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理解重要句子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棘

侯发山

日头爬到半空中了,老党还没走到目的地。这条路天天走,虽是沙漠,但已经被他硬实实地踩出了一条路。其实,这儿已经不能算是沙漠了,放眼望去,到处是蓬勃的沙棘,这些可都是老党几代人的杰作。汗水从老党的头上往下流,漫过黑红的脸庞,汇集到脖子那儿继续往下淌,被溻湿的衣服更像是一幅地图,花花搭搭的。老党喜欢这样的天气,因为沙棘喜欢阳光,有了阳光它才能生长。

走了十几里,老党还没有走到目的地——他今天是去种植沙棘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是围绕沙棘转圈,不是种植就是维护。经过父辈的实践,老党知道沙棘最适合在沙漠里生长,耐干旱、贫瘠、寒冷和炎热,再没有植物能比得过沙棘了。路途越远,老党心里越高兴,说明他们种的沙棘越来越多。老党走得气喘吁吁,休息了一下。老党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儿子,每每想到儿子心里就一沉。

昨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回来了。父子俩就儿子的去留谈了大半夜。

爹……

别叫爹,我是乡长!儿子刚开口说话,老党就黑着脸打断了儿子的话。

儿子忍不住笑了:乡长,咱这个乡有多少人口,不就你一个人吗?!

放屁!你的户口在这里,就是这里的百姓,你还是副乡长呢,一点儿觉悟都没有。老党说得没错,他的乡长还有儿子的副乡长,都是县上任命的。老伴儿去世前,也是乡干部呢。

爹,不,乡长,您这样做有意义吗?

龟儿,意义比天大。这里是边境,有人居住,就说明这里还是中国的土地。沙棘种到哪儿,就说明哪儿是中国的地盘,任何国家任何人别想侵占!

儿子晃了晃手里的书本:乡长,沙棘……

老党打断儿子的话,说:咱国家的边境线长,有的地方以牧代巡,咱这里兔子都不过夜,养啥都不行,只能种沙棘!

儿子索性不再说话,似乎藏着满腹的心思。

临睡前,老党气呼呼地说:你要明天敢走,就不是我的儿子。

儿子痞着脸说:是不是您说了不算。

天还没亮,老党发觉儿子的被窝已经空荡荡的。儿大不由爷,翅膀硬了要飞出去,老党能有什么办法?

老党叹了口气,把左肩上的头换到了右肩。不想这糟心事,还是欣赏眼前的沙棘吧。看着沙棘,老党的气就消了,眼里满是怜爱,满是欢喜。金黄色的叶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果子有的橘红,有的橘黄,虽然还不到成熟的季节,但已经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儿。这些沙棘仿佛知道老党的心思,随着风势,挤挤扛扛地摇摆着,仿佛在说:老党,别生气,儿子走了不是还有我们吗?我们都是你的子女,都是你这个乡的子民。

老党呢,似乎听到了沙棘的心声,浑身充满了力量。他长出一口气,迈开大步往前走。

忽然,老党的眼睛变直了——昨天他种植沙棘的地方有个晃动的身影!他心里一紧,揉了揉眼睛,原来是儿子!儿子在挖树坑。儿子光着膀子,连衣服都没穿。

老党心里爽快极了,像个孩子似的跑了过去。

你,不走了?

儿子狡黠地眨巴了两下眼睛,说:谁说我要走了?

……老党欲言又止,心里隐隐有一丝愧疚,觉得自己误会了儿子。

儿子说:我查了资料,知道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沙棘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高,素有维生素C之王的美称,入药具有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散瘀的功效。沙棘的根、茎、叶、花、果,特别是沙棘果实里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除了食品、医药外,还广泛应用于轻工、航天、农牧渔业等领域……

真的?老党两眼一亮,继续说道,儿子,你是说,沙棘不但能防风固沙,而且还有大用处哩?还能帮助咱们乡脱贫?

儿子甩了一把脸上的汗水,说:乡长同志,是有大用处哩。

大用处?老党给说糊涂了。

儿子说:乡长,沙棘赶走了沙漠,这里人会越来越多,家会越来越好……

傻孩子,这样会晒脱皮的。老党忙拿起挂在沙棘上的衣服披在儿子身上,心疼地说。

乡长……

龟儿子,别乡长乡长的,我是你爹!老党上前拍了拍儿子,眼里的泪水欢快地流了出来。

远远望去,老党父子已经与沙棘林融为一体,好像他们也成了沙棘。

(选自《芒种》,2020年第9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把老党拉入读者视野,粗笔勾勒出他的外貌、神态,甚至心理,却又宕开笔触,转向“有了阳光才能生长”的沙棘,语言承接顺畅、语调轻快。
B.文中多处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如“别叫爹,我是乡长!”“别乡长乡长的,我是你爹!”——语言称呼及其顺序的变换,折射出老党的心理和情感的巨大变化。
C.在“走了十几里”一段中,老党的情感既高兴又悲观,高兴的是沙棘越来越多,悲观的是自己老了:在“老党叹了口气”一段中的情感则是积极、乐观、向上。
D.作者在写儿子向老党介绍沙棘为“药食同源植物”时,运用了说明性的语言,不仅普及了知识,更是突出老党的巨大贡献和讴歌老党治沙的现实意义。
2.小说主要采用人物对话的形式展开,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3.小说最后一段意味深长,请分析最后一段的含义。
2021-05-08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压箱底的美

罗铮

夜气稍退,天色依旧混沌。茶花树的叶子又被打落了不少,顶着的花苞终究没有开成,几株盆景似乎抬不起头,隔壁出墙来的红杏也收敛了几分,整个院落零乱、凝重。下意识拾起扫帚,清理一地的红绿黄。竹枝滑过,瓷砖的苋红顿时鲜亮。查遗补漏之际,咦?这一点绿怎么也带不出来。再用力试两次,仍然纹丝不动。被卡住了?还是侥幸进入了扫帚的盲区?随意拽了两下,竟巍然坚挺。定睛一看,这两株绿青翠青翠的,像茶树的毛尖,像襁褓中的婴儿。它们并非随风雨飘落,乃钻瓷砖缝而出。可是,瓷砖高度密合,不见破损,何来如此强劲之力道?半年前,工人们才热火朝天重铺了瓷砖,水泥层垫得厚实。

