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B.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D.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2021-01-19更新 | 213次组卷 | 42卷引用:【全国省级联考】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起点考试历史试卷
2 .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具有悠久艺术传统的戏曲,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时外间茶园演戏,昆曲恒占全部戏码十之六七。人才鼎盛,唱法精严,技艺娴习,字眼正确,无处不引人入胜。即以方言不通之齐鲁各地人,变莫不提精会神,耸耳玩味。堂会则几乎全系昆曲,绝不闻乱弹之声。固一时好尚使然,亦奏演者努力猛进之所致也。

清朝时,皇帝不仅喜欢听昆曲,而且喜欢自己唱戏,紫禁城里的漱芳斋戏台就是专供乾隆皇帝唱戏用的。清时宫廷里建有许多戏台,规格最高的是三层大戏楼,除承德的清音阁外,故宫和颐和园各有一座大戏楼,并称为清代三大戏楼。

——曹心意《近百年来昆曲之消长》


(1)说出故宫和颐和园所在大戏楼的名称。依据材料归纳当时昆曲兴盛的原因。

材料二   清朝皇帝有一个制度,叫做“木兰秋狝”、“讲武绥远”,也就是每年都要到承德府的木兰去。这些地方的行宫里都有演昆曲的行头,砌末。皇帝看戏,随时可以演。有一个朝鲜的使臣参加了乾隆七十寿辰,在他写的《热河日记》里,记录了当时宫廷演戏的情景:“八月十三日,乃皇帝万寿节,前三日后三日,皆设戏,千官更赴阙侯驾,卯正入班听戏,未正罢出……立戏台于行宫东,楼阁皆重檐,高可建五丈旗,广容数万人。……每设一本,呈戏之人无虑数百,皆服锦绣之衣。”乾隆八旬万寿时,从扬州征调了“三庆”徽班入京,万寿盛典结束后,这个戏班留在了京城,成为以后京剧的开端。此后又有四喜、和春、春台等徽班进京,合称“四大徽班”,所谓徽班,其实是以昆曲为主,其中四喜班列是唱昆曲为特色,而且徽班著名艺人大都也擅唱昆曲。

——陈均《昆曲的声与色》


(2)结合材料指出昆曲在当时所具有的政治和社会功能。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京剧与昆曲的关系。
2021-01-1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昆曲长期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以昆山方言吟唱,故名为“昆山腔”。万历末昆腔传入北京,又迅速取代了继北曲之后盛行于北京的弋阳腔。它不仅为士大夫所喜爱,而且也深受百姓欢迎。昆曲在当时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了时人的文化需求
4 . 明末清初,远离昆曲发源地的北京,也以昆腔为时尚。吴江人史玄说,万历时,宫廷近侍“三百余员兼学外戏。外戏,吴歈曲本戏也”。随着“梨园共尚吴音”的风行,竟出现“多少北京人,乱学姑苏语”的盛况。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当时
A.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B.昆曲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日益弱化D.昆曲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
2020-11-02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六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日之皮黄(按:指京剧)由昆曲变化之明证厥有数端,徽、汉两派唱白纯用方言乡语:北京之皮黄平仄阴阳、尖团清浊分别甚清,颇有昆曲家法,……汉调净角用窄音假嗓,皮黄净角用阔口堂音,系本诸昆腔而迥非汉调,……徽班老伶无不擅昆曲,长庚、小湘无论矣,即谭鑫培、何桂山、王桂官、陈德霖亦无不能之其举止、气象皆雍容大雅,较诸徽、汉两派,判若天渊,此又由昆曲变化的确实证据。

——陈彦衡《旧居q丛谈》

材料二   从昆曲的历史发展上看,18世纪之前的400年,是昆曲逐渐成熟并日趋鼎盛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昆曲一直以一种完美的表现方式向人们展示着世间的万般风情。正是这种富丽华美的演出氛围,附庸风雅的刻意追求,使得昆曲日益走向文雅、繁难的境地。18世后期,地方戏开始兴起,它们的出现打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演出格局,戏曲的发展也由贵族化向大众化过渡,昆曲至此就开始走下坡路。

