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康熙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有作为的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康熙帝曾指出,“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乱则声讨,治则抚绥。”“仰凭天道,俯怄人情,以万不得已而用兵。”“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盛治之世,余一余三。盖仓廪足而礼教兴,水旱乃可无虞。”

——摘自《清圣祖实录》


(1)阅读材料,概括康熙的治国理念。

后人对康熙的认识主要有两种:①康熙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②康熙帝有才无识,没有把握历史机遇,因循误国。


(2)对上述认识,你同意哪一种?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观点。
2019-03-13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北京市石景山区2019届高三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宗曰:“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视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乱。……突厥贫弱,吾收而养之,计其感恩,入于骨髓,岂肯为患!”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康熙三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霄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摘自《台湾人民抗战檄文》

康熙帝为曲阜孔庙所题“万世师表”匾额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所持的理念,并说明唐太宗处理与突厥族关系时所采取的措施。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的理由以及为此而采取的措施,并简述康熙帝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在文化上采取的措施。

2018-11-08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浙江省温州市“十五校联合体”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3 . 徽商是中国最成功的商人群体之一,承载着厚重的徽商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康熙帝初次南巡启銮。途经黄河,视察北岸诸险。十一月南巡至江宁,谒明孝陵。回时次曲阜,诣孔庙,瞻先圣像,书“万世师表”。康熙二十八年(1689)正月康熙帝第二次南巡,临阅大运河和淮扬河工,接见参与疏泄工程的徽商代表,汪铨等人在扬州陈家湾得到亲见皇帝龙颜,闻其声的荣耀。……更者,康熙初期为了镇压三藩动乱和郑成功势力,大量动用了国家财政,这样的状况就促成了有关河工方面徽商的活跃。……康熙帝抵达浙江绍兴,祭大禹陵,亲制祭文。

——摘编自曹永宪《康熙帝与徽商的遭遇》

材料二   徽州古村落的营建,无论大小聚落,因是聚族而居,所以均以宗祠为中心,环围此中心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徽州古村落的另一大特色,就是将浓都的徽州文化与园林情调综合起来,这是纯粹的农业聚落所没有的,也正是徽商文化的产物。明清学人评价徽商,称其为亦贾亦儒,贾而好儒,威近士风。

——王星明、罗刚《徽州古村落》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熙帝巩固汉族地区统治的措施。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他亲自接见徽商代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徽州古民居的布局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徽商群体的特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谕令钦天监:“向者新法(指西法)旧法是非争论,今既知新法为是,尔衙门习学天文历法满洲官员,务令加意精勤。此后习熟之人方准升用,其未经学习者不准升用。”

——《清圣祖实录》卷62

材料二   他(康熙)命传教士南怀仁以西方“治炮妙法”,督造适用于南方山地作战的轻便火炮。平定准噶尔之战,他登高用望远镜观察地形,部署兵力,指挥军队;他邀请传教士绘制全国地图……康熙成了中国追求近代自然科学的先驱者,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专家。康熙纵然走进了无涯学海,涉猎了新鲜的自然科学,却走不进生产关系变革的浪潮之中。

——摘编自张研《原来康熙》

材料三   必然面临一个问题:中国人会接受吗?那么通过“西学中源”,接受起来就相对容易了。中国人需要改革,但是通过直接否认自己来学习西方的这条路径是走不通的,因此通过承认西方是进步的,但源头来自中国,这种迂回的方式可以使改革的阻力变小。所以这个说法自明朝末年到乾隆时期一直很流行。到19世纪末,这种说法被日益放大,最后变成什么都是源于中国了……

中日甲午战争是个转折点,之前很多人持有“西学中源”的观念,但之后人们开始觉得中国的“西学中源”是没有道理的,认为什么都是西方的,中国自己什么都没有,一概否定中国文化,认为中国从政治、经济到文化什么都不如西方。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考据与科学——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艾尔曼教授》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康熙帝倡导学习推广西学方面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涉猎了新鲜的自然科学,却走不进生产关系变革的浪潮之中”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评价甲午中日战争前后“西学中源”说的地位及作用。
2019-02-1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李氏自武后移国三十余年,朝廷罕有正人,附丽无非险辈。持苞苴而请谒,奔走权门;效鹰犬以飞驰,中伤端士。以致断丧王室,屠害宗枝。骨鲠大臣,屡遭诬陷,舞文酷吏,坐致显荣。
——刘昫《旧唐书》
材料二 武则天从以皇后掌权,到由皇帝退位,共当政五十年。总的说来,她是一个有才能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在她为皇后时,下令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消除士族界限,完全依照官品高下为准叙录。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一律量才使用。
武则天特别注意从科举出身者中间选拔高级官吏,其中大量的人才出身于庶族。唐人沈既济在谈及科举制度时说到:“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开元、天宝年间“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气,就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武则天深得法家“权、术、势”之个中三味。她一当政,就借酷吏来清除潜在的反对派,大兴告密之风,“四方告密者蜂起”。武则天任用官吏十分冗滥,试官制度推行时,所试之人“不论贤愚,悉加擢用”,无形中扰乱了官场,加重了人民负担。
——杜建成《试论武则天的功过是非》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人对武则天的看法。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武则天。
2019-01-30更新 | 4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6 . 历史的意义在于对后人的教育和启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有蛮夷曰道。

