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1 道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维有他的辋川山庄,苏东坡有他的(     ),朱自清有他的(     ),夏丏尊有他的白马湖。这一处处山水美景,都是文人们灵魂得以安放的绝佳之境。今天我也找到了自己的武夷山水。如果一处山水能以自己的神韵净化人的灵魂,安定人的心绪,启示人生的哲理,使人升华,教人回归,能纯得使人涌起宗教式的向往,又美得叫人产生热恋似的追求,这山就有足够的魅力了,就是人间的天国仙境。我登泰山时,曾感到山水给人的激励;登峨嵋时,曾感到山水给人的欢娱;而今我在武夷的怀抱里,立即感到山水给人的宁静。这感觉如桑拿浴后的轻松,如静坐功后的空灵。这感觉怕只有印度教徒在恒河里洗澡,佛教徒在五台山朝拜时才会有的。我没有宗教的体验,但是感觉自己真正接受了一次自然对人的洗礼。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段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2.请在文中括号里写出恰当的内容,并在横线处写出一句结构相似的句子。
苏东坡有他的(     ),
朱自清有他的(     ),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夸父之死

马晓红

夸父,生于远古洪荒之时,卒于公元2216年。

夸父的父亲叫“信”,幽冥之神“后土”的后代,是部落首领。

他们的部落生活在北方荒野,那里高山巍峨,山林深幽,鸟兽众多。

他们的族人身如高山,天生神力,猎兽采浆,勤劳勇毅,逍遥自在。

儿时,父亲教夸父打猎。当石簇刺入野兽的身体,他的心就一阵痉挛;当石斧敲击动物的头骨,他的脑袋就一阵晕眩;当鸟儿被折断翅膀,他的双腿就一阵颤抖。

后来,父亲教夸父杀人。连年干旱,草木焦灼,河流枯涸,鸟兽远走。部落之间争抢

土地,掠夺水源,杀戮不断。饿极之时,甚至啖吃人肉。

一次残酷的战斗胜利后,夸父跪倒在血泊之中。父亲大怒:“你是幽冥之神的后裔,是部落未来的首领,怎可如此懦弱?”

夸父伏地痛哭,如鸟兽死前悲鸣。父亲长矛顿地:“天地有道,道生万物。弱肉强食,如日出日落,乃世间大道!”说罢长叹而去,染血的长矛在风中颤动。

弱肉强食,如日出日落?夸父蜷缩一下,一夜无眠。

第二天,日出东方,清风拂面。夸父幡然而醒,舒展筋骨,取矛而去。

夸父决定西去,去太阳落下的地方——禺谷。听说那里有浩荡大泽,草木丰茂。有水,就有食物,部落就会和平相处。

太阳在天上飞速转动,夸父在地上紧追不舍。穿过一座座光秃秃的大山,跨过一条条干涸的河流,越过一片片焦黑的平原。

追到正午,夸父累了。长矛拄地,稍作休息。拔草根,摘树叶,聊以解渴。

“一定能追到太阳,一定能找到大泽的!”夸父大吼一声,震起百里黄土,遮天蔽日。

到了!远处青山高耸,是禺谷吧!穿过峡谷,豁然开朗,碧波万里,那是传说中的大泽吧!

夸父仰天大笑,大地“隆隆”作响:“天啊!地啊!幽冥之神啊!这是我们新的家园!”

笑声未停,风云突变,湖中翻起万丈狂澜,一个龙头人身的巨灵神排浪而出:“我乃黄帝部落大将应龙,知你前来盗取水源,早已等候多时!”

夸父屈膝哀求:“此处山多湖广,可容数十部落,何必生死相争!”

应龙挥舞长戟:“废话少说,快回吧!否则取你性命!我手中长戟,曾在冀州斩杀蚩尤!”

夸父凛然而立:“我是幽冥之神的后代,信的儿子……”

话音未落,长戟迎面刺来,夸父侧身避过。戟随风转,拦腰横扫。夸父勃然大怒,长矛急出。

这一战,从湖东打到湖西,从谷底打到山顶,直打得飞沙走石,惊涛拍岸,天地变色,日月无辉。

忽然长戟迎头劈来,夸父横矛一挡。矛戟相交,声彻九霄。两样兵器脱手而飞,沉入湖底。应龙抓起千斤巨石,当胸砸来。夸父拔起百丈樟木,横在胸前。

这时,枝叶间钻出一只松鼠,两只小眼看着夸父,眼里满是恐惧。夸父心头一阵痉挛,四肢颤抖不止,只觉巨石击头,两眼一黑,扑然倒地。

夸父死了。倒在太阳落山的地方,沉入大泽湖底。

不知过了几百年,夸父慢慢恢复了知觉。

重重黑暗之中,一点幽光悬在天际。幽冥之神巍然而立,不怒自威。

夸父挣扎着爬起来,五体投地,伏身而拜。

“夸父啊,你与应龙一场大战,没丢我的颜面。你虽死,却为部落争得一片丰饶的家园。现在,你的父亲老了,周围部落虎视眈眈。你回去吧!”

“我没死?我还能回去?我不想回去!”夸父忘不了那只小松鼠的眼睛。

幽实之神勃然大怒,拂袖离去。

夸父游离在黑暗中,不知过了几千年。

突然有一天,苍穹之顶一丝亮光垂下。夸父疾步向前,不料脚下一空,极速下坠。

眼前骤然一亮,夸父张目四顾。只见大地黑沙焦灼,空中黄烟弥漫,四周大厦坍塌,耳中一片死寂。

忽闻废墟之中有窸窣嬉笑之声,夸父循声而至。只见洞窟内狼藉不堪,一位妇人身穿病服,虚弱地躺在地上。五六个衣衫褴褛的男女,手持刀叉,满脸欣喜,似乎正要割肉而食。

夸父急了,哇哇大叫,夺过刀叉,飞射而出。

正当此时,远处轰然一声,惊天动地,一朵蘑菇云腾空而起,瞬间天崩地裂,宇宙重归混沌。

夸父真的死了!死于公元2216年。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10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按时间先后顺序,叙写了夸父为理想而斗争直至死亡的悲剧,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B.小说先后两次写到小松鼠的眼睛,这象征着夸父不忘怜悯生命、珍爱和平的初心,含意深刻。
C.小说中夸父因为环境恶劣无法生存而去寻找禺谷,凸显了人类为生存作战的主题,格局宏大。
D.小说中“一丝亮光”和“蘑菇云”是引发宇宙重归混沌的战争场景的形象化表达,充满喑示。
2.小说中的“信”对塑造“夸父”这一形象有何作用?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夸父真的死了!死于公元2216年”有什么深意?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工刘建华

