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和平主义思想和厌战情绪在美国国内日趋高涨。著名作家如欧内斯特海明威等反战小说有着广泛的影响。以孤立主义的参议员杰拉尔德·奈为主席的专门委员会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军火制造和铺售情况进行了调查,披露了政治和垄断资本家同英、法相均结的内幕,证明美国是被追返利润的大银行和大军火制造主拖进战争的,认为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次错误。孤立主义与和平主义思想遍及各阶级和各阶层。随着法西斯国家的扩张,美国国内出现反对法西斯侵略的群众运动,为西班牙人民募捐饯款、粮食和衣服等,并组织医疗队和3000人的志愿军赴西班牙作战。美国人渐渐意识到这种孤立已与历史潮流相悖,并不能有效地维护美国的利益。1939921日,美国修改中立法,决定实施“现款现运”。鉴于德国的运输力和支付能力远逊于英、法,所以英、法在此政策中获利更大。19403月,美国签署《租借法案》,决定向盟国提供援助,并拨款70亿美元作为建立和运输租借物资之用:1941127日,珍珠港的炮声促使孤立主义终结。

——摘编自刘梦然《浅析二战中美国孤立主义的终结》

(1)根据材料,概括一战后美国孤立主义思潮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孤立主义结束的因素及影响。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38年上半年,中英两国就经济援华谈判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英国的做法使中国政府果断地把外交的重点放在美国身上,积极争取美国的对华援助。同年,德国在欧洲的侵略活动日益增强,美国政府不断收到日本与德意进行联系,加紧组建轴心联盟的活动迹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认识到不能把中国仅仅当作受害国,而是作为世界上的一部分,成为东亚制衡日本的因素。193811月,日本政府发表第二次"近卫声明",提出了所谓的"东亚新秩序",这完全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相背离。面对日本在东亚如此翼张的侵略,美国在1938年底迈出了援华制日的第一步,决定向中国提供2500万美元的商业贷款,称为"桐油贷款计划"。蒋介石专门致电胡适,"借款成功,全国兴奋。从此抗战精神必益坚强,民族前途实利赖之。"虽然"桐油贷款计划"开启了美国有限援华的大门,但是美国因不想被卷入战争而没有采取能够直接遏制日本在东亚侵略活动的有效措施,对直接遏制日本实行"东亚新秩序"几乎没有起到作用。

——摘编自付秋香《19371940年间的美国对日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38年美国对中国实施"桐油贷款计划"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美国的"桐油贷款计划"。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美国国务卿赫尔发表声明,要求中日双方保持克制,“维持和平”。1937827日,美国驻日大使给赫尔密电说美国对中日的政策是“避免卷入,极力保护美国人的生命财产和权利,在保持完全中立的同时,维持我们对交战双方的传统友谊”。从1937~1939年,美国对日出口总额为7.41亿美元,占其对亚洲出口总额46%以上193712月,停泊在长江口的美国军舰“帕奈号”被日本击沉,引起美国震惊,罗斯福亲自口授抗议书,向日本天皇抗议。美国驻华使馆人员被日本人殴伤、传教士被日本人杀害的消息不时传出,日本还通过海关封锁、限制航运等来排挤英美的在华势力。美国在19387月对日“道义禁运”,停止向日本提供飞机及其主要部件。19381229日,美国向中国提供2500万美元贷款。

——摘编自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在中国全面抗战之初“避免卷入”中日冲突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中日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德军在1942717日,投入150万的兵力进攻斯大林格勒。德军集中了40个师的精锐部队,每天出动上千架次飞机,把100多万颗炸弹投向这座城市,斯大林格勒的建筑几乎全被炸毁。在这危急的时刻,苏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苏联人民也团结起来,人人手执武器在废墟中同冲击市区的德军展开搏斗,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冲上去。……一名护士为了掩护伤员,端起机枪消灭了30多个德军,自己身负重伤,仍坚持到自己的部队赶到。有7.5万名姑娘,成为高射炮手、无线电兵、卫生员和护士,地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伟大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全域的人民和苏军密切配合,共同奋战。在参战期间,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是战士,到处都是战场,希特勒的军队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久战不胜。德军的士气一天天低落下去,1119日,苏联红军终于迎来了激动人心的时刻,斯大林发起了大反攻的命令。坚持了六个月的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终于结束了。

斯大林格勒大战的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伟大转折。

——摘编自申海田《世界上下五千年,现代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斯大林格勒会战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斯大林格勒大战的历史意义。

5 . 材料 二战爆发后,希特勒采取出奇制胜的战略进攻法国。在法国和比利时之间集中的大量英法军队, 全部陷入德国的包围,造成敦刻尔克大撤退。1940年6月,德军攻陷巴黎,之后,积极准备进攻英国。 1940年8月,德军向英国进行狂轰滥炸。面对法西斯德国的进攻,丘吉尔极力寻找对策。此时,希特勒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了苏德战争。苏德战争的初期,苏联实力引起美国的极大关注,为了摸清情况,罗斯福派人访问莫斯科,并就美国援助苏联武器交换了意见。斯大林在1941年7月发表演说时说:“我们为了保卫我们的祖国的自由、民主进行战争,将同欧洲、美洲各国人民结成统一战线”。1941年12月,美国倡议,由所有对轴心国家作战的同盟国家签署一项共同宣言,即《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

