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一战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局势图


                                               图1                                                                                图2

材料二   当战斗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消息传至中国,北京政府马上宣布从停战之日起全国放假三天。当得知美国总统威尔逊将带着他的新世界秩序的蓝图亲自参加战后会议时,北京学生聚集在美国公使馆门前高喊“威尔逊大总统万岁!”……六万人参加了北京胜利大游行,德国政府建造的克林德纪念碑(纪念义和团运动时期被杀的德国外交官)被拆毁,迁至一个公园,重新命名为“公理战胜坊”,即将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请求给予中国五个席位,因为“她是一个伟大的国家”。

——摘编自徐国琦《亚洲与一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图2分别对应的历史时期,并分别写出1条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在战后产生高度期望的原因。
2023-01-21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黄金卷02(16+4模式)-【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河北专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不管“协约国”帝国主义者或德国的谢德曼之流、奥地利的伦纳之流这类资本主义的奴才颁布何种禁令,玩弄何种卑鄙手腕,都不能阻碍全世界工人阶级听到关于这个国际的消息并同情这个国际。这种环境是由劳动群众中间的苏维埃运动造成的,苏维埃运动已发展成为真正的国际运动了。

第三国际(即共产国际)实际上是在1918年创立的,那时,由于多年来特别是战争期间同机会主义和社会沙文主义作了斗争,许多国家都已成立了共产党。第三国际是19193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正式成立的。

——摘编自列宁《第三国际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


——摘自张泽宇《苏联向共产国际提供经费的来龙去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共产国际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4年至1934年苏联向共产国际提供经费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3 . 世界历史是无岸的河流,人类的发展史是一幅整体的“大图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资产阶饭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的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有许多种民族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二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五大洲的各个角落都被帝国主义势力编织进了资本主义的网络;它们争夺原料市场的斗争已不限于一国、一地区、一洲,全世界范围的冲突跃来越激烈。……这时欧洲国家在争夺殖民地,重新瓜分世界市场的斗争,必然会与自己利益有关的国家两两结盟或三三结盟,这些结盟的国家涉及的利益遍及世界各个角落。随着全球交通运输的发展,世界地理范围相对缩小,战时各大洲之间的兵源运输已不成问题。……一战也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卷入世界政治的漩涡。

——摘编自龚敏《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世界性》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留给世界丰富的遗产,如经济领域多边国际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战争经历引起的战争观的变迁等。二战后的这些遗产在战后使得和平发展成为日益占据主导地位的世界发展模式,对战后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促进了时代主题的改变,确保了战后世界整体和平的发展,也带来了人类社会财富的极大繁荣,还出现了一支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政治力量,把世界日益连为紧密的整体。

——摘编自朱大伟《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发展模式转换》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后“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原因,并指出这一时期世界文化领域“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归纳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初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结合所学,从民族独立的角度概述一战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民族”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写出二战结束前后“经济领域多边国际制度”建立和健全的突出表现。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笼罩着冷战的阴影,加剧了世界的紧张局势,但冷战也有积极的一面。结合所学,说明冷战局面对“世界整体的和平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2-04-09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巴黎和会上德国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莱茵兰问题,这是由法国提出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与美国总统威尔逊都反对法国吞并莱茵兰或是建立独立莱茵兰国家的建议,因为这将严重削弱德国。劳合·乔治于314日建议:如果法国放弃它对莱茵兰的要求,英美可以在法国遭到德国入侵时联合给予它军事援助。威尔逊赞成劳合·乔治的建议,因为这个条约看似与他所制订的国际联盟盟约中的成员国互相保证领土完整与政治独立一致。威尔逊同意战胜国分三区占领莱茵兰左岸50公里区15年,以此来确保德国能履行和约义务,占领军将每五年撤出一个区,还同意禁止德国军队进入莱茵兰地区,莱茵兰右岸为非军事区。英关两国做出对法国的保证条约,保证两国将在法国遭受德国未经挑衅的侵略时给予援助。

——摘编自韩莉《评巴黎和会上的美国对德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美国对“莱茵兰问题”的态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一战后美国对“莱茵兰问题”的态度。
2022-03-06更新 | 86次组卷 | 2卷引用:湘豫名校2022届高三3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和平年代,英国可以通过“英日同盟”来制约日本在东亚地区特别是中国的扩张行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不仅完全陷入欧洲战场而无法自拔,还需要日本的军事援助。故而,日本政府能够趁机利用“英日同盟”来胁迫英国,以满足其侵略中国的野心。此外,“英日同盟”还大大限制了北京政府的外交活动空间,面对日本1915年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除了美国威尔逊政府给予中国有限的道义声援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国家可以帮助中国。因此,英日同盟的存在让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中国外交处于恐惧的阴霾之下。

