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李四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20-21高三上·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名校
1 . 近代以来中国产生了许多卓越的科学家,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修建京张铁路的确是十分困难的,但是他没有被困难骇倒,而且挺起胸膛,把这个艰难的任务承担起来。他耐心地说服许多中国工程技术人员,真诚地团结他们,并且在工作中千方百计培养青年的技术力量,他就是这样依靠着广大中国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勇敢和智慧,进行深入的勘察和反复的设计,终于在设计上找出了一些独创的办法,减少了工程,缩短了工期,保证了质量。这条铁路的成功,对于当时流行的奴才思想是有效的打击,对于苦难中的我国人民则是无限的鼓舞。

——摘编自1961年李四光《纪念詹天佑先生诞生一百周年》

材料二   195312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征询他对我国石油资源的看法。毛泽东对李四光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面跑的,没有石油都转不动。李四光陈述了他不同意“中国贫油”论调的理由,深信在我国辽阔的领域内,天然石油资源的蕴藏量应当是丰富的,关键是要抓紧做地质勘探工作。国庆10周年即将来临的1959924日,石油工业部在黑龙江省肇州县高台子构造松基3井,首次获得自喷工业油流;紧接着926日,地质部在吉林省扶余县雅达红构造扶27井,也获得工业油流。从此我国东部找油取得了具有历史意又的重大突破,迎来了1960年大庆油田大会战的胜利。

——摘编自陈群《李四光与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创和发展》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时面临的主要困难以及他克服困难的办法。并归纳京张铁路修建的意义。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中央关心石油资源的原因,指出李四光否定“中国贫油"论的主要理论依据并归纳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贡献。
2020-12-27更新 | 108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四光早年留学日本和英国,主要从事地质基础学科的研究,创立了地质力学。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冲破阻拦毅然回国。在高校院系调整工作中,李四光主持了北京、长春两个地质学院的建院工作,以后又推动了许多中等地质技术学校的建立。李四光很早就预见到铀矿资源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多次上书中央要求成立专业队伍进行研究和勘探,为两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李四光利用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的理论发现了多个油田,打破了“中国贫油论”的说法。李四光认为地震是由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可以利用对构造应力场的观测、分析掌握其动向。

——摘编自陈群《李四光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四光进行科学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四光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四光是在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演变的时势中产生的一位卓越的科学家。19503月,他冲破台湾国民党企图阻挠的阴谋,从英国回到新中国,主持全国地质工作。195312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征询李四光对我国石油资源的看法。李四光陈述了他不同意“中国贫油”论调的理由,从地质力学的角度指出“从东北平原起,通过渤海湾,到华北平原,再往南到两湖地区,可以做工作”。经过勘探实践,东北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作为油区的预想都得到了证实。晚年的李四光坚信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把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推进了一大步。1969年渤海发生地震后,八十高龄的他不顾个人安危,仍深入房山等地调查地震地质现象。直到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表达了要继续做地震预报工作的意愿。

——摘编自陈群《李四光与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创和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四光为中国石油普查作出的战略性指导,分析中国石油勘采的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指出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作出的贡献,简述李四光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四光(18891971)是中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的重要开拓者和新中国地质业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20年代李四光运用力学的观点,对中国和东亚的地质结构进行系统研究,创立了一门新的理论学科——地质力学。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急需矿产资源,李四光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从英国回到了祖国,担任新中国地质部门主要领导人,开创了我国地质事业的新局面。在李四光的积极推动和筹划下,地质部先后成立了地质矿产研究所与地质科学研究院,大大地加速了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人才的培、养。“一五”计划时期,国家急需石油,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的理论分析我国东部地质构造的特点,为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大型’油田的找到指明了方向,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建设。

——摘编自景才瑞、李新民《李四光的科学研究历程》


(1)根据材料,概括李四光对中国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四光取得成就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19-20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18年在新文化运动的高潮中中国科学社总部由美国迁回国内。李四光这时从欧洲学成归国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在教学、研究园地里辛勤耕耘,取得了一些世界瞩目的成就。1922年5月,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三次全体会员大会上,李四光发表了著名学术演讲《中国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证据》向瑞典地质学权威安特生发起挑战。李四光在地质学方面的其他重要贡献䗴科鉴定方法、地质力学的创立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他还鼓励学生“不能为已成的学说压倒”要“为真理奋斗”,告诫他们,真正的做学问,既要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尊重事实根据,又要允许怀疑,提倡怀疑,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四光的科学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四光科学研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刘源张(1925~2014),全国劳动模范,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中国质量管理之父”。20世纪50年代,留学美国的刘源张冲破美国政府阻挠回到祖国。回国后,他投入到工业化建设中,将所学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运用到生产实践,影响很大,被称为“工厂大夫”。1976年后,他倡导并积极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在第二汽车制造厂等企业所取得的经验,经国务院采纳在全国企业推广,产生重大影响。1989年起他主持了“中国工业生产率管理理论和方法研究”项目,提出工业企业定额制定准则,在企业应用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他提出的有关质量管理的理论曾获奖。他参与了2012年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的起草和定稿工作,该《纲要》明确规定:“推动建设质量强国”。

——摘编自方莉等《少壮常怀强国志华巅犹抱济时心》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源张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源张、李四光等先进人物体现的时代精神。
2019-06-08更新 | 5200次组卷 | 27卷引用: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为了寻找石油,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曾耗资几百万美元在中国西北地区打了7口探井,后因收获甚微而离去。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位教授在中国做了一番地质调查后,发表文章,断言:中国贫油。

材料二:1953年底,毛泽东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的前景如何,李四光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认为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并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石油可采”。

请回答:

(1)材料二中,毛泽东和周恩来把李四光请到中南海询问中国天然石油前景的背景是什么?

(2)李四光认为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李四光观点的正确性。

(3)结合材料一、联系材料二,概括李四光身上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

2018-10-22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通海一中2019届高三10月份考试历史试题

8 . 材料一钱学森,科学家,火箭专家,毕业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其代表作品有《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等。

材料二1950年,钱学森同志意图回到中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钱学森同志由此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自由。在钱学森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钱学森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摘编自《钱学森学术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钱学森对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府阻止钱学森回国的原因并分析钱学森身上体现的精神

2017-11-16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防城港市防城中学2018届高三年级10月份考试历史试卷

9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时,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订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仃了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摘编自百度百科《钱学森》

(1)根据材料,概括钱学森的杰出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钱学森的贡献。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50年,邓稼先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回到中国,开创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广泛调研,鼓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技术设备落后的环境下,邓稼先咬紧牙关,结合实际,组织人力分头攻坚,大胆地带领大家使用算盘这种“土办法”,进行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他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有15次在现场亲自领导并指挥核试验。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北戈壁滩爆炸成功。随后,他又和其他同事投入对氢弹的研究中。为了在更大范围内开展讨论,举行了多次学术讨论会,有时就在大食堂里讨论,听众有的坐在地上,有的站在桌子上,谁有好的意见都可以提出来,如果谁也说服不了谁,就通过计算检验。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也爆炸成功。当时,氢弹试验成功仅仅花了2年多的时间,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摘编自祁淑英《两弹元勋邓稼先》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稼先在新中国国防建设中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当时我国研制出核武器的有利条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