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战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交战各国很多人认为这次战争是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维护和平正义的事业。但随着战争的进程,人们对战争逐渐持反对态度,士兵们的战斗激情也消失殆尽,他们甚至觉得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战争的结果取决于民众态度变化B.人们对战争的认知具有随意性
C.和平与发展成为战后的世界潮流D.战争的残酷性改变了社会心理
2022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个存在于人心而被道德戒律束缚的个人物质私利的恶魔至此得以解放。”亚洲的反现代化批评实际上是“一战”及战后西方惨状和悲观的产物。但许多的亚洲批评者只有经过一些西方的东方主义者的鼓励之后,才对他们自己和自己的观点产生足够的信心。其中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对亚洲的观代化批评者如印度的甘地、中国的张君劢和梁启超等有直接的影响。

——据艾恺《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等

材料二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运动,近五百年的世界历史,就是一个现代化孕育、生成并扩散、推进的过程。在“抗拒”与“接受”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有时可以强大到如此地步,以致在非常长的历史时期里,正是它在主宰社会的走向。这个立场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从而为避免不可避免的现代化挑战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它企图把“传统”与“现代”调和起来,它将“现代”服务于“传统”,让“现代”向“传统”过渡。如果其不能在过程中逐渐融入现代化,那么暴烈终将产生。

——摘编自钱乘旦《反现代化——一个理论假设》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亚洲反现代化思潮高涨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中的观点,评析洋务运动。
2022-07-15更新 | 34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第五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欧洲本是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大众却期待着美国总统威尔逊和列宁的指导。西欧民众热烈欢迎威尔逊提出的“十四点和平”原则,布尔什维克主义也越来越为欧洲普通民众所接受。这从本质上体现出一战
A.重绘了欧洲政治版图B.导致国际关系重心的转移
C.激化了欧洲内部矛盾D.阻断了极端民族主义传播
4 . 《战争改变历史》中提出:“总体战所提出的需求残酷地暴露了这种行政方式的弱点。……到1915年初,双方将领都在抱怨弹药短缺;人们发现旧的供应体系——政府向私有公司订购,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需求。”该材料主要表明
A.战争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B.政府职能无法适应战争需要
C.战争催化新技术的产生与发展D.战争导致妇女进入生产部门
2021-11-1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14年以前,欧洲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然而,战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这说明,第一次世界大战
A.引发对制度的信任危机B.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
C.致使欧洲中心地位丧失D.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加试题】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1939年的这一代人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他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一切失望记得太清楚了。”“诚然,还有这样一种区别:1939年的……这场战争是为了一种信念而斗争。这就使人变得坚强刚毅。而1914年的战争则不同,人们对于那场战争的真相一无所知……所以,当年的炮灰们脖子上围着花环,钢盔上绕着橡树叶当桂冠,会像醉汉一般欢呼着向自己的葬身之地走去。”这段话旨在说明
A.和平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B.两次世界大战给战争增添了新的方式与内容
C.二战因其战争的正当性引领人们勇于献身和牺牲
D.—战所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长久的阴影
2019-04-19更新 | 1695次组卷 | 18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一六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当1914年8月大战爆发后,日本朝野好战分子,都认为大战是变中国为日本附属国的绝好时机。1914年12月,日本政府正式确立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1915年5月,袁世凯被迫答允了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英、法、俄、意等帝国主义由于本身已陷入欧战,为了保存自己侵华的既得利益,竞相与日本妥协和勾结。1917年春,英、法、俄、意等国纷纷与日本订立密约,迎合讨好日本,出卖中国。在大战期间,惟有美国是日本独霸中国的一大心患。美国在与日本的抗衡中,政治上有争夺也有勾结,经济上则乘虚而入,渗透扩张。1917年11月在华盛顿与日本签订的《蓝辛石井协定》则是美国政治上妥协日本,经济上抗衡和威胁日本的文证。

——摘编自陈国清《简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若干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侵华格局的变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影响。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14万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

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为了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1916年至1918年间,英法两国在中国共招募华工14万人左右。按照最初约定,华工的工作是以工代兵,并不参战,但事实上华工的工作几乎都是处于最前线。他们到欧洲后多从事挖掘战壕、筑路、救护伤员等战勤和战斗工作,约两万人付出了自己的生命,有的只有工号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中国劳工旅的大多数人在1919年和1920年回国,留下来的三千人在欧洲扎下了根,构成了当时法国和比利时华人社会的核心。

李肇星在凭吊一战赴欧华工墓地后表示,许多一战华工战后成为第一批移居法国的华人,为中法友谊做出贡献。

——摘编自光明网《14万中国劳工参加一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劳工旅”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劳工旅”的历史贡献。
2018-01-24更新 | 416次组卷 | 18卷引用:安徽省合肥一六八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线上测试(三)历史试题
9 . 下图为19世纪后期以来巴尔干地区形势变化示意图,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③B.①③④②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
2016-12-13更新 | 1004次组卷 | 10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第五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