扭过头,后面也有隐隐的嫩绿。左边两步,右边三步,亦然。这一方狭小的院落,瞬间,嫩绿遍布。

惊诧之际,扫帚从手中滑落。它仿佛也在反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漏网之鱼?日日进出,竟毫无觉察。不仅是扫帚,一只只鞋底的踩踏,一次次冲地的水流,都没能奈何一二。更换瓷砖前,它们是否存在?它们的根系,是否已经连通了茶花树们的土壤?瓷砖下面的土壤,应该已经被搅得天翻地覆了吧。思考不出头绪。但无论如何,整个院落的审美意境,由于这些盎然的生机,悄然完成了升华。

转身奔向后院,三下五除二扫去大小不一的落叶,深青色的瓷砖上同样嫩绿点点。中央的桂花树和墙边的几棵竹子突然间孤独不再。

我来回端详四处冒出的嫩绿,放任思绪游走。我有多久没仔细观察植物了?人们的步履愈发匆忙,连早餐都三口并作两口,谁会停下脚步,安安静静欣赏三五株草呢?路边的野花野草再龇牙咧嘴,也难吸引眼球。可与此同时,为了消解苦闷,找寻所谓的大美,人们总是千方百计上高山,下深海,入沙漠,穿森林,仿佛离日常生活越远,才越能感悟美的真谛。但高山深海的美,一定比日常触手可及的美更华丽吗?真正的美,必须费尽周折才堪享受?蒋勋说,美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是否太奢侈了?

我忽然想起了院墙上方——也是一个清晨,天光熹微。下楼梯的一刹那,院墙上方的一排绿撞进眼帘,好像未曾谋面。它们个头很小,每株几片分叉,像是花鸟市场售卖的最小号植物。仅仅延展二十来公分,没有别的伙伴。拦腰以下,均已灰暗,分明不是新芽。日日上下楼梯,居然从未遇见。是墙头草?可是它们娇小的身段,迅速否决了我一闪而过的念头。嵌在墙体里的玻璃片冷峻挺立,这些边缘锋利的防盗武器,竟成了最近的伴侣。仿佛一个孱羸之人,被强行摁进一间满是壮汉的小屋,随时有被吞没的危险。可它们镇定自若,倔强绽放着。它们的养料源于何处?跨上两节台阶,只见一层薄青苔——铺在狭窄的墙壁顶端,有点儿自身难保的薄青苔,似乎是唯一的养分。

不知不觉,半个钟头过去了。前后两个院落的美学空气蒸腾弥漫。我像一个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寻宝者得偿夙愿,欣赏着这一抹抹嫩绿。它们与苋红色、深青色的两片瓷砖,与发黄的白墙壁,与处于显性地位、营养丰富、丰满婀娜的茶花树、桂花树、桔子树、含笑等,萌生了强烈的美学互动。大美隐于市,大美就在身边——我有种顿悟的感觉。难怪梅特林克会感慨万千:如果人类用上花园里任何一株小草显示的力量的一半,来消除痛苦、衰老、死亡之种种阴影,那么我们的际遇,将与现状大不相同。

这两个院落,以及它们围裹的钢筋水泥结构,位于老城区的西北角。居民楼粉墙黛瓦,绿树掩映,标准的城市布局。曾经,这儿是城市的中心地带。小轿车、出租车、自行车、电动车、公交车,塞满各条马路。老师、白领、公务员、医生、匠人、学生、打工者们竭尽全力,试图跟上城市的履带。在这个匆匆的地段,两个院落理所当然被归入同频共振的拼图。只是这一伙嫩绿的涌现,却让它们与周边区域格格不入起来。这一株株小草,与树、花、竹等生命体并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碰撞出难以言说的化学反应,释放出更为充足的环境容量和空间美学。

上次火车上翻杂志,曾经被一段话惊艳:记得有人曾说,‘美景之美,在其忧伤’……梅花插瓶无须多,一枝就足够,在灯下疏影横斜地静默着,可以提醒你,哪怕半生失意,还有这点压箱底的美,撑着你,穿过风雨,穿过人潮……

什么是压箱底的美?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邂逅这些微小而倔强的嫩绿,方才明了。近日进进出出,总是小心翼翼,生怕打扰了美的清静。那几十秒,我感觉自己的存在,更像是一个生命状态。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在细致描绘中融入作者的强烈感情,同时体现出作者对美的深层思索。
B.作者认为小草和树、花、竹等生命体“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是因为二者展现的美是截然不同的。
C.“近日进进出出,总是小心翼翼,生怕打扰了美的清静”,体现了作者对自己发现的美的崇敬之情。
D.和《囚绿记》相同,本文的“绿”不只是作者的欣赏对象,更是象征了一种生命状态和精神状态。
2.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仿佛一个孱羸之人,被强行摁进一间满是壮汉的小屋,随时有被吞没的危险。
(2)难怪梅特林克会感慨万千:“如果人类用上花园里任何一株小草显示的力量的一半,来消除痛苦、衰老、死亡之种种阴影,那么我们的际遇,将与现状大不相同。”
3.“压箱底的美”作为文章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北平

老舍

①如果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害怕,因为我可以拣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一直到廿七岁才离开。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

②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容易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只是说不出而已。

③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④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虽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⑤虽说巴黎的布置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可是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连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地喘气;不在有许多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和西山呢!