——摘编自杨春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及其意义》


(1)根据材料,概括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日本政府对《波茨坦公告》不予理睬,为加速战争进程,美国将刚研制出的两颗原子弹“小男孩”和“胖子”,于1945年8月6日和9日分别投掷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小男孩”原子弹爆炸地点在广岛市中心偏西北处,顷刻间产生了30万度的高温和时速高达60千米的强烈冲击波。广岛全市房屋损失达92%,广岛瞬间变成了废墟。在原子弹爆炸后约30分钟,约13平方千米范围内的建筑物燃起熊熊大火。广岛有居民33万,原子弹造成死亡7.1万人,伤6.8万人。随后又有大量的人死于核子尘埃放射引起的癌症,部分初生婴儿畸形发育。据统计,截止到1999 年,死于“小男孩”原子弹的人数已上升至20万。

——摘编自侯明东《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的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原子弹的使用对二战和战后世界的影响。
2020-12-20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天府名校大联考2021届高三12月诊断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敦刻尔克撤退和法国沦陷之后,希特勒想当然地认为英国也会识时务地投降。起初他试图同英国人达成协议,当他的提议被置之不理时他便调动了空军,他确信只需通过空袭,而无须采用危险的渡海方法,便能征服英国。此后的空袭演变成了关键性的不列颠战役,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较大的转折点之一。在这一大规模的空战中,纳粹德国空军拥有的飞机数量远远超过了英国皇家空军——2670架对1475架。但是,皇家空军的喷火式战斗机和飓风式战斗机更先进,因为英国人比德国人晚几年才开始大量生产飞机。而且英国人还使用了雷达,雷达是一种新发明,它能使敌机在距离其目标还有50100英里时就被“发现”。在这些优势的帮助下,英国和英联郑自治领的几千名战斗机飞行员同少数波兰、捷克、法国和比利时飞行员一起,成功地击退了纳粹德国空军,也使希特勒进攻英国的机会彻底落空。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不列颠战役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取得不列颠战役胜利的意义。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德军在西线获胜后,希特勒在1940721日下令开始准备对苏作战,不久又要参谋总部制订在1941年春进攻苏联的方案。1218日,他批准了侵苏作战计划,指令“在对英作战尚未结束之前,德国三军即应准备用速战速决方式来击败苏联”。德国统帅部在进攻英国的烟幕下部署侵苏行动,如印发大量英国地图,给部队配备了许多英语翻译;在英吉利海峡沿岸集中了大量渡海登陆器材,举行登陆作战演习;部队东调宣称是演习、换防、休整等等。苏联领导人认为德国在进攻英国的同时,不可能立即移师东侵。因此,对来自各方面提供的关于希特勒即将进攻的情报,看作是帝国主义的挑拨,置之不理。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处于非常不利的被动挨打地位。

——摘编自吴于廑等主编《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德国发动侵苏战争的原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处于被动地位的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专门建立了官方宣传机构战争信息署。战争信息署在形成中国人的"美国印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还在重庆、西安等八个地方设办事处,通称"美国新闻处",利用报纸杂志、宣传册、海报、书籍、图片、幻灯影片、电影和广播等媒介,在国统区和沦陷区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活动和对日心理战。在美国新闻处翻译出版的《美国史》一书中,将美国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描述成"有关自由民主的成长之令人愉快的故事";在《美国地理述略》中,则在介绍美国的地质地貌和农业史的同时,还特意阐释了"美国梦"的含义,即"相信最卑微的人都能凭他自己的努力,为全家获得安稳无忧的生活",并坚信下一代的生活更"优裕安乐"。美新处还突出报道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做出的贡献,用事实证明它是"民主国家的兵工厂"和"世界战士"。黑人问题是严格受限的宣传主题,战争信息署一方面回避种族矛盾,另一方面通过突出黑人对战争工作和国家生活的参与,制造美国国内各个种族同心协力为国而战的宣传效果。

——摘编自王睿恒《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宣传塑造的美国形象》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当时美国战争信息署对华宣传的特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战争信息署对华宣传的目的。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指出:“我们一心想制定中立法规时,我们的中立法恐怕并非一视同仁与公正的实际上是帮助了侵略者而不给牺牲者援助。”19406月,巴黎陷落,法国政府向德国投降。这时,英国已经陷于孤立,世界形势岌岌可危。19413月美国通过了《租借法》,帮助英国获得武器和弹药。美国开始走出孤立主义的阴影,加入反法西斯的战争中来,对反法西斯国家给予了巨大的经济和物资援助。19416月,德国入侵苏联,美国将《租借法》的适用范围扩大到了苏联。19413月,美国政府宣布把《租借法》的应用扩大到中国,同时,对日本进行经济和物资制裁。这促使日本在1941127日偷袭了美国的珍珠港。第二日,美国即对日宣战。自此,美国加入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来,走出了孤立主义的阴影,壮大了反法西斯阵营的力量,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摘编自方能《20世纪30年代美国“孤立主义”政策一绥靖政策的另一种形式》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是怎样走出“孤立主义”阴影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走出“孤立主义”阴影的影响。
2020-11-0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南宁市普通高中2021届高三10月摸底测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