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康熙帝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9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清顺治元年(1644年),睿亲王多尔衮率军十万大举南下攻明。洪承畴建议:“我兵之强,流寇可一战而除,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期于灭贼,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之意。仍布告各府县,开门归降,官则加升,军民秋毫无犯。若抗拒不服,城下之日,官吏悉诛,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内应者,破格封赏。此要务也。”他的献策为清朝灭明,迅速统一中国立下了殊勋。

康熙初年,清廷多次称颂洪承畴“劳绩素著”。乾隆时,命国史馆编列明季贰臣传,并传谕把洪承畴同其他明朝降将一起列入《贰臣传》。

——摘编自徐永斌《浅析清廷对洪承畴的评价变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洪承畴向多尔衮献策的主要内容及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廷对洪承畴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2018-02-20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南平市2018届高三第一次综合质量检查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居正(1525—1582),明代杰出政治家、改革家、理财家。张居正于明中期嘉靖朝入仕,建立功业于隆庆朝,极盛、败落于万历朝。张居正主张治国之道,取财有制,用财有节,指出“天地生财,自有定数。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无节则乏”。反对不顾人民的承受能力横征暴敛,“今国赋所出,仰给东南。然民力有限,应办无穷,而王朝之费又数十倍于国初之时,大官之供岁累巨万,中贵征索溪壑难盈,司农屡屡告乏”。张居正主张“固本安民”,不事聚敛。“民本邦固,即有水旱盗贼敌国外侮之虞,而人心爱戴乎上,无土崩瓦解之势,则久安长治之术也。”为了做到固本安民,张居正反对赋税负担不均,官吏贪污舞弊,豪强兼并偷漏等现象和行为。他说“今风俗侈靡,官民(指富民)服舍俱无限制。外之豪强兼并,赋役不均,花分诡寄,恃顽不纳田粮,偏累小民;内之官府造作,侵欺冒破……官吏滋弊。凡此皆耗财病民之大者。”与治国方面推崇节俭不同,张居正个人的生活却并不节俭,其执政后期更是异常奢靡,讲究修饰,收藏吉玩,大造府第,排场空前。

——摘编自《张居正赋税思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消费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居正的消费思想。

2018-06-21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18届高三省际名校联考(五)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康熙帝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康熙皇帝,在清代诸帝中,是一个最喜欢研究学问的人。他非常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汉族文化传统。凡儒家经典,程、朱著作,乃至历代史书,无不研习……一心想以古先圣贤及其学术来作厚风俗,正人心的工具。所用大臣多理学家,且都有卓特之行,扬名于一时。

——周谷城《中国通史》

材料二遣侍郎苏拜至福建,与督抚及琅议善后事。有言宜迁其(台湾)人、弃其地者,琅疏言:“……若弃其地、迁其人……此地原为红毛(荷兰人)所有,乘隙复踞,必窃窥内地,鼓惑人心”……寻苏拜等疏亦用琅议,并设县三、府一、巡道一,上命允行。

——《清史稿》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尊重汉族文化传统的主要举措,并分析上述举措所起的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康熙帝在听取大臣们的建议后在台湾地区实行的措施,并分析其加强对台湾地区管理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对康熙帝在祖国统一方面的历史贡献作一总体评价。

2017-12-15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百校2018届高三12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履祥(1611年——1674年)浙江桐乡县人,崇祯末年拜刘宗周(1578年-1645年,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为师。明亡,张履祥隐居教学著书,期间也亲自干农活,经常向老农请教问题,在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对于儒者耻言治生问题的根源,他提出“治生以稼穑为先,舍稼穑无可为治生者”的观点。他把许衡“学者以治生为急”的观点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一再加以引用,但是对许衡认为工商业也是私人治生的正当途径的言论,极力排斥。他主张。“读而废耕,饥寒立至,耕而废读,礼义遂亡。”他还指出:“耕则无游惰情之患,无饥寒之忧,无外慕失足之虔,无骄侈黯诈之习,……保世承家之本也”,工商“逐蝇头之利,工市侩之术,反不若胼手胝足,为质朴之农夫,以没其齿矣。今世极多游民,是以风俗日恶,民生是蹙”。

