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太宗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为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古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作出了不同的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的含义,据许慎的《说文解字》注:儒,柔也,术士之称。儒最初是指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士,由古代神职人员演化而来,负责祭祀祖先,主持丧葬之礼,亦称为“相礼之儒”。孔子起初就是主持丧葬礼l仪的儒士,但是孔子有感于“礼崩乐坏”的形势,赋予儒一种维护礼制社会的道义,这样,儒就不仅仅是一种主持礼仪的职业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儒”的演变过程。并指出孔子赋予“儒”新的含义,其目的是什么?(5分)
材料二(贞观四年,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其首领颉利可汗。在如何处理东突厥部落的问题上,朝廷内部出现争议)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温彦博以为:“徙于兖、豫之间,则乖违物性,非所以存养之也。请准汉建武故事,置降匈奴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扦蔽,策之善者也。”
——《资治通鉴》
(2)材料二在处理东突厥部落问题上有两种主张,请归纳其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处理东突厥问题的措施。(6分)
材料三 台湾作家高阳在《清朝的皇帝》一书末尾,对清朝的几位皇帝作了很有趣的打分评价。

(3)康熙帝在“本性”方面的得分为“上等”,尊重各民族文化就是其表现之一。请列举两个具体事例。(4分)
2016-11-18更新 | 5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江西省南昌市高三调研测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贞观年间,官吏多自清谨,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迹,无敢侵欺细人。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常空,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又频致丰稔,米斗三四钱,马牛布野,外户不闭,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入山东村落,行客经过者,必厚加供待,或发时有赠遗,此皆古昔未有也。

——据《贞观政要》

材料二:太宗乘天下鼎沸,叱咤风云,荡平群寇,修齐庶政,然后南征北讨,收服四裔,威令所行,东综日本海,北逾西伯利亚,西被底格里斯河,南极印度及海洋洲,国势之盛,且超汉代而上之,太宗诚自古未有之民族英雄也!

——据成本俊《民族英雄唐太宗之精神及其事业》(193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的主要政绩。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则材料对唐太宗的评价角度有何不同,并简析其原因。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武帝和唐太宗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皇帝。有人认为汉武帝的丰功伟业可简单用“文治武功”四字概括,其卓越的功绩在于承前启后,独具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唐太宗李世民,年青时封秦王,立下赫赫战功。即帝位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近代理学家曾国藩说到:“自古英哲非常之君,往往得人鼎盛。若汉之武帝,唐之文皇(唐太宗诞号文皇帝),宋之仁宗,元之世租,明之孝宗。其时皆异材勃起,俊彦云屯,焜耀简编。”

——摘编自(中国史上十大开疆拓土的皇帝》


请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两位君主的认识。(要求: 表述成文,史实充分,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剑桥中国隋唐史》认为,隋文帝开创了统一局面,又成功地巩固了统一局面,关键在于他发挥了混合意识形态的作用,从十六国到北朝,南下的北方民族的汉化过程中,儒家思想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隋文帝致力于提高儒家思想的地位,以维护统一,提倡汉儒的思想、习俗、礼仪,包括帝王正统化的礼仪程序、恪守孝道的儒家伦理以及经学教育,使南北都能达成共识。与此相辅相成的是法家思想。隋文帝认为治乱世心须用法,他的重要辅佐大臣高颍被《通典》的作者杜佑赞誉为管仲、商鞅一类的人物。混合意识形态的另一方面是佛教思想。隋文帝的崇佛,不是个人的信仰,而是针对北周武帝灭佛引起百姓反感而采取的政治手段,他的许多与佛教有关的活动都显示了理想君主和佛的捍卫者(转轮王)的作用,以及乐善好施主(大檀越)的作用。鉴于南北朝时期无论北方与南方佛教信仰风靡一时,隋文帝的这种举措,显然有助于漫长的分裂局面的结束与统一局面的形成。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文帝是如何发挥混合意识形态作用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文帝的主要贡献。

