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太宗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唐太宗是一位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尤其重视人才的选用,这是他治国成功的重要条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贞观政要·崇儒学》
材料二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者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谋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资治通鉴·贞观21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的择人标准与人才培养观点。
(2)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治国成功的做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选人与用人的看法。
2019-01-30更新 | 46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江苏省徐州市高三第一次质检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在中外历史上,涌现出一大批著名政治家。其中唐太宗、康熙帝是中国古代政治家的杰出代表,华盛顿和拿破仑则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领导人。他们以卓越的领袖才能和超人的胆略智慧,创造出不同的业绩,分别对本国历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1)下面的不同评价是对唐太宗、康熙帝的浓缩概括:

A.巩固统一、维护主权B.知人善用、开明开放

请在下面表格中的人物后面写出与他们相符的代号,列举史实说明理由。

古代政治家评价序号选择该序号的理由
____
____

(2)阅读以下图文材料:

“华盛顿,异人也。其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

——徐继畬《瀛环志略》

请回答:根据材料归纳华盛顿对美国作出的伟大功绩。

(3)阅读以下图文材料:

“拿破仑在1808年正式创立帝国贵族制度,据统计,在帝国贵族中,旧贵族出身的占22.5%,资产阶级出身的占58%,其他阶级出身的占19.5%。进出宫廷的公卿、侍臣、宫女与旧贵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人本身就是几代的贵族……

——摘自《从高卢到戴高乐》

请回答:根据材料归纳拿破仑统治的特征。

2018-03-21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高中历史选修四 综合检测二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
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
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
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大凡
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
材料三   郑经提出:“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意,则可矣”
——江日升《台湾外记》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
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康熙帝《翰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新皇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治理东突厥地区政策和措施。
3)据材料三说明康熙时面临哪些矛盾?对此,他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地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大概终唐之世,对于唐太宗总是一味的赞扬,不允许也不可能出现贬斥的评论。五代后晋时,刘昫等编撰《旧唐书》,说:“贞观之风,到今歌咏。”这是有事实根据的。宋代以后,对唐太宗及其“贞观之治”的评价基本上是肯定的,歌颂的,同时开始对他的个人品行有所非议了,对贞观政事的得失也有所评论了。……自宋、元至明、清,封建统治者之所以歌颂唐太宗,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宣扬儒家的“仁政”。不少帝王如明朝宪宗、清朝康熙、乾隆皇帝等,都曾极力推崇《贞观政要》,把唐太宗视为治天下的圣君。

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朱熹别有一番议论:“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饬。是以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其功耳。”

——赵克尧、徐道勋:《唐太宗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贞观之治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唐至清,对唐太宗的评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贞观政要》   
材料二 (贞观)五年七月戊申,初令天下决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其日尚进蔬食,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
史臣曰: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徴之日。……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旧唐书·太宗本纪》
材料三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炀帝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               
——《贞观政要》
材料四 贞观十一年,上作飞山宫。……贞观二十二年,上营玉华宫,……备设太子宫、百司,苞山络野,所费已巨亿计。                                                  
——《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归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2)与材料一、二、三相比,材料四中唐太宗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
(3)依据上述材料中唐太宗的言行,对其作简要评价。
(4)综合以上问题,你认为我们在评价封建帝王时要坚持怎样的标准?
2010-07-15更新 | 55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江苏泰州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将王翦平定楚江南地,降服居于浙江一带的越族,于其地置会稽郡。同时,命尉屠睢率五十万大军,分五路南下:一路出余干之水东进,征服闽越及东瓯,于其地置南海、桂林、象郡。……又迁徙五十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共处。南方新置郡县后,遣大量逃亡者、奴仆、商人、罪犯去充实戍守。

——摘编自杨洪贵《秦始皇移民政策的政治功能》

材料二 (唐太宗击败突厥后,曾与大臣反复讨论过对他们的政策,最后,唐太宗采纳了温彦博的建议)自幽州至灵州,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以处之,其人居长安者近且万家。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已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