——聂志红著《中国经济思想史撷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履祥的经济主张,并分析他持上述主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张履祥的经济主张进行评价。

2018-04-12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冲刺预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加试题】康熙和华盛顿是17、18世纪杰出的政治家,都对本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世界史的观点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独立宣言》已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一个独立的共和国在美洲的建立,在欧洲被广泛地解释为:它意味着启蒙运动的思想是切实可行的——一个民族有可能建立一个国家,有可能制定一种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切实可行的政体。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将天下地丁钱粮,自康熙五十年为始,三年之内,全免一周,是率土黎庶①,普被恩泽。除将直隶等八省及山西等六省康熙五十年、五十一年地丁钱粮一概蠲免②,历年旧欠钱粮,一并免征外,所有江苏等四省,除漕项外,康熙五十二年应征地亩银……俱著查明全免;历年旧欠银……亦并著免征,计三年之内,总蠲免天下地亩人丁新征、旧欠,共银三千二百六万四千六百九十七两有奇。

——《清圣祖实录》卷二四四

注释:①是率土黎庶:全国老百姓。②蠲免:免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阐述华盛顿在“创造一个新的、不同类型国家”时是如何实践启蒙运动中卢梭思想的。

(2)阅读材料二,请用一句话概括康熙的贡献。后人对康熙的认识有两种:①康熙是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②康熙帝有才无识,没有把握历史机遇,因循误国。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从维护国家主权的角度予以阐述。侧重分析②,请结合18世纪中西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予以说明。(只有认识不作分析说明者,不得分)

2018-04-02更新 | 1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18届高三下学期3月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08年,康熙帝下令编绘《康熙皇舆全览图》。这是中国第一幅绘有经纬网的全国地图。聘请西洋传教士经过经纬度测量绘制而成。其中,实测经纬度值的地点有六百馀处,多处使用三角测量法,并使用少数的天文测量法。比例为四十万分之一。地图描绘范围东北至库页岛,东南至台湾,西至伊犁河,北至北海(贝加尔湖),南至崖州(今海南岛)。绘图人士有耶稣会的欧洲人士雷孝思、马国贤、白晋、杜德美及中国学者何国栋、索柱、白映棠、贡额、明安图以及钦天监的喇嘛楚儿沁藏布兰木占巴、理藩院主事胜住等十余人。

——根据《清廷三大实测全图集》整理

材料二由于中国人特别强势的群体观念,很早以来就发展了群体构图的概念:建筑群以院落的形式横向伸展,占据很大一片面积。这就产生了外部空间的课题,即通过多样化的院落方式,把各个构图因素有机组织起来,包括各单体之间的烘托对比、院庭的流通变化、空间与实体的虚实材料相映、室内外空间的交融过渡,以形成总体上量的壮丽和形的丰富,渲染出强烈的气氛,给人以深刻感受。

——萧默《建筑的意境》

(1)概括材料一中《康熙皇舆全览图》编绘的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确定当时清朝东北边界的法律依据。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代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以故宫为例,予以说明。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名校

7 . 材料:姚鼐,安徽桐城人。其一生,仅八年的仕宦生涯,而读书、教书、著书,则是他毕生的主要活动。

在学术思想方面,姚鼐极为崇尚程、朱之学,可“正之”,但不能诋毁、讪笑,否则便是“诋讪父、师”,要遭天谴。姚鼐虽加意维护程、朱,但较为通速,能兼容其它学说,甚至能吸纳汉学之长。他还提出文章的核心在于“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统一。“又理”,是指当时的理学思想,主要来自宋学;“考据”,是指文章要有实据,避免空泛,主要来自汉学;“辞章”,是指文章还要有结构、文字、音韵上的文学之美。这一理论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是有相当积极意义的。