2018-05-10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市级联考】江西省赣州市2018年高三(5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上元元年(公元674年),武后上表言十二事:一、劝农桑、薄赋徭;二、免三辅之地租庸调;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功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国家圣绪,出自玄元皇帝(老子李耳),令王公以下习《老子》,每岁举明经准《孝经》《论语》策试;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十一、京官八品以上量加俸禄;十二、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高宗曾下诏实行。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司马光《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武则天所表“十二事”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如何看待长孙无忌、骆宾王与司马光对武则天的不同评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唐伯虎(1470~1523年),字子畏,一字伯虎,号六如居士吴县吴趋里(今江苏苏州)人,明代中期著名文人、书画家。他少年时发奋读书,青年时中应天府解元,后赴京会试,因受舞弊案牵连入狱,出狱后绝意仕途,潜心书画。
唐伯虎一生所作仕女画颇多,传世代表作品有《秋风纨扇图》《王蜀宫妓图》等,通过世俗生活中的女性形象来传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秋风纨扇图》是一幅飘逸淡雅的仕女画,画中仕女手执纨扇,神情落寞,于秋风中,目凝远方,眉带哀愁,茫然而神伤。秋扇指代遭遗弃的女性,是隐喻自己被当道者遗弃的命运,是对自身际遇的感慨。
唐伯虎据唐代崔涯和扬州名妓李端端的故事创作仕女画《李端端图》,将李氏向崔涯求情改为当场评理的画面,突显“黑妓”的独立人格和智慧胆略。唐伯虎曾于四十二岁时(1511年),模《莺莺遗照》,并调寄《过秦楼》一阙题之。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形容柔美端丽、心灵真诚、感情诚挚执着等集各种女性美于一身的美的典型,而且还通过崔、张的爱情故事歌颂了青年男女对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自由的追求。

——摘编自陈志远《从仕女画看唐伯虎的女性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伯虎仕女画的艺术特点及其所呈现出的女性观。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伯虎画风及女性观形成的历史背景。
2017-03-20更新 | 14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金太阳2017届全国百所名校大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7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宗室大臣议曰:“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起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李斯上书曰:“……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籍寇兵,赍盗粮者也”。王(嬴政)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 政治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蒙毅,军事方面的人才有王氏、蒙氏父子,外交方面的人才有郑国、监御史禄,法律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赵高。在七十位博士中也有来自各家各派的人才,并不偏重于一家一派。就连民间经济人才乌氏傈、巴寡妇清,嬴政都给了他们很高的待遇。 ……即使敌人阵营中的人……,原来要杀掉的郑国也被继续留任,完成预定的水利工程,重用魏国的军事家尉缭,让其掌管军队,征伐各国。
            ——范双杰《试论嬴政的用人之道》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秦统一的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当时在秦国对待宾客态度的不同及理由。对此,秦始皇的做法是怎样的?
(3)据材料三,概括秦始皇在用人过程中体现的特点。并指出其用人之道的积极作用。
2016-12-12更新 | 51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江西景德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缓解政治人才危机,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令“郡国举孝廉一人”,公元前128年又下诏:二千石“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形成的天子对策(策试)制度,初选名单由武帝审核,并亲览对策,最后决定等第。还批准了博士弟子每岁课试的方式——射策:试题写在简策上,由试者投射取而答之,按答题优劣,上者为甲,次者为乙,分授不同官职。同时武帝打破了商人不能为官的旧传统,并特别注意选拔重用精通农业、商业、水利、科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延续四百余年的汉朝能够长治久安,应该说与汉武帝的选官用人制度的改革密切相关。                 
——摘编自王国民《从“功臣政治”到“贤臣政治”》
唐太宗即位之初,百废待兴,曾说:“致安之本,唯在得人”。 中郎将常何所陈二十余事,很有见地,太宗一问,方知是常何家的食客马周代写,一连四次派人催促急见马周,面谈深喜,即令入直门下省,旋任监察御史。“玄武门之变”后,太宗不计前嫌,宽宏大度,授魏征谏议大夫职,信任有加,为左右近待。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使贞观年间涌现出一批名垂青史的贤相良臣。
——摘编自基督山《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与纳谏气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武帝、唐太宗用人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唐太宗用人制度改革的共同历史影响。
2015-10-10更新 | 1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江西上饶市重点中学高三六校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