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各题。

再见槐花

罗昭伦

①故乡的山上有很多的松树和槐树,每当进入春暖花开的季节,那洁白的槐花如雪如银,一串串、一朵朵缀满枝头,满树摇曳,千种风姿,万般神韵。淡淡素雅的槐花,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清香,在阳光下晃得人睁不开眼睛。甜甜的槐香浓浓烈烈,弥漫了山乡的沟沟坎坎,仿佛连空气也变得黏稠起来。

②我的童年就是在这忽浓忽淡的槐香中浸染着度过的。记得那时候,母亲总是挑着担子或扛着锄头走在最前面,而我就像一条尾巴一样,紧随在母亲的后面。山里的农事特别忙碌,也特别难做。家乡的土地多是石骨子坡瘠地、死黄泥田,地层薄,缺水缺肥。所有的肥料、种子和水,以及秋天所有的收获,都要靠人工一担担、一批批地完成。由于家庭条件所迫,父亲只好去外面打工,以换取家庭开支所需的钱。自然,家里的农活就落在了母亲一人单薄的肩上。那时的母亲是高大的,我总是仰了脸跟随在她的身后,只见肩上的担子在母亲很有节奏的脚步声里上下颤动着。母亲那张像男人一样古铜色的脸上,永远挂着一串串亮晶晶的汗珠,头发湿湿的粘在额前。和亮晶晶的汗珠交相辉映的是她那永远抹不去的满足的笑,仿佛生活从未亏待过她。母亲就像阿拉伯神话中的那位沙漠巨人,有着无穷无尽的力量,永不疲惫。

③那个年代,由于家里缺少粮食,又没钱买粮作补充,只好掺和着野菜度日。什么马齿苋、灰灰菜、鱼腥草、野油菜、野山椒、野豌豆、蕨菜等都吃过。但在我的记忆里,槐花蒸饭是最好吃的了。每到槐花开放季节,母亲便在竹竿头上绑上镰刀,拿着它外出采摘槐花。我和妹妹则跟在母亲的后面,看着母亲站在树下,用竹竿钩住枝条往下拧,然后用另一只手抓住槐树枝条采摘槐花。为给母亲分忧,我也学着母亲的样子,一手抓住槐树的枝条,一手仔细采摘枝条上的槐花。比我小三岁的妹妹,则调皮地把从地上捡起来的槐花挂在耳朵上当作耳坠玩。槐花的花期不长,槐花盛开几天以后做出来的槐花饭,吃起来的味道就没有槐花刚开花时的味道鲜美了。槐花采回来后,母亲便开始按部就班地做槐花饭。她把装在篮子里的新鲜槐花在井水里淘洗两三遍后,再放入一个大瓷盆里,均匀地洒上盐巴,再用玉米面或小麦面粉搅拌在一起,让面粉把一朵朵槐花包裹起来,最后放在甑子上蒸。我就是干些跑腿的活儿,到菜园里拔蒜苗、韭菜。采摘回来后,母亲就把蒜苗、韭菜,还有从山上采摘回来的野葱等一一切碎,拌上麻油、酱油、陈醋,撒拌在槐花饭里。拌好的槐花饭,总是令我垂涎欲滴,但又不能多吃。每次吃饭前,母亲就给我和弟弟、妹妹打招呼,每顿一人只能吃一碗,得给在外挣钱的父亲多留些。端着槐花饭,我只好边流泪边慢慢地品味,细细地咀嚼。至今回想起来,那槐花饭真香啊!

④暮春时节,我又回到了故乡。其实老家已没什么亲人了,回去只是为了圆一个梦:再看一看那满山遍野的槐花,让浓醇的槐香把久居城里被现代文明污染了的五脏六腑涤濯干净。置身于白茫茫的一片花海之中,踏着当年随母亲走过的山路,我仿佛走近了远逝的童年……

⑤这不是“龙门石”吗?清楚地记得,当年随母亲采摘槐花时,我曾登上过它。站在众山之巅,母亲遥指东方说,你看,山那边是城市,那片天蓝蓝的,很大很大。那是我第一次遥望山外的世界,也是心中种下的第一颗幻想的种子。

