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细胞免疫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2 道试题
1 . 嗜神经性α疱疹病毒能够突破宿主屏障而感染神经元,并在胞体内大量繁殖进而完成进一步的扩散和在胞体中建立潜伏感染。研究发现,该病毒无论是感染神经元还是进一步扩散的过程都会经历沿轴突或树突传导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嗜神经性α疱疹病毒感染神经元过程中突破的屏障有___________,该屏障的特点是___________
(2)裂解被感染的神经元,机体的作战方式为____________,该过程中完成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方式有___________,机体清除神经细胞内感染的嗜神经性α疱疹病毒的具体过程是____________,但是该病毒在体内的潜伏期很长,推断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嗜神经性α疱疹病毒对轴突或树突的损伤将直接影响兴奋的传导,在轴突上兴奋以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传导,树突的作用是___________。分析题干可知疱疹病毒具备的___________两大特点,最终可导致神经损伤。
(4)在临床医学上可通过注射疫苗的方式预防该病的感染,其原因是___________
单选题-单选 | 较难(0.4) |
名校
2 . 鼻疽是鼻疽杆菌引起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上可用补体结合试验进行诊断。该方法由两个系统5种成分构成,如下图。其中,补体能与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但无法单独与抗原或抗体结合。溶血素是绵羊红细胞的特异性抗体,溶血素-绵羊红细胞复合物与游离补体结合后会引起肉眼可见的溶血反应。检测时,先将两系统各自短暂保温后混合,再观察实验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试验系统中应加入过量的补体
B.鼻疽杆菌会引起B淋巴细胞合成和分泌大量抗体
C.若出现溶血反应,说明患者可能感染了鼻疽杆菌
D.该法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鼻疽杆菌抗体进行诊断
非选择题-实验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尚无治愈晚期胰腺癌的有效手段。
(1)为了评估有氧运动对胰腺肿瘤生长的影响,研究者给小鼠植入胰腺癌细胞制备出胰腺癌模型小鼠,控制模型小鼠在跑台上进行低强度的有氧运动。28天后手术取出肿瘤组织,检测结果如下图1、图2,发现低强度有氧运动之后,肿瘤发生了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者对肿瘤组织中免疫细胞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如图3,发现28天低强度有氧运动后,肿瘤组织中的________细胞显著增多,________细胞显著减少。

(3)为研究MDSC和胰腺肿瘤之间的关系,研究者进行了如下实验,请在下表中完善实验设计。

组别

小鼠类型

处理

肿瘤体积和质量

对照组1

裸鼠(无特异性免疫)

植入胰腺癌细胞

a

实验组1

__________

__________

b

对照组2

健康小鼠

植入胰腺癌细胞

c

实验组2

__________

__________

d

研究者通过分析各对照组和实验组肿瘤体积和质量,得出了MDSC细胞通过抑制小鼠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促进胰腺肿瘤的生长的结论。请你据此结论,推测a、b、c、d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4)科学研究中,实验材料的选择对实验能否取得成功至关重要,下列关于裸鼠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裸鼠可能是先天性胸腺缺陷的突变小鼠
B.裸鼠抵抗力低下,易患各种疾病而死亡
C.裸鼠在肿瘤学、免疫学、有效药品的筛选方面有重大价值
D.裸鼠繁殖力强,饲养条件简单,是研究免疫学机理的理想动物模型
E.裸鼠不排斥来自异种动物的组织移植,可作为移植人类恶性肿瘤的受体
2023-04-14更新 | 602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检测(一)生物试题
非选择题-解答题 | 较难(0.4) |
4 . 新冠病毒感染机体后,主要通过表面的S蛋白与靶细胞膜上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实现入侵。免疫系统对病毒进行免疫防御并产生特异性抗体,IgM和IgG两种抗体及总抗体浓度变化常作为病原学诊断标准。回答下列问题:

(1)新冠病毒主要侵入人体呼吸道上皮细胞,从而完成初始感染过程。新冠病毒再次侵入内环境后,会引发人体产生___________,从而形成更多的___________和抗体,新冠病毒一旦侵入靶细胞内,则需要___________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水解破裂靶细胞。
(2)由图可知,“对易地流动人员实行集中隔离不少于14天”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急性感染后,机体进行首次应答,首先产生___________抗体,二次免疫反应中主要增加的抗体是___________
(3)据图分析,新冠疫苗的预防接种需要打加强针的理由是____________。奥密克戎变异株BA.5由国外输入上海,变异株核酸已经出现突变,但原有疫苗依然能够发挥作用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图为新冠病毒抗原检测的原理图。首先将能够结合同一抗原的一对抗体(胶体金标记鼠IgG和鼠抗人IgG抗体)分别固定于免疫层析检测试纸条的结合垫与检测线(T线)上,结合垫上的抗体带有显色标记(胶体金标记)。在样品垫处滴加样品,样品中的抗原会向试纸条另一端流动,当流动至结合垫,样品中的抗原会与结合垫上的标记抗体结合,形成“标记鼠IgG—抗原”复合物;当样品流动至检测线时,抗原会被T线上的抗体捕获,形成___________复合物,随着T线上捕获抗原的不断增加,T线会出现红色。C线处固定了羊抗鼠IgG抗体,无论样品中是否含有待测抗原都会呈红色。所以抗原检测阳性的判断标准是观察到___________变红色。
2023-04-13更新 | 25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一中高三三模理综生物试题
2023·全国·模拟预测
5 . 研究发现,癌细胞可以通过形成纳米管从附近的免疫细胞中窃取线粒体来促进自身的生长,并削弱免疫细胞的功能,这是癌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全新机制,为癌症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人员以腺癌模型小鼠为实验材料,研究纳米管抑制剂L-778123(L-7)和PD-1抗体(P-1)对肿瘤体积和免疫细胞数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

(1)免疫系统清除癌细胞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_功能,此过程中能使肿瘤细胞裂解死亡的免疫细胞是______,该细胞的活化通常需要靶细胞的刺激以及______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故推测被癌细胞窃取线粒体的免疫细胞______,从而削弱了免疫细胞的攻击。
(2)活化的T细胞表面的PD-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I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基于此,科学家使用PD-1或PD-LI抗体来阻断这一信号通路,从而使T细胞能有效对付癌细胞。相比而言,使用______(填“PD-1抗体”或“PD-LI抗体”)治疗癌症更容易使T细胞将正常细胞列为攻击对象,引发______病。
(3)实验结果表明:______
2023-04-03更新 | 186次组卷 | 1卷引用:生物押题卷(三)
6 . 癌症的免疫疗法通过重新激活抗肿瘤的免疫细胞,克服肿瘤的免疫逃逸,在癌症治疗方法中取得越来越突出的地位,科研人员在不断研究中发现多种免疫治疗方法的结合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途径之一。
(1)癌细胞由于______突变导致其表面物质发生改变,如某些种类癌细胞表面高表达膜蛋白PSMA和PD-L1,如图PD-L1能抑制T细胞的活化,使癌细胞发生免疫逃逸。临床上可利用PD-1的单克隆抗体进行癌症治疗,据图1推测,其原因是______。但此种方法对一些肿瘤无效。
(2)CD28是T细胞表面受体,T细胞的有效激活依赖于CD28在癌细胞与T细胞结合部位的聚集。因此,科研人员尝试构建既能结合PSMA,还能结合CD28的双特异性抗体PSMA×CD28,诱导T细胞定向杀伤癌细胞,如下图2。

制备过程为:先将______分别注射到小鼠体内,分离出B淋巴细胞,诱导其与小鼠的______细胞融合,筛选得到两种杂交瘤细胞,再诱导两种细胞融合。成功融合的细胞会表达两种L链和两种H链,由于______而产生多种抗体,因此还需进行筛选才能获得所需的双特异性抗体PSMA×CD28。
(3)科研人员将癌细胞和T细胞共同培养,加入不同抗体,比较不同抗体对T细胞活化的作用。实验各组由活化T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IL-2含量如下图3,结果说明______

(4)共同培养癌细胞和T细胞,经处理形成图4所示的细胞结合部位,再均分为两组,A组中加入非阻断性PD-1单抗(与PD-1结合后,PD-1仍可和PD-L1结合),B组加入正常PD-1单抗,两组均加入蓝色荧光标记的CD28单抗,观察荧光分布,结果如下图4。请据此实验解释(3)中双特异性抗体PSMA×CD28与PD-1单抗联合使用对T细胞激活的影响______

