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生物的变异与育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61 道试题
1 . 低温处理野生型青蒿(二倍体,体细胞染色体数为18条)正在有丝分裂的细胞,会导致其染色体加倍形成四倍体,问四倍体青蒿产生的花粉培育成的植株是(       )倍体,和二倍体青蒿杂交后代的染色体数是(       )条.
A.二       18B.单       27C.二       27D.单       36
2 . 几种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等如图所示。
   
(1)图示果蝇发生的变异类型是_______
(2)白眼雌果蝇(XrXrY)最多能产生Xr、XrXr______________四种类型的配子。该果蝇与红眼雄果蝇(XRY)杂交,子代中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
(3)用黑身白眼雌果蝇(aaXrXr)与灰身红眼雄果蝇(AAXRY)杂交,F1雌果蝇表现为灰身红眼,雄果蝇表现为灰身白眼。F2中灰身红眼与黑身白眼果蝇的比例为_______,从F2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灰身白眼雄蝇中各随机选取一只杂交,子代中出现黑身白果蝇的概为_______
(4)用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在F1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蝇(记为“M”)。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请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实验步骤:_______
结果预测:
I.若_______,则是环境改变;
Ⅱ.若_______则是基因突变;
Ⅲ.若_______,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
2023-09-15更新 | 428次组卷 | 5卷引用: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南新校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3 .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HbS和HbA控制,HbS基因指导合成的血红蛋白结构异常,进而导致红细胞形态和功能异常,患者大多于幼年期死亡。调查发现,具有一个HbS基因的个体(杂合子)能同时合成正常和异常的血红蛋白,不表现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症状,且对疟疾具有较强的抵抗力。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HbS与HbA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基因突变所致,只能通过基因诊断检测该病
C.与其他地区相比,在疟疾猖獗的非洲地区,HbS基因频率相对较高
D.调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遗传方式时,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
2023-09-02更新 | 17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海南省海口市等4地乐东黎族自治县乐东中学等2校高三模拟考试(三)生物试题
4 . 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分裂和凋亡共同维持多细胞生物体的细胞数量
B.抑制细胞端粒酶的活性有助于延缓细胞衰老
C.细胞自噬降解细胞内自身物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
D.DNA甲基化抑制抑癌基因的表达可诱发细胞癌变
5 . 蜜蜂的雌蜂(蜂王和工蜂)为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雄蜂是单倍体,由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由此不能得出(       
A.工蜂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B.雄蜂精子中染色体数目与其体细胞的相同
C.蜂王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D.蜜蜂的性别决定方式与果蝇不同
6 . 2022年 3月,科研人员往十个实验大棚里各投放了1000 只果蝇,每个月进行基因组测序,4个月后,发现果蝇基因组中超过60%的位点发生了变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若实验大棚的环境条件变化模拟自然环境,则更具有研究意义
B.果蝇的这些变异都会导致果蝇的性状和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大棚内果蝇进化的原材料与大肠杆菌进化的原材料的来源相同
D.若改变实验大棚的条件,则这些果蝇变异的方向也会发生改变
7 . 在种群中,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点上有两个以上的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某种开两性花的植物,花的颜色由常染色体上一组复等位基因控制。A+控制紫色,A控制红色,a控制白色,显隐性关系为A+>A>a。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种植物不同花色的表型有3种,基因型有9种
B.复等位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
C.基因型A+A与基因型Aa的植株杂交,通过基因重组产生的子代中有三种花色
D.杂种紫花植株自交的后代为紫花与白花或紫花与红花
2023-08-0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琼海市嘉积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生物试题
8 . 某雌雄异株的二倍体植物,叶形有宽叶、窄叶两种,花色有红花和白花两种,该植物野生型表现为耐寒。科研人员对该植物做了如下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宽叶(B)对窄叶(b)为显性,等位基因B/b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b基因会使花粉不育,则该植物叶形的基因型有_______种;自然界中不会出现窄叶雌性植株,原因是_______
(2)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得到了该植物4种不耐寒突变体(雌雄均有),编号为①~④,发现不耐寒突变体均是单基因突变的纯合子,表现为隐性性状。研究者以突变体为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的表型结果如下表:
雄株
雌株
-++-
+-++
++-+
-++-
注:“+”表示野生性状,“-”表示突变性状。
表中②与③杂交的子一代雌雄植株相互交配,发现子二代植株的性状分离比为9:7,表明这两种突变体相应的突变基因位于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据表推测,不耐寒突变体______可能由同一基因的突变所致,依据是_______
(3)若该植物的花色由X染色体非同源区段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现有红花雄株和白花雌株杂交,后代雌、雄植株中均有红花和白花两种表型。由此结果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该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其理由是______
9 . 低氧环境引起机体缺氧是高原病的病因,机体会出现呼吸困难、头疼头晕等症状;另外缺氧条件能促进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产生,该物质是一种糖蛋白,主要由肾脏产生,可促进机体红细胞生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的作用,Mg参与组成血红蛋白
B.正常情况下,剧烈运动产生的乳酸不会使血浆pH发生明显变化
C.促红细胞生成素主要作用于肾脏,能促进肾脏中红细胞的生成
D.镰状细胞贫血患者可通过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进行治疗
10 . 一万多年前,北美洲某地比现在湿润得多,气候也较为寒冷,许多湖泊(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接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以后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鳉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分别称为a、b、c、d鳉鱼)。下图为该地1万多年以来湖泊地质的变化示意图。
   
(1)一万多年后,D湖中的_________称为鳉鱼种群的基因库;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__________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
(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且产生后代,但其后代高度不育,说明a、b鳉鱼之间存在__________,它们属于两个__________(填“物种”或“种群”);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且子代之间存在一定的性状差异,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__(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或“生态系统多样性”)。
(3)在5000年前,A湖的浅水滩生活着甲水草(二倍体),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水草,经基因组分析,甲、乙两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析,甲水草含有18对同源染色体,乙水草的染色体组数是甲水草的2倍。则乙水草产生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
(4)如果C湖泊中鳍鱼体色有黑色和浅灰色,其为一对相对性状,黑色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50%,则浅灰色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aa个体约占__________。环境变化后,鳞鱼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在一年后各增加10%,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减少10%,则一年后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该种群__________(填“是”或“否”)发生了进化。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