥尊黎元洪为大总统。袁益陷窘境,在众叛亲离中郁郁去世,继任大总统黎元洪宣布恢复法统。唐继尧等遂通电撤销军务院,护国战争宣告结束,各省陆续取消独立。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护国战争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护国战争的历史意义。
6 . 于右任在宋教仁的追悼会上说:“宋先生死而假共和之面目已揭破,可知民贼时时欲杀吾国吾民,破坏共和。”针对宋案革命党人发动了
A.二次革命B.护国运动C.五四运动D.北伐战争
7 . 1912年至1916年6月的袁世凯统治期间,各派为争夺内阁展开激烈争斗,先后竟有八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的缩影,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艰难
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
C.国民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
2017-11-12更新 | 330次组卷 | 21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第一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马基雅维里在讨论共和的《李维史论》中说,人性的软弱使民众难以抵抗腐的
诱惑,他们不易为共和做牺牲,反而更容易被专制权力所网罗,“为了一点小恩小惠就成为专制的帮凶”。而且,就像罗马共和晚期凯撒称帝的时候“民众懵懂无知,居然看不到正在
套到自己脖颈上的缳轭”。现在人们回顾共和在中华民国初期的失败,往往归咎于强权人物对共和制度的破坏。制度的失败总是在历史书里留下太专一的印痕,使那些没有能在历史书里现身的其他失败因素几乎被完全忽略。……1911年的共和革命是在一个人民不自由对自由非常缺乏了解的国家里发生的。中国很幸运地有了像孙中山这样的“贤明之士”,但是,仅仅这样的贤明之士,并不能解除共和的危机:“假如因腐败而衰落的城邦能够东山再起,那也是因为当时正好有德行好的人在世,而不是因为维持着良好秩序的集体德行。此人一死,(国家)便会重蹈覆辙。”

——徐贲《辛亥革命历史教训:腐败的国民乃是共和制度杀手》


材料二:梁启超认为精神是文明的最根本方面,“文明者,有形质焉,有精神焉,求形质之文明易,求精神之文明难精神既具,则形质自生,精神不存,则形质无附,然则真文明者只有精神而已”,他又结合中国传统的元气论对其作了进一步发挥。他将精神分为形质之精神和精神之精神,政治法律制度等可见可闻但不可触摸,为形质之精神,而“国民之元气,则非一朝一夕所致,非一人一家之所可成,非政府之力所能强逼,非宗门之教所能劝导,是之谓精神之精神。”元气是文明的根本,更是立民进而立国的根基,“国于天地,必有以立。国所与立者何?日民而已;民所以立者何?曰气而已。”不管中国还是日本,文明的程度都不如欧美,学习西方,根本的是要学习西方文明的精神,尤其是中国旨在学习西方技术和制度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不成功,这就使梁启超更加相信学习西方精神的重要。但是如何学习西方的精神呢?“求精神之精神,必以精神之精神而感召之。”

——王敏《启蒙与反思》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历史书里留下太专一的印痕”包括哪些?对“那些没有能在历史书里现身的其他失败因素”如何认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形质之精神和精神之精神”是什么?并分析梁启超为什么“相信学习西方精神的重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