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细胞免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1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选 | 较易(0.85) |
名校
1 . 乙肝病毒(HBV)感染迄今仍然是全球范围内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HBV感染肝细胞后无明显的干扰素应答,被普遍认为是“隐匿病毒”,因此适时的接种疫苗是目前抵抗乙肝病毒侵染的最好办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干扰素是浆细胞产生的一种抗体,与病毒结合后被分解,不能重复利用
B.干扰素是B淋巴细胞分裂、分化的信号之一,可促进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
C.若两次注射疫苗的时间间隔过近,二次注射的疫苗则能引起更强的免疫反应
D.被HBV侵染的肝细胞的裂解与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有关,该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2 . 树突状细胞是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但树突状细胞过度活化,会破坏机体免疫平衡而引发持 续有害的炎症性免疫病理损伤,甚至导致炎症相关疾病包括自身免疫病的发生。研究发现Rhbdd3 基因敲除的小鼠出现血清中自身抗体水平及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的现象,更易发生炎症损伤和自身免疫病。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Rhbdd3 分子对自身免疫病具有抑制作用
B.树突状细胞过度活化会增加血清中的自身抗体
C.持续有害的炎症反应会导致机体的免疫自稳功能异常
D.自身免疫病会导致患者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显著升高
单选题-单选 | 适中(0.65) |
名校
3 . S蛋白是新冠病毒主要的抗原蛋白,将编码S蛋白的mRNA用磷脂包裹后可制得mRNA疫苗。人接种该疫苗后,能产生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和细胞毒性T细胞,部分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mRNA疫苗能在人体细胞中合成S蛋白,进而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B.细胞因子在体液免疫中可促进B细胞分裂、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C.图中辅助性T细胞接受抗原肽刺激后会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
D.经蛋白酶体分解成的抗原肽与MHC Ⅰ结合后,可被T细胞识别
单选题-单选 | 较难(0.4) |
名校
4 . 肿瘤细胞表面抗原MHC与T细胞表面受体TCR结合后,刺激T细胞活化(过程①),释放细胞因子IFN-γ(过程②)使T细胞产生PD-1(过程③),同时诱导肿瘤细胞产生PD-L1(过程③);PD-L1分子与PD-1特异性结合抑制T细胞活化,从而逃避T细胞的杀伤,该过程称为“免疫逃逸”,其机理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针对PD-1靶点进行免疫治疗可能与细胞膜的信息传递有关
B.PD-L1抗体和PD-1抗体均具有免疫治疗作用
C.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可增强“免疫逃逸”
D.用抗体过度阻断PD-1/PD-L1信号通路,可能诱发自身免疫病
5 . 下图1 和图2 表示一项针对新冠病毒感染人群的调查结果。据图分析,导致患者出现重症的合理解释是(       
A.体液免疫水平较高B.细胞免疫强度极低
C.非特异性免疫持续时间长D.特异性免疫启动时间晚
6 . 细胞毒素类药物能有效杀伤肿瘤细胞,但也会对健康细胞造成伤害,科学家将细胞毒素与单克隆抗体结合制成抗体药物偶联物(ADC),ADC可选择性杀伤肿瘤细胞,其作用机制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DC中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
B.ADC进入肿瘤细胞的过程需要蛋白质参与并消耗能量
C.含ADC的小泡与溶酶体融合后,溶酶体裂解释放药物引起细胞坏死
D.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可定位诊断肿瘤、心血管畸形等疾病
7 . CAR-T疗法(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是一种治疗肿瘤的新型精准靶向疗法,是指在体外将一个含有能识别肿瘤细胞且激活T细胞的嵌合抗原受体(CAR)的病毒载体转入T细胞。该嵌合细胞利用定位导航装置CAR,专门识别体内肿瘤细胞,从而实现精准杀伤恶性肿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构建嵌合体时,选取的T细胞主要是辅助性T细胞
B.CAR-T嵌合细胞在人体内主要发挥免疫防御功能
C.CAR-T嵌合细胞的构建需要用到基因工程、细胞培养等生物技术
D.CAR-T嵌合细胞回输到人体内会引发免疫反应
8 . 通常认为,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免疫才具有免疫记忆,呈现二次免疫“既快又强”的特点,而先天免疫不具有免疫记忆。最新的研究发现,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也能发生功能改变,使得先天免疫也能产生免疫记忆,这一现象被称为“训练免疫”,机制如下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二次刺激后,吞噬细胞产生了更多的细胞因子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B.“训练免疫”不依赖于T、B细胞,是“第二道防线”的非特异性记忆
C.图中吞噬细胞发生的表观遗传修饰属于可遗传的变异,可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
D.内源性抗原诱导的“训练免疫”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加剧
2023-06-03更新 | 735次组卷 | 6卷引用:2023年届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押题卷生物试题
9 . 甲型流感病毒(IAV)是一种RNA包膜病毒。IAV表面存在2种糖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前者帮助病毒识别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后者促进病毒膜与宿主膜的融合释放病毒基因组。下图1表示双抗夹心胶体金法检测甲流的抗原检测试剂盒内部试纸条的构造,其中抗体1、抗体2分别是以HA,NA为抗原制备的单克隆抗体,抗体3是针对抗体1的抗体,抗体2和抗3分别固定在试纸条的检测线(T线)和质控线(C线),抗体1进行了胶体金标记,若抗体1在T线或C线大量聚集,将使该处显红色。图2是4个人的检测结果。

(1)甲流病毒(IAV)首次进入人体时,激活B细胞的第二信号是____________;第二次进入人体时,___________细胞可以产生抗体,抵御病毒的侵染。
(2)病毒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的___________功能过强可引起“细胞因子风暴”,细胞因子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3)图2表示4个人检测的结果,其中可以确定没有甲流病毒的(阴性结果)是__________,检测结果无效的是___________。分析结果甲形成的原因__________
2023-03-24更新 | 6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山东省枣庄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
非选择题-实验题 | 较难(0.4) |
10 .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式,但免疫排斥仍是术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1)图1供体肝细胞被患者体内的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后,形成的________________与T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______结合,在淋巴因子的共同作用下,T细胞________________出不同类型的效应T细胞,引发免疫排斥。

(2)肝移植排斥反应大鼠的吞噬细胞表面高表达S蛋白。为探讨S蛋白与免疫排斥的关系,研究者将阻断S蛋白功能的抗体注射给大鼠,对照组注射无关抗体,检测两组大鼠肝移植后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的含量(与肝损伤程度呈正相关),结果如图2。结果表明________
(3)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将特异性载体包裹siRNA注射给大鼠,siRNA进入吞噬细胞干扰S基因的表达。实验如下:

组别

1

2

3

4

实验处理

__①_ 手术

——

___②__手术

——

静脉注射包裹siRNA的载体

静脉注射包裹 的载体

实验结果

有抗原呈递能力的吞噬细胞占比(%)

8.92

0.13

72.34

0.01

排斥反应程度相对值

1.4

0

8.6

0


注:排斥反应程度相对值大于3.0可判定为发生排斥反应
①②③的处理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于反映吞噬细胞具有抗原呈递能力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结果说明干扰S蛋白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研究者提取了上述四组小鼠的吞噬细胞与T细胞共培养,检测效应T细胞的数量。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则进一步支持(3)的实验结论。
(5)基于上述研究,S蛋白有望成为克服肝移植免疫排斥的新靶点,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哪些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05-28更新 | 129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2届山东省肥城市高考适应性训练(一)生物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