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康熙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2020·浙江·模拟预测
1 . 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政策折射出古人的天下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历代均重视对边疆的治理。秦将郡县制推行到边疆地区。汉王朝除了设置郡县外,还设立属国管理内徙边疆民族,使其成为汉王朝边疆防御的重要力量。唐朝追求“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实行开明的治边政策。另外,为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元朝通过设立行省实现了对边疆地区广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从中外一体(内地与边疆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出发,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作用。在实际运作中,突出改革行政体制,如中央设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方则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统治体制。

——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早在初建布达拉宫时,松赞干布就曾招请许多汉族工匠到拉萨献技,使吐蕃建筑受到了汉民族的一定影响。五世达赖重修布达拉宫时,清朝康熙皇帝还特派了114名汉族工匠前往拉萨协同修建。在藏汉等各族工人齐心协作下,布达拉宫得以顺利完成。布达拉宫的许多殿堂都采用了中原汉式传统的建筑方法,同时又按照藏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宗教精神,在某些地方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

——郭卫平《从布达拉宫看西藏地方与祖国的关系》

材料三:天下观是古代中国人所特有的一种政治哲学和文化地理观念。在这种天下模式中,中国无疑占据着绝对主体地位。除具有“中国即世界”的地理特征之外,还浸透着古代中国人由衷的文化优越感和华夏中心主义意识。唐代李淳风《乙已占》称:“华夏者,道德、礼乐忠信之秀气也,故圣人处焉,君子生焉。彼四夷者……莫不航海梯山,远方致贡,人畜纳首,殊类宅心,以此而言,四夷宗中国之验也。”孔子曰:‘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邱靖嘉《“普天之下”:传统天文分野说中的世界图景与政治涵义》


(1) 根据材料一 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治理边疆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并分析这一风格形成的原因。
(3) 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中国古代的天下观侧重于疆域空间,试从开疆拓土的角度,分析总结从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巩固国家多元一体格局的实践。②中国古代的天下观侧重于思想文明,试分析儒家天下观的演变与新见。
2020-09-10更新 | 211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新高考创新卷》选考历史试题(二)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康熙帝一生,投入颇多的精力整饬吏治、研究吏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康熙帝毕生亲理朝政,在处理政务中直接了解官员。总督、巡抚等地方重要文武官员离京赴任前陛辞,康熙都留心考察官吏,有针对性地与他们研讨问题,并及时予以指示和纠正。除地方大员外,他还严格考察和整饬在京部院官员。康熙十九年(1680)五月,谕诸臣“大臣为小臣之表率,源清则流洁”,严防官场不良风气上行下效。他认为“吏尤以廉为贵也”,一向注意发现并培养清正廉洁的典型。他发现和表彰的清官于成龙,升任两江总督后,训属吏,剔积弊,“官吏望风改操”。康熙在《廉静论》中指出:“民安而吏称其职矣,吏称其职而天下治矣。”由于长期不懈地整饬吏治,政治局势得以稳定,康熙也就有力量实现他的抱负,建设强盛的大清帝国。

——摘编自孟昭信《康熙评传》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归纳康熙帝考察官吏的举措,概括他的吏治思想。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康熙帝整饬吏治所取得的实效。
2020-07-12更新 | 2215次组卷 | 26卷引用:2020年江苏卷历史高考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读史本为求识,对过程的关注,有助于辨识社会历史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朕(康熙帝)早夜勤毖(劳),研求治理,念生民之本,以衣食为天。尝读《豳风》《无逸》诸篇,其言稼穑蚕桑,纤悉具备。昔人以此被(配)之管弦,列于典诰,有天下国家者,洵不可不留连三复于其际也。西汉诏令最为近古,其言日:“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功)害,则寒之原也。”又日:“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

——摘自【清】康熙帝《御制耕织图》序


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用一句话归纳为后世遵循的“近古”的治国原则。从“研求治理”“天下国家”的角度,总结概括康熙帝思想主张的积极意义。
2020-12-02更新 | 39次组卷 | 2卷引用:五年(2016—2020)浙江高考选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在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定型成现代状态的,经过远古孕育、秦汉开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元的发展,到清前期最终确立。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两位古代帝王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这两位帝王是:秦始皇和康熙。

材料二   开启一个崭新朝代或国家的先驱者,我们称之为国父。历史上,享有“国父”之称的伟大人物有很多,但人们总是喜欢拿近代两个著名“国父”来比较:孙中山和华盛顿。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贡献。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个著名“国父”孙中山与华盛顿在历史贡献和个人品质方面的相似之处。
2020-06-3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其在位期间对清朝的不少制度进行了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八旗制度是清朝特有的政治、军事制度,在清朝的兴起、清军入美和最终统一全国的过程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康熙在位时期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旗务。八旗弟子长期养尊处优、生活腐化,贫困问题日益严重,到康熙时期有的旗人被迫举债为生。康熙增加了八旗兵丁的粮饷发放,还新编了佐领,令闲散旗人披甲当差,由国家代偿兵丁债务。康熙严禁诸王勒索本旗所属的官员并严禁他们干预地方政务,更改宗宣王公袭爵法,取消原有的宗亲王公袭爵特权,其袭爵与否,由皇帝决定。他严惩迫害百姓的诸玉田庄管理人和奴仆,对于一些依仗主人势力、横行不法的豪奴加以严查,并将旗人和普通百姓合编保甲,部分接受州、县的管辖。康熙组建了“新满洲”,将北方少数民族编入八旗,这支“新满洲”对平三藩、抵御沙俄侵略起了重要作用。康熙在八旗军队序列中增设了虎枪营和火器营,还将八旗军分遣各地,形成了全国统一、完整的驻防体系。