⑥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北平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省钱省事而且会招来翩翩的蝴蝶。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一般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从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美国包着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⑦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平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⑧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选自《老舍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既表现了作者对北平的动情带泪的思念、眷恋,也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B.作者在文中把北平比作摇篮,说明北平在作者眼中是个安适且快乐的归宿。
C.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其中关于果子的内容,冷静客观地表现了北平水果的鲜美。
D.本文描绘的是一幅故都风俗画,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娴雅而淡泊的情怀。
2.简要分析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作者笔下的北平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请写出它的主要特点。(每点不超过10个字)
2021-04-28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阆中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路,低着头

陈宝全

我家存着的一张黑白照片,大约是我两岁的时候拍的。灰白的背景里,我和姐姐像那个年月营养不良的麦捆,松松垮垮地挨在一起,眼睛里充满了胆怯和对眼下生活的懵懂。身后的一棵小树,瘦弱得分辨不出季节。一条狭窄的村道从眼前逶迤而过,看不见来处,也不知道伸向何方。后来,我沿着这条路去了更远的地方求学、生活。而我姐姐留了下来,嫁给路旁一户李姓人家。而今我似乎明白,那些路,是村庄的符号,更是生活变迁的标识。

年轻的时候,对这些村庄的路不屑一顾,确定它们对我没有多少意义。双脚带风,走到哪里,那里就是宽阔的大道。人到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再看村子里的路,心头有点酸楚它们,大路拉着小路,就像大人牵着孩子。有了这些路,村庄与外面的世界才慢慢融合在一起。而仍然是这些路,又成为村庄的精神胎记。

我家后囤子有条不足一米宽的小路,是父亲开的。我家在村庄的最北端,属于村庄的偏僻之地,这条路走的人自然也少。只有父亲和母亲经常到菜园子里春播秋收。我最喜欢这条路的春天,草木疯长,路边开满了野花,迎风微笑,蜜蜂嗡嗡叫,过着蜜汁的生活。我站着,路就躺下,我躺下,路就直直地立了起来,这么反复间,我才不觉得累。

我三岁时,父亲刚刚从老宅分了出来,新院子就在后囤子旁边,但院墙还没有打起来,建起的两间房子尚没有门窗。擅长木匠的父亲便一个人在房子里做着门窗。好几天里,我经常提着瓦罐,沿着这条路给父亲送饭。有一天,下着小雨,路滑滑的,我一脚没踩稳就顺着陡坡往下滚,父亲一眼看见了,惊叫着从路的另一头跑了过来。可惜的是,瓦罐未碎饭却倒了个精光,父亲没有责怪我,只顾看我受伤了没有。时至今日,我仍然记着一条路给我的人间温暖。

有一条年代久远的路横贯村庄,把村庄一分为二。远看,它更像一条曲转的河流。原先,这条路上没有飞驰的大车,人们走得跟羊一样自在。起初,走路的都是穿着大襟子、粗布衣、戴着暖帽的人。后来,就有穿着鲜艳的人走过。现在,穿裙子的扎堆走,她们也不怕山村的风大。但不管走过去了多少人、什么人,数十年了,路还是坑坑洼洼的,也没有拓宽。如今,通村的公路主干线建成了,路边的村庄繁华了,我的村庄变得偏僻了,就像一节被遗弃的骨头,干梆梆的。小的时候。生活困难,吃了上顿没下顿,村人在这条路上碰面,有用没用地问“吃了吗”,若看见谁挑着担,又问“担水去”一类的话,前一句是不知才问,后一句就是明知故问,都是一副亲热的样子。他们知道怎么把穷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几年,村庄里房瓦亮得发光,腰包里有了钱的,改名变姓叫富人了,走路带风,遇见穷人懒得理,穷人自是人穷志不短,哪肯笑脸迎合。富人遇见比自己更有钱的,就像遇见仇人一样,爱理不理。于是村庄的路似乎也势利了起来。

在村庄的这些路上,每个人都有过二十年左右的年轻日子,而老年的时光会相对充足一些。阳光好的时候都会有老人坐在村庄不同的路边上。场边的路上坐着一个小脚的老婆子,老汉走的早,身下无子无女,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都叫她里头院老婆子。打我记事起,她就一直在那儿坐着,看着我们上学、放学,有糖果一类的好东西了,笑嘻嘻地给我们吃;长槐树的路边上,坐着我的奶奶,自打爷爷去世埋在村庄对面山后,奶奶常常坐这儿,望着沟那边发呆;双禄妈眼睛瞎了,坐在门前的路边上,听着风听着人畜的脚步声;我大娘坐在她家门前的路边上,看见干完活回家的人,她就叫住问长问短……村庄大大小小的路上,每年都会迎娶一些新人进来,打发一些老人离去。奶奶走的时候,路上铺了一层薄薄的雪。干草堆、疏朗朗的树枝、枯萎的小草像戴孝。村人抬着她的灵柩从老院门里出来向北,路过刘把式家、老安家、章子家、裁缝家、老支书的大儿子家,经过我家大门时灵柩沉了一下。

朋友给我父母画了油画,还是觉得不够,邀电视台的朋友给我父亲拍纪录片。夕阳下,父亲背着木工箱,弯着腰,面朝大地,而他当年开的那条小路似乎也老了,朝天弯着腰,走着走着,他们像老朋友一样抱在一起,在他们身体的缝隙里,落日像揉红的眼睛,在另一边望着。路低着头,它看到了许多,却不语。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木疯长,路边开满了野花,迎风微笑,蜜蜂嗡嗡叫”,这既展现了后囤子小路的美丽,也展现了“我”内心的欢乐。
B.父亲看到“我”从陡坡上往下滚,就“惊叫着从路的另一头跑了过来”“只顾看我受伤了没有”,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爱。
C.文章围绕村庄的路组织行文,从照片上的路写到“我”家后囤子那条小路,再写到横贯村庄的那条路,以及村庄其他的路。
D.全文以第一人称角度叙述,用波澜不惊的语言,叙述了村庄的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我”对村庄日益没落的伤痛。
2.文章开头对“我家存着的一张黑白照片”的详细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在文末划线句中,作者为什么说“它看到了许多”?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天才梦

