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9年11月4日,罗斯福签署了新的中立法,交战国可以用现金购买武器,由本国船只装运回国,这实际上有利于海运实力较强的英法。但是所有从美国进口的物品都需要用现金来购买,导致英国的黄金储备在二战爆发后迅速下降。到1940年底,英国的黄金储备已经耗尽,已经无力用现金购买战时紧缺的物资。1940年12月16日罗斯福召开记者招待会,用借“水龙头”给邻居家灭火来比喻美国将对英国进行的援助形式。1941年3月11日罗斯福冲破国内的重重阻力,促使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

——摘编自于婧《从英美“血缘姻亲”看<租借法案>的诞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出台《租借法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租借法案》对二战的影响。
2021-04-29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焦作市2021届高三四模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1126日,日本提出将澳洲、印度等地列入太平洋战争外围作战和防御范围的设想。取得太平洋战争初期胜利后,日本海军提出将第二期战争放在以进攻澳洲为核心的太平洋攻略方面,而陆军以深陷中国战场、抽调不出足够兵力为由坚决反对进攻澳洲。最终,海军进攻澳洲的计划被否定,陆军西进作战计划被提上日程:西进印度、印度洋,与德国在中东会师,迫使英国屈服,集中力量同美国决战。随着中途岛战役的失败和德意军队在地中海、北非的迅速推进,日本陆海军都决定将作战重点由太平洋转向印度洋。但随后,日本陆军又提出将作战重点放在中国四川。1942年夏秋以后,随着太平洋战争进入战略转折,形势对日本越来越不利。德意在北非、地中海作战的失利,使德意不可能进入西亚与日本会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近70%的兵力在中国战场作战,而用于太平洋战场的兵力不足20%。中国的抗战使日本无力西进,西进战略也就最终化为了泡影。

——摘编自胡德坤《中国抗战与日本西进战略的破产》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日本构划“西进战略”的战略条件及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日本西进战略破产的多重因素。
2021-04-2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21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苏德战争初期,德国各装甲师以他们此时早已熟悉的方式冲破边境上的防御工事,深入到后方,包围了苏联所有的军队。德国人的获胜除了突袭这一重要因素外,另一个原因则在于他们一开始就在数量上占优势。当然苏联人有大批后备兵可资利用,但是纳粹德国空军的轰炸使得苏联很难迅速有效地利用这些后备兵。而且德军由于在波兰、法国和巴尔干半岛的各种环境下都作过战,因而它还拥有具备作战经验这一显著优势。此外,斯大林拒绝认真对待纳粹很快就将进攻苏联的警告,因此多数飞机第一天还在机场上就被炸毁了。另外还应该想到的是,这不是苏联和德国之间,而是苏联和欧洲大陆之间的一场斗争。也就是说,苏联红军不仅要对付德国军队,还要对付芬兰、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大量军队。苏联的兵工厂除了与德国的兵工厂竞争外,还要与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兵工厂竞争。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苏德战争初期双方面临的战争态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德战争初期上述战争态势出现的原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二战期间,中东地区是连接欧洲和亚太两大战场的枢纽。19406月,由于法国投降和意大利参战,欧洲经由地中海通往中东的航路基本被切断。若不能保证中东的军需及民用供应,中东必将不战自降,因此,英国视中东供应为头等大事。1941年,英国中东司令部组建了中东供应中心,其主要任务是为中东各地区分配可供使用的船舶;确定进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审查并批准进口许可证;决定应从哪些国家进口货物;在中东维持小麦及其他大宗货物的共同储备,以供紧急时期之用等。该中心对中东各国的出口货物实行包买、先买政策,使得中东各国政府和老百姓手里持有大量钞票;为了支援盟国,该中心大量进口战略物资,把民用物资的进口削减了4/5,使得中东地区的生活用品短缺,供不应求。1942年,美国正式加入中东供应中心,美国对中东的出口额当年比1939年增加2倍,大大超过英国,但英国凭借英镑的优势地位,坚决抵制美国控制中东。194511月,英美协商解散了中东供应中心。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东供应中心成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东供应中心带米的影响。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三,他们(指美国和英国——下同)尊重所有民族选择他们愿意生活于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权利;他们希望看到曾经被武力剥夺其主权及自治权的民族,重新获得主权与自治;

第四,……所有国家,不分大小,战胜者或战败者,都有机会在同等条件下,……参加世界贸易和获得世界的原料;

第五,他们希望促成所有国家在经济领域内最充分的合作,以促进所有国家的劳动水平、经济进步和社会保障;

第六,在纳粹暴政被最后消灭之后,他们希望建立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

第八,……如果那些在国境外从事或可能以侵略相威胁的国家继续使用陆海空武器装备,则未来的和平将无法维持;解除这些国家的武装是必要的…..