——摘自《汉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秦设置的处理边疆民族事务的中央政务机构和地方行政区划。

材料二:(贞观四年,针对东突厥问题)朝士多言:“北狄自古为中国患……可以化胡奴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温彦博则提出,“请准汉武故事,直降匈奴与塞下,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使为中国幸蔽,策之善者也”。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

——摘编自《资治通鉴》


(2)概括材料二中唐朝官员关于处理东突厥问题的两种意见。结合所学回答,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处突厥降众”?

材料三1691年,清朝确立了对漠北蒙古的正式管辖,但保留蒙古三大部首领汗的称号,在行政上依照蒙古之例编旗。蒙古原有若干部会盟的传统,编旗后盟长作为会盟的召集人,由皇帝在盟中诸旗中指定一人担任,同时起到代表朝廷监督各旗的作用。清朝统治者反复宣称“满蒙一体”,大力发展满蒙贵族的联姻关系,使其成为清朝统治的得力柱石。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施恩”于蒙古的具体措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自汉唐以来,中国与周边各国一直存在着友好关系,到了元朝,因一度四处用兵,这种友好关系受到了损害。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对外推行了睦邻政策。洪武朝的31年间,明政府先后派遣使者30次,对周边的12个国家进行了访问,取得了积极的回应,有17个国家的使者也先后多次访问中国,友好往来相当频繁。明太祖还总结了历史上对外关系的经验教训,把睦邻政策写入了他所编的《皇明祖训》中……。以后明朝历代皇帝大都遵守这条祖训,使得睦邻政策成为明代处理对外事务的基本国策。

——摘编自张大生《话说中国文明史》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元璋实行睦邻政策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元璋睦邻政策的影响。

2018-05-19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诊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8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明朝末年,朱舜水多次谢绝朝廷诏征,不与奸党相为朋比。清兵南下制造屠城血蒙朱舜水毅然出山,投身到教亡复国斗争中,抗清失败后、朱舜水誓死不剃发、不食清禄东渡日本,在水户等地讲学授徒,将中国的思想文化介绍给日本学者。朱舜水对明朝天亡作出深刻的反省,他批评“近世科+举之法我弊,,以八股为文章非文章也,志在利禄,不过籍此干进,非真学问也。”认为“敬教劝学,建国之大业;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他揭露理学末流的空疏弊端,痛斥空谈性命等脱离实际的学问,指出传统儒学的圣贤之道其核心在于关注社会人生,切近人伦日用,重在有功于世,针对日本上层人士出现了崇尚脱离实际、空谈佛理的倾向,提出巨儒鸿士应以康济时艰为己任,他对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非常重视且颇有研究,并将中国先进的农业、医药、工程建筑、手工工艺等传授给日本民众。朱舜水在日本讲学期间,以自己的学识和人品感化了无数民众,造就了许多优秀人才,梁启超评价“日本人对于他,‘如七十子之服孔子’”。

——摘编自高文汉《朱舜水的思想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舜水思想所蕴含的时代特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朱舜水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清】施琅《靖海纪事》

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

材料二

康熙皇帝曾说:“朕阅经史,塞外蒙古多与中国抗衡,自汉、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归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疮疡,方用针灸,肌肤无恙,而妄寻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乱则声讨,治则抚绥,理之自然也。自古以来,好勤远略者,国家元气,罔不亏损,是以朕意不以生事为贵。”

——《清朝民族政策解读》

(1)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对蒙古的基本政策及其民族政策的积极意义。

2018-04-25更新 | 140次组卷 | 5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2018届高三高考仿真模拟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康熙和华盛顿是17、18世纪杰出的政治家,都对本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独立宣言》已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回顾清朝的历史,康熙帝无疑是可圈可点的人物,他启动了康乾盛世之门,把一个纷乱而残破的中国引向大治,真正开创了一个空前统一、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新时代。

——据《清史》等整理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盛顿为“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所做的努力。
(2)阅读材料二,请用一句话概括康熙的贡献。后人对康熙的认识有两种:①康熙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②康熙帝有才无识,没有把握历史机遇,因循误国。请结合18世纪中西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予以说明观点②(只有认识不作分析说明者,不得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