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的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0 道试题
1 . 1941年9月,罗斯福在演讲中说道:“我们就好像预备队,俄国和中国形成先上场的第一队……在球赛进行到队员快要疲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参加进去做最后的一着。”推动美国“进去做最后的一着”的原因主要是(  )
A.日军偷袭美国珍珠港
B.法西斯侵略触犯美国国家利益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中苏两国无力抵抗法西斯进攻
2020-03-02更新 | 432次组卷 | 14卷引用: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单元检测卷: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2 . 材料卢沟桥事变后,日本政府多次召集议员、财界、舆论界的会议,要求其与政府合作。《朝日新闻》《日日新闻》《读卖新闻》等大报,都开辟国民“国防捐款”专栏,每天更新捐款人姓名、捐款数额等信息,并配以煽动性语言,以增强示范效果。1937年8月,日本内阁通过《国民精神总动员计划实施纲要》,要求国民“增强举国一致,尽忠报国的精神”。9月11日,在东京召的国民精神总动员大会,要求国民做到尽忠报国,坚忍持久,支持战争。10月成立了米官半民性质的国民精神总动员联盟,在全国各地成立相应的组织,各级行政长官兼任会长。1938年4月,日本政府颁布《国民总动员法》,以立法的形式将国民卷入战争体制。

—摘编自史桂芳《日本国内战争狂热的形成及原因》

(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全面侵华初期战争动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全面侵华初期战争动员的影响。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刚刚揭开,局部战争渐次显露时,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始终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分成英法、美国、苏联和世界各国人民几股力量,没有形成拳头。德、意、日法西斯虽处劣势,但流瀣一气,狼狈为奸。他们以有限战争方式,实行各个击破,以取得有限目标,先后在东非、东亚和中欧燃起了战火。

——黄安年《论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材料二 (签字国政府)深信完全战胜它们的敌国对于保卫生命、自由、独立和宗教自由并对于保全其本国和其他各国的人权和正义非常重要,同时,它们现在正对力图征服世界的野蛮和残暴的力量从事共同的斗争,兹宣告:1.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2.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联合国家宣言》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占有绝对优势的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未能遏制法西斯侵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述《联合国家宣言》的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评述《联合国家宣言》。
2020-04-1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9高中人教版统编历史新教材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4 . 材料 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1939年9月5日,英国宣布用武力实行海陆封锁,切断外国对德国的物资供应,争取积聚和扩大力量的机会,达到与德国力量平衡甚至超过德国的目的。直到1939年12月,英国远征军只有四个师抵达法、比边界,建立了立足点。1940年3月仅派六个师增援,而且英法盟军领导内部存在着矛盾。直至1940年5月10日德军进攻丹麦、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之前,在长达八个月的时间里,整个西线盟军在欧洲大陆上未与德军交战,出现了所谓“西线无战事”的局面。

——摘编自张继平《“奇怪战争”不奇怪——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西线无战事”说质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初期“西线无战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初期“西线无战事”的影响。
2020-06-19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皖豫联盟体2020届高三第四次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5 . 材料1938年以后,随着德意法西斯在欧洲连连得手,其征服世界的面目暴露无遗。希特勒不仅获得了欧洲巨大的军事、地理优势,威胁到美国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利益,甚至还将手伸进了美国的“后院”——拉美,成了美国的直接竞争对手。……截至1941年,美国在欧洲的直接和间接投资总计达200600万美元,在亚洲和大洋洲的投资仅为85300万美元。

1939年11月,罗斯福签署的“新中立法”中将取消武器禁运条款改为“现金购货运输自理”,由于英国的海军运输发达,又有强大的海军,故此法对英国极为有利。1941年3月,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授权以租借或贷款形式向某些被认为其国防对美国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国家提供武器及其他物资。从此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巨大军火库。苏德战争爆发后,该法案又扩大到苏联。根据“先欧后亚”战略,美国的战略物资和军事力量源源不断地进入欧洲。罗斯福最终彻底战胜了孤立主义,“先欧后亚”战略得以坚定地贯彻执行。

——摘编自黄光耀《二战中美国奉行“先欧后亚”战略之原因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中美国奉行“先欧后亚”战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二战中美国奉行的“先欧后亚”战略。