王安忆

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地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黄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黄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黄一挥手:不可能!杀下去一半。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黄也跟着坚持半价。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这样一来,等于是老黄向他让了一步。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接下来,老黄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底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黄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黄的领导之下。这使他一直愤愤然,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老黄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得,你又被他感染了。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他们能做也能吃。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

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临到小年夜,他才通告我们他要回家。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他便微笑着反诘: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

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长条地板解开包装,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撂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是与刘建华这样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可是,现在,我们不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

元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打开门,看见摊开着的白木长条地板上,搁着刘建华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以后的几天里,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淮剧唱腔,以及他们兴高采烈的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

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对我们的教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建华初来乍到,就与监工老黄互不相让,在此后工作中,也与老黄时有冲突,但“我”没辞退他,因为他重视质量,要用最好的材料。
B.刘建华说过了年初十就回来,初十那天他果然回来了,最后也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体现了作者对其言而有信的充分肯定。
C.小说从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出发,通篇由“我”来说,娓娓讲述生活中的人事细节,既刻画了真切的生活画面,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D.小说语言平实自然,表现力强,如对刘建华烧鱼的场面描写,描摹的情境生动形象,如在眼前,体现了作家极强的写作能力。
2.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很有特色,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刘建华这一人物形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炭河(节选)

河雾慢慢散去,几只大鸟在河面缭绕,一会儿腾起,一会儿又从水面掠过,那该是灰鹤吧。不远处,几只鸟呆头呆脑地站在河边,歪着长脖子,像睡着了一样,忽然又把头伸进河水,闪电一样快,然后,伸长了脖子,把什么东西吞下去。河沿子人把这种鸟叫老等。老等是个阴谋家,潜伏在水边,站在一个地方不动,有时候一站就是一上午,哪怕泥淤了腿,也纹丝不动,等河里有鱼游过,伸长脖子,把尖尖的喙像飞标一样,投进水里,鱼就被插上来。臭蛋师傅讲过,老等也叫老颧,学名鹳雀,课本里就有一篇《登鹳雀楼》的课文。铁锁想着鹳雀就笑了。他想,爹、妈还有自个儿,可不就是鹳雀,河里的炭就是鱼。鹳雀是天天等,爹是等了两年才等到一次炭河。

师傅心急火燎跑过来。朝爹喊:这个财旺,敢叫娃站到水里。

爹说:臭蛋,你到底是来捞炭,还是当娃娃头?

师傅浑身是泥,连脸上也是,被太阳晒干了,一说话脸上的泥皮就往下掉。铁锁从没有见过师傅这种滑稽样子。师傅却很郑重,对爹说:你也不能让铁锁再下河。

爹说:这黄河野滩,天王老子都不管,你倒家家都管,我说你就别操这心了,谁不心疼自家娃。

妈说:臭蛋,别跑了,先吃油厚旋,还热着呢。

师傅一乐,嘿嘿笑,说:有油厚旋吃啊,我去找几颗野蒜。说话间就钻进芦苇丛。一会儿出来,手里就有了一把绿生生的野蒜苗。

爹大笑,说:到底是当师傅的,吃得讲究。

师傅说:我是沾八爷的便宜。

爹说:看你说的,咱都是沾河的便宜哩,不捞炭,谁舍得吃油厚旋。

太阳挂在头顶,铁锁朝天上望去,白花花的晃眼。河水涌动,也白花花晃眼。怎么就没有一点风,湿热湿热,太阳晒得人都要蜕层皮。滩上的炭已有一大堆,铁锁想,就是和师傅两家,恐怕三年都烧不完。

爹从水里上来,放下铁筛,说:不捞了,不捞了。

铁锁说:怎么不捞了,水里不是还有吗?

爹说:你当捞炭就光是个捞,还要往回拉,拉不到家里,这炭早晚还是河里的。

才一小会儿,车辙就浸出了水。爹说:不敢多歇,再歇车脚子就陷进去了,走,使劲。走到岔河时,铁锁看见师傅的平车架子还放在滩上,孤零零的,怎么看都不像平车了,那师傅呢,还在水边来回跑吗?

终于把一车炭送到河边崖下,爹累得都快喘不过气来了。才一趟,铁锁就觉得在河滩上拉炭比捞炭累多了,浑身都快散了。又拉一趟,妈说:娃骨头嫩,就让他在崖边歇着。

爹说:锁,知道捞炭是怎么回事了吧。

爹和妈又下了滩。六一爹妈也开始把炭往上转,却不见六一。铁锁问六一呢?六一妈说:在芦苇里捉蚂蚱找鸟窝呢。六一爹说:就你惯着娃,看人家铁锁,多懂事。铁锁被人一夸,反倒觉得不好意思了,就不想再坐在崖根让人看见。

河滩上,几个拉着平车的人过了岔河,不等车停稳,爹就喊起来:你看,大水要下来啦!

铁锁朝沟槽里望去,一股水在悄悄流,水头泛起白沫,像无数条狂奔的蛇,摇头晃脑,迅疾恣意。爹忽然受了惊一样,朝后面喊:大水来了,快上岸啊!后面的人也跟着喊:大水来了,上岸啊!一声接一声,喊声就传到了夹滩上,也被河风吹落到水面上。那边捞炭的人撒脚往回跑,一个个惊得屁滚尿流。

铁锁觉得一股凉气逼来,笼罩了全身,爹当过十几年艄公,也沉不住气了,手忙脚乱。总算上岸了。爹又下到滩里,帮六一爹,六一爹又回过头帮东生,都上岸了。所有的人都瘫坐在地上,朝河里望,转眼间,本来空旷的河滩一片汪洋,河水像疯了,涌动着狂躁的浪。

妈说:可惜还有那么多炭没拉上来。

爹说:没拉上来的就不是咱的。

六一妈忽然瘫倒在地,大哭:六一,六一还在夹滩!

