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碳循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 道试题
1 . 下列与图示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为次生演替,群落的演替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B.图甲所示群落的演替过程,可以发生在任何陆地区域
C.若图乙表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量(有机物总量)组成,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几乎全部来自该生态系统中植物固定的太阳能
D.若图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则C和E在其中的作用最为关键
2 . 下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中a、b、c三种生物C02消耗量(相对值)的曲线图,下图乙是该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碳循环图解,请据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图甲中生物a、b在图乙中均属于成分D,但二者同化作用的能量来源不同
B.图甲中生物c表示图乙中的A、B、E,其同化的能量大部分通过呼吸散失
C.若增加图乙中A类群中的生物数量,则可增大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D.若图乙中箭头仅表示有机碳的流动方向,则不应存在的过程有①②⑥⑦⑧
3 .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生态系统。水体中有藻类植物、水蚤、鲤鱼、腐生细菌等。水蚤以藻类植物为食,鲤鱼以水蚤和藻类植物为食。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

(1)要维持图1所示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一定要将装置放在适宜温度和有______的地方。某种因素使得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但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有水平,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_____能力,其基础是_____________
(2)若藻类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2.0×108 kJ,藻类中1/2被水蚤捕食、1/2被鲤鱼捕食,则鲤鱼所获得的能量最少为_______________kJ。
(3)图2中________对应的生物是图1中的藻类植物,图2中的丙对应的生物是图1中的________
(4)图2的甲→丁中碳的流动形式是__________,乙和丙之间的关系分别为___________
(5)图2中漏画了一个箭头,该箭头是______________(用格式“××→××”表示)。
4 . 下图为某稻田生态系统碳元素转移示意图,I、Ⅱ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碳元素转移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水稻田定期排水有利于水稻的Ⅱ过程
B.鱼的数量增加不一定降低水稻产量
C.丁中的大部分生物可促进乙的I过程
D.在水稻生长期,该生态系统中a =b+ d
2016-11-26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地区高三第二次诊断性检测生物试卷
单选题-单选 | 较易(0.85) |
5 . 图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b是大气中的CO2库。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a是生产者
B.d是分解者
C.碳从d→b以CO2的形式流动
D.c1→c2→c3构成一条食物链
6 . 图1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2代表的是图1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金字塔”结构图,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1中能够将大气中CO2固定下来的生物成分是___(填图中字母),自然界生物群
落中的碳返回大气的途径有___(填数字序号)。
(2)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___;减少温室效应的措施主要
从图1中的过程___(填数字序号)考虑。
(3)图1中C对应图2中的___
(4)图2“能量金字塔”中的E2表示以___形式散失的能量。
7 . 学校兴趣小组对某河口多地点采集并测定水样,结果表明,各采样点无机氮浓度相近,而无机磷浓度差异较大,按无机磷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绘制各采样点对应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密度曲线,结果如下图甲;图乙是兴趣小组绘制的河口生物群落中碳元素的流向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磷元素进入浮游植物细胞后,以____________分子的形式成为细胞膜支架的成分;在细胞内,磷元素通过参与____________反应(写反应式),保持细胞内ATP含量的相对稳定。
(2)分析发现,P1、P2采样点浮游植物种类差别非常明显,从进化角度分析,这是____的结果。
(3)无机磷浓度高于P1的采样点,浮游动物的密度反而比P1采样点低,下列有关其原因的分析,不可能的是________
A.可被浮游动物取食的浮游植物种类较少
B.水体溶解氧较高
C.浮游动物的捕食者数量较多
D.水体有害物质浓度较高
(4)分析图乙,修正兴趣小组绘制的河口生物群落中碳元素流向图并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作图________
2016-11-26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江苏苏州高二学业水平模拟测试(三)生物试卷
8 . 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

(1)图一中过程①表示__________ ,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由于某种原因C数量下降,B的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这属于______调节,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能力。
(2)图二中具有两种种间关系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大量捕杀蛇和鹰,短时间内对植物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鹰的食物有1/2来自兔、1/4来自蛇、1/4来自鼠,则鹰体内有机物增加1kg,至少消耗植物_____________kg。
(3)如果图二中兔种群的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如图三所示,则兔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_________
单选题-单选 | 较易(0.85) |
名校
9 . 下列有关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循环伴随着能量流动
B.分解者不参与生物圈中碳循环过程
C.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碳循环密切相关
D.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
10 . 对下列各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
B.
C.
D.
2016-11-26更新 | 5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2015学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三第一学期学业水平考试理综生物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