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战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二)一战中的坦克

为了探讨“一战中坦克的应用”,请根据提示完成以下学习活动。

1.第一步:现搜集到下列两张图片,请选择最能够印证坦克应用对战争影响的图片,并结合图片信息说明理由。

图1:照片《1916年索姆河战场上的“马克Ⅰ型”英国坦克》


图2:漫画《最糟糕的就在我们身后》(1918年【英】阿瑟·摩尔兰德)



2.第二步:为了进一步佐证,检索到下列三份资料,请对其史料价值做出评估与说明。
① 索姆河战役亲历者英国人巴兹尔·利德尔·哈特的回忆录(1965年)
② 电影《索姆河战役》(2013年)
③【英】加里·谢菲尔德著:《一战简史》(2019年)
①对而言有较高的史料价值;______,但有亲历者的主观情感和立场、记忆局限。
②对价值较弱;______,有虚构演绎成分,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③一定的史料价值;_______,但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当然也会存在作者视角、立场、史料占有情况而有一定的局限。
3.第三步:根据下列材料解释坦克的应用与一战进程的关系,并就战争与技术发明谈谈你的认识。

材料一   “战壕的不可移动性以及要把战争重新带入移动状态的愿望推动了武器的改进,从而为打破致命的僵局提供了必要的动力。1915年年末,英国最先使用坦克,协约国利用坦克来摧毁防御性的战壕,恢复交战。”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

材料二   “若无战车(坦克),则在8月8日的上午,德军就不会受到那样严重的奇袭而发生不可收拾的恐怖现象。步兵看到步枪和机关枪都不能阻止对方的战车,遂感觉到自己是无能为力了,于是,不是投降就是逃走。”

——【德】《1918年8月8日的悲剧》

2022-11-29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周练历史试题(6)
2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德、法、美四国工业产量与殖民地面积位次表

项目
1913年工业产量位次3241
1913年殖民地面积位次1425

材料二   “德国向自己的一个邻国让出陆地,向另一个邻国让出海洋,而给自己留下一钱不值的天空,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不愿意把任何人挤到阴暗的角落,但我们也要给自己一块光明之地,一块阳光下的地盘。”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讲话

材料三   在面对这场战争的打法及其带来的血腥残杀时,“诸如光荣、荣誉、勇敢或神圣之类的语汇变成了亵渎之词”,美国作家海明威写道。事实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许多幸存者的余生一直为属于“迷惘的一代”的感觉所困扰。……(战争)在继后的数十年里改变整个世界的政治图景……要“创造安全的世界”和“结束所有战争”的和约,留下的遗产是失望和怨恨。

——【美】丹尼斯·谢尔曼、索尔兹伯里《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四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四月提纲》

材料五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阵地上去。”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六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

——《世界历史》杂志


(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何在?导火线是什么?由此推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如何?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如何“改变整个世界的政治图景”的。
(3)材料四中“革命的第一阶段”和“革命的第二阶段”各指什么性质的革命?
(4)材料五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观点。
2023-09-2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博文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一战”爆发前夕,德国总理特奥巴尔德预想的是“短暂的风暴”;英国外交大臣爱得华·格雷向下院保证:“如果我们参战,我们所遭受的伤亡会很少,甚至比我们不参战也多不了多少。”20世纪初,大国间的外交冲突和危机严重且频繁,而可供应对的策略并不多,似乎只有战争这一种解决模式,缺乏妥协缓冲机制和中止终战的可能——没有国联的外交控诉平台,没有联合国五大国协调的机制,也没有国际危机管控的成功经验和范例可供参照,国际治理机制还是一个空白。而战争一旦引爆,则“天然”地具有世界性,爆烈度前所未有。只有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大战,以及延续20世纪后五十年的冷战之后,痛定思痛,乱而后治,国际社会才会深刻认识到国际治理和危机管控的必要,必须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利己主义、强权外交至上,才能走向和谐共生、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

——摘编自李杰主编《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一战”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一战”“具有世界性”和“爆烈度前所未有”的理解。
2023-03-06更新 | 394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英国在衰退吗?

