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药物对兴奋传导及传递的影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3 道试题
1 . 神经毒性物质积累会使谷氨酸堆积在神经细胞之间,造成细胞损伤,导致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又称“渐冻症”。分布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NMDA不仅能识别神经递质,还是一种通道蛋白。下图中①~④为兴奋传递过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中①过程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至轴突末梢
B.图中②过程突触小泡释放谷氨酸,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C.由图中③与④过程可知谷氨酸可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兴奋
D.ALS患者服用抑制谷氨酸释放的药物可缓解病症
2 . 癫痫,民间常称之为“羊癫风”,是由各种不同的病因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症。其临床特征表现为病程中有反复发作的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导致中枢神经功能失常。癫痫表现为双眼上翻、牙关紧闭、双拳紧握、四肢抽搐等。某药物X可治疗癫痫,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癫痫发作时可能是有关突触前膜释放的兴奋性递质不能有效降解或回收
B.药物X可能促进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有关神经元兴奋
C.药物X可能阻断突触前膜对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回收
D.药物X可能使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失去活性
2024-02-22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3 . 随着蔡磊《相信》这本书的出版,“渐冻症”被更多人所关注。“渐冻症”又称肌萎缩侧素硬化症(ALS),是累及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躯干、四肢和头面部肌肉的一种慢性疾病,而患者大脑始终保持清醒。下图是ALS患者病变部位有关生理过程的示意图,图中NMDA为特异性受体。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临床上,可以考虑利用NMDA受体拮抗剂分解谷氨酸来治疗ALS
B.对患者注射神经类药物进行治疗时,病人可能没有反应但仍然有感觉
C.ALS的发病机理可能是谷氨酸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Na+内流过多,渗透压升高最终吸水破裂
D.谷氨酸合成后储存在突触小泡内是为了防止被细胞内的酶降解
4 . 据报道,抑郁症已影响全球3.5亿人口。研究发现抑郁症的发生与5-羟色胺等物质密切相关,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主要的抗抑郁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5-羟色胺可以作为组织液的组成成分存在于内环境中
B.5-羟色胺作为信号分子,引起突触小体发生信号转变
C.5-羟色胺发挥作用后可能被分解,也可能被回收
D.抑郁症患者的病因可能是其脑内的5-羟色胺含量过少
2024-02-15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5 . 研究发现,γ一氨基丁酸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当人精神紧张,感到压力时,交感神经兴奋,自主神经的平衡被打破导致失眠。而γ-氨基丁酸通过激活副交感神经,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来防止失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γ-氨基丁酸是由神经细胞的核糖体合成的神经递质
B.人体的正常睡眠是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平衡维持的
C.γ-氨基丁酸作用于突触后膜可能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增大
D.可以口服γ-氨基丁酸缓解压力引起的失眠
2024-02-13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济南市2023-2024学年高二1月期末生物试题
6 . 科研人员给小鼠持续注射可卡因,获得毒品成瘾模型鼠。停止可卡因注射后,分别检测不同小鼠大脑皮层运动区部分神经元的突触数量,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突触前神经元需要借助化学信号向树突传递信息
B.兴奋在反射弧中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突触处单向传递
C.毒品成瘾后要维持大脑兴奋需摄入的可卡因将增多
D.慢跑训练可能通过恢复突触新生来减弱对毒品的依赖
2024-02-1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7 . 神经递质多巴胺参与动机与奖赏、学习与记忆、情绪与智商等大脑功能的调控。毒品可卡因能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如图是突触间隙中的可卡因作用于多巴胺转运体后干扰人脑神经冲动传递的示意图(箭头越粗表示转运速率越快,反之则慢)。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多巴胺作用后通过胞吞的方式回到突触前膜内部
B.多巴胺发挥作用后完全被突触后神经元摄入以反复利用
C.若突触前膜上的多巴胺转运体被内吞、消化,则大脑“奖赏”中枢的兴奋性增强
D.毒品可卡因会导致突触间隙的多巴胺减少,从而使大脑“奖赏”中枢持续兴奋
2024-02-08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台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8 . 肌动蛋白是细胞骨架中微丝的主要成分,可参与有丝分裂胞质缢裂环和囊泡的形成。研究人员向突触前神经元中加入肌动蛋白解聚剂,测得突触间隙神经递质含量持续在高水平。提高3.3型钾通道蛋白表达可缓解该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肌动蛋白通过促进突触前神经元囊泡的形成来回收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
B.对旺盛分裂的细胞施加肌动蛋白解聚剂后可能导致双核细胞的出现
C.3.3型钾通道突变可能使神经信号无法连续传递导致运动障碍
D.3.3型钾通道具有转运钾离子和促进肌动蛋白解聚的作用
2024-02-08更新 | 29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高三高考适应性生物试题
9 . 甘氨酸是脊髓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脊髓神经元静息状态时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
B.甘氨酸以主动运输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
C.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不会引起膜外电位的变化
D.某种毒素可以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引起肌肉痉挛
2024-02-07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10 . 抗抑郁药一般通过作用于突触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丙咪嗪的药理作用为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来提高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浓度,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元中储存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突触小泡由高尔基体直接形成
B.去甲肾上腺素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实现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正常人可以通过服用丙咪嗪提高思维速度,增强学习和工作效率
D.抑郁症的病因可能是去甲肾上腺素等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较少
2024-02-0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