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战的经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爆发前夕,德国总理特奥巴尔德预想的是“短暂的风暴”;英国外交大臣爱得华·格雷向下院保证:“如果我们参战,我们所遭受的伤亡会很少,甚至比我们不参战也多不了多少。”20世纪初,大国间的外交冲突和危机严重且频繁,而可供应对的策略并不多,似乎只有战争这一种解决模式,缺乏妥协缓冲机制和中止终战的可能——没有国联的外交控诉平台,没有联合国五大国协调的机制,也没有国际危机管控的成功经验和范例可供参照,国际治理机制还是一个空白。而战争一旦引爆,则“天然”地具有世界性,爆烈度前所未有。只有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大战,以及延续20世纪后五十年的冷战之后,痛定思痛,乱而后治,国际社会才会深刻认识到国际治理和危机管控的必要,必须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利己主义、强权外交至上,才能走向和谐共生、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

——摘编自李杰主编《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一战”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战”“具有世界性”和“爆烈度前所未有”的理解。
2023-03-06更新 | 396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经济上大力扶植德国。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元首,此后,美德关系发生变化。纳粹政府采取了限制进口、补贴出口、拒付外债的种种措施,导致美德贸易额不断下降。纳粹迫害犹太人的暴行,在美国社会中也引起强烈抗议。但从19331936年,罗斯福政府对纳粹政府的做法并未做出积极反应。不仅如此,美国国会还在19351937年间通过了三个中立法,规定政府不得从政治和军事上干预国际争端,尤其是欧洲事务。在1938年的慕尼黑会议后,德国的战略地位和军事、经济实力大大加强。19391月,罗斯福指出,如果让希特勒达到了统治欧洲的目的,美国的和平与安全就将受到危害。3月,德国悍然进兵布拉格,撕毁了慕尼黑协定。此后,美国与英法结盟,并于19411211日对德国宣战。

——摘编自陈兼《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一年美国的对德政策》等


(1)简析美国政府在1933至1936年间对纳粹政府的做法未做出积极反应的原因。
(2)概括美国政府在1933至1941年间对德国政策的变化,并指出其制定政策的着眼点。
2022-03-16更新 | 343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3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一战爆发后,以往那种为将军们所熟悉的机动作战样式迅速地被刻板的堑壕对峙所取代,面对以铁丝网和重机枪为主所构成的严密防御工事,进攻一方总是在白白浪费大量生命之后而几乎一无所得。于是,一种能够冒着枪林弹雨压倒这种防御体系的机械手段便成了交战各国孜孜以求的对象。在经过了英、法、德、奥匈各国的设计师们一系列搭载机枪的履带式拖拉机、移动火炮、装了钢板的四轮汽车等不着边际的奇思妙想后,第一种具有突破意义的设计,终于在1915年秋天的英国诞生了。这个集汽车、拖拉机、枪炮制造和冶金技术等多项技术门类于一体的新鲜事物获名“小游民”,即后来的坦克,相当于是一种披挂着钢板的加强型拖拉机,它能够碾轧遇到了障碍物,同时可以用车载的武器向敌人开火。

——摘编自阿廖沙《战车的黎明——英国坦克一战欧陆战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坦克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坦克在一战中的作用。
4 .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4年8月4日,英国对德宣战。当天的英国《每日邮报》用了“德国人的侵略”“城镇被摧毁”等词句来描述战争。1915年5月12日,英国发布了《呈交委员会的关于德国人暴行的证据和档案》的报告,简称《布赖斯报告》。该报告被译成30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布赖斯报告》主要由几百份证人证言组成,叙述了德军在比利时“随意屠杀平民”“肆意烧毁房屋”“以平民做人体盾牌”“屠杀伤员和俘虏”等劣行。《布赖斯报告》激发了英国民众的战争意志,同时扩大和加深了美国社会的反德情绪。报告还声称“(证人的名字和证词)原件由英国内政部保管”。然而,战后人们并未发现这些“原件”。英国宣传机构还对德皇威廉二世在不同时期的好战言论加以搜集、整理,集中宣传,并抨击其野心勃勃。英国自由党议员曾哀叹:“宣战之后,真相第一个受伤”。

——摘编自刘英奇《我们为什么对德宣战--战期间英国反德宣传策略分析》等


(1)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反德宣传的内容。
(2)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反德宣传对自身的影响。
2022-04-21更新 | 24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7年11月7日,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召开,会上做了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决议,“鉴于我们没有军队,鉴于前线士气低落的部队完全有病,鉴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面临帝国主义的进攻而必须利用一切喘息机会,即便是最短暂的喘息机会,代表大会仍认为,必须批准苏维埃政权同德国签订的极其苛刻和极其屈辱的和约”。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阵营的实力显出了劣势,德国渴望结束两线作战的局面,打算先从协约国的薄弱环节——俄国取得突破”。在此背景下,1918年3月3日,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根据和约,苏俄退出了战争。但是,苏俄丧失了将近一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五千万的居民,而且在被占领区有占全国煤炭开采量的90%,铁矿石开采量的73%,54%的工业以及33%的铁路。该条约的签订引发了苏俄国内的不满情绪,也招致了协约国的干涉。