材料三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先列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活化石”.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但是,在自身继承、发展和生存上,昆曲的现状却令人堪忧。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京剧在哪些方面对昆曲有所吸收?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昆曲后来为什么会走下坡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昆曲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哪些困难?
2020-10-18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宏达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下表是北京昆曲研习社部分年谱简编,下列关于其波折历程的认识正确的是
时间事件简编
1956年北京昆曲研习社成立,政府补贴每月二百五十元
1964年北京昆曲研习社被迫中止,一律演唱现代戏
1980年北京昆曲研习社正式恢复,张允和当选为社长

A.该社的成立是对新中国成立后保护昆曲指示的响应B.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展开是该社被迫中止的主要原因
C.昆曲登录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了该社得以恢复D.昆曲艺术本身过于高雅艰深导致该社发展历程波折
2020-10-17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宏达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昆曲源于江苏昆山一-带的里巷民谣,“止行于吴中”,但在明末清初吸纳“花部”曲调优点后,被大江南北的封建士大夫视为“雅乐”,受到狂热追捧。据此可知,昆曲兴起与发
展的原因在于
A.与理学价值观契合B.吸收京剧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受众文化品味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叶以后,士与商之间已不易清楚地划界线了。明清社会结构的最大变化便发生在这两大阶层的升降分合上面。徽州和山西两地的人甚至把商业放在科举之上,这话虽可能夸张,但至少使我们不能不承认传统的四民观已开始动摇了。这和科举名额已应付不了士人数量的不断增长有关,大量士人沉滞于商人阶层。……商人恰好置身于上层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接榫之处。……明清又是小说、戏剧大为流行的时代,甚至有以小说、戏文比之六经,而说“戏文、小说乃明王转移世界之大枢机。圣人复起不能舍此而为治”。可见商人阶层所嗜好的民间文学愈来愈发达,也愈受士人的重视。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声音之道,随时递嬗,潜移默化,入人最深……至明代魏良辅梁伯龙(辰鱼)辈出,考订元焉,自制新腔,所谓婉丽妩媚,一唱三叹,极声调之致,歌法至此而大备,昆曲之名,亦称于斯时,后人称之魏梁遗韵。

——俞振飞《昆曲盛衰与提倡之必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明朝众多文人献身戏曲事业。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魏良辅、梁辰鱼对昆曲发展的贡献,据此分析明代士人在昆曲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叶圣陶在《昆曲》中提到“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其有味。这又岂是士大夫阶级以外的人所能办到的?当初编撰戏本子的人原来不曾为大众设想”,作者意在强调
A.戏词追求典雅深奥B.内容应贴近百姓生活
C.用现代的方式演绎D.昆曲为士大夫服务
10 . 16世纪,东西方分别以中国和英国为代表,诞生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两位剧作大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汤显祖(1550-1616年)的戏到作品,以《牡丹亭》最为著名。400年前的明万历年间,正是昆曲发展的黄金时代,因此该剧立刻被搬上了舞台,成为常演常新的经典。现在《牡丹亭》的观众大部分是年轻人,许多人百看不厌,这说明其具有很强的现代性。汤显祖正是通过一个女性对生命和自由的追求,更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意义。

2005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首演,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它为昆曲表演艺术开创了新纪元。

——根据凤凰网《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人教版《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整理

材料二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两位同时期的世界级戏剧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下,同样都创作出了脍炙人口超越时空的剧作。……400年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分别离世。他们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同龄人,但又处于两个“平行空间”,山迢水遥。彼此不闻。“交换名片”走在400年后。2016年,中英两国决定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举办了一场名为“跨越时空的对话——纪念文学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大型世界巡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员随笔:《当莎士比亚遇上汤显祖》

材料三   汤显祖的剧作都是在闲暇时光而作……而莎士比亚作为职业剧作家,主要是为了票房收入,为了生存,有时甚至草草写出……汤显祖的剧作家的身份实际上是被后人确立的,因为直到清代汤显祖仍被称作是“填词大家”,并不认可他是剧作家……由此看来无论是从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生平履历还是从他们一生所致力的主要事情来看,他们二人其实并没有多少可以类比的交集,除了表面的二人同一年去世和汤显祖也和莎士比亚一样写过剧作。

——摘编自邹元江《为什么汤显祖不是中国的莎士比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朝万历年间昆曲发展的主要表现。简析《牡丹亭》在现代让年轻人百看不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莎士比亚的代表性戏剧作品一部。简述莎士比亚在文艺复兴中的地位和贡献。
(3)有人把汤显祖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请选择一种观点,并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