张爱玲

①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然而,当童年的狂想逐渐褪色的时候,我发现我除了天才的梦之外一无所有——所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世人原谅瓦格涅【注】的疏狂,可是他们不会原谅我。

②加上一点美国式的宣传,也许我会被誉为神童。我三岁时能背诵唐诗。我还记得摇摇摆摆地立在一个清朝遗老的藤椅前朗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眼看着他的泪珠滚下来。七岁时我写了第一部小说,一个家庭悲剧。遇到笔划复杂的字,我常常跑去问厨子怎样写。第二部小说是关于一个失恋自杀的女郎。我母亲批评说:如果她要自杀,她决不会从上海乘火车到西湖去自溺。可是我因为西湖诗意的背景,终于固执地保存了这一点。

③我仅有的课外读物是《西游记》与少量的童话,但我的思想并不为它们所束缚。八岁那年,我尝试过一篇类似乌托邦的小说,题名“快乐村”。快乐村人是一个好战的高原民族,因克服苗人有功,蒙中国皇帝特许,免征赋税,并予自治权。所以快乐村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大家庭,自耕自织,保存着部落时代的活泼文化。

④我特地将半打练习簿缝在一起,预期一本洋洋大作,然而不久我就对这伟大的题材失去了兴趣。现在我仍旧保存着我所绘的插画多帧,介绍这种理想社会的服务、建筑、室内装修,包括图书馆、“演武厅”、巧克力店、屋顶花园。公共餐室是荷花池里一座凉亭。我不记得那里有没有电影院与社会主义——虽然缺少这两样文明产物,他们似乎也过得很好。

⑤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对于色彩、音符、字眼,我极为敏感。当我弹奏钢琴时,我想象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舞蹈。我学写文章,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splendour”(光彩壮丽、显赫、杰出)、“melancholy”(忧郁),因此常犯了堆砌的毛病。直到现在,我仍然爱看《聊斋志异》与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便是为了这种有吸引力的字眼。

⑥在学校里我得到自由发展。我的自信心日益坚强,直到我十六岁时,我母亲从法国回来,将她睽违多年的女儿研究了一下。“我懊悔从前小心看护你的伤寒症,”她告诉我,“我宁愿看你死,不愿看你活着使你自己处处受痛苦。”我发现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许多人尝试过教我织绒线,可是没有一个成功。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儿我还茫然。我天天乘黄包车上医院去打针,接连三个月,仍然不认识那条路。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

⑦我母亲给我两年的时间学习适应环境。她教我煮饭;用肥皂粉洗衣;练习行路的姿势;看人的眼色;点灯后记得拉上窗帘;照镜子研究面部神态;如果没有幽默天才,千万别说笑话。

⑧在待人接物的常识方面,我显露惊人的愚笨。我的两年计划是一个失败的试验。除了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外,我母亲的沉痛警告没有给我任何的影响。

⑨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苏格兰风笛),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虹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注】瓦格涅:德国作曲家、文学家。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4 段记叙了“我”童年的三次创作经历,分别表现了“我”勇于创作,固执向往诗意,思想不受束缚但又缺乏恒心等特点。
B.“我”写文章常犯堆砌的毛病,爱看《聊斋志异》与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是因为“我”喜欢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
C.文章中写“母亲”,都是为了表现“我”的形象特征。比如“我”固执,“我”缺乏日常生活能力,“我”难以适应环境。
D.作者用轻缓的笔调,平静地叙述着她的天才梦,文中巧妙的比喻、形象的描画、鲜明的对比、随性的嘲弄,运用得恰到好处。
2.作者在文章中叙写自己从小就显露文学才华,“被目为天才”,却在开头评价自己“古怪”,“有的只是天才的乖僻缺点”,又在后文说自己“显露惊人的愚笨”,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炎凉”,指热和冷。有人评价“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是一个炎凉的比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评价中“炎凉”的理解。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有伤疤的月亮

刘云芳

我推门出来,满天都是星星,月亮只有半个,像被一把钝刀切开,切口上还留着不太整齐的曲线。它安静地挂在院子的正上方,成了我们家的私有财产。我对母亲说,现在才知道,月亮原来是我家院子的肚脐眼儿。母亲笑,忍不住钻进窗帘贴着玻璃往外边瞧。

在这个夜晚,我们家也像是被切成两半儿的月亮。我跟母亲在村庄,弟弟和父亲在医院。

似乎很多年没有跟母亲独处过这么多天。一早,她起床,用左手穿衣服,穿鞋,用左手扶稳一把榆木拐杖,高一步低一步,走出屋子,用脚印把院子丈量两遍,再回来,用左手生火,煮粥。她喜欢提醒我:和面要用温水;别忘了把这盆食端给狗,还有鸡的食也送给它,顺道把鸡蛋也收了吧……她坐在那里指使我干这干那,仿佛二十多年前的光景:她要教会我各种生活的本领,把自己的各种经验倾倒给我,就像月光洒满院子。

她要用那半个身子,释放出对我全部的爱。白天,她怕我在屋子里冷,喊我去晒太阳。太阳看着我们,在椅子底下,刻出一幅母女相依的影子。晚上,她喊我快点去睡。我总是要在睡前为她按摩。她平躺着,身体展现在我面前。她的右胳膊僵硬,右手不由自主地攥起来,右腿明显比左腿短一截。它们都萎缩得厉害。我注意到了她肚脐下边竖着的切口。她注意到了我的目光,解释道,那会儿也是没办法。

