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第一次世界大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一战中,军人死亡超过1000万,战争耗费近36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土崩瓦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英、法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富,美国则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由于战争,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战后初期,相继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等。战后,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维持战后的世界和平。

——摘编自卢文璞《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现代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战”的历史影响。
(2)如图是某同学构建的单元知识结构图。请你在C处填写一项符合单元学习的主题,并说明理由。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7年11月7日,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召开,会上做了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决议,“鉴于我们没有军队,鉴于前线士气低落的部队完全有病,鉴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面临帝国主义的进攻而必须利用一切喘息机会,即便是最短暂的喘息机会,代表大会仍认为,必须批准苏维埃政权同德国签订的极其苛刻和极其屈辱的和约”。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阵营的实力显出了劣势,德国渴望结束两线作战的局面,打算先从协约国的薄弱环节——俄国取得突破”。在此背景下,1918年3月3日,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根据和约,苏俄退出了战争。但是,苏俄丧失了将近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五千万的居民,而且在被占领区有占全国煤炭开采量的90%,铁矿石开采量的73%,54%的工业以及33%的铁路。该条约的签订引发了苏俄国内的不满情绪,也招致了协约国的干涉。

——摘编自刘换《布列斯特和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布列斯特和约》对苏俄的影响。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从表面上看来,帝国主义列强仍然统治着世界,战胜国设计并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似乎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战后兴起了两股巨大的政治力量,是帝国主义所无法摆布的。第一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及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第二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蓬勃开展的民族解放运动。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的最重要结果之一,就是雅尔塔体制的建立。二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雅尔塔体制所确立的美苏两强主宰世界大国霸权政治秩序,它的核心是美苏关系,随着美苏关系力量对比的消长,国际政治秩序发展相应的变化。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教学与研究》(1982年02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动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特征。综合以上材料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相同点。
2022-02-21更新 | 218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唐山外国语学校2022届高考历史原创重组押题卷第十套
4 . 妇女地位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缩影,英国的女性解放运动对世界妇女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1918年英国女性就业增长


——摘编自陆伟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

材料二   从19世纪初开始,英国有人呼吁给予妇女选举权,让她们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19世纪70年代后,妇女选举权问题在英国导致了一场持久的全国性的社会运动,各种妇女选举权运动组织不断涌现,运动也从温和走向激进,并在一战前达到高潮。……《1918年人民代表法》最终出台。根据这部法案,英国的选民人数增长3倍,从战前的770多万增加到2140多万,其中女性选民840万。

——摘编自薛永生《论一战与英国妇女选举权的实现》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战期间女性就业情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以来英国女性争取选举权的背景。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材料   1618—1648年发生了席卷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战后缔结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和确立了国家主权、国家独立、维护和平、协商解决争执等一系列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使国际法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宣告了近代国际法的产生。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法国资产阶级政府为对抗一些欧洲国家的干涉,提出了国家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概念、国家主权原则、领土完整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在战争中贯彻人道主义原则等等,它们成为近代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制度。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又召开了一系列会议,签订了一系列国际条约,这些条约规定了许多国际法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了国际法的领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又提出了一系列的国际原则,例如,保护关系、势力范围、合法干涉、领事裁判权制度、租界、租借地等等,这些规定使资本主义初期确立的一些进步原则和规则名存实亡。

——摘编自陈文学《国际法对战争及使用武力的规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国际法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近代国际法进行评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1904年开始,英国一直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是英国第二大贸易伙伴。英国大量的过剩资本正好满足了德国公司的扩张需要,在当时40个国际制造业卡特尔中有22个是英德联合公司。在大战爆发前 4个月,英国《泰晤士报》刊登长文说:“所有的君主、政治家和国民都知道,一个集团反对另一个集团的战争将是一场无可估量的大灾难。这种认识带来的是一种责任感——就是有责任规范和约束那些最大胆、最不计后果的人。”

德国计划六个星期进驻巴黎。英国政治家宣布“战争将在圣诞节结束”。1916和1917年冬天,在整个欧洲,无论在战壕中还是在后方,处处都是悲观情绪。一场惊天动地的大风暴正在酝酿。但它会在哪里爆发呢?

