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1年12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英军节节失利,香港沦陷。英国政府希望中国军队牵制日本并出兵缅甸。

1942年,蒋介石提出收回香港要求。开罗会议上罗斯福表态:“英国不应该再在香港享有特权了。”

1943年,随着战争向有利于盟军方向发展,英国态度日趋强硬。丘吉尔直接回绝了蒋介石收回香港的要求。

1945年8月13日,英国派海军、陆军开赴香港,同时对美国展开了外交攻势。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香港属于中国受降区域范围,蒋介石派军队集结香港附近,准备接收。

1945年8月18日,丘吉尔致电杜鲁门,杜鲁门出于欧洲战场同苏联争夺的需要,支持英国重返香港。

1945年8月20日,英军进驻香港。蒋介石考虑到未来内战需要英美支持,最终没有下达进军香港的命令。

1945年9月1日,驻港英军成立军政府。蒋介石宣布:国民政府同意英军占领香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提出收回香港要求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同意英军占领香港”的原因。
2019-05-29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潍坊市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5月三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历史一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法国战败后,英国孤军奋战抵抗已控制了绝大部分欧洲的德国。英帝国总参谋长迪尔说:“我们国家一千多年来正第一次面临遭受入侵的危险。”1940年美国已经逐渐同英国结成一种日益亲密的伙伴关系,同时,英国力图打开与苏联关系的新局面。英国派遣了对苏联有好感的工党左翼领袖克里普斯出任驻苏大使。尽管由于过去的陈见和隔阂,英国的努力成效不大,但是英国仍然不放弃努力。苏德战争爆发前,英国情报处将早就获得的有关希特勒发动侵苏战争的情报转告给苏联。事实上,英国对苏联的参战期待成为希特勒下决心进攻苏联的原因之一。在希特勒看来,“如果俄国被摧毁,英国的最后希望就会粉碎…‘如果俄国垮了,对英国来说,美国也就保不住了”。苏德战争爆发当天,丘吉尔掩盖不住内心狂喜,表示“要对俄国和俄国人民给予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当时,英国著名工党评论家迈克尔·富勒这样评述:“1941年6月22日以前,英国的胜利是梦想,而在这一天之后,英国的胜利已在预计之中。”7月12日,英苏签订了《苏联和大不列颠政府关于对德作战联合行动协定》,英国与苏联从东西方两边建立抗击德国战线的态势已然形成。

——摘编自夏正伟《略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两线作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英国期待苏联参战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英签订《对德作战联合行动协定》的历史意义。
2019-04-18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市级联考】山东省聊城市2019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进攻中国,特别是进攻上海、华中和华南等地区,直接损害和严重威胁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在华的经济利益和地位。面对日本的严重挑战,美国有一部分人主张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进行反击;另一部分人,由于同日本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并受孤立主义影响,竭力反对制裁日本。虽然英日在中国的利益冲突不断加深,但因受日益紧张的欧洲局势的牵制,英国在远东的实力和地位不断下降,在处理对日关系中,不得不更多地仰仗美国。英国首相张伯伦宣布,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英国绝不对日本进行制裁,法国则因国内政局动荡,又忙于西班牙内战,无力顾及远东,因此它的对华政策是跟随英美。在上述背景之下,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继续采取利己主义的两面手法。

——摘编自张怀德《国家关系史•第五卷》

(1)依据材料,指出美、英、法三国的对日政策及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西方对日政策的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后,便有了对外殖民扩张的计划和愿望。1904年自喻为“盆中之竹”的日本通过日俄战争占领中国东北多地后,竭力倡导向富饶辽阔的中国东北移民。1910年,日本提出20年向东北移民百万的计划,企图以此将中国东北变成日本强大的后盾,防范列强在中国东北的插足,解决日本不断膨胀的人口和粮食危机,转移国内日益激化的矛盾。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武装占领东北全境。1932年2月,日本制定向中国东北移民的计划案。1936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制定国策《二十年百万移民计划》。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于1942年为完成战时开拓政策,又制定了《开拓实践训》和《康德十年度开拓政策实行方案》,以期为太平洋战争提供稳定的后方基地。