那时,她只有二十一岁,怀了我之后,又紧张,又幸福。她感受到我在腹部一天天长大,肚子很快就鼓起来。大家都说她怀的可能是双胞胎。然而,与我一同长大的竟是一个肿瘤。它甚至抢了我的风头,快速地占领着地盘,它让母亲困顿,疲乏,让她瘦弱。几个月后的某天,她终于忍不下去了,坐着父亲赶的牛车进了城里的医院。

大夫望向她和父亲,孩子还要不要?若保孩子,就要等母亲完成分娩后才能手术,那时必定增加风险。若是保大人,现在必须手术,孩子能否成活就听天由命了。父亲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要保大人。母亲经历了手术,大夫从她腹部取出的肿瘤装了一小盒。之后,他们怀着忐忑的心情任我自然生长。哪怕我出生后非常健康,她也总是对当时的选择心怀愧疚。我看着这道与我同龄的伤疤,安慰她,如果是我,我也会跟你们做同样地选择。她说,还是有个女儿好。

我查看她的身体,像在观察一棵老树的年轮。除了经历那次手术之外,她还经历过一次绝育术,这是那个时代女人的标配。

她的虎口有一道伤疤。那些年,我们家除了种地,便是喂牛。有一次,她拿着镰刀去割草,在一条细窄的小道上,前边忽然来了一头小牛,她往旁边一躲,不小心跌了一跤,镰刀的刀刃正好割在了虎口上,顿时血流不止。她包着一大块鲜红的布去邻村找大夫,缝了好几针。回来的时候,带回了一块鲜红的布。

她脚上也有一道伤疤。那一年,不知道为什么脚上忽然多出了一块骨头,她去城里看,大夫说那是骨质增生,需要做手术。术后,她坚持没有住院,为了省钱,她坐班车到山下,硬是爬上了山。那天,她坐在堂屋的一把木椅上,用从医院带来的纱布给自己换药。当时,我要赶去两座山那边的村庄上学,一去就是五天。我一走便没有人照顾她,我躲在门后的水缸边哭,她赶我,快走!那些天,她照常喂鸡,喂狗,后来感染了,敷了好久的药才好。

她脖子上也有块比指头肚略小的伤疤。她脑出血之后,昏迷了多日。每天都需要输液,两双手被扎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后来护士实在无处下手,说要做一个置留管,找来找去,选择在脖子下边的位置。我眼睁睁看着他们在母亲的皮肤上下刀子,那种感觉很不好受。几天之后,母亲忽然双目圆睁,上下牙紧紧咬合,从牙齿的隙缝里分泌出白沫。她犯了癫病。大夫说这可能是脑溢血后遗症。此后又犯过两次,吃了药也无效,我强烈要求护士将它拆除后,母亲再也没有犯过这样的毛病。

躺在炕上,她把心里的伤疤也摊给我看。年少时她受的委屈、她做出的反击,成年之后的无奈,还有现在她的身体。说着说着,她哭了,我伸过手给她抹眼泪,感觉从眼角到发丝里仿佛隐藏着一条隐秘的河流。现在,河水溢出来了。

母亲终于睡着了。窗外的月亮好像不那么明亮了,我隐约看见,它已经斜了过去,去往右边的山梁上方。那里,春天正从一些干枯的枝头上伸出眼睛、耳朵来,虽然暗处仍然有积雪,但有些野草已经开始变绿,有些昆虫已经准备鸣唱,等着打破乡村无风之夜的安宁。多少生命在这样的笋节里待着,期盼着。

我想起生小儿子时,肚子胀得滚圆,生大儿子时留下的那道伤疤几乎要被撑开,成日里心惊胆战。最后的几天,我在灯光下照着镜子,肚皮反着光,我感觉自己像是托着一轮圆月亮,一轮有伤疤的月亮。

深夜里,母亲一次次醒来,给我掖被子。

有一次,我从梦里醒来时,母亲正在熟睡,听着她有节奏的鼻息,忽然觉得她的身体里贮存了满满的月光。有她在的地方,无论多深的夜,我心里都是亮堂的。我忍不住把头偎在她的枕边,仿佛自己还是个婴儿,仿佛她还年轻,仿佛,前边的日子都堆积在阳光里。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善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如开头对月亮的描写,渲染宁静而忧伤的气氛,也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
B.文章由“我”给母亲按摩自然引出母亲肚脐下、虎口、脚上和脖子上的伤疤,进而回忆起这些伤疤的来历。
C.作者写到自己生儿子时所留的伤疤,感觉自己那时是“一轮有伤疤的月亮”,这一内容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D.结尾“仿佛,前边的日子都堆积在阳光里”一句,形象地表现了浓浓的母爱让“我”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2.文中的母亲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文章以“有伤疤的月亮”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

袁炳发

丹阳的经历有点特别。她在六岁之前是农村小孩,父母是城郊的菜农。六岁之后,菜地突然变成高楼,丹阳和父母就有了城市户口。但是,丹阳和父母的生活并没有城市化。他们只得到一套两居室的楼房,只得到很少的钱。

那时候法律和监督都有太多的疏漏,农民卖地和卖地的钱都由村主任或村支部书记做主。

钱到底是多少?都到哪里去了?村民和村委会算不清楚,变成一本永远的糊涂账。

长大的丹阳听爸爸说起这件事时,觉得很大部分原因取决于像爸爸一样的村民。

丹阳很不理解,爸爸上过学,为什么不识字。

爸爸说整天泡在松花江里玩,学什么学。爸爸只能写自己的名字,还写不好。这样的父亲能算明白账才是怪事。

丹阳住的小区院里大部分是被安置的菜农。丹阳在心里称他们为父亲们。那些辛苦的父亲们都和自己的爸爸一样不怎么识字。

所以,他们会说,老孔村主任人不错。村子都没多少年了,你看老秦太太死时,他还给安葬费了呢。

所以,现在已有众多产业的企业家,从前的孔村主任,用他改不了的山东腔让他的老臣民们猜一猜身上穿的衣服多少钱时,父亲们都露出艳羡来:三千元!皮尔卡丹!一件只盖半个屁股的西服上衣,就是长到脚踝骨也不值这多钱啊。