⑥多年后的一个早晨,我就是循着母亲手指的方向走出山外,来到了现在居住的这座城市。小城就偎在那片“很大很大的蓝天”边。其实,母亲当时根本就没见过城市。对于城市的全部经验,就是站在这十几公里外的岩石上,所能望见的那片蓝天的一角。这之前以及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母亲从没走过这片障碍重重的大山。母亲的路在山上,犹如槐树的根在山上一样。母亲是由我和妻子以及我的两个女儿陪伴才走进那片蓝天的。母亲进城的那天,两个女儿一左一右扯着奶奶的手,像小鸟一样飞东飞西。母亲仿佛也变成了孩子。

⑦哦,这是“龙泉”么?泉水依然清洌如初。靠了它,山上的庄稼才得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不知母亲从这里担走了多少生命之水!只有龙泉知道,只有母亲那呈“S”形严重错位畸变的脊椎知道。那张X光片就留在市人民医院的医疗档案里,也年年铭记在我的脑海里……

⑧从家乡归来后,我把带回来的一大束槐花,送给已经进城和我居住在一起的母亲。母亲捧着它看了很久很久后,才把脸深深地埋在里面,像见了久别的亲人。待母亲抬起头时,我看见她已是泪眼蒙蒙了。

⑨我紧紧地依偎在母亲的身旁,用手轻轻梳理着她那花白的头发,眼前又弥漫起那满山遍野的银白。

(有删改)

1.①自然段中划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效果?
2.②自然段中,不能表现母亲劳作辛苦的一项是(       
A.土地多是石骨子坡瘠地、死黄泥田,地层薄,缺水缺肥。
B.所有的肥料、种子和水,都要靠人工一担担、一批批地完成。
C.因为父亲去外面打工,所有农活落在了母亲一人肩上。
D.母亲脸上挂着那永远抹不去的满足的笑,仿佛生活从未亏待过她。
3.下列判断,与③自然段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作者回忆槐花的往事,在花开前主要写回味怀念之情。
B.作者回忆槐花的往事,在花开时主要写兴奋憧憬之情。
C.作者回忆槐花的往事,在做槐花饭时主要写依依不舍之情。
D.作者回忆槐花的往事,在吃槐花饭时主要写失望无奈之情。
4.下列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气势磅礴、清新优美B.语言流畅、情感真挚
C.精辟深刻、含蓄蕴藉D.辞藻华丽、朴素自然
5.下列判断,与⑤⑥⑦自然段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龙门石我种下了第一颗幻想的种子。
B.母亲在龙门石获得了对城市丰富的经验。
C.龙泉见证了母亲在山间地头劳作的经历。
D.我循着母亲的方向走出山外来到了城市。
6.依据下列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
(1)用来形容欣赏了美好的诗文、乐曲等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
(2)(各种光亮、彩色等)相互映照。
(3)按照一定的条理,遵循一定的程序。
7.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文B.小说C.议论文D.散文
8.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插叙的叙述方式,回忆了艰苦的童年生活,分析了导致生活贫苦的深层原因,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愧疚之情。
B.文中“端着槐花饭,我只好边流泪边慢慢地品味”,“我”因生活艰辛、缺少吃的而流泪。
C.文章回忆母亲给“我们”做好吃的槐花饭与开篇槐花盛开的美景相呼应,也与文章结尾形成照应。
D.文中“待母亲抬起头时,我看见她已是泪眼蒙蒙了”,是因母亲对槐花的深厚感情而流泪。
9.请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2021-05-20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一中高考第一次仿真检测汉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完成下面小题。

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暧暧远人村远,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地方度过的。

③我的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一条小河婉蜒而过。过河不远便是一个高高隆起的沙土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一到夏天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

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⑥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暮鼓,每天都传递着村里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定要吃得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身影。

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汤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⑩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来”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永笔端。

⑪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愁,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

⑫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飘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⑬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年第3期,有删改)

1.对本文结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⑪/⑫⑬
2.下列各项对第⑥段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由我家炊烟过渡到小村炊烟,引出下文。
B.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炊烟比作钟鼓。
C.形象地表现了人们按照炊烟作息的习惯。
D.生动说明炊烟可以替代时钟作用的特点。
3.下列各项分别概括小村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特征,有误的一项是(     )
A.轻淡B.急速C.湿润D.悠长
4.下列各项,对⑩⑪段诗句作用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乡村炊烟的美景。
B.抒发对炊烟的喜爱之情。
C.设置悬念,引起好奇心理。
D.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
5.根据第⑫段内容回答,为什么炊烟会是湿的?
6.下列各项,做本文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B.诗句中的故乡最美丽
C.炊烟是故乡的时刻表D.故乡是一幅山水油画
7.根据词语意思,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词语。
①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早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
②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
③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         )
8.下列各项,对文章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本文通过介绍故乡的炊烟特点,告诉人们故乡炊烟的形态多样。
B.本文重点描写了故乡的炊烟,表达了对母亲和故乡的思念之情。
C.本文解释了故乡炊烟的意义,重在阐释炊烟对人们生活的意义。
D.本文描写了故乡的山水景色,表达作者对故乡景色的喜爱之情。
9.下列各项,不属于本文写作特点的一项是(     )
A.语言生动B.感情真实C.诗句增彩D.倒叙手法
2021-05-07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高三二模汉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玉树的树