六一爹急了,一下子扑到河里。

爹大喊:七叔,你不会水,去找死啊。

马上也跟着下到水里,将六一爹死死抱住,喊:这阵势,就是会水的也不敢去。

六一爹坐在水里,哇哇哭。

河水更大了,那面的夹滩在一点点缩小,被雾霭笼罩,一片苍茫。一群水鸟围着夹滩盘旋,突然又腾向高空。一高一矮两个人从芦苇丛中钻出来,站在白白亮亮的水边,呆头呆脑地朝四面望,好像还不知道涨大水了,夹滩眼看就要被淹没。

爹说:这下好了,六一有救了。

妈说:臭蛋也不会水。

爹说:不要紧,臭蛋有办法。

铁锁攀上了崖,站在柿树下,朝河里喊:师傅!

师傅拉着六一朝这边跑,很快就被岔河挡住,岔河水也涨了,奇怪,师傅好像并不慌,一手拉着六一,站在水边呆呆地看。

水越来越大,连夹滩也全被淹没了,芦苇、蒲草、蒲柳都倾斜了身子,就要匍匐到水里去。铁锁顿时明白,师傅是拉着六一坐上了搁在夹滩上的平车架子往下漂。那平车架子就是一条小船,正好能坐两个人。铁锁看清了,师傅拿在手里划水的竟是自家那柄铁锨。两个人没有半点惊慌,六一还嘻嘻笑着,朝岸上的人招手呢。快到夹马口,都漂下去有七八里了,河面渐渐变宽,岸边水流变缓,爹跳下水,黑狗也跳下水,两人一个扯,一个推,平车架子就靠上岸了。

六一还在嘻嘻笑,像在河里旅游了一趟,很享受的样子。师傅的脸更黑了,上了岸,将铁锨扔到一边,突然一拳把爹打翻在地。爹喊:臭蛋,你疯了,为什么打我?

师傅喊:叫你让铁锁请假,叫你捞炭。

爹爬起来,哈哈笑,说打得好,该打该打。

铁锁不明白,请假是师傅同意了的,这会儿为什么打爹。河水更大了。浪涛连天,雾气弥漫,连西面的崖也看不见了。

(《山东文学》2012年第10期)


【注】①臭蛋即师傅,本叫刘满强,老高中生,村里的新老师调走后,没人来村里教书,他就被支书安排教课。②铁锁爹是个艄公,到河里跑船经常一月半月不回家。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点面结合,既将镜头对准个体人物进行细致描摹,又照顾到群体渲染,富有生动的现场感。
B.小说多次写师傅反对铁锁来捞炭以及救六一的情节,表现了师傅对学生的关心,展现了乡村教师的朴实和崇高。
C.小说在情节推进过程中采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意蕴丰富,感染力极强,使小说更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D.捞炭、拉炭是本小说的主线,节选部分围绕着如何把炭拉上岸展开,情节越紧凑,越显示出生活的不易和人情的质朴。
2.小说第一段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3.这篇小说擅长以清新质朴的语言,讴歌其自然美与人性美,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淳朴、大美的人情世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05-08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十次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智县委

贾大山

他姓智,那时人们不叫他智书记,而是叫他智县委。

夜晚,我和我的伙伴们打戏院门口的电灯泡玩儿,看谁能打中。我正瞄准,忽然有人揪住我脑后的小辫子,伙伴们立即就跑散了。扭头一看,揪我小辫儿的是个生人,中等个儿,白净脸儿,穿一身灰军装,戴一副眼镜,我挣脱他的手,撒腿就跑,他一把又揪住我的小辫儿,揪得好疼。我骂他的娘,他也不理睬,终于把我揪到父亲面前去了。

“这是你的小孩?”生硬的外地口音。

“噢,是我的孩子。”父亲是个买卖人,开着一个杂货铺,一向胆小怕事。一见那人,赶忙捻亮罩子灯,显得很惊慌:

“智县委,请坐……”

我也一惊,他就是智县委

智县委没有坐,眼睛忽然盯住桌上的一片字纸。那是我写的一篇大楷: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哪个写的?”他问。

“他写的。”父亲指指我说,“瞎画。”

他立刻瞅定我,脸上竟然有了喜色,眼镜也显得明亮了。

“几岁了?”

“十岁了。”

“十岁了还留小辫儿?”

父亲赶忙解释:“当地的风俗孩子们留小辫儿,要留到十二岁,成人。”

智县委听了哈哈大笑,说:“好哇,那就留着吧!”

智县委夸了一番我的毛笔字,就和父亲说起话来。他问父亲的年龄、籍贯,又问这个小铺值多大资本,生意如何,拿多少税。我站在他的背后,并不注意他们的谈话,眼睛一直注视看他的衣襟下面露出的那块红布——那是一把盒子,真家伙!

他和父亲谈着话,忽然仰着头,望着货架子说:“怎么,连个字号也没有?”

“没有。”父亲笑着说,“小本买卖,还值得立字号?”

“怎么不值得?”智县委好像生气了,脸色红红的,说,“城里买卖家,哪个没字号?‘亨茂号’‘文兴成’‘荣泰昌’‘广顺正’,都有字号嘛!你也赶快立个字号!”

父亲想了一下,说:“叫‘贾家小铺’?”

“不好,小气!”

“叫‘万宝店’?”

“也不好,俗气!”

父亲就笑了:“智县委赏个名儿吧!”

“‘复兴成’,怎么样?共产党保护民族工商业,一切都要复兴的,你也要复兴嘛!”

父亲说:“好,行,不错。”

后来我才知道,智县委对买卖家的要求是很严格的,脾气也很暴躁。

他不但要求买卖人做到“秤平斗满,童叟无欺”,而且还有许多不成文的规定:夏天不搭凉棚不行,门口不设“太平水缸”不行,没有字号也不行……谁家不按他的要求去做,就把掌柜的叫到街上,当众批评一通。买卖人都很怕他,暗地里叫他“智大炮”。

买卖人怕他,心里又很敬重他。有一天,我看见一个胖胖的、歪戴着帽子的醉人,从周家烟摊上拿了一盒“大婴孩”香烟,说是“赊账”。周掌柜不认识他,刚刚说了一声“不赊账”,醉人口里便冒出一句惊人的话:“老子打过游击!”