——摘编自王惠敏《康熙大帝全传》


(1)根据材料,概括康熙帝旗务改革的内容。
(2)据材料概括康熙旗务改革的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康熙在内政方面的建树。
2020-07-05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南京外国语学校2020届高三第四次模拟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清朝康熙帝在位期间,在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熙二十年六月七日,康熙下诏,指示“宜乘机规定澎湖、台湾”,“务期剿抚并用,底定海疆”,确定了攻台方针,并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后“委以独任专征”的大权。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施琅率领水陆官兵2万余人、战船200余艘,从铜山起航,向澎湖、台湾进发。八月十三日,施琅到台湾,接受了郑氏的归降。经过20多年的和与战,清政府终于统一了台湾。

——摘编自张春英主编《台湾问题与两岸关系史》

材料二 为了缓和十分尖锐的满、汉民族矛盾,康熙八年六月,康熙颁布上谕说:“满汉军民,原无异视。”康熙先后实行了许多缓和民族压迫的措施。他下达了永远停止圈地的谕旨;采纳汉族官员的建议,亲自祭祀孔子,不断抬高孔子的地位;对于汉族的其他习俗,如祭城隍之神、祭禹陵、祭真武、祭历代帝王、祭太岁之神、祭五岳等,他也都予以承认。康熙亲政不久,就颁诏天下:“命有关部门荐举才品优长,但又不愿出来为官的明朝遗老,聘请来京,以便重用,为国效力。”

——摘编自朱元鹏《清圣祖康熙全传》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熙帝在收复台湾中的历史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的民族政策及具体措施,指出其在政治方面的积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我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处理好民族关系是古代政治家们十分关注的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突厥颉利破后,诸部落首领来降者,皆拜将军中郎将,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与朝士相半。惟拓跋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凉州都督李大亮以为于事无益,徒费中国,上疏曰:“臣闻欲绥远者必先安近。中国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犹于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近日突厥倾国入朝,既不能俘之江淮,以变其俗,乃置于内地,去京城不远,虽则宽仁之义,亦非久安之计也,每见一人初降,赐物五匹,袍一领,酋长悉授大官,禄厚位尊,理多靡费。以中国之租赋,供积恶之凶虏,其众益多,非中国之利也。”太宗不纳。

——《贞观政要》

材料二:康熙帝诗文: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康熙帝《瀚海》

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

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大亮认为“于事无益,徒费中国”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唐太宗开明民族政策的措施?
(2)据材料二,康熙帝的这首诗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对比材料一、二,概括归纳唐太宗与康熙帝治理少数民族的共同手段?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
2019-03-02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东阳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康熙帝认为“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安生乐业,方可称太平之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如果相机徐图,则贼(指台湾郑氏政权)何时可尽灭乎!夫师行既劳,民力亦重困。若能一举而贼速灭,地方速平,则大兵自无野处之苦,而民困亦可苏(同“苏”)矣。

——《康熙起居注》

材料二 近据甘肃巡抚刘斗等合词奏称,莫洛有益地方,兵民数千哀求代题留任。又据西安等处乡约百姓赵琏等称,莫洛、白清额实心实政,老稚感悦,保奏留任等语。朕思简用督抚,原欲其绥辑地方,爱养百姓。今莫洛等……俱著复原官仍留任,以后著意殚心供职,以副朕宽宥任用之意。

——《圣祖仁皇帝(康熙)御制文集》

材料三 强调君主对民的责任与义务是民本思想中最有意义的。康熙皇帝就经常告诫自己:“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一时不谨,即贻千百世之患。”他谨慎地履行政务,目的在于使万民无忧、皇权稳定。然而,这种政治责任是建立在君主的道德自觉上的。

——张文英《康熙时期对“舆情”的使用及其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康熙帝解决台湾问题的策略及其目的。
(2)据材料二,归纳康熙帝留任莫洛等官员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康熙帝的执政理念并作简要评价。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
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
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
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大凡
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
材料三   郑经提出:“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意,则可矣”
——江日升《台湾外记》
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 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 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
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康熙帝《翰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新皇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治理东突厥地区政策和措施。
3)据材料三说明康熙时面临哪些矛盾?对此,他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
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指沙俄),较长城更为坚固”;“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据此归纳康熙帝不修长城的理由,其中不正确的是
A.与蒙古关系密切,足以防备朔方来犯B.国力虚弱,无财力支持
C.长城失去原有的防御功能D.修德安民是守国之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