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二战胜利的原因及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革命中跨越】
甲:在19世纪后期,落后于英国和法国技术的美国技术,突然获得大发展,……三样革命性进展——电、汽车和飞机——改变了世界。(摘自沃尔特·拉菲伯《美国世纪》)

(1)材料甲中美国的“革命性进展”得益于哪一次技术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次技术革命的经济影响,并写出美国进行这次技术革命的政治条件。
【改革中前进】
乙: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生产力……在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摘自1921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议(节录))丙:19335月,(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摘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2)写出材料乙反映的核心史实,并概括苏俄采取此措施的作用。根据材料丙列举新政在金融领域采取的举措。
【合作中共赢】
丁: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德、意、日法西斯签订联合作战协定。面对法西斯国家的联合行动,加强盟国内部的团结就显得非常重要。美国海报上的文字写着“团结,我们就能获胜”。(摘编自陈仲丹《墙头政治》)
(3)写出材料丁中“日本偷袭珍珠港”对二战进程的影响。根据此材料,概括盟国最终获胜的关键。
2022-07-01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153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日本时。外界十分关注德国对二战侵略历史的态度及其同邻国和解的经验。默克尔回应这个问题的表述非常谨慎。据报道她主要讲了三层意思:“正视历史是和解的前提”“战后德国能幸运地被国际社会再度接受,是因为德国彻底与过去决裂”;如果没有邻国的“大度姿态”,和解是不可能的,“但更重要的是德国有着实事求是地面对历史的意愿”;德国之所以能成功地与过去决裂,还在于二战后盟国的“严格监督”,使德国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战后德国汲取了历史的教训,以真诚悔过的行动取得了受害国人民的宽怒,凭借其经济技术优势和优质产品通过平等互利的合作赢得市场和人心,并成为推动欧洲一体化的中坚力量,在国际上享有应有的受尊敬地位。一些媒体据此纷纷评论称,默克尔这是有意“提醒”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正视历史,甚至认为她这样做是在“敲打”安倍晋三。

——摘编自梅兆荣《德国如何反省二战侵略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后德国政府对战争反思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德国政府对战争反思的影响。
2022-11-07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第27讲选修模块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3 . 历史之眼看奥运

用历史之眼看奥运,会发现不同时代的历史大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年一度在希腊南部奥林匹亚举行的盛大竞技会,就来源于当时祭祀宙斯的隆盛典仪……相传首度奥林匹亚竞技会的举办为公元前776年,这一年成了古代希腊纪年之始。

——王斯德《世界通史(第一编)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

材料二   公元前9至(公元前)8世纪,希腊形成了200多个城邦。城邦各自为政,战争不断,需要身体强壮的士兵。而体育竞技是培养能征善战士兵的有力手段。战争促进了希腊各城邦开展体育运动,故奥运会的比赛项目也带有明显的军事烙印。

——赵本义《古希腊政治哲学》

(1)材料一中,“公元前776年”又可表述为
A.公元前8世纪前期   B.公元前8世纪后期
C.公元前7世纪前期   D.公元前7世纪后期
(2)19世纪以前,古希腊信史只能从公元前776年第一届奥林匹亚赛会算起。但现在已将古希腊文明史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这主要归功于
A.史学家的预测   B.文献的新发现
C.考古学的突破   D.神话的新解读
(3)综合两则材料,归纳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产生的原因。(双选)
A.祭祀神祇的宗教需要   B.训练军人的军事需要
C.获取利益的经济需要   D.城邦交际的外事需要

现代奥运会沿用了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的一些传统、借用了某些仪式,是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新赛事。以下为现代奥运会(夏季)举办国一览表。

年份国家年份国家年份国家年份国家年份国家年份国家
1896希腊1920比利时1948英国1968墨西哥1988韩国2008中国
1900法国1924法国1952芬兰1972德国1992西班牙2012英国
1904美国1928荷兰1956澳大利亚1976加拿大1996美国2016巴西
1908英国1932美国1960意大利1980前苏联2000澳大利亚2020日本
1912瑞典1936德国1964日本1984美国2004希腊

注:①1972年在德国举办奥运会期间,巴勒斯坦武装分子袭击奥运村,造成11名以色列运动员死亡,史称“慕尼黑惨案”。②1980年,为反对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发起抵制莫斯科奥运会。1984年,为报复美国,苏联发起抵制了洛杉矶奥运会。

(4)1916年、1940年和1944年,三届奥运会被迫停办的原因是
A.两次世界大战   B.经济危机打击
C.全球流感肆虐   D.气候变化影响
(5)以1950年代为界,现代奥运会举办国出现了哪些变化?
(6)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奥运会举办国的变化反映了现代世界怎样的发展状况?