话音刚落,智县委刚好走到这里,啪啪就是两个耳光!醉人急了,拍着胸脯大叫:“好哇,你敢打……”

认清是智县委,放下香烟,赶紧走了。买卖人哈哈笑着,故意说:“智县委,你们八路军,可是不兴打人呀!”

“这种东西不是人!”

“他喝醉了……”

“我也喝醉了!”他说。

寒假里,刚刚下了一场雪,街上冷清清的,没有人买东西。我正趴在柜台上写大楷,一个青年来买松花,买二十个。父亲看看玻璃缸里,只有十来个松花了,便说:“买那么多?”“有多少要多少吧!”青年笑着说,“前天晚上,智县委来买松花,没有敲开你家的门。今天我想多买几个,给他预备着。”

“你是……”

“我是他的通信员,叫小马。”小马说,“智县委睡觉前爱喝两口酒,最喜欢吃松花。”

我想起来了,正是下雪的那天晚上,父亲正在灯下“碰账”,外面有人啪啪地敲门,父亲没有理睬。又敲,父亲便一口吹灭了灯……“那是智县委?”父亲吃惊地望着小马。

小马笑着点点头。

“我不信。”父亲摇摇头,也笑了,“半夜里,那么大雪,他来买松花,你干什么?”

小马说:“黑夜里买东西,他总是自己去,从不使唤我们,买到就买,买不到就回去。他怕我们狐假虎威,打扰睡下了的买卖人。”

从那以后,不管天多晚了,只要听到敲门的声音,父亲就赶紧起来去开,但是哪一次也不是智县委——智县委调走了。

他走了,好像是在一个春天,满街古槐吐新芽儿的时候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从“我”因为淘气被拉到父亲面前教训开始,因为“我”在智县委眼中还是个小孩子,所以“我骂他的娘,他也不理睬”。
B.在智县委与“我”父亲谈话的过程中,“我”的眼睛一直注视着智县委衣襟下的盒子枪,是小孩子好奇的正常表现。
C.智县委睡前爱喝两口酒,他趁着酒劲掌掴不守军纪、欺诈百姓的醉汉,语言、动作描写精彩传神,读来大快人心。
D.文中多次写到父亲的“笑”,面对智县委和小马,他脸上大多数时候是虚假的赔笑,符合父亲胆小怕事的小生意人形象。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革命年代一位八路军地方干部的故事,智县委这一陌生化的称谓,能引起读者的注意。
B.语言描写“他就是智县委”使情节陡然紧张,在“我”会吃苦头的预设下,智县委的“哈哈大笑”又使情节舒缓下来。
C.小说运用了外貌、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手法来刻画智县委这一人物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能增强故事的感染力。
D.小说结尾写智县委悄悄调走,营造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意境,表达了“我”对智县委的尊敬、思念和深情祝福。
3.智县委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加以简析。
4.文中写到父亲与小马的对话,有哪些作用?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秋天的梨花

赵淑萍

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

那一年,一个秋日的黄昏,难得度假的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突然,母亲看到梨树上,有几朵梨花开着,洁白无瑕的小花,在绿叶间,如此清新,如此明媚。怎么秋天也会有梨花开呢?打小在城里长大的母亲觉得很新奇。父亲说,十月小阳春,天气和暖,所以,有梨花开。就是那个假期后,母亲粘酸嗜醋,怀上了她。此时母亲已年近五十,亲友们都建议她不要这个孩子了。

可是,母亲想起了三十年前的春天。那时,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去了。父亲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母亲则腆着个大肚子,在父亲的老家,一个小山村待产。母亲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孩。可是,孩子出生不久就身体泛紫,嘴唇发乌,面色苍白。母亲首次生产,毫无经验。旁边人也不懂,不知道这是新生儿窒息,应该采取急救措施,还在一旁摇晃、安抚,就这样,孩子天亡了。当时,母亲记得,春天,下了一场雨,屋外的梨花,一朵朵都含着泪。母亲的泪,也像雨一样,不住地流。

后来,战争结束了,父亲和母亲团聚了。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父亲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创建了市中医院。在她之前,父母已有了五个孩子。想起盛开在秋日黄昏的梨花和那个多难的春天,母亲有种预感,是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孩子又回来了。于是,不顾劝阻,母亲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也许是出于对第一个孩子的负疚,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接生,他亲自把这个小女儿迎接到了这个世界上。

她来到这世上,受尽了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宠爱。哥哥姐姐们个个都跟着父亲学医,很小的时候就背《汤头歌》,抄方子,而她不喜欢,她喜欢背唐诗宋词。破天荒的,父亲允许这个最小的女儿不学医,由着她的兴趣。最后,她成了一名出色的图书编辑。这样也好,我们负责给患者诊治,你就负责给一本本书把脉。父亲说。

三十多岁时,她一次外出采风回来,突发恶性疟疾,剧烈头痛、呕吐,有性命之虞。平时对她视若珍宝的父亲,这次狠心开了足够剂量的砒霜。这砒霜的量,令从医的哥哥姐姐们都咋舌。结果,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让父亲在中医界的声誉达到了顶峰。毒药猛剂善起沉疴,虫类搜剔能疗痼疾。父亲的用方让同行叹服。

退休后,父亲仍然被聘为中医院的顾问,每星期还去坐堂。为了中医院迁址重建,父亲多方呼吁,四处奔走。而新的中医院大楼落成的那天,父亲病倒了。

连日来,他高热不退,嘴里又说着黄芪”“白术”“当归等。每次,父亲发高热,不说胡话,只喊药名。他们多希望,95岁的父亲,能够再次扛过去。可是,这次,却扛不过去了。

那天,父亲清醒后,把他们都叫到床前,吩咐后事。最后,把她单独留下。

孩子你知道吗?爸爸一生行医,救活无数人,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还记得那次我给你看病吗?在你之前,也有一个姑娘,我太谨慎,用的砒霜剂量不够,最后,没能挽回她的生命。到了你这里,我纠正了,所以,把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爸爸这些年,把自己误诊的病例都写下来,结集成册,希望你给我编辑出版。父亲让母亲从抽屉里捧出一沓稿纸。