——节选自《大西洋宪章》(19418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和美国总统罗斯福共同签署)


(1)依据材料,概括《大西洋宪章》提出的基本主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西洋宪章》的影响。
2021-04-23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皖南八校2021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2021·全国·一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希特勒上台后,为了实现侵略扩张的野心,决定先吃掉波兰,解除其东方威胁,为尔后西攻英法、东侵苏联创造条件。波兰也视德国为主要威胁,结盟英法。1939年4月,德国制订“白色方案”,其战略企图是集中主要兵力迅速突破和分割波军防线,尽快结束战争,将主力调至西线对付英法。波兰制订“西方计划”,其战略意图是在边境地区遏制德军攻势,待英法在西线参战后,向柏林和东普鲁士方向发动攻势,将战争推入德国境内,最后争取胜利。1939年9月1日凌晨,法西斯德国以与波兰的领土争议为借口,集中50多个师的兵力,从西里西亚、东普鲁士两个主要方向进行猛烈进攻,同时使用千余架飞机打击波兰主要战略目标。德军迅速突破波军在边境地区的防御,向纵深发展。波兰迅速崩溃,国家覆亡。

            ——摘编自安田《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兰稳定战局的努力及其失败教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波德战争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波德战争的影响。
2021-04-20更新 | 8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2021学年学科网大联考高三3月历史试题(新课标Ⅱ卷)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英国来说,尽管到19416月,随着德军东进入侵苏联而大大减轻了对其本土的威胁,事关帝国生存的地中海和中东局势依然严峻,更有甚者,日本在确立了南进战略后对英国在远东的利益构成了严重威胁。决策层认为,仅靠美国援助而不参战,英国将无力打赢这场战争。受困于国内形势,罗斯福在二战爆发后采取了以物质援助而非直接参战的策略来帮助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抵抗德意志的侵略。于是两国首脑于19418月举行大西洋会议关,并签署了《大西洋宪章》。该文件宣布对德战争的目的和战后和平的处置,同时表明两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承认法西斯通过侵略造成的领土变更,摧毁纳粹暴政后重建和平等。对此,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这项联合宣言的影响深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美国在名义上仍属中立,却同一个交战国发表这样的宣言,仅就这一件事而论,就是惊人的。”

——摘编自《<大西洋宪章>与罗斯福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两国举行大西洋会议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大西洋宪章》签署的积极作用。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不列颠战役(1940-1941年)是人类战争史上的首次大规模空战。希特勒打败法国后,德军企图首先夺取制空权,钳制并消灭英国皇家空军,便展开对英空战。英国从19405月就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采取一切措施来加强防空,在指挥体制、防空兵力部署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建立了全国性的雷达预警系统,划置四个空军战区边界。19416月,纳粹德国报失过多的战机和飞行员,无法取得英吉利海峡的制空权优势,便放弃空战计划。不列颠战役的胜利,不仅使英国得以保存下来,成为日后英美反攻欧洲大陆的跳板,还鼓舞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尤其是使自法国败降后对欧洲战争持“中立”政策的美国政府明确地站在英国一边,促进了英美联盟的建立,更把德军拖入了致命的长期持久战中。此役证明了战略性的大规模空袭将直接影响战争的进程,显示出制空权在现代化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并证明了防空的战略意义。

——摘编自【英】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国发动不列颠空战的意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赢得不列颠空战的战略意义。
2021-04-1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2021届高三4月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9 .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1年初,罗斯福在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提出一项议案,要求国会允许总统出售、交换或租借军火给任何他认为对美国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国家。该议案于19413月通过,《租借法案》使英国成为首个接受美国大规模援助的受益国。19418月,罗斯福与忙于战事的丘吉尔在纽芬兰附近的一艘战舰上会晤。丘吉尔请求美国参战,罗斯福却避而不答,因为他知道美国民众和国会还是希望置身事外。但两个国家首脑对外宣布了确立战后世界秩序的共同目标,这个被称为《大西洋宪章》的宣言立意崇高,呼吁所有民族都应拥有免于恐惧、贫困和暴政的自由。在占领了巴尔干之后,希特勒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于19416月进攻苏联。罗斯福向苏联提供租借物资,命令美国战舰一旦发现德国潜艇,“当场击沉”。结果是,美国与纳粹德国在北大西洋开始了一场秘而不宣的海战。

——摘编自(美)约翰.马克.法拉格等著《合众存异:美国人的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为战争作准备的主要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斯福为战争作准备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1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欧洲和世界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73日,斯大林在他那著名的演说中,发出了要与欧美各国人民结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庄严声明。丘吉尔和罗斯福从各自国家利益出发,对同苏联合作采取了积极态度。但英美军事当局对苏德战场普遍作出悲观估计,认为苏联的抵抗难以持久。当时,罗斯福和丘吉尔都急于摸清苏联的真实情况,以协调对苏政策并考虑与苏结盟,否则美英正在筹划的会晤也将受影响。在这种急迫形势下,正在伦敦安排会晤事宜的美国总统顾问霍普金斯主动提出赴苏访问。他在征得罗斯福同意后,于7月底飞往莫斯科拜会斯大林,了解苏联的实际情况,准备为罗斯福和丘吉尔的会晤提供第一手材料。89日至13日,罗斯福和丘吉尔举行了二战爆发后的第一次会晤,史称大西洋会议,双方签署了大西洋宪章。

——摘编自李铁城《大西洋会议和大西洋宪章的历史地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西洋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西洋会议召开的主要影响。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