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细胞免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2 道试题
1 . 下列与免疫系统组成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脊髓均属免疫器官
B.胃液、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均属人体第二道防线
C.一次免疫反应比二次免疫反应快而且强
D.体液免疫中B 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还需要细胞因子的参与
2 . 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吞噬细胞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
B.免疫活性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
C.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细胞毒性 T 细胞诱导的自体癌细胞凋亡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单选题-单选 | 适中(0.65) |
名校
3 . 科学家利用小鼠进行特异性免疫研究时,进行了如下实验:提取分离出对X细菌免疫过的小鼠甲和未对X细菌免疫的小鼠乙体内的T细胞和血清,分别注入四组未接触X细菌的小鼠体内,一段时间后,分别注入等量的X细菌,得到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是(       

A.Ⅲ组、Ⅳ组在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B.由Ⅰ、Ⅱ两组实验结果说明X细菌生活在小鼠的内环境中
C.Ⅱ组与Ⅳ组相比,可知血清中的抗体不能有效抑制脾脏内的细菌繁殖
D.由该实验结果可得出小鼠对X细菌的免疫为细胞免疫
2022-11-05更新 | 704次组卷 | 16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101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通过肿瘤免疫治疗,可恢复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消灭肿瘤细胞或抑制肿瘤发展的功能,科研人员对这一机制进行研究。
(1)正常情况下,肿瘤细胞膜表面的某些分子发生变化,_______细胞识别变化的信号后,分裂并分化,一部分新形成的细胞可以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接触并________所识别的肿瘤细胞。但是某些肿瘤细胞通过表达一些引起免疫异常的蛋白,从而“伪装”自己,导致机体免疫很难清除这些肿瘤细胞。
(2)研究发现,T细胞表面存在程序性死亡受体PD-1蛋白,肿瘤细胞表面存在大量PD-L1蛋白。科研人员从小鼠脾脏分离出T细胞,用不同浓度的PD-L1蛋白或非特异性蛋白处理,检测T细胞增殖能力,结果如下图。

①本实验检测T细胞增殖能力大小的直接指标是______(选填下列字母)。
A.抗体量变化                    B.3H胸苷掺入量                    C.PD-1蛋白的表达量变化
②实验结果说明,PD-L1蛋白与PD-1蛋白结合从而抑制T细胞增殖,其依据是______
(3)综合上述信息,对某些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追杀”作出的一种解释是______
(4)传统上常用抑制细胞分裂的化学药物来治疗癌症,如紫杉醇等。基于上述研究,科研人员研制出PD-1抗体或PD-L1抗体作为癌症免疫治疗的药物。与传统化疗相比,免疫治疗的主要优势和可能存在的不足是________
5 .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毒性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与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
C.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过程
D.人体的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过程
2022-11-04更新 | 180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6 .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式,但免疫排斥仍是术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1)如图1所示,供体肝细胞被患者体内的_________细胞摄取处理后,形成的_________与T细胞表面的_________结合,在细胞因子的共同作用下,细胞毒性T细胞________出不同类型活化的细胞毒性效应T细胞,引发________免疫,引起免疫排斥。
     
(2)研究发现肝移植排斥反应的大鼠吞噬细胞表面的S蛋白高表达。为探讨S蛋白与免疫排斥的关系,研究者将阻断S蛋白功能的抗体注射给大鼠,对照组注射无关抗体,检测两组大鼠肝移植后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与肝损伤程度呈正相关),结果如图2。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通过一定的技术干扰吞噬细胞S基因的表达。实验如下:

组别

1

2

3

4

实验处理

手术

同①

同②

干扰S基因的表达

不干扰S基因的表达

实验结果

有抗原呈递能力的吞噬细胞占比(%)