材料三   一些人相信战争的可能性在逐渐减少,我认为这就不是空想。显然,电报、铁路、电话、热衷于科学研究、代表大会、博览会对和平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的条约与外交协议。……向国外送出划桨选手、赛跑选手和击剑选手吧,这将是未来的自由交往,一旦这样的自由交往成为古老欧洲的风尚,和平事业将获得崭新而有力的支持。综上所述……我会坚持不懈地追求,实现一个以现代生活条件为基础、伟大而有益的事业:复兴奥林匹克运动。

——【法】顾拜旦《奥林匹克宣言》,1892年

(7)“现代奥运之父”顾拜旦试图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理由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他的观点。
2021-12-19更新 | 192次组卷 | 5卷引用:上海市长宁区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5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三国首脑达成了分区占领德国和邀请法国参加占领的协议。随着德国的战败投降,美国政府放弃了肢解德国的计划;丘吉尔表示:“在我对俄国意图的猜疑消失之前,我很不愿意分割德国。”斯大林也在庆祝对德战争胜利的《告人民书》中明确宣布,苏联“既不打算分割德国,也不打算消灭德国”。

194565日,四国驻德占领军总司令在柏林正式声明:东区归苏、西北区归英、西南区归美、西区归法,“大柏林”区由四国共同占领;规定由四国总司令正式组成盟国管制委员会。7月中旬起,四国在德国和柏林按划定区域实行占领和管制。在7月底召开的波茨坦会议上,四国又通过对德管制的政治经济原则。至此,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的局面正式形成。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四国分区占领德国的影响。
2022-05-20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自19422月至19456月先后四次制定《今后应采取的战争指导大纲》,作为指导战争的纲领性文件。大纲主要规定未来战争要达到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采取何种战略、政略、外交方针、占领地政策等。第一个《大纲》是在日本占优势的战争形势下制定的,体现出鲜明的主动进攻意图。随着盟军的反攻以及日本海军力量在太平洋各战线上的巨大消耗,日本制定了第二个《大纲》,决定收缩战线,设定“绝对国防圈”,争取拒敌于“绝对国防圈”外。第三个《大纲》则是在“绝对国防圈”失守后制定的,规定固守本土西南诸岛、小笠原群岛及台湾、菲律宾一线防线,进行本土防御作战。第四个《大纲》更多的是呼吁民众忠心报国进行本土决战。日本之所以决定冒巨大风险对美、英等开战,是想借欧战之机,参与对世界的瓜分、排除欧美国家在亚洲的影响,以建立由其主导的殖民势力范围。

在侵略野心驱动下,日本在重大战略问题上往往轻视国家综合实力对战争的影响,制定远超自己实力的战略目标,并喜欢采取比较冒险的军事行动。比如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主要采取奇袭和大规模舰队决战的方式。后来则强调“断行决战施策”,希望通过局部的追击等击灭盟军海军主力,以死中求活。

——摘编自张艳茹《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的战争指导大纲》


(1)根据材料,概括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战争指导大纲的显著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太平洋战争期间日本战争指导大纲变动的原因。
2022-05-15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好教育联盟2022届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猜题压轴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两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和启迪。

材料一   一次大战前的世界还是帝国主义的一统天下,无论在国际上或各国内部,都不存在防止战争的强大社会力量。帝国主义争霸的自发趋势完全支配了事态的发展。二战前,一战造成的苦难以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极大震荡,人们还记忆犹新;和平主义思潮浸润到西方国家的各个阶层;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后,出现了一批倾向于维持国内议会民主和国际和平局面的帝国主义大国;影响日益增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曾积极推动争取防止战争的努力……回顾二战起源的历史,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从1931年的“九一八”燃起的第一个战火,到1941年后半年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爆发,各个主要的大国才完全卷了进去,打成了真正的全球大战。

——摘编自李巨廉《两次世界大战起源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解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且实际上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一起事件造成了另一起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因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以及运用这些胜利果实的方法”。

——摘自A·J·P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世界大战起源的不同特点。
(2)材料二中提出“一战实际引发了二战”,其理由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二战源自一战”的观点?
2022-04-06更新 | 21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二中学2022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一战激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二战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战后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19418月英、美两国首脑签订的《大西洋宪章》