——摘编自《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处理边疆问题的主要方式。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秦始皇与唐太宗边疆政策的不同点,并分析他们相同的历史贡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贞观四年(630年)击败东突厥后,唐太宗接受诸暮君长所奉“天可汗”称号。数月后,唐太宗将归附的东突厥诸部主要安置在今河套地区,设立羁縻府州以统辖之,未再立大可汗,并明确提出希望东突厥“善守中国之法”。对铁勒诸部的处置同样如此。羁縻府州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其部落首领仍可以保留原有权力,并自理内部事务,但其具有州县形式,都督、刺史须由皇帝任命,同时由边州都督府、都护府统摄,有的羁縻州甚至还会由朝廷派遣汉官。唐太宗打破隋代迫使东突厥称臣的模式,以“皇帝”兼有“天可汗”称号,羁縻制度被写入令式之中,成为唐代国家基本制度的一部分。

——摘编自刘子凡《“天可汗”称号与唐代国家建构》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天可汗”称号的政治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经营中国边疆对唐代国家建构的意义。
2022-03-25更新 | 378次组卷 | 7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泰州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唐初的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是力役,不仅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而且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注意百姓疾苦,重视灾害的救济工作,或减免灾区租赋,或直接对灾民给予抚恤与赈济。为减轻广大人民的负担,唐太宗“去奢省费”,注意节俭。同时精简机构,把中央官吏从两千余人减少到六百余人,“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还并省了许多州县,节约了政府的开支。

材料二   唐太宗大力倡导发展农业生产。他曾“亲耕籍田”,以示重农之意。为解决耕牛之不足,太宗通过与突厥等族的“互市”换回大量的马、牛,用以耕田。还派使者用金帛赎回被突厥掳去的男女八万余人。又释放宫女三千多人回到民间,准予婚配,以增加农业生产人口。为保障农民有充足的生产时间,太宗还特别注意“不夺农时”。他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认为人君唯有崇尚“简静”,不发兵戈,不兴土木,“不夺农时”,与民休养生息,农业生产才能得以恢复和发展起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为缓和社会矛盾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为发展农业生产所采取的举措。
(3)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其举措所体现的治国理念。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国家大统一和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贞观三年,太宗派兵十万征讨东突厥,擒拿颉利可汗,东突厥十万余口尽数投降唐室,唐室将降部安置在东起幽州(今北京)西至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边塞地区,设置州县并任命原东突厥贵族突利、阿史那思摩两人为都督以统理之。此外,东突厥诸酋长“皆拜将军、中郎将,步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

——摘编自王义康《唐代册封与授受四夷官爵试探》

材料二   康熙皇帝,在清代诸帝中,是一个最喜欢研究学问的人。他非常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汉族文化传统。凡儒家经典,程、朱著作,乃至历代史书,无不研习……一心想以古先圣贤及其学术来作厚风俗,正人心的工具。所用大臣多理学家,且都有卓特之行,扬名于一时。

——周谷城《中国通史》

材料三   历史上每一次民族对峙、国家分裂之后,最终的结局仍是民族大融合与新的空前大统一国家的出现。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保持发展上的连续性,为世界上所仅见,就在于文化认同与国家统一相辅相成。可以说国家统一的理念是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胎记,是人们普遍的价值取向与理性追求。

——摘编自《瞭望新闻周刊》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对东突厥民族政策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康熙帝尊重汉族文化传统的主要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的作用。
(3)据材料三,分析中国大统一主流形成的内在因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唐初的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是力役,不仅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而且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注意百姓疾苦,重视灾害的救济工作,或减免灾区租赋,或直接对灾民给予抚恤与赈济。为减轻广大人民的负担,唐太宗“去奢省费”,注意节俭。同时精简机构,把中央官吏从两千余人减少到六百余人,“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还并省了许多州县,节约了政府的开支。

材料二   唐太宗大力倡导发展农业生产。他曾“亲耕籍田”,以示重农之意。为解决耕牛之不足,太宗通过与突厥等族的“互市”换回大量的马、牛,用以耕田。还派使者用金帛赎回被突厥掳去的男女八万余人。又释放宫女三千多人回到民间,准予婚配,以增加农业生产人口。为保障农民有充足的生产时间,太宗还特别注意“不夺农时”。他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认为人君唯有崇尚“简静”,不发兵戈,不兴土木,“不夺农时”,与民休养生息,农业生产才能得以恢复和发展起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为缓和社会矛盾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为发展农业生产所采取的举措,说明其举措所体现的治国理念。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