她沉默了,她明白,以父亲的声望和地位,出版这本书,会给他带来什么。但是,出版这本书,对中医界来说,却是一种福泽。父亲看着她,父亲的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容不得她犹豫,她点点头。

《误诊记》出版了。她和哥哥姐姐们校了又校。封面上,夕阳中一枝梨花,洁白无瑕。

文本二:

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在路上走,那就是散文。如果摔了一跤掉到河里去了,那就是小说。那么我想,你摔了一跤掉到水里面去,你怎样摔跤的呢?你掉到水里面去,你这个反应如何呢?别人又对你做了些什么呢?然后这个故事就可以展开,你如果把这些写得细致传神,那你就成功啦。

接下去我要讲一讲人物。小说就是要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觉得小说还有一点就是它偏爱小人物和边缘人物。还有一点呢,我要说这个文学当中的人物,你一定要把他刻画得非常生动。至于他到底是好人坏人,你不要去纠结这个。我觉得作家的使命就在于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极鲜活,这就可以了。至于读者怎么去看,是读者的事情。作家给读者留下的空间越大,说明他的小说越是成功。如果说他写的这个人,符合以上特点并且能够引发一场争议的话,说明他这个小说人物塑造是最到位的。

(摘编自新浪网《赵淑萍老师谈小小说的创作》)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几次写到了“梨花”,并赋予了它特殊的含义,渲染了氛围,契合有关人物心境,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性。
B.母亲执意生下小女儿,是出于她对三十年前那个春天里夭亡孩子的追忆与负疚,这段补叙也丰富了小说内容。
C.父亲形象感人至深:日寇入侵,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救死扶伤;建国后,他和同仁一起建立中医院,鞠躬尽瘁。
D.小说将平常人、生活事当作描述的主体,从看似不经意之处,挖掘着寻常之中蕴含的价值,探求着人生真谛。
2.“父亲”临终前,向小女儿提到了“一个姑娘”被他误诊而“没能挽回她的生命”的事情。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文本二的第一段,强调了小说创作中的情节曲折和细节生动的重要性。请结合文本一作简要分析。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人与海(节选)

海明威

他想:现在一切都过去了。不过,也许它们还要向我扑来吧。可是,在黑夜里,没有一件武器,一个人怎么去对付它们呢?

他现在身体又痛又发僵,他的伤口和身上一切用力过度的部分都由于夜里的寒冷而痛得厉害。他想:我希望我不必再去跟它们斗啦。我多么希望我不必再跟它们斗啦。我多么希望我不必跟它们斗呀。

可是到了半夜的时候,他又跟它们斗起来,这一回他知道斗也不会赢了。它们是成群结队来的,他只看到它们的鳍在水里划出的纹路,看到它们扑到死鱼身上去时所放出的磷光。他用棍棒朝它们的头上打去,听到上下颚裂开和它们钻到船下面去咬鱼时把船晃动的声音。凡是他能够感觉到的,听见的,他就不顾一切地用棍棒劈去。他觉得有什么东西抓住了他的那根棍,随着棍就丢掉了。

他把舵从舵上曳掉,用它去打,去砍,两只手抱住它,一次又一次地劈下去,但是它们已经窜到船头跟前去咬那条死鱼,一忽儿一个接着一个地扑上来的时候,它们把水面下发亮的鱼肉一块一块地撕去了。

最后,一条鲨鱼朝死鱼的头上扑来,他知道一切都完了。于是他用舵把对准鲨鱼的头打去,鲨鱼的两颚正卡在又粗又重的死鱼头上,不能把它咬碎。他又迎面劈去,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到舵把折断的声音,再用那裂开了的桨把往鲨鱼身上戳去。他觉得桨把已经戳进去,他知道把子很尖,因此他再把它往里面戳。鲨鱼放开鱼头就翻滚着沉下去。那是来到的一大群里最后的一条鲨鱼。它们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吃了。

老头儿现在简直喘不过气来,同时他觉得嘴里有一股奇怪的味道。这种味道带铜味,又甜。他担心了一会儿。不过那种味道并不多。

他往海里啐了一口唾沫,说:“吃吧,星鲨。做你们的梦去,梦见你们弄死了一个人吧。”

他知道他终于给打败了,而且一点补救的办法也没有,于是他走回船艄,发现舵把的断成有缺口的一头还可以安在舵的榫头上,让他凑合着掌舵。他又把麻袋围在肩膀上,然后按照原来的路线把船驶回去。现在他在轻松地驶着船了,他的脑子里不再去想什么,也没有感觉到什么。什么事都已过去,现在只要把船尽可能好好地、灵巧地开往他自己的港口去。夜里,鲨鱼又来咬死鱼的残骸,象一个人从饭桌子上捡面包屑似的。老头儿睬也不睬它们,除了掌舵,什么事几都不睬。他只注意到他的船走得多么轻快,多么顺当,没有其重无比的东西在旁边拖累它了。

船还是好好的,他想。完完整整,没有半点儿损伤,只除了那个舵把。那是容易配上的。

他感觉到他已经驶进海流里面,看得出海滨居住区的灯光。他知道他现在走到什么地方,到家不算一回事儿。

风总算是我们的朋友,他想。然后他又加上一句:不过也只是有时候。还有大海,那儿有我们的朋友,也有我们的敌人。床呢,他又想。床是我的朋友。正是床啊,他想床真要变成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一旦给打败,事情也就容易办了,他想。我决不知道原来有这么容易。可是,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他又想。

“什么也不是,”他提嗓子说。“是我走得太远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部小说告诉人们:命运常常捉弄人,老人千辛万苦钓到的大鱼,最终被鲨鱼吃掉,厄运是不可抵挡和战胜的。
B.老人是一个刚硬、坚强、不屈服的汉子,老人与鲨鱼的殊死搏斗,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
C.“吃吧,星鲨。做你们的梦去,梦见你们弄死了一个人吧。”桑地亚哥的语言反映了他坚定自信、战斗到底的决心。
D.意蕴深刻的象征是海明威创作的一大特点。大海象征变幻无常的生活:马林鱼象征着人生的理想;鲨鱼象征着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
2.文中描写老头与鲨鱼搏斗时,产生了“这一回他知道斗也不会赢了”,“他知道一切都完了”等心理描写,这些描写是否削弱了老人的硬汉形象?
3.老人精疲力竭时自问“是什么把你打败的呢”,接着他说“什么也不是。是我走得太远啦”,请说说这句话蕴含怎样深刻的哲理?
2021-04-14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文德民族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四世同堂》节选