7 . 检测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性是了解机体免疫功能状况的重要方法,Calcein-AM荧光法可用于测定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性,其原理是Calcein-AM是一种活细胞荧光染色试剂,其本身无荧光,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质后,酯酶将其水解为绿色荧光物质。甲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流程测定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性。回答下列问题:

(1)在细胞免疫中,细胞毒性T细胞能在_______的共同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_______。某些抗原刺激不会引发机体产生相应的细胞毒性T细胞,原因是______
(2)该实验中,加入用Calcein-AM染色被LCM病毒感染的小鼠细胞培养4小时后,细胞培养液中能检测到一定强度的荧光,其原因是_______
(3)乙组同学每隔2h取用Calcein-AM染色被LCM病毒感染的小鼠细胞的上清液测定其荧光值,连续检测24h,发现随染色时间延长,上清液中的荧光值逐渐增大,这说明______;为使甲组同学的实验更严谨,请设计一组对照实验,以排除上述因素对细胞培养液中荧光强度的影响:_______(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2023-03-30更新 | 32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三晋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顶尖计划联考理综生物试题
8 . 恶性肿瘤往往先向淋巴结初始转移形成淋巴结转移瘤,再经淋巴结实现远端转移。科学家开展实验探索肿瘤初始转移的机制以及淋巴结转移对远端转移的影响。
(1)正常情况下,原位瘤细胞转移至淋巴结会激活NK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前者非特异性杀伤瘤细胞,后者则在辅助T细胞分泌的_____________的作用下,经_____________过程产生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瘤细胞。
(2)将原位瘤细胞FO和淋巴结转移的瘤细胞LN6等量接种于同一健康小鼠体内进行研究,过程如图1。

①已知FO和LN6的增殖能力无显著差异,图1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向淋巴结转移的能力更强。
②为排除红绿荧光蛋白可能存在的检测差异干扰实验结果,需增设一组实验,大致思路为____________
(3)为探究原位瘤细胞初始转移的机制,科研人员又开展了如下实验:
①将FO中编码MHC-1分子关键蛋白的基因敲除,再将其接种于小鼠体内,发现其向淋巴结转移的能力降低,但去除该小鼠的NK细胞后其转移能力恢复。说明NK细胞通过识别_____________(高表达/低表达)的MHC-1杀伤瘤细胞。
②PD-L1可与T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结合,抑制其杀伤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原位瘤细胞通过调节MHC-1分子和PD-L1的表达量,抑制NK和T细胞的杀伤作用,以增强转移能力。请在表格中填写“高”或“低”,将支持上述结论的实验结果补充完整______

肿瘤细胞的类型

MHC-1分子表达量

PD-L1分子表达量

来自于正常小鼠的淋巴结转移瘤

来自于T细胞缺失小鼠的淋巴结转移瘤

来自于T和NK细胞缺失小鼠的淋巴结转移瘤

(4)细胞因子TCF-β能促进调节性T细胞的增殖,从而加强后者对辅助T细胞的抑制作用。科研人员将FO和LN6接种在野生型小鼠体内,检测该小鼠血清中的TGF-β浓度和瘤细胞远端转移率(图2);又将不同类型的瘤细胞混合DT毒素(可清除调节性T细胞)接种于小鼠体内,检测瘤细胞的远端转移率(图3)。

综合上述相关信息和免疫学相关知识可知,淋巴结转移可____________(促进/抑制)远端转移,其可能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
2023-03-19更新 | 1282次组卷 | 7卷引用:2023届北京市顺义区高三上学期1月第一次统练生物试题
9 . 肿瘤患者中有超过1/3的人会遭受疼痛折磨。为了研究肿瘤、癌痛及免疫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进行了系列实验研究。
(1)正常情况下,__________细胞能识别肿瘤细胞膜表面的一些信号分子后,分裂并分化,一部分新形成的细胞可以在体液中循环,它们可以识别并接触、__________所识别的肿瘤细胞。
(2)研究发现,伤害感受神经元与黑色素肿瘤细胞共培养后,神经元中与癌痛相关基因表达明显上调。研究人员进而检测了培养液中神经元释放神经肽CGRP浓度,结果如下图1。

