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东西方的先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9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柏拉图把人的天赋善性看成政治的基础,主张靠“集权力与智慧于一身”的哲学王推行贤人政治来维护城邦制度,将“最高尚、最公正的东西”施于公民。这一主张
A.源于苏格拉底之死B.意在阐述“性本善”
C.维护了自由和正义D.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
2021-12-23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怀化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诊断监测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论语·子罕》有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反映了孔子
A.具有尊卑等级的观念B.拥有博爱节俭的美德
C.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D.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2021-12-09更新 | 3340次组卷 | 23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是趋向城邦生活的动物,城邦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优良的生活。”“城邦是所有公民共同参与的共同体,是一种轮流为政的统治。”他强调的是
A.公民直接参与政治B.公民地位高于城邦
C.公民与城邦密不可分D.城邦赋予了公民权利
4 . 有学者将孔子的“克己复礼为仁”视为孔子站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立场,反对社会改革和进步的主要依据。这一判断
A.阐述了孔子仁爱思想的本质B.否定了孔子思想的重要社会价值
C.错误认定了孔子的阶级属性D.忽略了孔子规范社会秩序的追求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人类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在公元前6-4世纪,东西方文化在几乎没有相互联系的情况下,出现了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老子、孔子等圣人先哲,他们振聋发聩的著述和思想至今在很多方面文明仍然难以超越。


(1)用一句话介绍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结合所学概括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在教育目标上的不同。

材料二   历史上捧孔子,有三种捧法:一是讲治统(围绕政治),这是汉儒;二是讲道统(围绕道德),这是宋儒;三是拿儒学当宗教(或准宗教),这是近代受洋教刺激的救世说。三种都是意识形态,说是爱孔子,其实是害孔子。

——李零《去圣乃得真孔子》


(2)你是否同意材料二这一观点,结合所学史实阐述你的理由。
2021-11-06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7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物著作评价
柏拉图《理想国》提出精英治国及分权等原则,洛克、孟德斯鸠等深受柏拉图学说的影响。
杰斐逊《独立宣言》马克思称它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人权宣言”。
亚当·斯密《国富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代表作,亚当·斯密被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
但丁《神曲》闪烁着人文主义光芒的史诗。
马克思《资本论》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著作。
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说》这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学说由此开始。

——摘编自邓蜀生《影响人类的100本书》


根据材料所列书单,对任意一本书籍的书评,提出你的看法(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2021-10-25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论语》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
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
2021-10-11更新 | 200次组卷 | 20卷引用:2014届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论语·学而篇》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以“孝”为立人之本,最终形成以孝悌为本的具有普遍性的仁道原则。这反映出孔子主张(     
A.国家秩序需要明确尊卑等级B.仁爱思想观念以孝悌为基础
C.社会结构应该保留血缘纽带D.儒家要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公元前497年,孔子带着自己的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孔子先奔卫国。卫国大夫莲伯玉,以贤德闻名于诸侯,孔子与他相交甚厚。卫国人子夏、子贡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他们在卫国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他们的称扬,使孔子在卫国的知名度不亚于在鲁国。孔子弟子子路还试图和卫灵公建立联系,使孔子得到重用。

后来孔子又到过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国,但均未得到重用。虽然周游列国,四处碰壁,可孔子依然自信极坚,毫不动摇。他说:“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公元前484年,在外颠沛流离十四年后,孔子又回到了鲁国,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育和文献整理等工作方面。

——摘编自李甫云《孔子周游列国为何先奔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周游列国先奔卫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周游列国的意义。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