丹阳这时候眼里总闪着冷冷的光,下次学习成绩一定更好。

有人说,丹阳冷起眼睛时,很像她死去的妈。这是丹阳心里的痛,她不喜欢别人提。

妈妈和爸爸是同学,同样读很少的书,但不同的是,妈妈仿佛没有白读书。当菜农变成城市无业穷人时,妈妈带着村民开始上访。上访到第五年春天的时候,上访的队伍里只有妈妈一人在坚持。她去做一个知情人的工作,必须走过正在跑冰排的松花江,她知道很危险,还是过去了,返回时,一块冰排沉了下去,妈妈永远没回来。那时丹阳11岁。

在之后的几年里,丹阳努力地回想妈妈平时跟她说的最多的话,竟然是:你要好好读书,好好读书。想起这句话的时候,丹阳已经有了更多的理解能力,她知道读好书,自己就有智慧和能力解决一些问题。这几乎是她学习的所有动力。

就在这时,她发现穷人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秀秀,这个和她一样大的女孩子,突然穿起吊带黑纱裙子,大红色的高跟皮鞋,她纤细未发育成熟的身体和她衣饰焕发的风尘气息极不相称,但步态和表情已经完全失去了从前的样子。

秀秀美丽了,但不自然,如同秀秀家突然好起来的生活,极不自然。

邻居的眼神荡漾着艳羡的时候,丹阳彻底糊涂了。

还有更糊涂的事情。

二柱在私营企业的工作台上失去右手,律师帮他讨回18万元的赔偿,但几千块钱的律师费,二柱却坚决不给。

双喜叔以收购旧家电为生,一次交易时顺手拿了人家杭妆台上全套的首饰,为此蹲两年监狱。

这些人都怎么了?丹阳心里不住的问。难道失去土地就失去了方向?难道没有钱就没了尊严?

高中三年,丹阳的脑袋里一直有这个问题在盘旋。

有相当长的时间,她打定主意要学法律当律师,为妈妈那样的人讨回公道。可是,在填高考志愿的时候,她突然改变了主意,这个品学兼优的女孩子把所有的志愿栏,全都填上了和教育相关的大学。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丹阳很不理解,爸爸上过学,为什么不识字。”说明丹阳的爸爸平时太忙,与女儿交流太少。
B.作者将故事的背景放置在特定的地点——城郊农村,和城镇化扩张发展刚刚开始,法规和监督不健全的特定的历史时期。
C.小说安排双线结构,一条线索叙述丹阳一家的故事,一条线索介绍村主任和其他村民的发家致富的经历。
D.作者取常见的生活化的题材,在看似轻松诙谐的叙述里,以小见大,反映出深刻的社会问题,引人深思。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3.丹阳填报志愿时突然改变了主意,她为什么会这样做?结尾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外婆的世界

李娟

之前外婆大部分时候跟着我生活,有时也送到乡下由我妈照顾一段时间。

在阿勒泰时,我白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家。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大门方向张望。她一看到我,赶紧高高挥手。后来我买了一只小奶狗陪她。于是每天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一人一狗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张望。

每到周六周日,只要不加班,我就带她出去闲逛。每到那时,她都被我收拾得浑身干干净净。她一手牵着我,一手拄杖,在人群中慢吞吞地走啊走啊,四面张望。看到人行道边的花,她喜笑颜开:“长得极好!老子今天晚上要来偷……”看到有人蹲路边算命,她就用以为只有我听得到的大嗓门说:“这是骗钱的!你莫要开腔,我们悄悄眯眯在一边看他怎么骗钱……”在水族馆橱窗前,她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水族馆老板非常担心:“老奶奶,可别给我砸了。”她居然听懂了:“晓得晓得,我又不是小娃儿。”

每次逛完回到家,她都累得一屁股坐到床上,一边解外套扣子,一边嚷嚷:“累死老子了,老子二回再也不出去了。”可到了第二天,她就望着窗外蓝天幽幽道:“老子好久没出去了……”除此之外,大部分时间她总糊里糊涂的,总是不知身处何地。常常每天一起床就收拾行李,说要回家。还老是向邻居打听火车站怎么走。

但她不知道阿勒泰还没通火车。她只知道火车是唯一的希望,火车意味着最坚定的离开。在过去漫长的一生里,只有火车带她走过的路最长,去的地方最远。只有火车能令她摆脱一切困境,仿佛火车是她最后的依靠。每天她趴在阳台上目送我上班而去,回到空空的房间开始想象火车之旅,那是她生命之末的最大激情。

她总是趁我上班时,自己拖着行李悄悄跑下楼。她走丢过两次,一次被邻居送回来,还有一次我在菜市场找到她。当她看到我后,瞬间怒意勃发,似乎正是我置她于此等境地。但她却没有冲我发脾气,只是愤怒地絮絮讲述刚才的遭遇。

有一次我回家,发现门把手上拴了块破布,以为是邻居小孩子恶作剧,就解开扔了。第二天回家,发现又给系了块。后来又发现单元门上也系的有。原来,每次她偷偷出门回家,都认不出我们的单元门,不记得我家的楼层。对她来说,小区的房子统统一模一样,这个城市犹如迷宫。于是她便做上记号。这几块破布,是她为适应异乡生活所付出的最大努力。

我很恼火。我对她说:“外婆你别再乱跑了,走丢了怎么办?摔跤了怎么办?”我当着她的面,把门上的破布拆掉,没收了她的钥匙。第二天我上班时就把她反锁在家里。她开不了门,在门内绝望地号啕大哭。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介入她的世界太深。