实验结果说明肿瘤细胞可提高神经元对疼痛的敏感度,并__________,这可能是神经元接受癌痛信号后调节免疫系统的潜在方式。
(3)研究发现,抗原长期刺激促使细胞毒性T细胞进入程序性死亡,成为耗竭性T细胞,其受体PD-1高表达。科研人员体外培养野生型、Ramp1基因(T细胞表面受体基因)敲除小鼠的细胞毒性 T细胞,用CGRP处理后检测PD-1阳性细胞毒性T细胞百分比,结果如图2。综合以上研究,从T细胞耗竭角度,解释癌症患者免疫衰退的原因:__________
(4)为了进一步证明癌痛能够抑制细胞免疫促进肿瘤生长,请从a~h中选择合适字母填入下表的标号上,并预期实验结果。
a.与甲组生理状况一致     b.敲除痛觉基因Trpv1     c.注射生理盐水   d.注射抗CD-8(细胞毒性T细胞表面标志抗原)抗体     e. 注射黑色素瘤细胞     f.肿瘤体积>400mm3 g.200mm3<肿瘤体积<400mm3 h.肿瘤体积<200mm3

组别

实验材料

处理1

处理2

12天后肿瘤体积

甲组

正常小鼠

甲1:注射生理盐水

200mm3<肿瘤体积<400mm3

甲2:②

肿瘤体积>400mm3

乙组

同上

乙1:同甲1组

肿瘤体积<200mm3

乙2:同甲2组


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
(5)传统上常用抑制细胞分裂的化学药物来治疗癌症。基于上述研究,请提出肿瘤治疗新思路__________
2023-03-14更新 | 106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届北京市延庆区高三一模生物试题
10 . 人的饥饿感和饱腹感受到胃饥饿素和瘦素调控,近期科研人员发现发生细菌感染的伤口在愈合时也受到这两种激素调控。

(1)受伤时中性粒细胞会汇聚到伤口处吞噬细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性粒细胞属于第一道防线
B.中性粒细胞表面不存在MHC分子
C.中性粒细胞由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形成
D.中性粒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因此细胞表面无抗原受体
(2)胃饥饿素和瘦素可以在以下哪些地方能被检测到?     
A.血浆B.组织液C.下丘脑细胞内液D.胃液
(3)结合图,下列与胃饥饿素和瘦素的作用关系最相似的一组激素是     
A.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B.催乳激素和生长激素
C.孕激素和雌激素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4)结合图,下列关于胃饥饿素和瘦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脂肪细胞不含有胃饥饿素的基因
B.瘦素抑制食欲的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下丘脑细胞上有胃饥饿素和瘦素的受体
D.胃细胞和脂肪细胞可能有发达的高尔基体

单核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研究发现细菌感染区周围的单核细胞并没有直接参与消灭细菌,而是通过释放胃饥饿素来促进伤口愈合。左图和右图对比了正常小鼠和单核细胞缺失小鼠的受到感染伤口愈合情况,其中单核细胞缺失小鼠伤口愈合比较缓慢。

(5)对比图,单核细胞缺失小鼠伤口愈合时会出现的异常情况         
A.伤口附近没有单核细胞和胃饥饿素B.血管过度增生
C.脂肪细胞大量堆积D.瘦素水平异常升高
(6)在正常小鼠体中,瘦素具有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单核细胞可以分泌胃饥饿素调控瘦素,对该过程有抑制作用。为探究该抑制作用发生在脂肪细胞还是血管上皮细胞上,研究人员设计了以下实验,请选择下列编号完善表格。
①胃饥饿素②瘦素③胃饥饿素和瘦素④空白⑤检测细胞的数量⑥检测瘦素含量                            

实验分组

添加激素

实验细胞

检测指标

1

胃饥饿素、瘦素

血管上皮细胞

II

2

I

血管上皮细胞

3

胃饥饿素

脂肪细胞

IV

4

III

脂肪细胞


I:______ II:______ III:______IV:______
(7)患有免疫缺陷病的小鼠容易发生伤口感染,是否可以通过注射胃饥饿素促进伤口愈合?请分析阐述原因_________
2023-03-12更新 | 52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徐汇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