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光合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153 道试题
1 . 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表示___________作用,乙图表示___________作用。
(2)甲图中的物质A是___________,该物质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产生的,能为光合作用的________(填“光”或“暗”)反应提供能量。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水、光照强度等。
(3)乙图中的物质B是___________(第一阶段的产物),序号④发生的场所在______________,序号①和________表示有氧呼吸的过程。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2 . 番茄幼苗在缺镁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与在完全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相比,其叶片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原因是(       
A.光反应强度升高,暗反应强度升高
B.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不变
C.光反应强度降低,暗反应强度降低
D.光反应强度不变,暗反应强度不变
昨日更新 | 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县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3 . 在20℃时,水稻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在a点时,水稻叶肉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B.在b点时,水稻叶肉细胞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其呼吸作用强度
C.在a~b段,水稻的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其呼吸作用强度
D.在c~d段,水稻的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大可能受温度限制
4 . 科研人员利用图两装置测定某植物的总光合速率(不考虑微生物的细胞呼吸),图中的NaOH能吸收容器中的CO2,NaHCO3能使容器中的CO2浓度维持稳定,回答下列问题:

   

(1)CO2在叶绿体_____________中可被固定生成_____________
(2)利用这两个装置测定该植物总光合速率,则装置1和2的光照条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并说明装置1和2的实验结果检测指标分别是_____________
昨日更新 | 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九)理综试题-高中生物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某研究所为研究水稻叶肉细胞中miR5810(一种小分子RNA)和MRLP6蛋白之间的关系,分别探究了两者对水稻光合色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如图一所示。同时,研究人员利用双荧光素酶技术探究了转录因子NFYB7与miR5810基因表达的关系。该项研究揭示了一种调节光合作用的分子机制,为水稻高光合育种提供了新思路。

