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 道试题
1 . 下图漫画是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代表作之一《榜样》,对这幅漫画的背景描述不正确的是
A.美英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两面夹击德国
B.召开波茨坦会议
C.召开雅尔塔会议
D.美苏军队易北河会师
2018-04-0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师大版高中历史选修3第3章第4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和结束(同步练习)
2 . 1934—1937年,美国连续出台三个中立法案,规定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生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不得向交战双方输送军火和战略物资。但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新的《中立法》,允许其它国家在现金购买、运输自理的条件下,购买美国武器。下列对这一历史变化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它在欧洲战场上有利于英国
B.它“新”在取消了原来武器禁运的限令
C.它的通过并不代表美国已放弃孤立主义政策
D.它是在德军发起西线进攻背景下做出的决定

3 . 正职演说常常是正义与邪恶交错,真理与谎言相融,成为演讲者鼓动、渲染和辅佐政治的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

2.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

3.尽可能的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4.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

5.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殖民地人民与当地代管政府有政治上的自治权。

14.为了大小国家都能互相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威尔逊1918年1月8日在美国国会的演说

材料二:德国完全愿意放弃一切进攻性武器,如果有武装的国家也销毁它们的进攻性武器的话,……德国愿意解散他的全部军队,销毁他现有的少量武器,如果邻国也这样做的话,……德国愿意同意任何庄严的不侵犯条约,因为它并不想进攻别国,而只想谋求安全和和平。

——希特勒1933年5月17日在德国国会的演说

材料三:若问我们的政策是什么?我的回答是:在陆上、海上、空中作战。尽我们的全力,尽上帝赋予我们的全部力量去作战,对人类黑暗、可恶的罪恶史上空前凶残的保证作战。

若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那就是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夺取胜利——﹣不惧一切恐怖,去夺取胜利——不论前路如何漫长、如何艰苦,去夺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丘吉尔1940年5月13日在英国下院的演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威尔逊言说的内容在《凡尔赛和约》中的实践

(2)材料二中的希特勒此番演说的目的是否“只想谋求安全和和平”?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丘吉尔此次演说的背景,并列举事实说明英国“在陆上、海上、空中作战”的成效。

4 . 阅读下列材料:

过去两年的经验已经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够姑息纳粹。任何人都不能靠抚摸来把老虎驯服成小猫……我们自己未来的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场战争的结局……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对我们来讲,这是同战争本身一样严重的紧急状况。我们必须以同样的决心、同样的紧迫感、同样的爱国主义和牺牲精神来致力于我们的任务,就好像我们处在战争中会表现的那样。我们已经向英国人民提供了巨大的物质支援,将来还将提供更多的物质支援。

——摘自罗斯福《关于国家安全的“炉边谈话”》(1940年12月29日)

请完成:

(1)根据材料并结合1939—1940年的史实,概括罗斯福提出“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所带来的影响。

5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国崩溃之后,德国陆军力量大大超过英国,空军力量旗鼓相当,海军则不幸处于劣势。……希特勒指出,德国的最大目标在于建立一个北欧种族大联盟,英国在其中保持其海上帝国的地位,而德国,作为它的对等合作者,必须在大陆称霸,并且向东方提出新的领土要求。希特勒从未放弃这一观点。当丘吉尔拒绝了他的多次和平建议之后,他恼羞成怒。德国空军于l940年夏对英国的一次“鹰式袭击”,实质上是一次求和姿态,这是一次有节制的努力,企图说服英国拖长战争是无意义的。

——阿尔明·冯·隆《失去的世界帝国》

材料二英国早就预见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取决于制空权的争夺,所以从1940年5月就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一切措施来加强防空。而德国始终抱有诱使英国媾和的幻想,军事上的准备明显不足,“海狮计划”也是仓促而就。德国空军装备的轰炸机绝大部分是俯冲轰炸机和轻、中型轰炸机,航程远的战略重轰炸机数量极少。护航的战斗机只有梅塞施米特-109还能勉强与英军战斗机对抗,但受到航程的限制,作战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英军虽然飞机数量少,但性能优秀,而且与雷达、高炮和拦阻气球组成了完整的防空体系。

——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列颠之战的背景及德军的战略意图。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德空战中英国的优势。

6 . 阅读下面材料:

彩虹是由各不相同的颜色组成的,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我们有不同的习惯、哲学和生活方式。……我们的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当我们结束这历史性的聚会,我们定能在世界的天空上看到这条希望的彩虹。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在丘吉尔生日宴会上的演讲

请回答:

(1)结合德黑兰会议的背景说明,材料中“彩虹”的寓意是什么?“我们”有什么共同的“理想”?