他先后任杨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等书院主讲,精心培养了梅曾亮、姚莹等一大批弟子,他以自己的古文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使“桐城家法”得到广泛的传播。姚鼐一生的著作等身,有《惜抱轩诗文集》《惜抱尺牍》等。与创始人方苞、刘大槲并称为“桐城三祖”,被盛誉为“中国古文第一人”、“中国古文的高峰”。

——摘编自李帆《姚鼐学术思想论述》

(1)根据材料,概括姚鼐的主要成就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姚鼐思想没有发展为早期启蒙思想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选官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的重要环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科举彻底打破了六朝以来“平流进取,坐至公卿”的不合理现象。……这种完全用考试的方法取代过去察举推荐的科举制度,成为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主要渠道。……为了给应试者提供学习的条件,京师建立了在国子监指导下的学校系统。几千名学者和学生从各道进入长安,京师到处举办经史的讲习。教育领域的这种活跃气氛必然导致经学解释上的各种矛盾,结果,唐太宗不得不下令编撰正统的经籍注疏,为唐代的儒家经典教育奠定了基础。

——据《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科举制度研究》等资料整理

材料二 康熙皇帝,在清代诸帝中,是一个最喜欢研究学问的人。他非常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汉族文化传统。凡儒家经典,程、朱著作,乃至历代史书,无不研习。……一心想以古先圣贤及其学术来作厚风俗、正人心的工具。所用大臣多理学家,且都有卓特之行,扬名于一时。

——周谷城《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平流进取,坐至公卿”体现的是什么选官制度,并分析其“不合理”之处。概括科举制对当时文化教育事业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康熙帝是如何尊重汉族文化传统的,并分析上述举动起了什么作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7世纪初,耶稣会士尝试以传统方法改变中国人的信仰,将极其有限的人力,集中到了学者出身或很有社会影响为的迭官贵人身上。然而,大多数中国人却只把耶稣会士视为地图绘制者、天文学家、艺术家、造钟匠和设计师。而且,中国的政治革命很容易打断耶稣会士在中国采取的长期的传教策略。

利玛窦是天主教会中国传教区的创始人。但是,他与天主教会在是否允许中国人敬祖的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利玛窦认为,要改变中国人的信仰,最好不要禁止他们继续敬祖,因为敬祖与西方人崇拜圣徒差不多,而圣徒崇拜恰恰是西方上层神职人员所抨击的惯例。事实上,利玛窦很快就表现出对中国学识的尊敬。这样一来,耶稣会士不仅把西方文化传到了中国,也把中国学术带到了西方。

——摘编自(羡)菲利普·货尔南德兹—阿迈斯托《基督教世界外的基督德》

(1)根据材料,概括耶稣会士最初在中国传教的特点,以及遭遇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利玛窦“尊敬中国学识”的表现。

2017-08-08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二中2017届高三下学期5月底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戚继光,字元敬,明朝抗倭名将,他所领导的抗倭军队被称为“戚家军”。在其军事斗争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武德思想。戚继光强调将领要爱民卫民,热爱士卒“使之依如父母”,也要善待俘虏,“战贼既败,所获子女人口,即是真达,不许杀取首级,只将生口送官”。戚继光认为,将帅武德尽管很重要,但因为士卒人员众多,所以更应坚决防止“扎营之处,军士杀老幼、践禾稼、奸犯人妇”等不道德行为的发生。军人死于战场,虽死犹生,战场上若贪生怕死虽生犹死,军人只有死于战阵,才能绽放生命的光彩,两军对峙,应勇于杀敌;军人更应该学习武艺,强调武艺是防身杀贼的技能,“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也”。

1942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编写了《戚继光治兵语录》并把它与《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尉缭子》等合编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丛书》受到广大官兵喜爱。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中“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也都可以从戚继光武德思想中找到宝贵的思想资源。

——摘编自丁雪枫《戚继光的武德思想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戚继光武德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戚继光武德思想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