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无产阶级革命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汤寿潜(1856—1917),浙江萧山人,清末民初实业家和政治活动家,是晚清立宪派的领袖人物。他的一生,正处于中国日益沦为半殖民地之时。为了救国图强,汤寿潜和同时代的其他爱国有识人士一样,认为中国的唯一出路在变法。在如何发展民族工商业的问题上,汤寿潜主张商办(即民办)反对官办。“西人言理财,从无以商合官者,今乃混官商而一之,官有权商无权,势本集自商,利散于官。”他主张要开放通商回岸,认为“海禁已开,大利在中国”,可打破少数洋商的垄断,使洋货因竞争而贬值求售;外国富商久居中国,庐舍财产留在中国传之子孙,不能随时搬走。他主张引进外资,在华设厂,这样中国聪颖子弟可就近入局厂肆业,不必出洋学习,学习有成后,“将来师敌之长技以制敌,所延两人概可谢去”,同时为中国穷民开一衣食生路。汤寿潜把教育改革放在突出的地位,并把它和近代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认为“教育为吾国今日生死问题,固已朝野同声,智愚一喙”,只有兴教才能救国,兴教才能强国。汤寿潜在杭州创办了铁路学堂,这是近代浙江工业技术教育的开端。汤寿潜赞同铁路兴国论,认为世界已由江河贸易时代进入铁路贸易时代,“将来商业之消长,当以铁道之长短为比例”。他坚决保卫中国铁路主权,于1905年7月成立铁路公司,大力开展拒借洋款、捍卫路权斗争,筹股款925万元,承筑了沪杭路杭嘉线,当时舆论界对沪杭路的评价是“平稳坚固,实较沪宁为胜”。汤寿潜曾说过:“寿潜……重全省之公推,不专为浙,不专为路,国之强弱是非而已!”

——摘编自陶士和《汤寿潜近代经济思想评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汤寿潜的经济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汤寿潜的经济思想与实践的意义。

2018-02-09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下列马克思的文章(或著作)与对其评述对应正确的是
A《<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第一次指明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人类解放的力量。
B《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第一部作品,第一次系统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C《法兰西内战》虽远在布鲁塞尔,马克思还是通过此书高度赞扬了巴黎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
D《资本论》将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A.AB.BC.CD.D
2021-02-04更新 | 78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加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艺复兴的仁人志士是站在代表先进思想和时代精神前沿,在注重重新审视、发现和弘扬古典文学艺术的同时,还以批判、求实的精神,勇敢地向古代权威和基督教神学挑战;对自然界及其运动规律按其本来面目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取得了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为近代科学革命揭开了序幕。尤其在文艺复兴中后期,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欧洲,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和通过阿拉伯世界得以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古罗马的优秀古典文化成果,使科学技术走出基督教的“神圣殿堂”,成为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重要支柱。

——朝光利《文艺复兴动与近代科学的兴起》

材料二   不同的历史人物对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度是有区别的,例如:①甘地主张“回到纺车去”;②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使科学技术走出基督教的‘神圣殿堂’,成为人们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重要支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其中一位人物的观点,予以简要评述。
2019-02-26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党的分裂危险主要来自)斯大林与托洛茨基这样的中央委员。在我看来,分裂的危险,一大半是由他们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现时中央两位卓越领袖的这两种品质无意中造成分裂,假如我们党不采取措施防止,那分裂是会突然来临的。”“(托洛茨基)具有卓越的才能,也许他还是现在中央中最能干的人,但是他过于自负,过分热衷于事情的纯粹行政方面,(对其历史上的‘非布尔什维主义’)少归罪于个人。”

材料二“斯大林同志当总书记,掌握无限的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斯大林同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共产党人的来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便是不可容忍的。因此,我建议同志们想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位置上调开,另外指定一个人担任总书记,这个人在各个方面同斯大林一样,但是有一点强过他,就是更耐心,更忠顺,更与蔼,更关心同志,更少任性等等。”“(上述措施可使)中央委员会里出于纯粹个人情况与偶然情况的影响就会减少,因而分裂的危险也会减少。”

——列宁的遗著《给代表大会的信》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列宁针对的问题及其主张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列宁对斯大林问题的建议与材料一中主张有何一致性及其实质是什么。

(3)结合以上材料,简要评述列宁以上观点。

2018-03-14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选修四课时训练:第五单元 第3课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列宁2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28年,宋子文就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任职伊始即对记者说:“现在收入每月仅二三百万,支出须一千一百余万,相去甚远。'同年7月,通过谈判与美国签订《中美关税条约》,规定中美以前税率“应即撤销作废,而应适用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这是自北洋政府在华盛顿会议首次提出收回关税自主权以来,中国政府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至1930年,宋子文分别与英、德、日等国签订新关税条约。自此,中国基本实现了关税自主。

九·一八事变后,宋子文提议“军队进入满洲收复失地"。全面抗战开始,他公开表示“即使上海和黄河以北均告不守,中国政府亦不愿与日本休战"。1940年宋子文赴美国争取援助,被外界认为是“最不知困窘最不怕疲倦的游说家'。在他的建议下,开辟了“驼峰"航线,确保了大批援华物资运抵中国。1943年,经过其努力,基本取消了美、英在华治外法权。

一一摘编自王松《宋子文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基本实现关税自主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抗战期间宋子文的主要活动。

2017-07-2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闽侯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7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21年10月14日,列宁在《十月革命四周年》中说:“不能直接凭热情,而要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靠个人利益,靠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通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到达共产主义,否则你们就不能把千百万人引导到共产主义。现实生活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革命发展的客观进程就是这样告诉我们的。”邓小平曾在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强调:“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摘自肖枫《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依据两国的具体实践,评述材料中两位领导人的共同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符合逻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