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和种群数量增长的叙述,合理的是(       
A.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B.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时标记物脱落,调查结果会偏小
C.出生率和迁入率增大可以使种群数量增大
D.与呈“S”形增长的种群相比,呈“J”形增长的种群达到K值所用时间较短
2012·江西南昌·一模
2 . 将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两者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拟谷盗种群增长速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0天以后
B.拟谷盗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其增长速率受种内竞争因素制约
C.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种间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D.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捕食关系,因此拟谷盗必须依赖于锯谷盗种群
单选题-单选 | 适中(0.65) |
名校
3 . 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
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改善
2022-03-05更新 | 414次组卷 | 83卷引用:天津市开发区一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生物试题
4 . 下列关于四幅图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若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图甲所示,则该种群数量可能会上升
B.图乙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C.图丙中两种草履虫的数量此消彼长,他们之间为捕食关系
D.图丁中植物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动物的分层导致的
2021-10-09更新 | 1913次组卷 | 2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田家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生物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根据已学的知识,分析下列曲线或柱状图,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图可表示某种哺乳动物体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受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
B.甲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第1阶段种群缓慢增长,第2、3阶段增长速率先快后慢
C.丙图表示给正常小狗实施垂体切除术后,随时间变化短期内小狗血液中三种激素的相对含量变化,分析可知a可以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D.丁图表示在抗体分泌过程中各种膜结构的面积变化,a、b、c所代表的膜结构名称以及放射性标记出现的先后顺序为:a内质网→c高尔基体→b细胞膜
2021-08-08更新 | 275次组卷 | 17卷引用:天津市实验中学滨海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6 . 某同学对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进行了相关的操作,得到了如图所示的结果。在该实验中下列操作或结果分析不科学的是(  )
A.培养酵母菌前,不应加热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B.用吸管从振荡后的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进行计数
C.图中C点和D点相比,D点的生存环境更恶劣
D.E点和F点种群数量相同,两点对应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相同
7 . 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第5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50只全部标志后释放,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中,未标志的60只,有标志的20只。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
B.第3年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增长型,第7年时为衰退型
C.探究该草场土壤微生物对落叶分解作用实验的对照组要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
D.调查该草场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用取样器取样法,对死亡个体可以不作统计
8 . 在自然界,种群数量的增长既是有规律的,又是复杂多样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只适用于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
B.引入到新环境的种群一定时间内都会出现J型增长
C.自然界的种群增长到一定程度都会在K值保持稳定,因此都呈S型增长
D.在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都有在K值上下维持稳定的趋势
9 .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进入一个新地区的物种,其种群数量一定呈“J”型增长
B.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时,种群数量在一段时间内一定稳定
C.人类活动一定会同时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D.用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时,取样一定要随机
2020·广东深圳·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选 | 较难(0.4) |
名校
10 . 某种细菌(Z)能依赖其细胞膜上的H+载体将胞内的H+排出,该过程需要消耗ATP。研究者得到该细菌H+载体结构改变的一种突变体(T),并比较了Z、T分别纯培养时细菌数量和培养液pH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T菌群呈S型增长,培养约20小时后达到K值
B.T细菌可能是H+载体功能降低的一种突变体
C.Z细菌将胞内H+排到胞外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
D.Z细菌生长的培养液最适pH一定小于4.0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