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孙中山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在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定型成现代状态的,经过远古孕育、秦汉开端、三国两晋南北朝至元的发展,到清前期最终确立。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两位古代帝王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这两位帝王是:秦始皇和康熙。

材料二   开启一个崭新朝代或国家的先驱者,我们称之为国父。历史上,享有“国父”之称的伟大人物有很多,但人们总是喜欢拿近代两个著名“国父”来比较:孙中山和华盛顿。


请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贡献。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个著名“国父”孙中山与华盛顿在历史贡献和个人品质方面的相似之处。
2020-06-30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马坝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程荫南

湖北人。1902-1905、1911-1915年两度赴日本留学,先后修习普通科和法律。在日本期间,他先后翻译或写作了《新式数学教科书》《数学问题解式》等系列数学著作,在国内数学界享有盛誉。民国初年,当选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佥事,湖北省参政员等职,但是由于他痛恨当时的官场腐败和军阀统治,所以基本上没有履职,过上隐居生活。1937年,听到日本侵华的消息,忧忿而死。

隐居家乡期间,他于1919年纂修了家谱。在“自序中写道:自欧化东渐以来,少年……奢谈国家主义,鄙弃家庭制度……举数千年遗传之国性,一蹴推翻之,不知西方虽无家族之制而其所谓民族主义膨胀于各地者,亦家族主义之蜕化而扩充之也。见在民国更新,合五大民族倡言同胞,亦西人民族主义之意……

(1)程荫南的历史活动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变迁息息相关。简要分析程荫南主要历史活动的历史背景。

(2)简要归纳并评价程荫南在家谱“自序”中的主要观点。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民富思想的渊源极早。早在殷末周初的《周易》中就有重农抑商、节欲恤民、平施共富的民富思想内容的记载。随着西周初期“敬德保民”思想的出现,民富的思想逐渐在一些文人雅士中受到重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提高,社会中的阶级关系也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加之统治者治国的理念和方法还处于尝试阶段,经济发展必然带来相对宽松的“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于是先贤们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一些对于治国安民的看法,就出现了以儒家、墨家、法家等为代表的学者,根据自家学派的阶级立场,阐述对“民富”思想不同见解的局面。

——摘编自刘晓欣《先秦儒家的民富思想探析》

材料二 孙中山在其三民主义中认为,民生主义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也就是说,国强才能民富,国强是民富的基础,但民富才是国强的最终目的和最可靠的保证。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同盟会会员饯别会的演说中说道:“中国近代患贫极了,因而在行社会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时,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生产力则贫。作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政策措施,则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五四时期,孙中山在其《建国方略》中指出:“中国今尚用手工业生产,未入工业革命之第一步,比之欧美已临第二革命者有殊,故中国两种革命必须同时进行,既废手工而采机器,又统一而国有之。”作为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富民强国的梦想,虽没能亲手实现,但却同样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引导着后继者们朝着这个目标奋进。

——摘编自于颖《孙中山富民强国的思想及其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先秦民富思想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富民强国思想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意义。
4 . 民族主义是近代以来三大进步潮流之一

材料一   18827月,英国人以重金收买当地的贝都因人部落酋长,并派人收买阿拉比军中的动摇分子。9月,一部分议员和上层文武官员竟打开开罗城门向英军投降。另外,被收买的阿拉比的主力部队指挥官在关键时刻破坏了抗英斗争。坚持了100多天的抗英斗争遂告失败。

——摘编自朱庭光主编《外国历史大事集》

材料二   孟尼利克二世号召全国各阶层人民团结一致,保家卫国,全国人民热烈响应。

普通农牧民自愿向国家捐赠粮食和钱币。一些原来反对孟尼利克二世的封建主表示要以抗意战争为重,停止反对活动,为抗战胜利效力。青年踊跃参军,到1895年,一支由孟尼利克二世指挥的12万人的大军组建完成。阿杜瓦决战中,意大利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

——摘编自顾章义《崛起的非洲》

材料三   国家当给佃农以土地,资其耕种……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四   (甘地)“崇尚以纺车为代表的农村经济,他不仅将纺车看成一种物质武器,而且看成对抗西方文明的精神武器……只有用以手纺车为标志的农村工业代替集权化的城市大工业,才能避免竞争和剥削,消灭失业和贫富差别,过简朴宁静的生活,而实现非暴力的社会理想。”

——《尼赫鲁与甘地在未来社会设想方面的分歧》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埃及与埃塞俄比亚反帝斗争成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孙中山和甘地解决民生问题的不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孙中山在创建南京临时政府时…宣布新成立的共和国“当成为统一独立与兴盛之国家要实现“民族之统一”“领土之统一”“内政之统一”等,坚决反对任何分裂中国的政治方案。辛亥革命失败后,针对国家四分五裂的局势,孙中山无论在言论上或行动上都更加重视国家统一问题…孙中山认为,中国之所以必须统一,不能分裂,一是中国“在历史上向来都是统一的,不是分裂的”…只有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才能使“中国变成很强盛的文明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

——《孙中山的国家统一观》


(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祖国统一的必要性和有利条件。
2021-04-22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孙中山和甘地这两位“亚洲觉醒的先驱”,对亚洲民族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间接影响了亚洲人民与帝国列强之间的关系。在战争后的数十年间,民族主义在亚洲发展成一种强有力的政治力量,尤其是在印度和中国,产生了一大批受民族自决概念影响的人们。摆脱外国的控制,实现民族统一,成为知识分子的梦想和新的政治领袖的目标。在摆脱外国控制的时候,亚洲领导者利用了欧洲思想体系,但又或者改变或者修改了这些意识形态,使其适合本国的传统。