(2)为了看到“希望的彩虹”,会后盟军在欧洲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行动?这一行动有何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7年日本发动对中国的全面进攻,严重损害了英国在华的殖民利益。张伯伦抱怨说:“在当前欧洲有两个脾气暴烈的独裁者这种情况下,我们简直经不起同日本进行争吵”。同时他还认为日本不仅可以作为反苏的突击力量,而且可以作为英国在远东牵制美国力量的平衡器。英国报刊不断发表文章,宣扬日本的军事威力,直言日本能够迅速征服中国。英国军队主动从华北和长江流域撤出,把自己所占据的地盘腾出来让给日军,日军很快占领中国的大片领土。1938年,日本20.19%的进口物资来自英国。英国驻华大使卡尔,奔走于日本侵略军与国民党政府之间,积极进行劝降活动,由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反对,英国的劝降阴谋才没有得逞。中国先后于1937年9月和1938年9月,两次向国联提出申诉,控告日本侵略中国,要求国联对日本实行制裁,英国操纵国联,否决中国要求对日本实行制裁的提案。日本占领广州后,中国与外界的水上交通已基本上被日本封锁,英国开始在缅旬公路上加以阻挠,切断中国从陆上与外界联系的重要交通线,阻止外国货物运进中国,企图迫使中国屈服。英国还大谈中国军事力量的软弱,鼓吹中国难能抵挡住日本的侵略,散痪中国人民的斗志,以免影响英国在印度、缅甸及其他附属国的殖民统治。如果英国不压制中国的抗日斗争,日本不敢贸然扩大侵华战争,更不敢悍然发动太平洋战争。

——摘编自杨湘海《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1)据材料,指出日本全面侵华后英国采取的政策及具体措施。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采取该政策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
2022-11-12更新 | 447次组卷 | 8卷引用: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B卷·能力提升卷)-【单元测试】高一历史分层训练AB卷(中外历史纲要下)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失业人数和纳粹党人数统计表

1929~1932年德国失业人数统计表
年份1929193019311932
人数130300435800
1929~1933年纳粹党人数变化表
年份19299193091932319331
人数1530100140

材料二   你们在去年一年打了大小几千次的仗,打死五万以上的敌伪军,打退了常常几倍几十倍的敌人进攻……收复了许多的失地,许多抗日根据地的面积和人口是扩大……你们的大功劳,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各国人民也已明白。

——摘自《中共中央向敌后军民致贺电》(19441月)

材料三   二战大大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苏这两个大国的真正崛起,国际政治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据统计,截至1990年,全世界180多个国家中,有近100个国家是在二战后宣布独立的,其中亚洲27个,非洲48个,拉丁美洲10个,大洋洲11个,欧洲1个。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德国的社会状况,并分析出现这些状况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对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所作的贡献。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9 . 制度创新和人文情怀是时代的两个重要驱动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重要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苏格拉底的灵魂深处,为了坚守自己的理念,他选择了“神所给予最容易的死法”,规避了人生最痛苦的时刻。他表现出英勇不屈的精神。选择死亡,直面死亡,等待死亡,临危不惧。对于死亡,他毫无申辩之词,因为他认为他是在践行真理与正义,在他的思想中,“守法就是正义”,违背了神的意志的“法”,就是非正义。最终毫不犹豫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摘自(古希腊)色诺芬《苏格拉底评传》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平和的环境,让人们追求个人的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创造能力。对这种模式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亚当·斯密和大为·李嘉图从经济学的角度予以支持,杰里米·边沁则从伦理学的角度予以支持。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论证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只有在最“自由”的状态下才能最好地发展,一切国家干预都会对经济规律不受节制地起作用,才能把这个国家引向富强。杰里米·边沁告诫说:良好的社会应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只有当每一个人都追求到他自己的最大利益时,全社会的最大利益才能够实现。斯密——李嘉图的“自由经济理论”和边沁的“功利主义”是英国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英国走上了自有资本主义道路。

——摘自钱乘旦许杰明《英国通史》

材料三   马奇诺防线,是法国在20世纪30年代为了防御德国和意大利,在边境线上修建的一批国防永备工事的总称。还在设计筹备阶段时,它就吸引了当时世界各国军方的注目。建造完成后,其规模之大、构思之精妙,都不禁让人啧啧称奇,一时间被认为是“牢不可破的要塞”。但是,由于法国在“二战”前期迅速败北投降的糟糕表现,使得战后马奇诺防线背负了太多的骂名。

——摘自翁伟力《最强防线的破灭——二战马奇诺防线》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苏格拉底选择去“死”的原因。结合所学,苏格拉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对后世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工业化模式形成的主要因素。结合所学,从最“自由”的状态这一角度指出英国实现工业化的经济学理论、代表作及其对英国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法国修建马奇诺防线的目的。结合所学,说明“马奇诺防线背负了太多的骂名”的原因。
2021-08-23更新 | 197次组卷 | 3卷引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滚动双测卷-思想史模块检测卷(A卷新题基础练)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9年,日军在中国战场进攻受阻,使其进一步扩大战略资源掠夺的计划破产。为此,日本决定实施两个作战取向,分别为“南下”“北上”两个作战计划。19395月至9月,日军向诺门罕地区的苏蒙联军发动了大规模战略进攻。由于日本军事思想和战术技术落后,遭到了自日俄战争以来首次最惨重的失败,掠夺苏联远东地区战略资源的计划也宣告破产。不久,日军就策划“南下”,夺取苏门答腊岛等地更多的战争资源,以便为日后吞并世界储备后继资源。但这一地区是美英的传统势力范围,19417月,日本召开御前会议,重申日本在东南亚建立统治秩序的方针,这一方针迫使美国加大对日本的石油禁运。日本军部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先解决掉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海军主力,切断美军对东南亚地区的海上军事补给线,于是军部精心策划了珍珠港事件。

——摘编自宿文渊《二战全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珍珠港事件对二战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