她已经没有同路人了。她早已迷路。她在迷途中慢慢向死亡靠拢,慢慢与死亡和解。我却只知一味拉扯她,不负责地同死亡争夺她。

每天我下班回家,走上三楼,她拄着拐棍准时出现在楼梯口。那是我今生今世所能拥有最隆重的迎接。每天到那个时刻,她艰难地从她的世界中抽身而出。我便依仗她对我的爱意,抓牢她仅剩的清明,拼命摇晃她,挽留她,向她百般承诺,只要她不死,就带她回四川,坐火车回,坐汽车回,坐飞机回。想尽一切办法回。回去吃甘蔗,吃凉粉,吃一切她思念的食物,见一切她思念的旧人……但是我做不到。

我妈把外婆接走那一天,我送她们去客运站,再回到空旷安静的出租屋,看到门把手上又被系了一块破布。终于痛哭出声。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第二自然段写外婆在阳台上眼巴巴地张望的情形,表现出外婆对“我”的期盼、眷恋与依赖。
B.外婆虽然年迈,但是内心仍不平静,总是埋怨,这一点从作者带她外出时对她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中可见。
C.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我”对外婆的深深的依恋,哪怕“我”把外婆“狠心”地反锁在家里,也是出于对外婆安全的考虑。
D.作者是四川人,运用许多四川方言,这样不仅贴近生活,也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真实,跃然纸上。
2.文章画线句写“她早已迷路”,这是“一语双关”。结合上下文赏析这种写法。
3.文中画线句说“我突然意识到自己介入她的世界太深”,请结合文本探究“她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河上飘下一群羊

简默

河是黄皮肤,叫黄河。

站在岸边,黄皮肤的河照黄皮肤的我,河比我黄。

我要渡河到下游去看石林,它藏匿于一条深深峡谷中,时光之手漫不经心,甩出一记记耳光,留下一个个印记,响亮至今,惊艳至今。

河,阔面苍黄,如一匹肤色最深的黄表纸,黏稠稠的波浪堆卷。一口一口的,仿佛你我头顶上的旋儿,旋转不动了,成了河的旋儿。

来前我便被告知了,今天渡河将乘羊皮筏子。我没乘过筏子,但我见过被胶片定格在影视作品中或是风景画中的筏子——竹筏子、木筏子、橡胶筏子,唯独没有见过羊皮筏子。据说,这种出没于黄河胸膛的筏子,只会说这条河的方言,仅识得这条河的水性

羊皮筏子来了,居然,是被一条中年的肩膀扛过来的;居然,只有一面床板那么大;居然,由几排鼓胀的皮囊亲密串联而成。那些皮囊是它们留在城市的躯壳,瞧上去像一头头猪仔,怎么看都不是一只只羊。

在我童年的山坡上,青草是土地茂盛的毛发,野花是月亮遗落的露珠。一群羊离我是如此近,它们悠闲地踱着步子,埋头咀嚼着青草,像在给土地理发,用不了多久,或许就在一场雨后,毛发又参差不齐地生了出来;翠绿的汁液流淌在它们雪白的牙齿和粉红的舌尖上,一朵朵的花拧身闪过不同色彩的身影,空气中泛滥着草根的清香。它们中的一只,长着两个尖尖的角,像扎着两个朝天辫,偶尔抬起头与我对视了一眼,就这么一眼,我看见了它潮湿的眼睛里,掩饰不住的怯弱、安静与善良,它金褐色的双眼好似两枚金色小钉,将我钉在了忧伤上头。我向前一步,它退后两步,我抓住它的角,就像攥着它的命,它哞哞的大声喊救命,我头一次听见了一只羊可以像一个孩子一样拼了命地叫自己的母亲。面对比自己小不了多少的它,我心软如水,罢手了,它恢复了平静,继续埋头吃着青草,一动不动,像一块纯白的石头。

它们走下山坡,望河兴叹,命运就被篡改了。先是一柄被清水濯洗锋利的刀子,刃口向外贴着舌尖衔在齿间,一刀引出了一只血箭,接着它的命运变成了一个动词实验厂,撕、拉、剥、撵扯、挫,等等,这一连串动作只为赶在它人世的余温尚未冷却之前,剥下一具完整如初的皮囊。

对待这些皮囊,如对待一个意志坚定者,在烈日下暴晒,在火堆旁烘烤,在盐巴中腌渍。在清油里洗澡,直至透明光洁,成为一个个扶不起的口袋。它们会被人嘴对嘴地吹满气,这是一桩考验人的肺活量的活儿,吹满一只羊皮筏子所有的皮囊,至少需要七个以上汉子的肺活量,他们呼出今生的空气,它们吸入来世的气息;借一口气,还回了魂。

然后,它们会被用数根麻绳和数根木条捆绑在一个方形的木框子上,然后,它们会被赶入河中,上头载着我和我的同伴——一群曾经像它们一样四脚奔跑,后来学会两条腿直立行走的动物。它们是一群不死的灵魂,像真正的灵魂一样,没有重量,身轻如燕,没有感觉,不会喊疼,贴紧河的胸膛,注定只能顺水漂流,向下向下向下游,无法回头。但正是它们,的的确确,叫一整条河流称不出自己的重量,感到了挫骨削皮的痛

1.下列散文相关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河上飘下一群羊》语义双关,让读者产生悬念,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B.文中画横线句强调了羊皮筏子与黄河的关系,表明它是黄河特有的交通运输工具。
C.“我”童年时曾经抓住羊的角,想要伤害它。是它的呼喊声让我打消了念头。
D.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生动形像又充满韵味。
2.文章用了一整段回忆自己童年的山坡、草地与羊群,有何作用?
3.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的意蕴。
2020-11-30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

①刚下过一场雨,蒙自的老街湿漉漉的。一线阳光就在这时划过来,南湖上又是一片光鲜。如果没有穿梭往来的汽车,会让人想起多少年前的5月,同现在差不多的天气,南湖边霎时出现了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男的衣衫整洁,女的裙裾飘摇。一下子涌来这么多文化人,让人有一种震惊和欣喜,来的是西南联大的学生啊。一个享誉世界的文化讲坛也在南湖边开启。主讲者有陈寅恪,冯友兰,钱稽,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

