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亚洲觉醒”的先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中外历史人物评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之革命发韧于甲午以后,盛于庚子,而成于辛亥,卒颠覆君政。夫革命非能突然发生也。自满洲入据中国以来,民族间不平之气,抑郁已久。海禁既开,列强之帝国主义如怒潮骤至,武力的掠夺与经济的压迫,使中国丧失独立,陷于半殖民地之地位。满州政府既无力以御外侮,而钳制家奴之政策,且行之益厉,适足以侧媚列强。吾党之士,追随本党总理孙先生之后,知非颠覆满清,无由改造中国。乃奋然而起,为国民前驱;激进不已,以至于辛亥,然后颠覆满洲之举,始告厥成。

材料二然而当时之实际,乃适不如所期,革命虽号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实际表现者,仅仅为民族解放主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使当时而有此政党,则必能抵制袁世凯之阴谋,以取得胜利,而必不致为其所乘。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以上材料均摘自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革命非能突然发生”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革命“始告厥成”的主要依据。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从“革命第一次失败”中得到的教训,概括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期间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孙中山的精神。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程荫南

湖北人。1902-1905、1911-1915年两度赴日本留学,先后修习普通科和法律。在日本期间,他先后翻译或写作了《新式数学教科书》《数学问题解式》等系列数学著作,在国内数学界享有盛誉。民国初年,当选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佥事,湖北省参政员等职,但是由于他痛恨当时的官场腐败和军阀统治,所以基本上没有履职,过上隐居生活。1937年,听到日本侵华的消息,忧忿而死。

隐居家乡期间,他于1919年纂修了家谱。在“自序中写道:自欧化东渐以来,少年……奢谈国家主义,鄙弃家庭制度……举数千年遗传之国性,一蹴推翻之,不知西方虽无家族之制而其所谓民族主义膨胀于各地者,亦家族主义之蜕化而扩充之也。见在民国更新,合五大民族倡言同胞,亦西人民族主义之意……

(1)程荫南的历史活动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变迁息息相关。简要分析程荫南主要历史活动的历史背景。

(2)简要归纳并评价程荫南在家谱“自序”中的主要观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儒家有着丰富的人口伦理思想。孔子称赞卫国人口富足,指出“足食、足兵”百姓就会信任统治者。孔子把人口分为“君子”和“小人”;孟子则进一步把人口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荀子将人口划分为“士农工商”,认为“工商众则国贫”。孔子认为人民生活富足后就应该接受教育,要以德为先、全面发展,培养为国效力的合格人才,充分肯定了人的社会性,主张“礼之用,和为贵”,重视人的身心和谐。孟子首次系统提出了建立“人和”社会的理念,认为战争、政治胜负的关键是“人和”。

——据蒋琴《先秦儒家人口伦理思想初探》等

材料二1894年,孙中山认为“今日之中国,已大有人满之患矣”。1924年,他却指出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相比人口数量,孙中山更重视人口的其他问题。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饬外交部妥筹禁绝贩卖猪仔及保护华侨办法令”等,同时力主引进外资和“外才”;在国内移民方面以国家的力量来主导,以外国有经验的人士辅助,达到发展经济、舒缓人口和巩固边防的作用。他还主张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在教育、养老、医疗、卫生等方面也提出了很多设想,以“为人民谋社会种种之幸福”。

——据李道缉《孙中山人口思想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家人口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人口思想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近代人口思想的认识。
4 .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缔造之始,而文以不德,膺临时大总统之任,夙夜戒惧,虑无以副国民之望。……敢披沥肝胆为国民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

——摘自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今日中国,正是万国虎视眈眈的时候,如果革命家自己相争,四分五裂,岂不是自亡其国?

——摘自孙中山《民报》创刊周年会讲话

材料二   北洋时期是一个中国王朝政治解体走向宪政民主国家的过渡时代,那时的中国开始尝试民主,经济飞速发展,民主和科学理念开始深入人心,清华和北大的学术自由,也是在北洋政府时期奠定的,正是基于北洋政府的宽容和人性,北大和清华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的学术自由,培养和聚集了一大批民族精英。

——陈钦《北洋大时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国家观。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北洋时期的进步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华民族的觉醒,奋起进行民族解放运动,其起点正是发生于19世纪末的这场维新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主张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进行全面的改革,其最主要的出发点也是爱国、救国、强国。他们主张通过“自强”来救亡图存,并认为致使中国陷入民族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自身的“劣”和“弱”。挽救国家和民族危亡的办法,不在于对外正面抵抗,而在于对内改革。

——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材料二   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成,旧教育灭;枪炮兴,弓矢灭;剪发兴,辫子灭……

——1912年.3月5日《时报》

材料三   1905年国大党领导人提拉克联合群众力量,以暴力形式推翻英国殖民统治。1908年殖民当局逮捕了提拉克,引发孟买大罢工,进而推动印度反英斗争的高潮。20世纪20、30年代,甘地提出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自治和独立的思想,通过发动群众、运用非暴力不合作策略.与英印当局进行斗争。20世纪40年代,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遭英印当局镇压而陷入低谷。

——摘编《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民主运动斗争的形式发生了怎样变化?并简要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与中国相比,印度的民族民主运动斗争的形式有何不同?你如何评价甘地的斗争形式?
2021-07-03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基于对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认识,孙中山曾视满汉民族矛盾为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因而在革命早期强烈主张“反满”“排满”,后来随着他对中国社会矛盾和革命问题的认识日益深透,其民族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从早期主张“排满”到后来的“革命排满”,从开始提出“五族共和”到最后接受“中华民族”观念,孙中山总是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民族观。