有学者认为,18701910年代的英国日渐走向衰退,英国真的在衰退吗?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面几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一   有关英国工业生产的一组数据

甲:18731913年英国工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18731883189319031913
工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40404143
生铁产量(千吨)667186667089907810425
粗钢产量(千吨)5822040299751157787
煤炭产量(百万吨)130166167234292

——据【英】B.R.米切尔《世界历史统计》等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英国经济状况的反映相互矛盾吗?请加以说明。
(2)材料二可以从怎样的视角拓展我们对问题的认识?考量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兴衰,应坚持什么原则?说说你的看法。
2022-05-31更新 | 21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2届高三保温卷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在衰退吗?

有学者认为,18701910年代的英国日渐走向衰退,英国真的在衰退吗?要研究这一问题,我们应该如何使用下面几则史料,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

材料一   有关英国工业生产的一组数据

甲:18731913年英国工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材料二   案例:坎布里亚的兴衰

13-17世纪,坎布里亚一直是英国北部的纺织业重地,很早就利用水力进行生产。1780 年代以后,坎布里亚使用水力纺纱机和水力织布机进行生产的工厂越来越多,19世纪中期,它的纺织业发展达到鼎盛,由于较少使用蒸汽动力,约自1870年代起,在内外的激烈竞争下,坎布里亚的坊织业逐渐走向衰弱,到20世纪初已全面没落。

——[英]约翰.马歇尔《坎布里亚工业化的阶段》

材料三   



(1)材料一这类史料对我们研究的问题是必需的吗?说明你的理由。
(2)材料一中的三则史料对英国经济状况的反映相互矛盾吗?请加以说明。
(3)把材料二作为研究问题的证据,使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4)材料三可以从怎样的视角拓展我们对问题的认识?
(5)考量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兴衰,应坚持什么原则?说说你的看法。
2021-07-08更新 | 3703次组卷 | 6卷引用:2021年新高考山东省高考真题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在中国共招募了14万华工,其中山东人就达8万多人。在外国人眼里,山东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民风淳朴,人心向善,循规蹈矩,本分求稳,且山东人身材高大强壮,“守纪律、听指挥、能吃苦、不怕死,吃饭不挑食,管饱就行”,这十分符合他们的招募条件。在威海卫贴出的《英国招募华工真诚无欺之布告》末尾有这样一段内容:“山东省连年屡遭水旱、虫蝻、兵火各灾,今英国肯出重资招募华工,能使贫苦之地变为富足,贫穷之工人既可生财,其家属又能享福。”

材料二   1918年11月,法国政府宣布:“凡参加这次战争的华工,每人发给奖金,并由法国政府安全护送返国,如果愿意留在法国,政府将无条件协助辅助就学、就业。”然而华工们除了极少数人愿意留在欧洲外,绝大多数都归心似箭。1919年,华工们在回国前,曾为死难的华工兄弟们举行追悼会,会上挂起挽联,“血洒欧西壮世运,魂返祖国挽神州”,横批“流芳百世”。2017年11月15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华工群雕像在比利时波普林格市布思本村落成。这里埋葬着13名在一战中牺牲的山东籍华工。波普林格市市长在致词中说:许多西方人并不知道在一战历史上曾经有过“中国劳工”这一特殊的团体。他们不畏艰辛与牺牲,为协约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他们,西方国家也不应该忘却这段历史,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重来《我的爷爷是华工——兼述第一次世界大战赴欧14万华工血泪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期间协约国偏向于从中国山东招募华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工参加一战的贡献,并简述在欧洲建立一战“华工群雕像”的历史价值。
2022-07-03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名校2021-2022学年高二4月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18年年底,梁启超等人前往欧洲考察一年,感觉“科学万能”的梦破灭了,于是孔孟之学在梁启超心里复活;他认为许多诞生于西方文明的学问、观念并不适用于中国。导致梁启超观念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A.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依然存在B.启蒙运动在全世界走向衰落
C.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影响扩大D.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弊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