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孙中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世谓华盛顿创西国民主之局,非也。……纵观西国英雄,如法之拿破仑,英之格朗宅(即克伦威尔),其初皆起于民主党。及功成名立,仍谋世袭,独华盛顿坚拒诸将奉为皇帝世袭之请,异矣。

——宋恕《六字课斋津谈》(1895年)

材料二   甘地有极高的表演天赋,赤裸上身,腰上系一块土布,坐在一架小纺车面前,素食、禁欲、静修,他用东方元素装扮一身来吸引西方人。他也善于利用媒体,除了使自己在媒体上大放异彩外,每一次非暴力行动都会由媒体来放大效应。因此,历史学家约翰逊说:“甘地的全部事业证明了英国统治并非压迫性统治,他只能在英国自由主义的保护下兴风作浪。”

——莫枫《被夸大的甘地》

材料三   吾人鉴于天赋人权之万难放弃,神圣义务之不容不尽,是用诉之武力,冀脱吾人及世世子孙于万重羁轭。

1924年的《民生主义》系列讲演是孙中山最后一次宣传社会主义。他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在孙中山的影响下,20世纪初,革命党人朱执信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一文,简要地介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部分内容,宋教仁撰写《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一文,简要陈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

——摘编自《孙中山与社会主义述论》《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指出克伦威尔、拿破仑“仍谋世袭”的史实。并分析华盛顿“坚拒诸将奉为皇帝世袭之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成功的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该运动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中的地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关于人权方面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宣传民生主义的历史意义。
2020-10-22更新 | 15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

材料二: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孙中山《遗嘱》

材料三: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孙中山创办兴中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致力于国民革命”主要活动两项。再用一条史实证明他所说的“现在革命尚未成功”。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参考给出的经济角度范例,另从政治和思想角度说明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理由。
经济:采取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措施;实业救国成为潮流等。
(4)综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简要概括孙中山伟大革命精神的内涵,至少两条。
2019-06-17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育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中外历史人物评述】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之革命发韧于甲午以后,盛于庚子,而成于辛亥,卒颠覆君政。夫革命非能突然发生也。自满洲入据中国以来,民族间不平之气,抑郁已久。海禁既开,列强之帝国主义如怒潮骤至,武力的掠夺与经济的压迫,使中国丧失独立,陷于半殖民地之地位。满州政府既无力以御外侮,而钳制家奴之政策,且行之益厉,适足以侧媚列强。吾党之士,追随本党总理孙先生之后,知非颠覆满清,无由改造中国。乃奋然而起,为国民前驱;激进不已,以至于辛亥,然后颠覆满洲之举,始告厥成。

材料二然而当时之实际,乃适不如所期,革命虽号成功,而革命政府所能实际表现者,仅仅为民族解放主义。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使当时而有此政党,则必能抵制袁世凯之阴谋,以取得胜利,而必不致为其所乘。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以上材料均摘自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革命非能突然发生”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革命“始告厥成”的主要依据。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从“革命第一次失败”中得到的教训,概括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期间进行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孙中山的精神。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民生问题是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材料二国家当给佃农以土地,资其耕种……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1)依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关于民生主义新的主张并简述其政治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为铁路之邦,则全国四通八迭,流行无滞;无铁路之国,动辄掣肘,比之瘫痪不仁。地球各邦今已视铁路为命脉矣。
——孙中山1894年6月《上李鸿章书》
材料二 民国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大有设施。……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已。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弟刻欲舍政事,而专心致志于铁路之建筑。于十年之中,筑二十万里之线,纵横于五大部之间。
——1912年8月13日孙中山写给宋教仁的信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孙中山关于铁路建设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舍政事,而专心致志于铁路之建筑”的政治、经济背景。
(2)材料二中孙中山所谋划之“计划”有无实现?这一结果反映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状?
2014-04-14更新 | 59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郭嵩焘(1818—1891年),晚清官员,湘军创建者之一,中国首位驻外使节。20世纪70年代筹议兴办洋务方略,认为单纯学习西方坚船利炮“末技”,不能富国强兵,只有由器而学政教才是出路。1876年,赴英国任公使,周咨详访,博览群书,把“巴夫子”(柏拉图)、“亚夫子”(亚里士多德)与“孔夫子”“孟夫子”相提并论;推崇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考究西方民主政体,研究英国议会政治,认为英国的两党议会政治,高过了中国的三代之政,英国国政“公之于民”,与秦以来的中国国政正好相反,此英国立国之本也;秦汉以来中国有教化,称周边为“夷狄”,现在西洋称自己为文明的,称中国为半文明的“夷狄”。1877年,上奏清廷建议设领事馆以护民,翌年清廷即在新加坡、旧金山、横滨等地设立领事馆,以维护海外华侨的权益。郭嵩焘把使英途中见闻逐日详记,辑为一书,名为《使西纪程》,私赞西洋政教修明,认为中国应采用其治国之道,书呈总理衙门,激起满朝士大夫公愤,要求将其撤职查办。1879年他黯然回国。

