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这是第一部昆腔剧本,它将传奇文学和昆山腔及表演艺术糅合在一起呈现于舞台,使得昆山腔的文化影响力大增,成为与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并称的四大声腔”。对这部剧本的解读错误的是
①名为《牡丹亭》   ②描写了吴越争霸之事
③创作者是魏良辅   ④产生于明代万历年间
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①③④
2022-02-21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2届高三12月份适应性联考历史试题
2 .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与以下四个关键词直接相关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A.昆曲B.京剧C.元杂剧D.明传奇
2022-01-01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创新致远协作体2022届高三12月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3 . 魏良辅改良昆山腔的过程中得到了善弦索、擅长洞箫的张梅谷、擅长笛子的谢林泉、擅长歌曲的张小泉、季敬坡、戴梅川和南曲专家过云适、北曲戏剧家张野堂的帮助,吸收了浙江海盐和余姚腔及江南民歌小调的特点而最终形成了“水磨腔”。这说明
A.昆曲吸收了京剧艺术的精华B.艺术交流为昆曲发展注入活力
C.昆曲形成了完整的表演系统D.文人集体将昆腔推上戏剧舞台
4 . 以下图表内容为《我国人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部分)。它反映出我国古代文化
A.处于世界领先水平B.深受科举考试影响
C.兼具民族化、通俗化D.由多民族共同创造
2021-03-22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拉萨市那曲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曲家沈宠绥(?一1645)对昆曲评论道:“嘉隆间,昆山有魏良辅者乃渐改旧习,始备众乐器而剧场大成,至今遵之。"魏良辅“渐改旧习"取得的主要成就是
A.推动了“昆山腔”曲调名称的正式确立
B.使得昆腔具备了作为戏曲声腔的条件
C.通过《浣纱记》将昆腔推上了戏曲舞台
D.直接推动了文人争相用昆腔编写传奇
2021-02-10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华十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试题
6 . 近来,随着昆曲传播纳入“DOU艺计划”.“昆曲+短视频"以更低的艺术创作门槛加上社交分享属性,使传统戏曲元素被无数的抖音短视频用户认知、接受和再现,在潜移默化中加深用户对传统戏曲艺术的感知,并使用户在体验中参与微创作。“昆昆+短视频"的优势在于( )
①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使昆曲艺术具有广泛参与性
②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丰富昆曲艺术的文化内涵
③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对传承昆曲艺术的引领作用
④立足时代实践为昆曲艺术注入新的时代元素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1-02-1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在中国戏曲中,昆曲被称为雅乐正声,明万历年间更是被视为“官腔”。随着乾隆末年四大徽班进京,京剧的形成终结了长期以来的“花雅之争”,以昆曲为代表的“雅部”衰落了下去。清中叶以后昆曲没落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等级观念的弱化B.统治阶层旨趣的变化
C.市民阶层发展的必然D.民众文化水平的下降
2021-01-19更新 | 213次组卷 | 42卷引用:河南省平顶山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昆曲长期流行于江苏昆山一带,以昆山方言吟唱,故名为“昆山腔”。万历末昆腔传入北京,又迅速取代了继北曲之后盛行于北京的弋阳腔。它不仅为士大夫所喜爱,而且也深受百姓欢迎。昆曲在当时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了时人的文化需求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中叶以后,士与商之间已不易清楚地划界线了。明清社会结构的最大变化便发生在这两大阶层的升降分合上面。徽州和山西两地的人甚至把商业放在科举之上,这话虽可能夸张,但至少使我们不能不承认传统的四民观已开始动摇了。这和科举名额已应付不了士人数量的不断增长有关,大量士人沉滞于商人阶层。……商人恰好置身于上层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接榫之处。……明清又是小说、戏剧大为流行的时代,甚至有以小说、戏文比之六经,而说“戏文、小说乃明王转移世界之大枢机。圣人复起不能舍此而为治”。可见商人阶层所嗜好的民间文学愈来愈发达,也愈受士人的重视。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声音之道,随时递嬗,潜移默化,入人最深……至明代魏良辅梁伯龙(辰鱼)辈出,考订元焉,自制新腔,所谓婉丽妩媚,一唱三叹,极声调之致,歌法至此而大备,昆曲之名,亦称于斯时,后人称之魏梁遗韵。

——俞振飞《昆曲盛衰与提倡之必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明朝众多文人献身戏曲事业。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魏良辅、梁辰鱼对昆曲发展的贡献,据此分析明代士人在昆曲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0 . 16世纪,东西方分别以中国和英国为代表,诞生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两位剧作大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汤显祖(1550-1616年)的戏到作品,以《牡丹亭》最为著名。400年前的明万历年间,正是昆曲发展的黄金时代,因此该剧立刻被搬上了舞台,成为常演常新的经典。现在《牡丹亭》的观众大部分是年轻人,许多人百看不厌,这说明其具有很强的现代性。汤显祖正是通过一个女性对生命和自由的追求,更深刻地揭示了生命的意义。

2005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大学首演,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它为昆曲表演艺术开创了新纪元。

——根据凤凰网《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人教版《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整理

材料二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是两位同时期的世界级戏剧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与生活环境下,同样都创作出了脍炙人口超越时空的剧作。……400年前,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和汤显祖分别离世。他们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同龄人,但又处于两个“平行空间”,山迢水遥。彼此不闻。“交换名片”走在400年后。2016年,中英两国决定共同纪念这两位文学巨匠,举办了一场名为“跨越时空的对话——纪念文学巨匠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大型世界巡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员随笔:《当莎士比亚遇上汤显祖》

材料三   汤显祖的剧作都是在闲暇时光而作……而莎士比亚作为职业剧作家,主要是为了票房收入,为了生存,有时甚至草草写出……汤显祖的剧作家的身份实际上是被后人确立的,因为直到清代汤显祖仍被称作是“填词大家”,并不认可他是剧作家……由此看来无论是从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生平履历还是从他们一生所致力的主要事情来看,他们二人其实并没有多少可以类比的交集,除了表面的二人同一年去世和汤显祖也和莎士比亚一样写过剧作。

——摘编自邹元江《为什么汤显祖不是中国的莎士比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明朝万历年间昆曲发展的主要表现。简析《牡丹亭》在现代让年轻人百看不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列举莎士比亚的代表性戏剧作品一部。简述莎士比亚在文艺复兴中的地位和贡献。
(3)有人把汤显祖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有人不同意这种说法。请选择一种观点,并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阐述你的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