老舍

祁老人听李四爷说叫不开钱家的门,很不放心。他知道钱家有许多书。他打发瑞宣去警告钱先生,可是瑞全自告奋勇地去了。

已是掌灯的时候,瑞全在影壁前停了一会儿,才到一号去叫门。他轻轻地叩了两下门环,又低声假嗽一两下,里面才低声地问了声:“谁呀?”他听出来,那是钱伯伯的声音。

“我,瑞全!”他把嘴放在门缝上回答。

里面很轻很快地开了门。

“钱伯伯!咱们的书大概得烧!今天白巡长嘱咐李四爷告诉咱们!”

“进去说,老三!“钱先生一边关门,一边说。

“老三进来!”钱先生在屋中叫。瑞全进去,还没坐下,老者就问:“怎样?得烧书?”

瑞全的眼向屋中扫视了一圈。“这些线装书大概可以不遭劫了吧?日本人恨咱们的读书人,更恨读新书的人;旧书或者还不至于惹祸!”

“呕!”钱默吟的眼闭了那么一下。“可是咱们的士兵有许多是不识字的,也用大刀砍日本人的头!对不对?”瑞全笑了一下。“侵略者要是肯承认别人也是人,也有人性,会发火,他就无法侵略了!日本人始终认为咱们都是狗,踢着打着都不哼一声的狗!”

“那是个最大的错误!”钱先生的胖短手伸了一下,请客人坐下。他自己也坐下。“我是向来不问国家大事的人,因为我不愿谈我所不深懂的事。可是,有人来亡我的国,我就不能忍受!我可以任着本国的人去发号施令。而不能看着别国的人来作我的管理人!”他的声音还像平日那么低。可是不像平日那么温柔。愣了一会儿,他把声音放得更低了些,说:“你知道吗,我的老二今天回来啦!”

“二哥在哪儿呢?我看看他!”

“又走啦!又走啦!”钱先生的语声里似乎含着点什么秘密。

“他说什么来着?”

“他?”钱默吟把声音放得极低,几乎像对瑞全耳语呢。“他来跟我告别!”

“他上哪儿?”

“不上哪儿!他说。他不再回来了!教我在将来报户口的时候,不要写上他;他不算我家的人了!”钱先生的语声虽低,而眼中发着点平日所没有的光;这点光里含着急切,兴奋,还有点骄傲。

“他要干什么去呢?”

老先生低声地笑了一阵。“我的老二就是个不爱线装书,也不爱洋装书的人。可是他就不服日本人!你明白了吧?”瑞全点了点头。“二哥要跟他们干?可是,这不便声张吧?”“怎么不便声张呢?”钱先生的声音忽然提高,像发了怒似的。

院中,钱太太咳嗽了两声。

“没事!我和祁家的老三说闲话儿呢!”钱先生向窗外说。而后,把声音又放低,对瑞全讲:“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我只会在文字中寻诗,我的儿子——一个开汽车的——可是会在国破家亡的时候用鲜血去作诗!我丢了一个儿子,而国家会得到一个英雄!什么时候日本人问到我的头上来:‘那个杀我们的是你的儿子?’我就胸口凑近他们的枪刺,说:‘一点也不错!’我还要告诉他们:我们还有多少多少像我的儿子的人呢!”钱先生一气说完,把眼闭上,嘴唇上轻颤。

瑞全听愣了。愣着愣着,他忽然立起来,扑过钱先生去,跪下磕了一个头:“钱伯伯!我一向以为你只是个闲人,只会闲扯!现在……我给你道歉!”没等钱先生有任何表示,他很快地立起来。“钱伯伯,我也打算走!”

“走?”钱先生细细的看了看瑞全。“好!你应当走,可以走!你的心热,身体好!”

“你没有别的话说?”瑞全这时候觉得钱伯伯比任何人都可爱,比他的父母和大哥都更可爱。

“只有一句话!到什么时候都不许灰心!人一灰心便只看到别人的错处。而不看自己的消沉堕落!记住吧,老三!你们是迎着炮弹往前走,我们是等着锁镣加到身上而不能失节!来吧,我跟你吃一杯酒!”钱先生向桌底下摸了会儿,摸出个酒瓶来,浅绿,清亮,像翡翠似的——他自己泡的茵陈。不顾得找酒杯,他顺手倒了两半茶碗。一仰脖,他把半碗酒一口吃下,咂了几下嘴。

瑞全没有那么大的酒量,可是不便示弱,也把酒一饮而尽。酒力登时由舌上热到胸中。

“钱伯伯!”瑞全咽了几口热气才说:“我不一定再来辞行啦,多少要保守点秘密!”

“还辞行?老实说,这次别离后,我简直不抱再看见你们的希望!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钱先生手按着酒瓶,眼中微微发了湿。“我走啦!”他几乎没敢再看钱先生就往外走。

瑞全的半碗酒吃猛了点,立在槐树的黑影下,他的脑中像走马灯似的,许多许多似乎相关,又似乎不相关的景象,连续不断的疾驰。他眼前又浮现出昔日的情景:晚饭后,灯火辉煌的时候,在煤市街,鲜鱼口那一带,人们带着酒臭与热脸,打着响亮满意的“嗝儿”,往戏园里挤。戏园里,在亮得使人头疼的灯光下,正唱着小武戏。他又看见北海水上的小艇,在灯影与荷叶中摇荡;中山公园中的古柏下坐着,走着,摩登的女士。这时候,哪里都应当正在热闹,人力车,马车,电车,汽车,都在奔走响动

一阵凉风把他的幻影吹走。他倾耳细听,街上没有一点声青。那最常听到的电车铃声,与小贩的呼声,今天都一律停止。北平是在悲泣!