材料二   19401941年,印度发起“个人公民不服从运动”;1942-1944年,印度发起“退出印度”全印反英运动;1945年,印度爆发848次工人罢工;1946年增至1600次;1946年初,农民运动掀起高潮。

(印度各地爆发反英起义时)英驻印总督和皇家印度军队总司令致函英国内阁请求军事力量援助。新任首相艾德礼直截了当地拒绝说:“以现行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无力实现。”

――整理自刘震宇《试论1939―1947年英国对英属印度的政策兼谈印巴分治》

材料三   (针对1851122日路易·波拿巴发动的政变)维克多·雨果只是对政变的负责发动人作了一些尖刻的和机智的痛骂。事变本身在他笔下被描绘成了晴天的霹雳。他认为这个事变只是一个人的暴力行为……蒲鲁东呢,他想把政变描述成以往历史发展的结果。但是,在他那里关于政变的历史构想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对政变主人公所作的历史的辩护。

――[德]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英、美的主张,并分析英、美发表此种主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体系瓦解的原因。
(3)材料三中,马克思认为雨果和蒲鲁东在探究历史事件的原因时分别犯了怎样的错误?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探究历史事件时应坚持什么原则?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材料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盟国领袖终于可以开始想胜利以及未来世界的大格局了。丘吉尔希望重整英国、法国,甚至战败德国之实力,再加上美国,就可以和东方的苏联势力抗衡。罗斯福的战后世界秩序观却是,以美、苏、英三个战胜国,加上中国,以类似世界理事会理事的角色来维持和平,对付潜在的恶棍。斯大林决心以战胜国的姿态要把俄国的影响力伸入到欧洲中部,并且预备把苏联军队征服的国家,变成缓冲区以保护俄国,防止未来德国入侵。不管是多么不可避免,大战结束留下一个地缘政治大真空形势。权力均衡已毁,广泛的和,约依然虚幻难捉。世界因意识形态不同而分裂为两大阵营。战后时期将成为一段漫长痛苦挣扎、以达成战争结束前即已困扰各国领袖的和解方案的时期。

——摘编自[美]亨利.基辛格著,顾淑馨林添贵译《大外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英、美、苏三国关于战后世界秩序的构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构想对战后世界秩序形成产生的影响。
2022-04-08更新 | 206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滁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256日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移民制限立法。19422月,以介绍亚洲为主的《亚洲与美洲周刊》杂志上登载了一篇题为《废除排华法》的文章,揭开了废除排华法运动的第一幕。该文作者明确提出了排华法严重威胁美国自由和平等的理念,呼吁美国政府即刻废除对美国的最大盟友——中国人歧视的排华法。事实表明,排华法的废除,给予中国年间105名的移民配额,并没有真正把中国移民放在同欧洲移民平等的地位。然而,这一象征性的外交姿势却在美国东亚政策的形成和演变中起了不可否认的作用。1943年排华法的废除不仅是美国战时所需,也是对战后战略深思熟虑的结果,即废除排华法,进一步消除种族间的隔离,从而为美国在战后世界霸权的角逐中寻求最大的政治资本。

——摘编自马晓华《移民与中美关系——从排华法的废除看战时美国对华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并说明理由。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非洲当地被征召入伍和自动武装起来的非洲人约有150多万,还有百余万非洲民工在各反法西斯部队中从事修建防御工程、基地、飞机场,战略道路,港口码头以及随军运输装卸等工作。艾森豪成尔曾承认,英美联军在北非的胜利是与北非当地居民对希特勒集团所进行的斗争分不开的。非洲战事结束后,有45万非洲人前往欧洲和亚洲,在意大利、法国德国等战场上同法西斯军队作战,数十万非洲民工在这些地区参加军事工程建筑和后勤运输。

为应对战时需要,西方殖民当局不得不放松对非洲的某些限制,允许乃至鼓励非洲燃料动力等经济部门的扩大,非洲各地的港口和机场建设、铁路和汽车运输甚至人力和骆驼运输都特别兴旺。为解决大量劳力和技术工人的短缺,殖民当局雇佣或强征众多破产农民到矿山、种植园或城市企业劳作。同时;为非洲人开办特设的行业训练班,由此,固定、熟练的工人阶层力量大大增强。随着对宗主国联系的减弱,非洲本土企业家和商人的活动范围也得到了扩大。

——摘编自顾章义《论二战与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崛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非洲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对非洲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