——摘编自刘换《布列斯特和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列斯特和约》签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布列斯特和约》对苏俄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4年,德国以军事上的必要为借口,蔑视所承担的条约义务,破坏了比利时的永久中立;英国等国同样破坏了国际法规定的海域的中立。随着战争的进行,英国扩大它的战时禁制品名单,以阻止中立国货物运往德国。德国方面则无限制实施潜艇战政策。潜艇在水下航行不能够押送其所捕获的船舶和船上战俘,只有将敌船击沉。这种潜艇作战“使传统的战时国际法有穷尽应付之苦”。第一次世界大战趋于全面化,它将战争只是政府间的一种争夺的原则破坏无余。交战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不仅受到海运限制的影响,而且空袭越来越多地针对居民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国际法虽有一些关于陆战和海战的规定,但对于空战法规确实一片空白。人们意识到为了维护和促进国际和平必须建立国际组织和完善国际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成立,《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国际争端在提交某种程序解决之前不得诉诸战争。1928年的《非战公约》宣布“废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之工具”。但是,这些努力没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摘编自张加犁《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法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传统国际法的挑战,指出国际社会的应对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社会没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022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袁世凯去世后,总统府与国务院互相争斗,双方在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等问题上出现激烈交锋。日本鼓动北京政府对德宣战,并许诺缓交庚子赔款、提供参战经费。得到日本支持的国务总理段祺瑞为扩充自身派系的实力,立即接受了日本的条件。为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膨胀,美国改变了支持中国参战的态度,并向中国政府施压,强调在与美国协商之前“不要采取进一步的行动”。1917年3月,段祺瑞将对德绝交案及《加入协约国条件节略》,递交给受英美支持的总统黎元洪签字,遭拒。同月,一向反对参战的孙中山致电北京参众两院,认为参战“于国中有纷乱之虞,无改善之效”,得到不少国会议员的赞同。几经周折,国会最终还是通过了参战案。不久,孙中山策动海军总长程璧光率海军第一舰队南下广州,发动护法运动。

——摘编自桑兵主编《孙中山史事编年》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参战之争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2022-09-12更新 | 186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2影响(意义、作用)类材料题-2023年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模版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均出现人力资源不足、兵源短缺的现象,英法开始大规模招募外国劳工。中国北洋政府以“以工代兵’的形式,派出约十四万劳工站在协约国一方参加了战争,意在从德国人手里夺回青岛,更希望为中国在战后和会上赢得一席之地,在国际事务中分得一杯羹。驻法三年期间,华工们在战场上从事挖战壕、掩体以及清扫战场等基础性工作,他们以牺牲约3000人的代价为中国争得了战胜国的地位。蔡元培因此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李大钊也指出“我们想要在世界上当一个庶民,应该在世界上当一个工人”。在战争结束后召开的巴黎和会期间,他们还与中国留学生共三万多人日日游行,包围中国代表团寓所,“如果代表团签字,他们将不择手段,加以制止”。

——摘编自李文彬《一战赴法华工状况及其爱国活动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华工赴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工赴法的历史影响。
2022-05-11更新 | 186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崇左、贺州、河池、来宾市2022届高考5月联合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74月,美国总统威尔逊慷慨陈词,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采取紧急措施,动员全美人民踊跃参军和支援欧洲协约国前线作战。随后,美国成立行之有效的后勤机构和庞大的后勤供应体系,统一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建立起一套国内战争动员体制,为美国海外远征军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美国远征军体制是一个由陆海空三军为一体的综合作战体系,是现代意义上的首次联合作战。美国海军完成了反潜作战、远洋护航、运输部队、炮火支援等任务。同时,空军参加了警戒侦察、战略轰炸以及配合地面的部队发动攻击等。美国远征军发动了史无前例的进攻战役,进行了历史上首次争夺制空权的航空兵作战,这都促使美国军事力量的空前发展。美国远征军为欧战注入了一剂“强心剂”,逆转了敌对双方的实力对比,使胜利的天平加速倾向了协约国。这种远征军体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以后的历次海外战争中不断完善成熟。

——摘编自曹月勇等《美国海外远征军体制确立的基础:国内战争动员体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远征军体制确立的原因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远征军体制的影响。
10 . 妇女地位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缩影,英国的女性解放运动对世界妇女运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4—1918年英国女性就业增长


——摘编自陆伟芳《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妇女选举权运动》

材料二   从19世纪初开始,英国有人呼吁给予妇女选举权,让她们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19世纪70年代后,妇女选举权问题在英国导致了一场持久的全国性的社会运动,各种妇女选举权运动组织不断涌现,运动也从温和走向激进,并在一战前达到高潮。……《1918年人民代表法》最终出台。根据这部法案,英国的选民人数增长3倍,从战前的770多万增加到2140多万,其中女性选民840万。

——摘编自薛永生《论一战与英国妇女选举权的实现》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战期间女性就业情况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以来英国女性争取选举权的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