材料二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先后经历了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日本“开拓团”分布地区主要是抗日力量存在的游击区,特别是军用铁路沿线为重点。日本通过开拓团的组织形式,在中国东北原住民村庄的基础上建立了“混成村”,不断地将东北由其占领的领土变为其“国土”。“开拓团”还强占或以极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500万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期间,中国东北大量农民组成抗日游击队,不时袭击日本移民者。同时,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最初大多对气候、水土都不适应,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退团。后期,由于开拓团的经营、管理不善,在移民地内部的骚乱、暴行、纠纷、逃跑、罢工等事件不断发生,移民者的生活混乱不堪,特别是青少年移民还要接受3年严格的军事训练,更使他们难以忍受,绝望与动摇情绪日浓,自杀、逃跑事件司空见惯。随着战事的发展,至1944年,日本不得不放弃大量输送移民的政策,“开拓团”处于崩溃的边缘。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日本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日本的移民政策也随之破灭。

——以上材料摘编自姜廷玉、李戈瑞《揭秘:历史上的日本“开拓团”》等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竭力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历史背景。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对华移民的特点,并说明其移民政策最终失败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右面是美国政府印发的一幅宣传画“中国抗战是在帮助我们美国,赶紧援助中国”。与该画的印发直接相关的背景事件是
A.九一八事变爆发B.太平洋战争爆发
C.开罗会议召开D.《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2021-08-04更新 | 248次组卷 | 6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美国畏惧战争的情绪骤然蒸发;国会通过了庞大的战争预算:总统可以放手大干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促使美国发生上述变化的背景是
A.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B.德军突袭波兰
C.德国发动苏德战争D.日军偷袭珍珠港

7 . 材料   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以条约形式确定援华制日政策,但不承担直接参战的义务。中国则承诺不与第三国缔结共同反苏的协定。依约,苏联同样允诺不与日本签订任何条约。……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在这以后,苏联对华军事援助逐渐减少以至完全停止。从1945年2月起,苏联秘密从欧洲战场抽调大量军队,增兵远东。同时,苏军储备作战物资,改善交通,准备与日本一战。4月,苏联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

——摘编自赵士国《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1937—1945年苏联对日政策的演变,并指出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
8 . 1940年5月丘吉尔发表演讲:“我们的政策就是用上帝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在陆地上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在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上还从来没有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与这一演讲背景相符的是
A.英国本土遭到大规模空袭
B.德国西线进攻,绥靖政策破产
C.德国发动对波兰的闪电战
D.法国投降,北部被德国占领
2019-05-18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2018-2019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期中素养水平监测考试历史试题
9 . 【历史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到1940年12月中旬,英国政府实际上已经没有资金购买武器。这一情况使罗斯福政府采取了一种既可以帮助英国继续战斗,又不违背美国形式中立的方法,并提交给国会讨论。美国国会经过长时间辩论,于1941年3月10日通过了租借法案。租借法的正式名称为《加强美国防务法》,该法案规定:授权总统可以售卖、转移、交换、租赁、借出或交付任何军事物资,给美国总统认为与美国国防有重要关系的国家政府。

对于租借法案,美国总统杜鲁门曾有高度的评价:“毫无疑问,《租借法》所花费的钱拯救了许多美国人的生命。通过《租借法》而装备起来的每个俄园、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士兵,当他们投入战斗的时候,就会大大减少我国青年在争取战争胜利中所面临的危险。”

——摘编自郝健《二战期间美国对华和对苏租借援助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制定租借法案的背景及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实施租借法案的历史作用。
10 . 关于下图所反映的两次国际会议的有关内容,说法错误的是

                             
A.是在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背景下召开的
B.核心议题是盟国协同对法西斯作战
C.英、美等国首脑参加
D.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