(节选自《四世同堂》,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烧书”是核心事件,日本兵“烧书”是对中国国民精神的摧残和管控,瑞全通知钱先生烧书之事是他对钱先生的关心,钱先生对烧书一事则充满痛恨。
B.“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引用这两句名句既符合钱默吟先生的文化人身份,也烘托了在他眼中瑞全的英雄形象,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C.“我们还有多少多少像我的儿子的人呢!”瑞全听到这番话很震惊,对钱先生的看法发生了改变;而钱默吟先生甘于牺牲、勇于斗争的精神也激励了瑞全。
D.选文通过北平普通人物的言行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很好地展现了《四世同堂》所表达的主题,表现了老舍先生炽热的家国情怀。
2.认真阅读选文,分析选文采用什么手法塑造了钱默吟先生“痛恨日寇,忧心国运、热爱国家”的感人形象。
3.认真阅读文中画横线部分,分析这处情节设置有什么好处。
2021-04-11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2020-2021学年高三4月高端精品模拟信息卷四语文试题(全国Ⅲ卷)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拨云记

维摩

①最好是秋天。

草尖上的绿色尚未褪去,树梢却已有红叶探头。蜿蜒入岭的小路边,柿子树孤零零站着,她的青春凋零殆尽,皱纹横生。一个寒暑的风华积攒在枝头,积攒在那些甜蜜的灯盏里,沉静而内敛,就像这个生长于豫西绵绵丘陵之巅的小村落,熬过了贫寒与辛劳,终于聚焦了幸福与甜美,等待人们来采摘品味。九月,秋风正在高天上放牧流云。日光如瀑,透过云层的边缘倾泻而下,把山谷中的潮气鼓荡蒸腾,化为薄雾,而云朵吸收了这些水汽,更加变幻无定,东沟西岭掩映在淡淡的云影之中,鸡鸣犬吠遥遥可闻。

③这座村子,注定与云有缘。

④大约是在七十多年前,有几位长衫先生携酒登岭。荒烟蔓草,山道崎岖,他们向着白云聚集之处缓缓而行,行吟之声打破了峰峦间的寂静,一路惊雀鸣虫,让他们精神抖擞,谈兴渐浓。待到登顶之时,已是正午时分,骄阳如火,云散天开,碧空如洗,他们惊奇地发现,在这波涛如怒的山岭间竟然有炊烟袅袅升起。当是时也,中原黎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谁能想到,在这豫西大山里,竟然还藏着这样的桃花源。

⑤看到先生们登岭,村子里的一间间柴门便吱吱呀呀打开了。村民们虽然生活清苦,但也对这些传承文化星火的人以礼相待。从那以后,这几位先生就常常带着学生登岭授课。这里夜可以观星象,昼可以习文史,闲暇可以登高望远,吟诗作赋,一解胸中激愤。七年间,省立河南大学变成了“国立”,曾经不可一世的敌人兵锋渐疲,颓势尽显。此时登岭一望,山河壮美,如同拨云见日,“拨云岭”之名遂在此地流传开来。

⑥先生们终究还是走了,日寇在穷途末路之时还突袭了山下的古镇。血案发生后,国立河南大学辗转他处,直到抗战胜利也没有回来过。文脉赓续离不开他们,瘠薄的土地也养不住他们,山乡重新落入寂静,这一静就是七十年,七十年里,山外边经历着翻天地覆的变化,山里却依旧是贫苦如往昔。当地的村支书老杨说,全村四百多口人,散落在五平方公里的丘陵之中,虽然广阔,但山高地薄,温饱不易,有些能耐的村民大都外出打工去了,恋家守土的则怨气满腹。

⑦穷则思变,可拨云岭在“变”中吃够了苦头。老杨说,那些年,听说坡地适合种烟叶,我就发动村民种烟,眼看着种烟的收成好,发了家,村民们就一窝蜂地开荒扩种,本指望从此以后能把扣在岭上的贫帽子摘掉,谁知事与愿违,植被被破坏以后,水土流失严重,烟叶种不成,反倒连口粮都成了问题。

⑧高天上的秋风如同牧羊人,将变幻无定的云朵又赶了过来,我看见云影投在老杨的脸上,他的脸沟壑纵横,一如面前沧桑的山岭。他把自己最蓬勃的岁月都种在了山里,又用汗水去灌溉它,终于守到了拨云见日的一天。

⑨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我们从东沟走到西岭。如今的拨云岭,大小道路都已硬化,主道宽阔可供载重汽车出入,深黄浅绿的树丛中,别致的木屋民宿点缀其间,隔着窗子一望,里面的设施早已和现代接轨,只是静等着游人在此流连驻足了。在一棵枣树下,我遇见一位编藤筐的老人,我的脚步惊动了土狗,激烈的叫声则惊动了他,他一面训斥着,一面满含歉意,要摘自种的黄瓜给我解渴。他背后的院子与山外镇上的居民无异,或许里面的陈设还要更好些。

⑩同行的朋友敲下了几枚柿子递给我,我捧着这些甜蜜的灯盏,刚吃一口就已经满口生津。如今乡民已经不再稀罕这些,它们掉落在田间地头,便化为孕育希望的肥料。田间的树们刚刚卸去沉重的果实,拨云岭“拨云见日”的密码就在这里:千余亩核桃树下的油用牡丹。四年前,老杨和村干部们动员村民退耕还林改种核桃;三年前,他们成立合作社统一收购外销;两年前,他们在核桃树下套种油用牡丹……

⑪而不知何时,云影从老杨的脸上悄然离开了。秋日清明,阳光令他眯起了眼。有那么一瞬间,他脸上的光芒也令我眯起了眼来。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综合运用了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以记游的形式将回忆与现实巧妙结合起来,历史跨度大,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真挚的情感。
B.第④段有关先生们登山过程和所见所闻的内容,长短句交错,语言形象生动,将他们第一次登临拨云岭的真切感受凸显了出来。
C.种烟叶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而退耕还林种核桃、油用牡丹,拨云岭才得以摘掉贫困帽,文章以此表现脱贫攻坚中环境先行的主旨。
D.“他脸上的光芒也令我眯起了眼来”既与上文老杨沟壑纵横、沧桑的脸相照应,又饱含着对他的赞美,正是在他这样无私奉献的干部带领下,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
2.结合全文,分析第②段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3.为什么作者说“这座村子,注定与云有缘”?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021-04-03更新 | 15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贵州省高三高端精品模拟信息卷语文试题(全国Ⅲ卷)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请客

