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亚洲觉醒”的先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孙中山被称为“国父”(中华民国之父),凯末尔被称为“土耳其人之父”。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凯末尔有“凯末尔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平民主义,改革主义,世俗主义和共和主义。凯末尔是一位实践或实用主义的政治家。他的言论往往是根据实际经验,针对具体形式而作出的。

凯末尔主义“六个原则”中,字面上没有提“民权”“民生”,但“共和主义”指明“人民统治”而非专制独裁,“平民主义”主张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职责是为了人民谋福利,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原则一致。凯末尔改革中,把法制改革放在核心位置,用法律保障民权,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人民受教育和谋发展的权利。“世俗主义”主张废除一夫多妻的落后制度,消减宗教方面的禁锢,使社会生活世俗化。“国家主义”鼓励私营经济,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凯末尔主义中的“民权”“民生”问题,是制度变革和国家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听起来入情入理,其实只是他个人的构想,至少在他活着的时候,尚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北伐后,国民党取得全国政权,理论上尊奉孙中山三民主义,实际上既未兴民权,也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早,但直到1925年去世时“革命还未成功”,留有遗憾。凯末尔领导民族独立战争,三年多取得成功。

——摘编自王三义《怎样评价历史上的国父们?——从凯末尔与孙中山的“成”“败”谈起》

(1)依据材料,指出孙中山和凯末尔思想的共同特点。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三民主义和凯末尔主义实践结果迥异的原因。今天评说这两位历史人物时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蔡元培出身于商贾之家。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认为革新必先培养人才,于是走上倡导教育救国之路。同年9月,他弃官归里,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20世纪初,他在上海组织教育会气创办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时,即致力于打破封建专制教育,为反清革命培养人才。1912年他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村封建教育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教育体系。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北大进行全面改革,实行民主办校,教授治校等。他非常重视健全人格教育,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提出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五项主张。蔡元培还先后主持了几次全国教育会议,对学制进行了改革建设。其一生发表了大量的教育论著,这些都是重要的精神财富,时于我们今天现代化建设,进行人才开发与智力投资,仍有着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

——摘编自周天度《蔡元培传》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蔡元培教育改革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蔡元培对教育改革作出的贡献。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留居欧洲,希望能寻找到一种在中国政治革命成功后,避免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改造方案,以防止社会革命在中国重演。孙中山接受了美国人亨利-乔治的土地国有和限制私人土地权益的思想。孙中山试图以此解决中国农民的贫困问题和农业发展问题,缓解社会的阶层矛盾。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时,在孙中山的力主下,“平均地权”作为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成为了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材料二   1924年1月,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上明确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是要学习俄国的办法,实行耕者有其田。二是认为在当时的革命情形下还不能马上实行耕者有其田,因为“……如果我们没有预备,就仿效俄国的急进办法,把所有的田地,马上拿来充公,分给农民,那些小地主一定会起来反抗的。就是我们革命一时成功,将来那些小地主,还免不了再来革命”。三是认为要对农民宣传土地政策,启发农民的觉悟,使农民都能够联络起来,有很好的团体。四是主张和平解决土地问题。联络全体的农民同政府合作,慢慢协商解决农民同地主的土地矛盾,“使农民可以得利,地主不受损失”。

——摘编自蒋阳兵《试论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不同时期关于土地问题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关于土地问题的主张形成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非暴力就是以积极的形式来对待一切生命的善良意志。非暴力就是纯粹的爱。我在印度教的经典中,在((圣经》和《古兰经》中都读到过它。……非暴力并不意味着向坏人的意志屈服和妥协。非暴力意味着以人的全部心灵来反对专制者的意志。只要在这种人类法则指导下进行斗争,哪怕一个人也能反抗非正义帝国的全部权力。
——甘地《非暴力主义思想》
材料二        虽然生为一名印度人,并坚守着一些印度传统,但甘地的遗产却仍然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所享用。……最近,对甘地的重新发现已经与大般模的和平主义运动,以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自然、环境……等问题联系了起来。
——(意)詹尼·索弗里《甘地与印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甘地思想的核心内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甘地受到世界人民尊重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