8.92

0.13

72.34

0.01

排斥反应程度相对值

1.4

0

8.6

0


注:排斥反应程度相对值大于3.0可判定为发生排斥反应
①②的处理依次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显示干扰S基因表达后,1组小鼠的有抗原呈递能力的吞噬细胞占比和排斥反应程度相对值均__________3组小鼠,说明干扰S蛋白基因的表达,能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者提取了上述四组小鼠的吞噬细胞与T细胞共培养,检测效应T细胞的数量。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则进一步支持(3)的实验结论。
2022-11-04更新 | 21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7 . 学习以下材料,回答(1)~(4)题。
艾滋病药物能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吗?
《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中提供了用于一般治疗的抗病毒药物,其中洛匹那韦原本是用于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为什么治疗艾滋病的药物也能用于新冠肺炎的治疗?
研究发现,HIV和新冠肺炎病毒都具有包膜,包膜上有侵染宿主细胞所必需的蛋白质。其中,HIV包膜上的gp120蛋白在宿主T细胞表面的受体是CD4蛋白,新型冠状病毒包膜上的S蛋白能识别并结合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
HIV和新冠肺炎病毒的遗传物质均为RNA,但两种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后所经历的生活历程不尽相同。HIV侵入宿主细胞后经过逆转录—整合—转录—翻译—装配的过程,最终出芽释放。其中,HIV在翻译时会先表达出一个多聚蛋白,该多聚蛋白在一种HIV蛋白酶的催化下被剪切成多个有功能的蛋白质。而新冠肺炎病毒侵入宿主细胞后,其RNA可以直接作为模板进行翻译,翻译时产生的多聚蛋白也需要在其自身蛋白酶的催化下进行剪切,以形成RNA复制酶等有功能的蛋白质。随后,新冠肺炎病毒的RNA在RNA复制酶的催化下进行复制,与翻译所得的其他成分装配后释放。
洛匹那韦的作用对象正是这种HIV蛋白酶,它与HIV蛋白酶的活性中心结合进而抑制其活性。新冠肺炎病毒剪切多聚蛋白的主要蛋白酶是3CLPro。研究者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发现洛匹那韦能与SARS病毒的3CLPro活性中心结合,而SARS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的3CLPro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达96%。此前的临床研究表明,洛匹那韦在SARS治疗中也表现出一定的有效性,所以该药物在《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的用药中被提到。但在新冠肺炎的治疗中使用洛匹那韦等药物仍需谨慎,其疗效仍需更多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数据支持。
(1)HIV和新型冠状病毒侵染的宿主细胞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被巨噬细胞等摄取、处理和呈递,最终激活B细胞,使其增殖、分化为记忆B细胞和__________细胞,后者分泌的_________与该病毒结合,从而抑制病毒的增殖,该过程称为________免疫。同时激活T细胞,使其增殖分化,进行________免疫过程。
(2)药物洛匹那韦可能通过_________方式,达到治疗新冠肺炎的目的。
(3)治疗艾滋病还有其他几种药物,如AZT和雷特格韦,它们作用的对象分别是HIV的逆转录酶和整合酶。请问AZT和雷特格韦能否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提出可以针对ACE2蛋白开发治疗新冠肺炎的药物,请评价这种方案是否可行?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2-11-04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8 . 用若干只从未被抗原A和抗原B(两者的抗原种类不同)感染过的健康小鼠做如下表所示的三组实验。据表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第一次注射物质种类

抗原A

生理盐水

抗原B

第二次注射物质种类

抗原A

抗原A

抗原A


A.第二次注射,甲组和丙组小鼠对抗原A的免疫反应强度相同
B.第二次注射,甲组会发生二次免疫,速度更快、强度更强
C.第二次注射,甲组小鼠体内新增的记忆细胞均来自B细胞的分化
D.第二次注射,乙组小鼠体内会发生特异性免疫,不会发生非特异性免疫
2022-11-04更新 | 200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9 . 人体细胞因表面有可被巨噬细胞识别的“自体”标志蛋白C,从而免于被吞噬。某些癌细胞表面存在大量的蛋白C,更易逃脱吞噬作用。研究者以蛋白C为靶点,构建了可感应群体密度而裂解的细菌菌株,拟用于制备治疗癌症的“智能炸弹”。
(1)引起群体感应的信号分子A是一种脂质小分子,通常以_______的方式进出细胞。细胞内外的A随细菌密度的增加而增加,A积累至一定浓度时才与胞内受体结合,调控特定基因表达,表现出细菌的群体响应。
(2)研究者将A分子合成酶基因、A受体基因及可使细菌裂解的L蛋白基因同时转入大肠杆菌,制成AL菌株。培养的AL菌密度变化如图1。其中,AL菌密度骤降的原因是:AL菌密度增加引起A积累至临界浓度并与受体结合,_______

(3)蛋白K能与蛋白C特异性结合并阻断其功能。研究者将K基因转入AL菌,制成ALK菌株,以期用于肿瘤治疗。为验证ALK菌能产生蛋白K,应以_______菌株裂解的上清液为对照进行实验。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取所需材料与试剂的序号,完善实验组的方案。
实验材料与试剂:①ALK菌裂解的上清液②带荧光标记的K的抗体③带荧光标记的C的抗体④肿瘤细胞
实验步骤:先加入_______保温后漂洗,再加入_______保温后漂洗,检测荧光强度。
(4)研究者向下图2所示小鼠左侧肿瘤内注射ALK菌后,发现ALK菌只存在于该侧肿瘤内,两周内即观察到双侧肿瘤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而向肿瘤内单独注射蛋白K或AL菌,对肿瘤无明显抑制作用。请应用免疫学原理解释“智能炸弹”ALK菌能有效抑制对侧肿瘤生长的原因_______

10 . 若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机体不会发生的是(  )
A.流感病毒在内环境中增殖B.B细胞和辅助T细胞的增殖分化
C.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裂解靶细胞D.产生针对该病毒的记忆细胞
2022-04-22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练习生物(B) 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