——《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述论》

材料二   甘地的宗教民族主义思想呈现出不同于时人的显著特征:一方面,他有强烈的民族独立诉求(尽管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并运用西方政治斗争,民族自决的理念和方法,坚决主张印度脱离英国统治,走向完全的独立自主;另外一方面,他又践行宗教修行之道(特别是印度教之道),通过自身宗教领袖般的魅力发动群众,号召全民参与,为提高受压迫者地位、促进社会不同教派的和解而努力。圣雄甘地以一份真挚深沉的爱面对印度不同种姓阶层,不同教派,这种“民族独立”和“宗教魅力”相结合的理念和方式,“在成功地吸引千百万人民的同时,他唤起了人们美好品格和高尚动机”这也是印度在世界近代史上能以相对温和的方式走向民族独立、并能让甘地赢得世界性永久声誉的根本原因。

——《民族主义思想与殖民地世界:一种衍生的话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民族观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甘地宗教民族主义与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异同并简析民族主义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020-05-29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第二次统一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列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的言论:

材料一国民会议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第一点就要打破军阀,第二点就要打破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打破了这两个东西,中国才可以和平统一,才可以长治久安。

材料二1924年11月,孙中山经上海取道日本北上。他在日本神户接见记者时说:“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绝不可能”。

材料三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的思想比以往有了哪些进步?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认为中国不能统一的原因。

(3)据以上材料,简要评价孙中山这一时期的思想。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924年,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要将来能够治国平天下,便先要恢复民族主义和民族地位。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这便是我们四万万人的大责任。诸君都是四万万人的子,都应该担负这个责任,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孙中山所说的治国,是指中国的独立、自由和富强(包括均富);而平天下,则是发扬“济弱扶倾”的传统理念,帮助其他被压迫民族谋求各自的独立、自由和富强。孙中山所说的“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把道德范围的东西放在知识范围中来探讨,认为应该先从个人的内省与自我完善做起,讲究自身的文明修养,然后才谈得上齐家、治国、平天下。孙中山沿袭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家族是国家的基层团体,由家族而宗族而国族,合群图强然后才能讲民族主义,而且只有先恢复民族主义才能讲世界主义。二是力图以王道与霸道这两个古老词汇来区分东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他曾经明确指出:“东方的文化是王道,西方的文化是霸道;讲王道是主张仁义道德,讲霸道是主张功利强权;讲仁义道德,是由正义公理来感化人,讲功利强权,是用洋枪大炮来压迫人。”

——摘编自章开沅《王道与霸道——试论孙中山的大同理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大同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阐释大同思想的背景。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早期部分经历如下:

主要活动
1878年到檀香山生活,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也开始接触西方社会、政治学说
1883-1884年回国,先后就读于广州、香港的西医学校,密切注视当时正在进行的中法战争
1892-1893年在澳门、广州行医
1894年6月,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尽其流”的改革主张,但被拒绝。自此,孙中山放弃了“医人”的职业,改从事“医国”的革命活动。11月,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
1895年2月成立香港“兴中会”,10月组织第一次广州起义失败
1900年10月发动了惠州起义,由于政府破坏了孙中山接济起义军的计划,起义失败
1905年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正式宣告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孙中山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阐述了民族、民权、民生思想

材料二关于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我们就是从新负担革命的责任,就是计划彻底的革命,终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这是关于对内的责任。至对外的责任,要反抗帝国侵略主义……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都来解放。”

——孙中山

材料三说到和平统一,是我在数年前发起的主张。不过那些军阀都不赞成,所以总是不能实行这种主张。这次我到北方去,能够做成和平统一,也未可知。不过要以后真是和平统一,还是要军阀绝种。要军阀绝种,便要打破串通军阀来作恶的帝国主义,要打破帝国主义,必须废除中外不平等条约。

——孙中山《中国内乱之原因》(1924年11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思想变化的历程,并分析孙中山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

(2)从民族主义的内涵看,与以往孙中山的思想相比,材料二有何明显进步之处?根据材料三,说明出现这种进步的原因。

(3)材料二、三中孙中山的主张在当时形势下有何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材料一曾国藩(1811—1872年),清末湘军首领。字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1853年初(咸丰二年底)为对抗太平天国革命军,以礼部侍郎身份在湖南办团练,后扩编为湘军。次年发布《讨粤匪檄》,攻击太平天国革命是“开天辟地”以来“名教之奇变”。率兵阻击太平军,并出省作战,夺取武昌和田家镇。1855年初在湖口被太平军打败,退守南昌。次年因太平天国发生杨韦事件,乘隙恢复力量。1858年11月令李续宾率湘军主力六千人攻三河,被太平军歼灭。旋以曾国荃吉字营为基础,扩充实力。1860年升任两江总督,次年节制淅、苏、皖、赣四省军务。主张“借洋兵助剿”,派李鸿章到上海,左宗棠入浙江,伙同英人戈登的“常胜军”、法人德克碑的“常捷军”夹攻太平军,并派曾国荃围攻天京(今南京)。1864年(同治三年)7月攻陷天京。1865年调任钦差大臣,对捻军作战,战败去职。与李鸿章、左宗棠创办江南制造局、福建马尾船政局等军事工业。1870年在直隶总督任内查办天津教案,残民媚外,受到舆论谴责,调任两江总督。不久病死。

——《辞海(1989年版)》

材料二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贼匪害了百姓们,全靠官兵来救人;……第一扎营不要懒,莫走人家取门板;……第二行路要端详,夜夜总要支帐房;……第三号令要严明,兵勇不许乱出营;……官兵贼匪本不同,官兵是人贼是禽;……爱民之军处处喜,扰民之军处处嫌;……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计不可欺负他;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

——《爱民歌》曾国藩作于咸丰八年(1858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曾国藩生平的主要事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经济、军事近代化的角度评价曾国藩的贡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