——摘引自(美)杰里˙本特利的《新全球史》

材料二   按照孙中山的说法,民生意味着比较公平地分配财富和土地,逐渐结束贫穷状态和不公平的经济剥削。他说,中国的“资本家”是土地所有者,尤其是像上海那样的一些城市里,在那里西方人的到来使土地价值扶摇直上。因此,如果中国能够摆脱帝国主义,它就能够开始平均地权和没收不劳而获的地租。孙中山进一步说,既然中国本身没有资本家,那么国家本身就必须着手资本主义和工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外国资本的贷款以及外国经理和技术售货员的服务。从而增添了另一个理由,说明为什么中国为了保持控制权,必须是强大的。

——改编自(美)R.R.帕尔默的《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

材料三   甘地通过拒绝购买或使用英国进口的货物来削弱英国在印度的经济地位,这种做法触及了英国人的痛处。一战前,英国棉布的全部出口货物,有一半运往印度,但是到1932年这个比例下降到四分之一。甘地反对一切工业主义,甚至反对正在印度国土上兴起的机机械化工业。他把西方的服装放在一旁,开始使用手纺车,靠喝羊奶过活,敦促印度农民恢复原先的手工艺品,在一些庄严的场合里出现时,只披着手工纺织的缠腰布。

——摘引自(美)R.R.帕尔默的《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一战结束后“亚洲领导者”所利用的“欧洲思想体系”,并以中国为例,说明孙中山在1924年为“摆脱外国的控制,实现民族统一”而所做的努力。
(2)仔细阅读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在发展民生主义方面提出的若干观点。
(3)关于甘地提出的经济思想或采取的经济措施所起的作用,历来有不同的认识。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讨论:①甘地的这些思想或举措,属于(那个)时代,属于(当时)历史,有其积极的一面。②甘地的这些思想或举措,从发展的眼光看,有其明显的局限性,并请联系材料二,比较指出甘地与孙中山所持经济思想的主要异同之处。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作为“亚洲觉醒”的先驱,孙中山和甘地给人类留下了各具特色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吾人鉴于天赋人权之万难放弃,神圣义务之不容不尽,是用诉之武力,冀脱吾人及世世子孙于万重羁轭。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1924年的《民生主义》系列讲演是孙中山最后一次宣传社会主义。他说:“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在孙中山的影响下,20世纪初,革命党人朱执信发表了《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一文,简要地介绍《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的部分内容,宋教仁撰写《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一文,简要陈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

——摘编自尚明轩《孙中山与社会主义述论》

材料三 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也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憎恶使甘地认为,独立后的印度绝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他理想中的社会是建立在印度文明——由手纺车、犁和印度哲学构成——的基础之上的真理和非暴力社会……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其中心是手工纺织和印度村社……对于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而言,甘地的思想也无疑是一付适当的解毒剂。

——何新华《评甘地的反工业主义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关于人权方面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孙中山民生主义的内容,并概述其宣传民生主义的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做简要评价。
2020-05-23更新 | 99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浙北G2(湖州中学、嘉兴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

材料二 “如果可能,是在不列颠帝国范围内自治,如果不可能,就脱离英国而自治”。“印度人应以耐心和善良去制服帝国主义者,靠道德感化使英国结束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甘地《印度自治》

材料三 凯末尔说:“我们国家与我国民族的唯一使命是用我们的刺刀把敌人从我们的土地上赶走。”“最合适土耳其民族本性与精神制度的是共和主义制度。”

——《当代东方政治思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孙中山、甘地、凯末尔各自的政治主张。
(2)分别指出孙中山和凯末尔对本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概述甘地和凯末尔选择不同斗争方式的原因。
(3)你认为科学评价历史人物需运用哪些基本方法?
2020-02-2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11-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材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我们为志士的,总要择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最优等的人格来待我们四万万同胞。

——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1905年8月13日)

材料三   持中国近代之文明以比欧美,在物质方面不逮固甚远,其在心性方面,虽不如彼者亦多,而能与彼颉颃者正不少,即胜彼者亦间有之。彼于中国文明一概抹杀者,殆未之思耳。且中国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病,始知补偏救弊之方。

——《建国方略·孙文学说》(1917年—1919年)

材料四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1924年4月20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所认为的“欧洲富强之本”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后来的实践中是如何用“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中国”的?
(3)材料三中孙中山是如何看待中西近代文明的?依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创立三民主义、进行革命实践的同时,逐渐形成了有浓重中国传统伦理观的国际秩序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界,可将孙中山对国际分野的看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孙中山主要是以人种或地域为依据,做出黄白或欧亚分野的判断。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俄的兴起以及帝国主义仍然对中国等国家实行强权压迫政策等因素,孙中山对各国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提出了新的国际分野。他认为以后的国际战争“不是起于不同种之间,是起于同种之间。那种战争是阶级战争,是被压迫者和横暴者的战争,是公理和强权的战争”。从对欧美国家强权政治的批判中,孙中山主张以仁义道德的“王道”取代西方列强以强权武力为内核的“霸道”规则,构建平等、和平的国际秩序。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仁爱”“信义”与“和平”等传统伦理准则。阐发“王道”中的公平正义,与无产阶级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殖民压迫,主张民族自决的理论是一致的,这正是孙中山与时俱进,将传统赋予时代内涵而走向联俄、联共的原因所在。

——摘编自李育民《论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1)据材料概括孙中山在一战前后对国际分野标准认识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