——摘编自[]尼尔·福克纳《世界简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分析,一战前夕欧洲盛行“战争不可能爆发论”出现的主要原因。
(2)一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它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形成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变成了倾注全部国力的总体战。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3)一战结束后,战胜国通过缔结系列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丘吉尔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丘吉尔这一观点的理解。
2020-03-02更新 | 73次组卷 | 4卷引用: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课时检测卷:第14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9世纪90年代后期起。德国开始建造海军,对英国海上霸权乃至本土安全形成严重的威胁,德国于1898年和1900年通过两个海军法案。德国海军预算1900年为740万磅,1910年为2060万磅,1914年为2240万磅。

材料二     1922年《五国条约)规定的五国战列舰总吨位限额(单位:万吨)

主力舰52.552.531.517.517.5
航空母舰13.513.58.16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德国海上力量崛起的条件,并分析德国该举动对英国的影响。
(2)指出《五国条约)的地位。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该条约对日本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德国将按照1898年3月6日与中国所订条约,及关于山东省之其他文件所获得之一切权利、所有权名义及特权,其中关于胶州领土、铁路、矿产及海底电线为尤要,放弃以与日本。

                                                                           ——摘编自《凡尔赛和约》

材料四 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坚持了依据国际法独自抗争维权的方略,在强调自身在远东国际均势中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主动参与缔结国际条约体系,基本上达到了以国际法制衡列强在华势力、维护国家权益的与会目标。1922年2月4日,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并被载入华盛顿会议记录,规定日本将胶州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日军撤出山东;日本同意撤销二十一条要求中原来旨在把中国变为日本保护国的第五号,并放弃了某些特惠权利。

——摘编自金卫星《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中国外交方略的转变》等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指出山东问题在凡尔赛会议、华盛顿会议上的不同结局
(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基本达到“与会目标”的原因
8 .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88年,法国政府公布了华工档案,并在巴黎市中心里昂车站附近的一座广场镶建了华工纪念铜碑,纪念在“一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据统计,“一战”期间,欧洲战区华工总计约有14万人之巨,尽管他们与协约国并肩工作而非直接参战,但通过此举,中国不仅向世界有力地展示了参与国际事务的渴望,表明中国人有诚意且有能力支持协约国,而且以此方式将中国与协约国战争命运直接绑定,进而助推其他更重要的外交目标之实现正是这些目不识丁的农民成为中国致力于创建新的国家认同的前驱。他们的血汗、牺牲为中国外交官在巴黎和会上争取列国承认、为中国登上世界舞台和实现国际化提供了重要的凭借。

——摘编自徐国琦《中国与大战:寻求新的国家认同与国际化》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劳工在“一战”中作出的重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其他更重要的外交目标”在“一战”结束后是否实现?为什么?
9 .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到20世纪初,一种日益流行的倾向是把国际关系视为残酷的、你死我活的竞争舞台。所有主要的工业化国家中出现了一些声音,认为每个民族都必须保护自己的利益,在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这是在支持贸易保护主义,支持以关税或武力(在必要时)方式将潜在竞争对手排除在有价值的市场之外。亚当斯密认为,自由贸易和迅速发展通过提高生产力和降低成本而惠及每个人,然而,与农业时代保守的统治者一样,贸易保护主义者依然构想着一个资源有限的世界,在那里,每个国家或者民族必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原料和市场,不然就会崩溃。

——摘自《大历史》

材料二:由于欧洲列强竭力寻求新的殖民地,以确保剩余资本和剩余产品有海外市场,经济上的竞争还激起了对殖民地的争夺。由于德国人直到1871年国家统一之后才参与殖民地争夺,所以,他们特别积极求建立一个与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相称的帝国。泛日耳曼同盟把目标对准了葡萄牙、荷兰和比利时这样一些小国的富裕的殖民地,并坚决认为德国还必须拥有“显要的地位”。但是,德国人发现,他们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受到了英国辽阔的殖民地的阻挡。他们痛骂英国人是“占着茅坑不拉屎”自私鬼。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国际关系主流思想的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系。
10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思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维也纳、彼得堡、柏林、巴黎和伦敦,战争的爆发将欢呼的爱国者人群带到大街上。罢工停止了,抗议取消了,工人阶级聚居区的路障也被拆除了。这就是亚瑟·朗索姆描绘的“将一个民族聚合成一个整体的时刻”。德国计划六星期进驻巴黎。英国政治家也宣布“战争将在圣诞节结束”。1916年和1917年冬天,在整个欧洲,无论在战壕中还是在后方,处处都是悲观情绪。一场惊天动地的大风暴正在酝酿。但它会在哪里爆发呢?

——摘编自尼尔·福克纳《世界简史》等

材料二   由于新技术对于所有大国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这场战争在人类历史上开创了战争越打越野的先河。科学实验使得人类开发了众多的既具有实用性又有趣味性的实物产品。这些在当时简直难以令人置信的发明被希望用来在世界人民中产生一种新的更好的关系。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却把哪些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新技术变成了用于战争的武器。所有这些毁灭性武器研发的周期都非常短暂,并且还导致了作战样式和战争思维方式的变革。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技术性特征表明,人类已经在学术思想和发明创造方面实现了指数性跨越,而预先能够确定战争进行方式的年代也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美国人眼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欧洲民众与政府对战争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技术变成了用于战争的武器”,并简要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
2019-04-10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杭州市余杭区树兰高级中学2019年2月高三历史选修三专题检测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