6 . 材料   1940年5月10日,纳粹德国将英法比联军约40万人围困在敦刻尔克。希特勒却下达了“停止攻击行动”的命令。英国政府把握时机,最终将约22万英军、12.3万法比军队撤到英国,撤退行动极其成功。从德国方面看,闪电战果显著,也带来兵力分散、补给线过长等问题。同时,德军坦克难以击穿英军坦克的装甲,英军却可轻松击穿德军坦克装甲。从德国外交传统看,希特勒效仿俾斯麦,有意放走英远征军,以求英国在未来德国对苏作战中保持中立。从英国方面看,制定代号为“发电机行动”的撤退计划,很多民众加入救援行列,英国空军此役获得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在此后的不列颠空战中重创德国空军。此外,敦刻尔克地势低洼和遍地沼泽,撤退时出现大雾阴雨天不利德军追击。尽管装备辎重几乎丧失殆尽,担任后卫的4万法军成为俘虏,但撤出的联军经历战争的洗礼,是日后盟军重返欧陆的基础。敦刻尔克大撤退成为战争史上一次值得铭记的历史性撤退。

——摘编自方征《浅析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的原因》


(1)根据材料,概括二战中英法比联军成功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敦刻尔克大撤退产生的影响.
2019-12-19更新 | 36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届高三《新题速递·历史》12月第03期(考点15-21)

7 . 材料 欧战爆发后,随着法西斯势力的日益扩大,美国逐步改变对外政策。1939年底修改《中立法》。规定允许出售军火,为海军实力超过德国的英法开绿灯。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授权总统以70亿美元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提供各种援助。

苏德战争爆发,英美立即宣布支持苏联,把“粉碎希特勒”作为“首要任务”。7月12日,苏英签订关于在对德作战中共同行动的协定。美国也决定对苏联进行军事、经济援助。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了《大西洋宪章》,宣称两国不承认法西斯国家通过侵略所造成的领土变更。9月29日至10月1日,苏美英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美英以武器装备供应苏联的第一议定书。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1942年元旦,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用自己的全部军事、经济资源反对德意日法西斯,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概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有何重大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苏德战争爆发后,盟国开始就开辟第二战场问题进行协商。丘吉尔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大举登陆必遭“血腥还击”,而小规模袭击“只能导致惨败”,拒绝了苏联的提议。1942年上半年,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英国被迫同意美国提出的西欧作战计划,但在开始时间上作出了重大保留。同年8月,在与斯大林的会谈中,丘吉尔把法西斯在欧洲的统治比喻为鳄鱼,主张应该首先打击它“柔软的下腹部”,强调在英国传统势力范围的北非、包括巴尔干在内的地中海地区展开军事行动的重要性,而第二战场的开辟只能推迟。在1943年底召开的德黑兰会议上,经过激烈的斗争,英国不得不同意开辟第二战场的具体计划。1944年6月,盟军终于实施了在诺曼底登陆的“霸王计划”。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拖延第二战场开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战场成功开辟的意义。
2019-06-08更新 | 3686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新课标Ⅲ)

9 . 材料   1942年8月爆发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是盟军战略计划的一部分,目的在于保护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运输航线,也是盟军在太平洋反攻的开始。这场战役以美军小型登陆战为开始,随后日军为夺回岛屿而逐次增兵,并在海上、陆地、空中展开了空前的争夺,从而演化成了日本与盟军的决战。双方历时半年多的争夺,均损耗了大量的战舰、飞机,而日本的人员伤亡也远超美军。最终,日本因无力进行消耗作战,而选择撤军。美军最终完全占据瓜岛,尔后夺取了所罗门群岛,最终是整个南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

——摘编自李德·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盟军发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胜利的意义。
10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由于中国的国情,中国战场实际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同时在战略上相互支撑的战场。这种格局贯穿于战争始终,是中国抗日战场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得以保持完整的前提条件,也是中国抗日力量,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努力的结果。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战场才能在自身贫弱、外援不足的情况下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战略性的贡献,使反法西斯盟国世界战略能在中国战场的牵制下得以完成。

——摘自韩永利《浅论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地位》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的战略地位开始逐渐受到美国决策者的重视。珍珠港事件爆发后,中国的抗日与美国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美国在大规模援华的同时,从长远利益出发,确定了战后对华政策的长远目标,即建立一个相对稳定而亲美的中国以发挥多种作用,中国成为美国在亚洲的主要据点,抵制苏联的影响,为美国提供巨大的市场和原料基地,在国际事务中提供坚定支持美国的一票。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二战期间中国战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期间美国重视中国战略地位的原因。
2019-07-03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高考(通用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