——摘编自章开沅《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郭嵩焘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郭嵩焘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程荫南

湖北人。1902-1905、1911-1915年两度赴日本留学,先后修习普通科和法律。在日本期间,他先后翻译或写作了《新式数学教科书》《数学问题解式》等系列数学著作,在国内数学界享有盛誉。民国初年,当选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佥事,湖北省参政员等职,但是由于他痛恨当时的官场腐败和军阀统治,所以基本上没有履职,过上隐居生活。1937年,听到日本侵华的消息,忧忿而死。

隐居家乡期间,他于1919年纂修了家谱。在“自序中写道:自欧化东渐以来,少年……奢谈国家主义,鄙弃家庭制度……举数千年遗传之国性,一蹴推翻之,不知西方虽无家族之制而其所谓民族主义膨胀于各地者,亦家族主义之蜕化而扩充之也。见在民国更新,合五大民族倡言同胞,亦西人民族主义之意……

(1)程荫南的历史活动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变迁息息相关。简要分析程荫南主要历史活动的历史背景。

(2)简要归纳并评价程荫南在家谱“自序”中的主要观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民本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王盘庚说:“重我民,无尽刘。”(注:所谓“刘”,《尔雅释诂》:“杀也。”即指宰割之意。)
商朝最后一位帝王纣王曾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材料二:《贞观政要》记载:“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
材料三:在灾荒年间,解决民生问题尤其重要。《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指饿死的人)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日:‘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材料五:关注民生,是近代民本思想的核心。对于民生主义,孙中山解释说:“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大有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这是简便易行之法。不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而是由国家统一核定地价。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摘自《中国国民党史稿》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治国思想方面,盘庚和商纣王的差异是什么?两人统治的最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2)根据材料二回答唐太宗的主要措施及各自目的?(答题不得照抄原文)
(3)结合材料回答范仲淹救灾措施
(4)明末清初,民本思想有了新的发展。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黄宗羲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主张,说明此时民本思想发展的主要原因。
(5)根据材料五,归纳孙中山民生主义所要达到的目的。并谈谈你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看法。
2010-10-29更新 | 55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吉林省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检测历史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在设计建立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时,明确批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特别不接受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孙中山认为美国宪政规定的"三权分立"制度,不完备,存在着许多弊病,运转效果也不甚好。他指出:"夫美洲之不自由,更甚于专制国。盖专制皇帝且不难爱民,虽专横无艺,犹不敢公然以压抑平民为职志。若资本家则不然,资本家者,以压抑平民为本分者也,对于人们之痛苦,全然不负责任者也。一言以蔽之,资本家者,无良心者也。

——摘编自刘书林《试论美国"三权分立"模式的本质及局限》

材料二: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防止了专制而强暴的政府出现,在相互牵制中消弭了潜在的政府权力。三权分立制衡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追求法治的目的而确立的,这种机制维持的是三种权力之间没有任何一种权力凌驾于其他权力之上的动态平衡,使美国的人权、民主自由等法治价值得到不断的保障和实现。但三权分立使联邦政府三个分支相互敌对,讲究以野心对抗野心,却忽视了国家权力作为一个整体的有效运用,这给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造成了阻碍。

——摘编自张文博《浅析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孙中山拒绝采用西方"三权分立"体制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特点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政治制度形成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先秦儒家有着丰富的人口伦理思想。孔子称赞卫国人口富足,指出“足食、足兵”百姓就会信任统治者。孔子把人口分为“君子”和“小人”;孟子则进一步把人口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荀子将人口划分为“士农工商”,认为“工商众则国贫”。孔子认为人民生活富足后就应该接受教育,要以德为先、全面发展,培养为国效力的合格人才,充分肯定了人的社会性,主张“礼之用,和为贵”,重视人的身心和谐。孟子首次系统提出了建立“人和”社会的理念,认为战争、政治胜负的关键是“人和”。

——据蒋琴《先秦儒家人口伦理思想初探》等

材料二1894年,孙中山认为“今日之中国,已大有人满之患矣”。1924年,他却指出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相比人口数量,孙中山更重视人口的其他问题。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饬外交部妥筹禁绝贩卖猪仔及保护华侨办法令”等,同时力主引进外资和“外才”;在国内移民方面以国家的力量来主导,以外国有经验的人士辅助,达到发展经济、舒缓人口和巩固边防的作用。他还主张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男女本非悬殊,平等大公,心同此理”;在教育、养老、医疗、卫生等方面也提出了很多设想,以“为人民谋社会种种之幸福”。

——据李道缉《孙中山人口思想刍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先秦儒家人口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简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人口思想的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近代人口思想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