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0 道试题
1 . 高原鼹鼠是一种营地下生活的啮齿动物,挖洞时将挖出的土堆在地面,会在草甸中形成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土丘,土丘上的群落需6年左右才能逐步恢复。图1中CK(对照),A、B、C、D表示土丘密度不同的5个区域:图2表示演替到第6年时各区域的生物量和植物丰富度,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草甸中全部的高原鼹鼠属于生命系统中的种群层次,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
B.裸露土丘上无植被覆盖,群落恢复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C.由图2可知,草甸中高原鼹鼠数量越少,恢复后植物丰富度越高
D.鼹鼠挖洞行为可以疏松土壤,有利于根系对无机盐的吸收,促进植物生物量的提高
2023-08-06更新 | 209次组卷 | 2卷引用: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9次半月考理科综合-高中生物
2 . 某研究小组对洞庭湖地区一公顷范围内褐家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3只鼠,第二次捕获340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85只。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但鼠有记忆,再次被捕概率会降低,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有93只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下列相应叙述正确的是(       
A.该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小
B.调查期间褐家鼠的死亡率是93%
C.调查期间,褐家鼠种群的数量波动一定会引起K值发生改变
D.通过计算可得该地区褐家鼠的种群密度为1200只/公顷
3 . 调查发现小型湖泊中的绿藻、蓝藻是露斯塔野鲮鱼和罗氏沼虾的食物,罗氏沼虾又是露斯塔野鲮鱼的食物。图1表示露斯塔野鲮鱼在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图2表示绿藻和蓝细菌对水体中N、P吸收量及其体内藻毒素含量。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露斯塔野鲮鱼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脱落,则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选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该湖泊受到富含P的生活用水的污染,某科研小组提出生态治污的方案:培养藻类去除水体中的P。据图2分析选择的藻类应是_____,理由是_____

   

(3)在培养藻类时需每天定时对藻细胞进行取样计数,估算培养液中藻细胞的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称为_____。若吸取藻细胞样液1 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计数结果如图所示,则1 mL培养液中藻细胞的总数为_____个。

4 . 科研人员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农场中田鼠种群的数量变化,绘制了如下图所示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1和T3时,田鼠种群数量相等
B.T2后,种群年龄结构变为衰退型
C.T4时,食物和天敌才是该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
D.T1~T4期间,该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形曲线
5 . 树懒是一种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哺乳动物,形状略似猴,嗅觉灵敏,视觉和听觉不太发达,行动迟缓,活动范围小,主要以树叶、果实为食,其天敌主要是蟒蛇和猛禽(如角雕)等。树懒身上长有绿藻,使其外表呈现绿色。树懒身上有大量的树懒蛾,树懒蛾以嫩叶为食,且能帮助树懒养殖绿藻。树懒的粪便为树懒蛾幼虫提供食物和繁育场所。

项目

GP

X

R

12.6

2.9

9.7

838.2

166.0

672.2

0.9

0.4

0.5

105.0

38.8

66.2

分解者

184.5

23.8

160.7

(1)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营养结构。
(2)调查树懒种群密度的方法是_________,树懒与树懒蛾的关系有___________。根据树懒的生活习性推测藻类使树懒外表呈现绿色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
(3)如上表是研究人员对该热带雨林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调查的结果。表中甲、乙、丙、丁为不同营养级,GP为同化量,R为呼吸消耗量,单位:102kJ/(m2.a),丁与下一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
(4)树懒排便要到离栖息地数较远的地方,以防止天敌根据粪便中的气味信息发现其家族成员,降低被捕食风险。可见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能够___________
6 . 对某地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构成一个种群
B.准确统计该年出生的所有灰松鼠数量需用标记重捕法
C.据图可推测出该地的灰松鼠种内竞争逐年减弱
D.对灰松鼠进行保护时应更加关注其幼体
2023-06-21更新 | 9076次组卷 | 28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绵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检测生物试题
7 . 科研人员在某荒漠自然保护区的3个区域共布设了20部红外触发相机,相机固定于离地面50~80cm的支架上(相机镜头基本与地面平行或略往下),获取了大量野生动物影像资料。如图表示调查期间鸟类和兽类的物种数量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与标记重捕法相比,红外相机调查法具有观测周期长和对调查动物无损伤的优点
B.该研究中调查相机应设置在动物痕迹(如粪便、足迹或遗落物等)较多的地点附近
C.红外相机适合拍摄大中型哺乳动物和地栖鸟类,不适合调查体形小、飞行快的鸟类
D.调查开始后的5个月内,保护区鸟、兽物种数增加是由区域外新物种迁入导致
8 . 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东北地区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为生态学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可以了解保护区内大型野生哺乳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B.与标记重捕法相比,采用该技术进行调查对野生哺乳动物的生活干扰相对较小
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技术可调查生活在该自然保护区内东北豹的种群密度
D.该技术能调查保护区内东北豹种群中成年个体数量,不能调查幼年个体数量
2023-06-11更新 | 9147次组卷 | 25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六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2次月考生物试题
9 . 某科技小组调查一块面积为16hm2的森林里灰喜鹊和画眉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一天捕获鸟共306只,将捕获的鸟做好标志后在原地放生。10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鸟网,捕获鸟共298只,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捕获总鸟数灰喜鹊画眉
第一次捕捉30648(标志后放生)37(标志后放生)
第二次捕捉29843(其中6只标志)32(其中8只标志)
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志物对标志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
B.根据统计结果估算该区域灰喜鹊大约有344只,画眉大约有148只
C.若第二次捕捉时扩大调查的范围,被标志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
D.由于标志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鸟的实际数量可能更少
10 . 奠基者效应指某种群最初只有少数个体由A处迁至B处建立,经一段时间的繁衍,虽然个体数增加,但B地区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却没有提高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地区中所有生物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种群基因库
B.该种群在数量增加时其个体之间相互影响共同进化
C.遗传多样性即使没有提高该种群也可能发生了进化
D.在B地区对该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采用记名计算法
2023-06-05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考试理综生物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