②1938年,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南迁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由于昆明校舍不敷,边城蒙自便暂时接纳了联大的文学院、法学院。政府尽心,绅士尽力,把联大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边,让他们住进最好的房子。蒙自海关,法国领事馆、哥胪士洋行和周柏斋的“顾楼”,成了分校的教室和住地。领事馆敞亮气派,高树挺拔。哥胪士洋行是整个蒙自最豪华的西式建筑,海关大院则像一座花园。

③这样,西南联大师生的生活就与美丽的南湖融在了一起。每天,师生上下课经过南湖东堤,课余在湖边读书、唱歌、诵诗,在湖里畅游,在亭上探讨,青春的气息弥漫水中。鱼翔浅底,鸟儿扑飞,田田莲叶拨弄着微风。南湖,一时成了联大师生感情的依托,诗情的沃土。想起诗人周定一的《南湖短歌》,这首诗感情淋漓,淋漓得让人泪涌: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园花。你问我的家吗?我的家在辽远的蓝天下。

我远来是为的这一湖水。我走得有点累,让我枕着潮水睡一睡。

让湖风吹散我一团梦,让落花堆满我的胸,让梦里听一声故国的钟。

……

④蒙自武庙街的顾楼,是十分有特色的民居,作了联大女生的宿舍。楼高势险,古榕成荫,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入夜,山风刮来,呜呜嘘嘘,如怨如诉,女生们总是长久不能成眠。家乡、亲人、故都,无不随风而来,于是,她们将顾楼叫成了听风楼。听风楼,听的是“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吗?听的是“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吗?

⑤虽然美丽的南湖给了师生们暂时的宁静,但是在那个烽火连三月的年代,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开学第一天,分校师生即在南湖北岸的省立蒙自中学礼堂集会。会上,北京大学同学会发出《告全国同胞书》,呼吁唤醒国人,担负起应尽的责任,争取国家民族之生存。他们还走上街头,以各种形式宣传抗战。有的同学竟参加了飞虎队,奔向抗日的战场。

⑧现在,我正在一面弧形的标识墙前驻足,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大的校训“刚毅坚卓”。我不由想起朱自清先生1938年8月在蒙自为清华第十级毕业生题词中的话:“诸君又走了这么多的路,更多地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冯友兰先生在题词中也说:“第十级诸同学由北平而长沙衡山,由长沙衡山而昆明蒙自,屡经艰苦,其所不能,增益盖已多矣。”

⑦我慢慢进到楼内,走上楼梯,轻轻推开一扇门,竟然是闻一多先生的宿舍。先生把蒙自比作了“世外桃源”,他在这里能够静心读书,以至于除吃饭、上课外,长时间不下楼活动。历史教授郑天挺见他如此“怒读救国”,恐对身体不好,就劝他说:“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楼呢?”于是闻先生便得了“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现在这个楼门上方,就挂着“一下楼”的牌匾。走进不大的卧室,一股书香仿佛立时灌了满怀。先生,久仰了!屋内摆设依旧,只是先生擎着他的《红烛》下楼远去了。

⑧漫步湖边,前面走着的是陈寅恪教授吗?他边走边感慨;“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醒……”钱穆教授则每天都会来湖上的茶亭中,伴着一壶茶,沉思久坐。朱自清教授在这里同样看到了荷塘月色,为此他又有了散文新作,新作里说:“一站到堤上就禁不住想到北平的什刹海。”蒙自是哈尼族、彝族聚居区,火把节期间,人们在家门口燃起一堆堆火载歌载舞,朱自清也融入这热烈之中:“这火是光,是热,是力量,是青年……它的意义更是深厚。”

⑨不少教授是带着家眷来的,冯友兰的女儿宗璞后来回忆说:“南湖的水颇丰满,柳岸河堤,可以一观;有时父母携我们到湖边散步。那时父亲是四十三岁,半部黑翼,一袭长衫,飘然而行。……艰苦的日子里,蒙自数月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想起来,总觉得这小城亲切又充满诗意。”

⑩蒙自分校,虽然只存在了短短几个月,却是西南联大这支现代乐曲中一段优雅的乐章,南湖的音符在其间跳荡。“当小火车缓慢地从蒙自站驶出时,我们对于这所谓‘边陲小邑’大有依依不舍的情绪。”这是陈岱孙先生的心声,也代表了蒙自分校师生的心情。他们坐着窄窄的小火车来,又乘着窄窄的小火车走了,留下长长的铁轨,长长的思念。多少年后,有人毕业直接回来这里工作,有人情意绵绵故地重游。又多少年后,北大、清华、南开的后生们循着先贤的脚步来,来看这一湖波光激池的水。

我仍然沿着湖走,湖边生长着一些茂盛的合欢树,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藤蔓,婆婆娑娑延续了不知多少岁月。

(取材于王剑冰同名散文)

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作者借追怀全民族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在蒙自南溯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生活,展现了他们“刚毅坚卓”的精神风貌。
B.“听风楼”的“听风”二字寓意丰富,既指倾听自然山风,也指风声唤起了家国之思,激发了抵御外侮的豪情。
C.第⑦段结尾处,以虚拟之笔描写闻一多先生手擎《红烛》远去的情形,饱含作者对闻先生的崇敬与追思。
D.后生学子循着先贤的足迹造访南湖,以欣赏湖光山色,感受蒙自的风土人情,寻找亲切而充满诗意的生活。
2.蒙自南湖,见证了西南联大一段特殊的岁月,它“如激流中一段平静温柔的流水”,在“宁静中又奔涌着激情”。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
3.文中闻一多先生“怒读救国”,获得“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体现了哪些精神?结合闻一多先生的人生经历谈谈你的感悟,不少于50字。
2020-11-18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阳安中学高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试题语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