——摘编自马建标《中国面对“英日同盟”的阴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日同盟”给中国造成的主要危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外交策略的变化及原因。
2021-06-0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县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下学期仿真考试(一)文综历史试题

6 . 材料 在整个晚清阶段,中国一直是以战败国的身份,被先行的西方民族国家强行纳入国际条约体系。但迈入民国阶段,中国的战争处境终于有了结构性的改变:在民国的早期阶段,尽管中国仍然处于国内战争状态,南北对峙问题尚未露出解决的曙光;但在国际社会中的处境,有了改变的契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中国加入协约国的阵营,因此战后得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到战后订约与修约的队伍中。尽管列强对中国的尊重程度并没有根本的改变,试图将中国的国家利益在其他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倒手,但其所激起的中国民族国家意识却是空前的。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战后利益分配促进了中国的民族国家觉醒,成为国际俱乐部的一员,并因为五四运动而将现代国家建构最为重要的观念动力——民主与科学,成功带入中国的现代国家建构进程的话,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让中国第一次真正以战胜国的主导身份加入了国际联盟,也就是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并且以中国所取得的五大常任理事国地位,成功确立起中国在民族国家的国际条约体系中的自主地位。

——摘编自任剑涛《催熟民族国家:两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的国家建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大战对中国国家建构发挥作用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中国国家认知的变化。
2021-05-24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21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和德国为争取其在华的利益,在中国青岛爆发了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战”中唯一的亚洲战场。19148月,日本趁着德国忙于欧战,无暇顾及其在亚洲的殖民地的时机,对德宣战,封锁胶州湾。9月,日军在要求中国军队保持中立的情况下,向青岛发起全面进攻。日本无视中国要求其把战事限制在租借地境内的合法要求,日本把军事行动不断扩大范围。鉴于青岛要塞属坚固的现代化要塞,且从对外关系上考虑需要迅速夺取,日本配备攻城重炮,海陆军协助作战,最终致使德军于11月签订停战条约,日军占领青岛。经过此次战争,日本取代德国成为青岛的殖民统治者,确认了日本在华利益的延伸。这次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严重侵害了中国的主权,也遭到了中国人民的反对。

——摘编自许诺《一战全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德青岛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日德青岛战争的影响。
2021-05-08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4-1918年战争期间,很多交战国是统治非洲地区的殖民列强。德国殖民政府要应对英、法等殖民力量联合。100多万非洲士兵直接参与了军事作战,并被鼓励去杀死之前被看成是神圣的“白人”敌人。由于战争,在非洲的欧洲人变得更少了,非洲人借机掀起了武装起义。殖民当局对这些起义进行了无情地镇压。在一战后的数十年里,非洲经济生活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殖民列强在非洲寻求两个重要的经济目标:确保殖民地负担统治殖民地的行政、司法机构、警察和军队的费用;发展外向型经济,出口未加工的原材料或最少加工的经济作物,以换取国外的产品。殖民当局建立的经济结构改变或破坏了从前自给自足的非洲经济。

——摘编自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非洲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对非洲产生的影响。
2021-05-05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华大新高考联盟2021届高三4月教学质量测评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是欧洲支配世界的世纪,一战前,欧洲凭借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实力支配了世界,形成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但经过一战的打击,这种局面很快改观,欧洲风光不在。英国在一战中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国民财富,战前美国欠英国30亿美元,战后英国倒欠美国44亿美元;法国物质财富损失达2200亿法郎,欠美国近40亿美元,英法和美国债权国债务国的关系完全颠倒起来。美国战后把世界黄金储量的40%把控在手中,因此,美元取代了英镑,确立了其金融中心的地位·····战争后期,地处欧洲东部边陲的俄国无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的链条上打开了薄弱的一环,取得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高涨的新局面。

——摘编自姜卫菊:《一战与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兴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一战后欧洲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2021·广东·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英国虽然赢得了一战,并在战争中获得了新的殖民地,但战争的巨大开销使英国无法继续承担维系一个帝国所需要的庞大财政支出。与此同时,民族主义情绪在新、老殖民地逐渐高涨,而帝国的参战以及非白人士兵在战争中所感受到的强烈的种族歧视更加助长了这种民族主义情绪。20世纪20年代是自治领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虽然自治领在一战爆发时还无权选择是否参战。但1919年的《凡尔赛和约》却是由英国和其自治领分别签署的,这表明自治领取得与英国同等的地位。同时,各自治领因战时工业得到较大的发展而增强了经济力量,也表现出了更强的离心倾向,反英斗争此起彼伏,从英帝国后院传来的隆隆枪炮声证明了英国各自治领和殖民地的愤怒。由此可以看出,英国世界霸主的地位已经衰落,再也不可能像一战前那样剥削其殖民地及自治领。

——摘编自张志豪《一战后英国衰落的原因》


(1)根据材料,概括一战后英国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英国衰落的影响。
2021-05-0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广东卷)0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