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光合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38 道试题
1 . 叶绿体可能起源于被真核细胞内吞后并与之共生的蓝细菌。下图是核基因编码叶绿体前体蛋白合成与转运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蓝细菌与植物病毒在结构上的最大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B.蓝细菌和植物叶肉细胞含有相同的光合色素,都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
C.叶绿体与蓝细菌中遗传物质都是DNA,叶绿体中能发生转录和翻译,但不能进行DNA复制
D.前体蛋白是叶绿体内关键酶的组成成分,由此可以判断叶绿体是半自主细胞器
7日内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连云港市高三考前模拟(一)生物试题
2 . 当阳生植物受到周围环境遮荫会造成避荫反应(如图1),自然光被植物滤过后,会出现R(红光)/FR(远红光)的比值降低。研究人员模拟遮荫条件,对番茄植株的避荫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如图2和图3。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错误的是(          
A.节间距增加是遮荫条件下番茄植株茎伸长速度加快的原因之一
B.被遮荫的下层植物接收的光中,R/FR的比值降低,可能是叶片中叶绿素减少导致的
C.被遮荫的植物发生避荫反应可以提高植物遮荫时的光合作用强度
D.番茄通过分布在植物体各个部位的光敏色素吸收红光和远红光从而调节自身生长发育
7日内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丹东市高三下学期总复习质量测试生物试卷(二)
3 . 将某种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实验以该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总量与呼吸作用CO2的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对该植物数据表格分析正确的是(  )
温度 /℃202530354045
光照下CO2吸收总量/mg•h-111.752.53.253.753.5
黑暗中CO2释放量/mg•h-10.50.7511.52.253
A.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20℃时该植物不能生长
B.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45℃时,最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C.每天交替进行8h光照16h黑暗,温度均保持在25℃条件下,能生长
D.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温度均保持在35℃条件下,能正常生长
2024-05-16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生物(天津卷01)-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4 . 玉米间作和单作时,在不同光照强度下测得的单株玉米吸收CO2速率(假设间作与单作时玉米各株间距相同)如下图。据此选择正确选项(       

   

(间作是一种种植方式,其核心是在同一块田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
A.间作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B.光照强度为a时,相同面积土地使用两种种植方法收获农产品量相同
C.遇阴雨天气,不论间作还是单作,b点均会左移
D.夜间,玉米叶肉细胞中卡尔文循环仍然可以正常运转
2024-05-04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九龙坡区重庆市渝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生物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如图所示,将草酸铁(含Fe3+)加入含有离体叶绿体的溶液中,除去空气并给予适宜的光照后,溶液颜色发生变化并产生氧气。在相同条件下,不添加草酸铁时,则不产生氧气。下列有关论述正确的是(       

A.可通过差速离心法提取叶绿体并置于蒸馏水中保存
B.相较于蓝紫光,绿光照射使叶绿体释放氧气量更大
C.颜色变化是由于Fe3+被还原,Fe3+相当于叶绿体基质内的NADH
D.实验说明叶绿体中氧气的产生过程与糖类的合成过程相对独立
6 . 下图展示了生物体内与ATP有关的部分反应,相关描述正确的是(       

A.ATP水解掉两个磷酸基团后成为腺苷,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
B.过程②⑥为ATP 的水解,在细胞内通常与放能反应相联系
C.叶肉细胞内③的速率大于④的速率时,植物体的干重不一定增加
D.一片处于稳定状态的森林中,过程①同化的能量与过程⑥释放的能量基本相等
2024-04-21更新 | 2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模拟预测生物试题
7 . 我国科学家“让关节炎小鼠衰老的软骨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并重回青春”的研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他们提取菠菜的类囊体,制成纳米级类囊体单元(NTUs),再用小鼠软骨细胞膜(CM)进行封装,制备出CM-NTUs,注射到患骨关节炎小鼠的膝关节腔中。对该部位进行光照后,发现衰老的软骨细胞代谢得到改善,活力得到恢复。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软骨细胞缺乏ATP和还原剂,可能是其患骨关节炎的病因
B.CM-NTUs进入衰老软骨细胞的方式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C.对CM-NTUs进行光照后,可以相继发生光反应和暗反应
D.用CM对NTUs进行封装,能够避免NTUs被免疫系统清除
2024-04-20更新 | 3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湖北省高三三模生物试卷
8 . 酒精是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试剂。下表列出了酒精在实验中的作用,表述错误的选项共有(       
选项实验酒精的作用
DNA的粗提取与鉴定溶解DNA,初步分离DNA与蛋白质
菊花的组织培养工作台、外植体、培养基等的消毒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溶解绿叶中的色素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洗去浮色
观察植物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酒精和卡诺氏液一起制成解离液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防止小动物尸体腐烂
A.2项B.3项C.4项D.5项
9 . 水杨酸(SA) 对植物抗逆性有一定作用,ICS 和 PL是植物水杨酸合成中的两种重要基因。 为研究SA作用机制,科研人员用适宜浓度的 SA 喷洒小麦叶片后,测定两种光照条件下的 D1蛋白(D1是促进叶绿体光系统Ⅱ活性的关键蛋白)含量,结果如图甲所示(实验一、二为重复实验)。为探究SA对小麦作用的适宜浓度,科研人员在较强光照强度下做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SA通过减少较强光照造成的D1 蛋白含量降低程度,降低抗逆性
B.较强光照下,特定浓度 NaCl 与 SA对小麦光合作用存在协同作用
C.为确定SA作用的最适浓度,应在0.2~0.3μmol/L之间进一步实验
D.不利条件下,小麦的 ICS 和 PL基因表达可能增强从而增加小麦的抗逆性
10 . 植物体内光合作用及产物的利用过程如图所示,其中①②表示生理过程,I~Ⅲ表示反应场所,a~d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反应场所Ⅱ是叶绿体基质
B.②过程生成的物质c是三碳酸
C.a物质是五碳糖,①过程是CO2的固定
D.d一般为淀粉,供植物体其他细胞利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