梁实秋

常听人说:“若要一天不得安,请客;若要一年不得安,盖房;若要一辈子不得安,娶姨太太。”请客只有一天不得安,为害不算太大,所以人人都觉得不妨偶一为之。

所谓请客,是指自己家里邀集朋友便餐小酌,至于在酒楼饭店“铺宴席,陈尊俎”,呼朋引类,飞肠醉月,享用的是金樽清酒,玉盘珍馐,最后一哄而散,由经手人员造帐报销,那种宴会只能算是一种病狂或是罪孽,不提也罢。

妇主中馈,所以要请客必须先归而谋诸妇。首先要考虑的是请什么人。主客当然早已内定,陪客的甄选大费酌量。眼睛生在眉毛上边的宦场中人,吃不饱饿不死的教书匠,小头锐面的浮华少年……若是聚在一个桌上吃饭,便有些像是鸡兔同笼,非常勉强。把素未谋面的人拘在一起,要他们有说有笑,同时食物都能顺利的从咽门下去,也未免强人所难。主人从中调处,殷勤了这一位,怠慢了那一位,想找一些大家都有兴趣的话题亦非易事。所以客人需要分类,不能鱼龙混杂。客的数目视设备而定,若是能把所有该请的客人一网打尽,自然是经济算盘,但是算盘亦不可打得太精。再大的圆桌面也不过能坐十三四个体态中型的人。说来奇怪,客人单身者少,大概都有宝眷,一请就是一对,一桌只好当半桌用。有人请客发宽笺帖,心想总有几位心领谢谢,万想不到人人惠然肯来,而且还有一位特别要好带来一个七八岁的小宝宝!主人慌忙添座,客人谦让“孩子坐我腿上!”大家挤挤攘攘,其中还不乏中年发福之士,把圆桌围得密不透风,上菜需飞越人头,斟酒要从耳边下注,前排客满,主人在二排敬陪。

拟菜单也不简单。其原则是把客人一个个的填的嘴角冒油。四冷荤,四热炒,四压桌,外加两道点心,似乎是无可再减,大鱼大肉,水陆杂陈,若不能使客人连串的打饱嗝,不能算是尽兴。

宴客的吉日近了,家里有厨师厨娘,自然一声吩咐,不再劳心,否则主妇势必亲自下厨操动刀俎。接下来主妇忙着上菜市,挑挑捡捡,捡捡挑挑,又要物美又要价廉,装满两个篮子,半途休息好几次才能气喘汗流的回到家。泡的,洗的,剥的,切的,闹哄一两天,然后丑媳妇怕见公婆也不行,吉日到了。客人早已折简相邀,难道还会不肯枉驾?不,守时不是我们的传统。准时到达,岂不像是饿鬼?要让主人干着急,等他一催请再催请,然后徐徐命驾,姗姗来迟,这才像是大家风范。当然朋友也有特别性急而提早莅临的,那也使得主人措手不及慌成一团。客人的性格不一样,有人进门就选一个比较最好的座位,两脚高架案上,真是宾至如归;也有人寒暄两句就一头扎进厨房,声称要给主妇帮忙,系着围裙伸着两手的主妇连忙谦谢不迭。等到客人到齐,无不饥肠辘辘。

落座之前还少不了你推我让的一幕。主人指定座位,时常无效,除非事先摆好名牌,而且写上官衔,分层排列,秩序井然。敬酒按说是主人的责任,但是也时常有热心人士代为执壶,而且见杯即斟,每斟必满。不知是什么时候什么人兴出来的陋习,几乎每个客人都会双手举杯齐眉,对着在座的每一位客人敬酒。不喝酒的也要把汽水杯子高高举起,虚应故事,喝酒的也多半是狞眉皱眼的抿那么一小口。一大盘热糊糊的东西端上来了,像翅羹,又像浆糊,一人一勺子,盘底花纹隐约可见,上面撒着的一层芜荽不知被哪一位像芟除毒草似的拨到了盘下,又不知被哪一位从盘下夹到嘴里吃了。还有人坚持海味非,醋不可,高呼要醋,等到一碟“忌讳”送上台面,海味早已不见了。

菜是一道道的上,上一道客人喊一次“太丰富,太丰富”,然后埋头大嚼,不敢后人。主人照例谦称:“不成敬意,家常便饭。”心直口快的客人就许提出疑问:“这样的家常便饭,怕不要吃穷了?”主人也只好卟哧一笑而罢。将近尾声的时候,大概总有一位要先走一步,因为还有好几处应酬。这时主妇踱了进来,红头涨脸,额角上还有几颗没揩干净的汗珠,客人举起空杯向她表示慰劳之意,她坐下胡乱吃一些残羹剩炙。席终,香茗水果伺候,客人靠在椅子上剔牙,这时节应该是客去主人安了。但是不,大家雅兴不浅,谈锋尚健,饭后磕牙,海阔天空,谁也不愿首先言辞,致败人意。最后大概是主人打了一个哈欠而忘了掩口,这才有人提议散会。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奈何奈何?不要以为席终人散,立即功德圆满,地上有无数的瓜子皮,纸烟灰,桌上杯盘狼藉,厨房里有堆成山的盘杯锅勺,等着你办理善后!

(选自梁实秋散文集《雅舍谈吃》,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宴请时主人把素未谋面的人聚在一起,要让他们吃得愉快,找一些大家都有兴趣的话题谈得欢乐并非易事,因此,所请客人不能随意,需要分类。
B.宴客日未到,文章先写主人上菜斟酒、二排敬陪的宴席场景,既承前文内容,又可在宴席时腾出笔墨写客人的种种表现,体现了作者剪材组材的匠心。
C.席终,香茗水果伺候后,客人还雅兴不浅,谈锋尚健,谁也不愿首先告辞,直到主人通过打哈欠的方式来明确表达送客态度之后,客人终于散去。
D.作者从日常小事中写出了现实生活的趣味,围绕“请客”这一事件,描慕百相,观照世态,进而审视人性,感悟生活,使得文章富有文化艺术情调。
2.文章第二段画线句子,作者说“不提也罢”,可偏偏又将其写入文中,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文章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2021-03-27更新 | 360次组卷 | 4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