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李四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四光,1904年获官费保送赴日本留学,1913年远涉重洋到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学了两年采冶,再转入地质系专攻地质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冲破国民党政府驻英大使馆阻挠,辗转意大利等地回到祖国大陆。后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身份推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新学科学会的建立及科学技术教育的普及。19529月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部长,急国家之所急,一手抓铀矿地质,一手抓天然油气地质,创立中国地质力学理论,预测新华夏构造体系最东边的一条沉降带、黄海、东海乃至南海地区的海域含油远景,并因地球科学对发现大庆油田的突出贡献而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5年李四光提出了加强原子能研究,推广同位素应用的建议,经中央政治局批准组建“中国科学院原子核科学委员会”(简称核委)。1959年撰写《地质力学概论》系统总结了李四光和他的学生们几十年的研究成果,是地质力学文库中的经典性著作,它标志着地质力学的完善与成熟。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四光对现代中国建设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四光作为科学家代表所体现的时代精神。
2022-04-19更新 | 251次组卷 | 6卷引用:历史-2022年高考押题预测卷01(广东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四光(18891971)是中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的重要开拓者和新中国地质业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20年代李四光运用力学的观点,对中国和东亚的地质结构进行系统研究,创立了一门新的理论学科——地质力学。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急需矿产资源,李四光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从英国回到了祖国,担任新中国地质部门主要领导人,开创了我国地质事业的新局面。在李四光的积极推动和筹划下,地质部先后成立了地质矿产研究所与地质科学研究院,大大地加速了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人才的培、养。“一五”计划时期,国家急需石油,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的理论分析我国东部地质构造的特点,为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大型’油田的找到指明了方向,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建设。

——摘编自景才瑞、李新民《李四光的科学研究历程》


(1)根据材料,概括李四光对中国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四光取得成就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李四光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和英国,1919年英国伯明翰大学地质学硕士毕业。 回国后曾经担任过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系主任,担任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大学校长等职务。 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从英国归国。他早就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袖矿资源。19551月,中央召开书记处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在我国主要是在几个东西带上。”实践证实了他的预测,尤其南岭带的一些铂矿床以规模大、品位高、易开采著称全国。到“二五”计划末期,中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袖产量已能保证中国核工业发展需要。李四光作为原子能委员会主席,推动了核武器的研发。 中国被认为是一个贫油的国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李四光在仔细分析了中国地质条件后,深信中国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做好勘探工作。1955年春,他担任了全国石油普查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指导了石油找矿工作。 特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先后突破之后,他更加坚定了中国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的信心,指出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的理论是可靠的,为中国寻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据百度百科和选修4整理


(1)根据材料,简要概述李四光两次回国及建国后为国贡献才智的时代背景。
(2)简要评述李四光回国后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及其精神。
2020-04-01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0届高三3月综合测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客观而言,司徒雷登无论是在中美关系史上还是在更广泛的中国对外关系史上都终究是一个“政治上的小人物”。他的“大使”岁月只有短短两年时间,而在此之前的48年,他一直在中国从事传教以及教育工作,并因此获得尊敬。司徒雷登终其一生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司徒雷登亲自带领数百名燕京大学师生走上街头游行,在队伍最前方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作为燕京大学首任校长,主持燕大校务达27年之久,他骑着毛驴为燕大筹款的逸事至今仍在学林流传。应该说,司徒雷登在华50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中国社会做一些建设性的工作,直至被杜鲁门任命为驻华大使,他生活的重心以及命运才悄然改变。

——腾讯网

材料二

毛泽东说:“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

——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1)根据材料,概括司徒雷登在中国从事了什么活动,有何特点。

(2)根据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司徒雷登的看法。

2018-04-18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卓识教育深圳实验部2017-2018学年高三历史高考强化训练2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蒋梦麟(1886—1964年),浙江余姚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青年时赴美留学,并获哲学及教育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北京大学校长。

1918年,他发表《历史教授革新之研究》,抨击儒家重古轻今观念对先前中国史学造成的弊端,呼吁吸纳西方历史教育的经验、体察本国社会生活的需要,活用本国的历史资料,以革新中国历史教育。在新式教育中,将王侯将相的重要性降低,而把与平民生活有关的方方面面作为教育内容;政治事件不再居于中心位置,农林、风俗、宗教、家制、娱乐、法庭、学校、聚会等领域一样值得教授;政治家固然影响深远,但科学家的事迹及贡献更值得宣扬;解释史事摆脱了早先儒家学说“仁政”、“暴政”的说法,转向综合考查生产力、人口、气候、地理、交通等因素。

——摘编自马勇《蒋梦麟传》

(1)本剧材料概括蒋梦麟历史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蒋梦麟历史教育思想的社会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