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太宗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唐太宗李世民实行开明的统治,成为一代明君。

材料一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引自《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二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贞观政要务农》

材料三《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晚年曾总结自己的治国之道:“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狄夷,朕独爱之如一……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的治国原则,并结合所学归纳体现治国原则的政策。
(3)上述唐太宗的政策与先秦诸子的哪些主张相近?
(4)据材料三分析唐太宗“成今日之功”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二年,上谓右仆射封德彝日:“致安之本,惟在得人。比来命卿举贤,未尝有所推荐。天下事重,卿宜分朕忧劳,卿既不言,朕将安寄?”对日:“臣愚岂敢不尽情,但今所见未有奇才异能。”上日:“前代明王,使人如器,不借才于异代,皆取士于当时。岂得待梦傅说,逢吕尚,然后为政乎?且何代无贤,但患遗而不知耳!”德彝惭赧而退。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舍灵,待学成而

为美。

——《贞观政要》

材料二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人才观。

(2)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方法并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2018-02-19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四课时训练:第一单元 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突厥既亡,其部落或北附薛延陀,或西奔西域,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之,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臣属,国分则弱而易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置都护府,为其节度,此安边之长策也。”……温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覆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人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上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
五月,辛末,以突利为顺州都督,使帅其部落之官。上戒之曰:“……今命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掠,非徒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引自《资治通鉴》
材料三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唐太宗
请回答:
(1)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大臣进行了一番争论。请根据材料一,将争论中出现的几种意见,概括提炼,逐条列出。
(2)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采取了什么办法?有何历史作用?
(3)请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在处理这一问题的决策过程体现出的人格魅力。
2016-11-18更新 | 88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2011学年浙东北ZDB三校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卷
4 .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之君道》

材料二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太宗雄才大略,固不囿于琐微……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摘自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材料三   关于唐朝社会的繁荣,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唐朝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手工业有了巨大的发展。②唐朝读书识字的人数不断增长,文学艺术都有相当高度的发展,令文学史家羡称。

——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整理


(1)依据材料一归纳唐太宗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2)根据材料二提炼作者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以唐太宗对外文化交流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太宗雄才大略,固不囿于琐微”。
(3)阅读材料三并联系材料二,你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结合唐朝陶瓷业的主要成就予以说明。侧重分析②,请结合所学分析唐朝文学艺术高度繁荣的原因。(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简答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贞观四年,就如何处理东突厥的政策问题,唐太宗与君臣进行了一番争论)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存属。过分则弱而宜制,势敌则难相吞灭,各自保全,必不能抗衡中国。仍请于定襄都护府为其节度使。此安边之策也。”温彦博以为“徙之于河南兖、豫之间,则乘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彦博曰“王者之于万物,天翻地载,靡有所遗,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沉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欲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以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上戒之曰:“……今令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扰,非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分别归纳提炼材料中的三种“民族政策”观点。

(2)评价唐太宗的民族政策。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史·王安石传》记载:“登州妇人恶其夫寝陋,夜以刃斮之,伤而不死。狱上,朝议皆当之死,安石独援律辩证之为合从谋杀伤,减二等论。帝从安石说,且著为令。”

南宋的名人陈亮、黄震、胡宏、陈渊、朱熹等,认为王安石尽坏祖宗法度,聚敛、毒民、生事、开边、卒乱天下、骋私意饰奸言,以为违众自用,剥民兴利,斥逐忠贤。

材料二

臣以为,《律疏》假设条例,其於出罪,则当举重以包轻,因盗伤人者斩。尚得免所因之罪,谋杀伤人者绞,绞轻於斩,则其得免所因之罪可知也。有司议罪,惟当守法,情理轻重,则敕许奏裁。若有司辄得舍法以论罪,则法乱於下,人无所措手足矣。”

——马墙临《文献通考》

20世纪初,梁启超说,王安石是三代以下唯一完人,是中国的克伦威尔。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和市易法实为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雏型,免役法则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变革。

——梁启超《王安石传》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对王安石评价的不同点?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评价王安石的因素有哪些?

2018-02-28更新 | 84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豫南九校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试题文综历史试题1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

(炀帝)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贞观政要》

材料二(贞观五年)戊申,初令天下决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其日尚食进蔬食,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史臣曰:……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徾之日……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旧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三(贞观十二年)上营玉华宫……备设太子宫、百司,苞山络野,所费已巨亿计。

——《资治通鉴》

材料四(贞观二十二年)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且曰:“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汝……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归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2)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唐太宗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写作《帝范》的目的。

(4)依据上述材料中唐太宗的言行,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018-02-18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二选修四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同步测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唐玄宗即位时精勤于治,在吏治方面革故鼎新,兴利除弊。为整饬吏治,玄宗对监察制度加以改革并发展。御史台发展出殿院、台院、察院。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的职责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完全独立于三省六部等行政机构,可以对中央和地方的百官进行监察。台院设侍御史6人,职掌推荐、弹劾等事。殿院设殿中侍御史9人,监察对象是包括丞相在内的殿廷百官的活动,维护朝廷礼仪秩序。察院设监察御史15人,职掌是分察百官,巡按州县。御史台和三院的运行依据是《唐六典》,该法详细规定了御史台的员额、品级、权限及其与其他机关的关系。同时集传统法典之大成的《唐律疏议》成为御史履行职责、纠察犯罪、弹劾百官的主要法律依据。

—摘编自陈洪权《论我国古代行政监察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1)根据材料,指出唐玄宗时期御史台的职责,并归纳唐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的出发点,并简析唐玄宗推行这一改革的作用。

2017-06-12更新 | 61次组卷 | 4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17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大概终唐之世,对于唐太宗总是一味的赞扬,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贬斥的评论。五代后晋时,刘昫等编撰《旧唐书》,说:“贞观之风,到今歌咏。”这是有事实根据的。宋代以后,对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歌颂的,同时开始对他的个人品行有所非议了,对贞观政事的得失也有所评论了。……自宋、元至明、清,封建统治者之所以歌颂唐太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宣扬儒家的“仁政”。不少帝王如明朝宪宗、清朝康熙、乾隆皇帝等,都曾极力推崇《贞观政要》,把唐太宗视为治天下的圣君。

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朱熹别有一番议论:“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饬。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耳。”

——赵克尧、徐道勋:《唐太宗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唐至清,对唐太宗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10 . 当老师为学生归纳康熙继位面临的形势时,不应列出
A.鏊拜专横跋扈,结党聚敛B.沙俄侵入黑龙江地区
C.郑成功收复台湾,坚持抗清D.三藩叛乱祸及中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