(1)水稻中的光合色素分布在___,可用___提取。矿质元素是指除C、H、O以外,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合成叶绿素分子所需要的矿质元素是___
(2)miR5810会___(填“促进”或“抑制”)MRLP6蛋白合成,___(填“升高”或“降低”)光合色素的含量,进而调节光合作用速率。
(3)双荧光素酶技术可通过测定荧光强度的比值(LUC/REN),实现对目标基因表达水平的定量分析。LUC和REN是两种催化不同底物的荧光素酶,通过分别添加不同的荧光素测其荧光强度,计算荧光强度之比。相比较NFYB7基因表达载体(如图二)与双荧光素酶基因表达载体(如图三)共转化细胞,只转化双荧光素酶基因表达载体的细胞中,荧光强度LUC/REN比值降低,原因是___
(4)综上所述,NFYB7—miR5810—MRLP6调节水稻光合作用速率的可能分子机制是___
昨日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名校考试联盟高三下学期二模生物试题
6 . 磷酸丙糖是卡尔文循环最先产生的糖。磷酸丙糖转运体(TPT)是叶绿体膜上的一种反向共转运蛋白,将磷酸丙糖从叶绿体运出的同时,将无机磷酸(Pi)运入叶绿体。当细胞质基质中Pi浓度高时,磷酸丙糖通过TPT运出叶绿体,合成蔗糖;当细胞质基质中Pi浓度低时,磷酸丙糖就滞留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暂时储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叶肉细胞叶绿体中,蔗糖和淀粉的合成存在竞争性关系
B.晚上磷酸丙糖合成受阻,TPT转运效率降低
C.大田种植甘蔗时,可适当施加磷肥提高甘蔗蔗糖含量
D.滞留在叶绿体中的磷酸丙糖合成淀粉储存,可以避免渗透压升高造成膜结构损伤
昨日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山东名校考试联盟高三下学期二模生物试题
7 . 水杨酸(SA)对植物抗逆性有一定作用。为研究SA作用机制,科研人员用适宜浓度的SA喷洒小麦叶片后,测定两种光照条件下的D1蛋白(D1是促进光合作用活性的关键蛋白)含量,结果如图甲所示(实验一、二为重复实验)。科研人员继续在较强光照强度下进行了相关实验,以探究SA对小麦作用的适宜浓度,结果如图乙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SA通过减少较强光照造成的D1蛋白含量降低程度,降低抗逆性
B.图甲重复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实验摸索条件
C.为确定SA作用的最适浓度,应在0.1~0.3μmol/L之间进一步实验
D.较强光照下,特定浓度NaCl与SA对小麦光合作用存在协同作用
昨日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八)生物试题
8 . 为探究百合(一种喜阴的药用植物)生长所需的适宜光照条件,在不同光照下(自然光下用遮阳网遮光,透过的光占自然光的百分数为透光率),测得该植物叶片的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如下图1、2、3所示;研究在不同透光率下百合叶片光合特性及鳞茎淀粉积累的相关指标,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检测项目100%透光率组(CK)75%透光率组(T150%透光率组(T225%透光率组(T3
气孔导度/(μmol·m-2·s-132.352.349.747.3
胞间CO2浓度/(mmol·mol-17.235.235.916.78
Rubisco羧化酶活性/(mmol·mg-1·min-10.250.590.510.44
鳞茎淀粉合成酶活性/(U·g-131.0561.0549.0640.9
(注:气孔导度大反映气孔开放程度大;Rubisco羧化酶为催化CO2固定的酶)
(1)图1表明,植物叶片在四组不同光照下,呼吸速率随透光率降低而___,在线粒体中,还原氢最终传递给氧,并与氧结合生成___,催化这一反应过程的酶分布在___上。
(2)根据图1、2、3判断,叶片固定CO2速率最低时对应的透光率为___%,限制此光照条件下叶片光反应速率的内部因素是___
(3)鳞茎中淀粉的产量是影响百合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由图和表中的实验数据可知,___组处理方式最有利于百合产量的提高,依据是___
昨日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八)生物试题
9 . CO2浓度增加会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产生影响。研究人员以大豆、甘薯、花生、水稻、棉花作为实验材料,分别进行三种不同实验处理,甲组提供大气,CO2,浓度(),乙组提供CO2浓度倍增环境(),丙组先在CO2浓度倍增的环境中培养60d,测定前一周恢复为大气CO2浓度。整个生长过程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选择晴天上午测定各组的光合作用速率。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CO2浓度增加,作物光合作用速率发生的变化是______;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CO2增加,其单位时间内______,从而形成的葡萄糖也增加,故光合作用速率增加。
(2)在CO2浓度倍增时,光合作用速率并未倍增,此时限制光合作用速率增加的因素可能是______(答出2点)。
(3)R酶是催化CO2固定的关键酶,它的活性决定了光饱和点对应的最大光合速率。研究表明R酶催化效率极低,植物不得不合成大量的R酶来弥补,据统计植物叶片中的氮有50%被用来合成R酶;高浓度的CO2条件下,植物叶片中的氮元素含量会显著降低。请据此推测丙组的光合作用速率比甲组低的原因是______
(4)大气CO2浓度不断升高所带来的温室效应还会导致大气温度的不断攀升,科学家预测,气温升高所带来的负面作用会抵消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农作物产量的促进。请根据所学知识,说明作出这个预测的理由______
昨日更新 | 1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实验二部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得分训练生物试卷(一)
10 . 为研究光照强度对某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在适宜条件下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密闭小室内的CO2含量在实验过程中充足,光照不影响温度变化)。一段时间后测定植株单位时间内的气体释放速率,结果如图乙所示。

(1)图乙中,cd段植株释放的气体是_______。限制ab段气体释放速率增大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2)若将图甲中的白光源替换成绿光重复实验,则图乙中的c点将会向________移动。
(3)经测量图乙中H=1.5,I=4,J=5。当长期处于光源距离为a且每天仅光照6h时,推测植物_______(填“能”或“不能”)正常生长。
(4)在强光条件下,植物吸收的光能若超过光合作用的利用量,过剩的光能可导致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下降,即出现“光抑制”现象。某同学查阅资料后假设植物叶绿素b缺失能减弱光抑制现象。现有某野生型植株和叶绿素b缺失突变体,请用图甲装置设计实验证明上述观点。
实验步骤:
①取图甲装置若干个,均分为两组并编号A、B。
__________________,分别放入A、B组装置中。
③将所有装置置于________(填图乙字母)范围内的相同光源距离,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环境中培养。
④一段时间后测量各装置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