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图4《马拉之死》 图5《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
注:圣贝尔纳山,又译“圣伯纳隘口”,是法国由北向南越过阿尔卑斯山进攻意大利的通道。
材料二 马拉(1743-1793)曾在巴黎行医,他连续发表多篇有关火、热、电、光方面的论文,但未能得到科学院的认可,他感到自己遭受当权者的迫害,加入了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的行列。法国大革命开始后,他主编报纸,抨击旧制度和一切统治者。随着革命的深入,他成为激进派(雅各宾派)的代表人物,积极倡导对旧贵族和反对派采取暴力恐怖措施,1793年遇刺身亡。刺杀发生后,画家达维特(又译“大卫”)立即赶到现场画了速写。随后,他“应人民的要求”满怀激情地创作了油画《马拉之死》。画中的马拉是一名善良、诚实和具有无私爱国情操的男子。不久,达维特受命担任革命宣传部主任。拿破仑称帝后,他成为御用画家,创作了多幅歌颂拿破仑的巨作,如《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加冕礼》等。
-摘编自吴禾《艺术作品对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性解读--析《马拉之死〉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说明《马拉之死》和《拿破仑越过圣贝尔纳山》的创作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
A.巩固革命成果乃民众所愿 | B.共和制度遭到拿破仑破坏 |
C.法国大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 D.封建顽固势力已完全消除 |
A.实施了西方最早法典 | B.建立起近代民政体 |
C.率先废除封建农奴制 | D.传播了法国革命原则 |
A.克伦威尔 | B.华盛顿 | C.拿破仑 | D.俾斯麦 |
A.宋恕的评价符合从专制到民主的时代潮流,更加进步 |
B.邹容以当时当地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标准,更为客观 |
C.历史评价需坚守客观立场,必须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
D.人物评价应综合考量,看是否符合历史趋势并推动社会进步 |
材料一 在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中,首当其冲被启蒙思想家推上理性的法庭而受到严厉批判的是宗教神学。启蒙思想家非常清楚地意识到,只有打破宗教神学的精神枷锁,才能启迪人的智慧,推动思想进步。他们毫不留情地揭露着宗教蒙昧主义的荒谬和教权主义的罪恶,否定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在这基础上,启蒙思想家又对以“君权神授”说为精神支柱的法国君主专制制度发起进攻。
——摘编自吕一民《法国通史》
材料二 拿破仑在所有被他征服的地区都贯彻了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这些改革意味着进步或至少意味着维新。虽然各地的既得利益集团坐立不安,反对这些变革,但变革却仍在许多地方获得了普遍支持。虽然资产阶级和许多知识分子也都赞成这些变革,但事实上是它是一种外来统治,如有必要它即可凭武力强加。拿破仑的非法国臣民终于渐渐对征用、赋税、征兵、战争感到厌倦,虽然法国统治通常意味行政管理质量的提高,但是人们对行政管理的法国式性质的印象比对其质量印象更深刻。其实换句话说就是,这些人已经成为民族主义者,而且他们的民族主义也已经发展成为反抗拿破仑统治的运动。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分析法国启蒙思想家批判宗教神学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谈谈你对拿破仑战争的认识。
A.《至尊法案》 | B.《权利法案》 | C.《法国民法典》 | D.《美国1787年宪法》 |
A.路易十四 | B.俾斯麦 | C.克伦威尔 | D.拿破仑 |
A.克伦威尔 | B.拿破仑 | C.华盛顿 | D.俾斯麦 |
A.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综合多人意见构建而成 |
B.普希金与拿破仑是同时代人,评价更真实可信 |
C.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考虑所处时代的局限性 |
D.历史评价应以伦理观念和政治需要为出发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