段青

清晨醒来,我打开微信,朋友圈里的一条消息映入眼帘:“连队活动室的大树死了!”后面还缀了三个“哭”的表情。

消息的发布者是玉树骑兵连的范指导员。不到几分钟,我看到陆陆续续有同事回复,曾经在连队任职的排长朋瓜说:“这棵树,真的不容易……”

看到这条消息,我不禁心头一紧,脑海中回想起去年8月去玉树骑兵连采访时听到、看到的和树有关的故事。

玉树藏族自治州处在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头,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可就是在这里,许多看似平常的事物在当地人眼中却极不寻常,甚至罕见,比如绿色,比如森林。因为树难成活,这里一直有着“树如玉贵”的说法,“玉树”也因此得名。

第一次走进连队大门,院内干净整洁,但绿化带内又是另一番景象:草坪上、树坑里,稀稀拉拉地生长着高低不齐、品种不一的杂草,看得出是很久没有修剪的结果。

“你们从来不除草吗?”我说出了心头的疑惑。

连队文书李智是个江苏小伙儿,皮肤黝黑,嘴唇发紫,高原阳光在他年轻的脸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已然看不出是来自江南水乡的小伙儿模样。他告诉我,这里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植物很难成活,所以营区里只要长出绿色植物,不管是什么品种,不论好看与否,大家就像对待宝贝一样,才舍不得除掉呢。

杂草都如此珍贵,更别说树木了。因为多处是永冻层和沙砾地,水分难储存,再加上空气稀薄、紫外线强烈,种活一棵树,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去年3月,连队在营区里种了300多株树苗,可5月份的一场大雪差点让树苗“全军覆没”;上等兵王刘勉特意从老家带来苹果树苗,精心呵护了个把月,孰料半夜一场大风把树苗吹跑了,他在营区里找了半天也没找着……

但是,官兵们不轻言放弃。在房前屋后种草植树,在温室菜园栽花点豆,是一代代骑兵连官兵坚持去做的事。多年来,他们也探索出一套成活率较高的植树法;先用火烤融冻土层,再深挖树坑,然后从草地拉回牛羊粪和腐熟土,填埋在坑里。树苗栽好后,再用棉絮和布料包裹起来保暖。慢慢的,营区里一棵又一棵树木成活、成行、成林、成故事……

活动室内的那棵柳树就是其中之一。一进屋,第一眼就能看到这棵树突兀地立在大厅中央。顺着树干抬头看,枝丫充满向上生长的力量,冲出屋顶以外,郁郁葱葱,将房顶很大一部分覆盖。

指导员给我讲了这棵树的故事。八年前,玉树发生特大地震,营房严重受损,需要重建营区。当时,老营区内的一片绿化带被规划到新建营房的地基内,连同这棵柳树在内的10多棵树面临被伐的命运。当得知这一消息,不少官兵落泪了,大家态度一致:“宁可不住新营房,也不砍伐一棵树!”

后来,上级修改了建设方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营区内的花草树木,但这棵柳树还是无法避免地被规划在连队活动室的场地内。因担心移植树木会致其死亡,建房时,官兵们专门在活动室的屋顶挖了洞,让树干从房顶穿出,给它留下足够的生长空间。不仅如此,活动室向阳的一面也换成了落地的玻璃墙,以便它吸收充足的阳光。

这棵柳树在连队一茬茬官兵的悉心照料下茁壮成长着。在官兵心中,它不仅仅是一棵“树”,更是与大家并肩战斗的战友,一同与恶劣环境、自然灾害抗争。枝繁叶茂的它,被大家称为“英雄树”,一直是官兵们心中的骄傲。

这样一棵“英雄树”怎么就死了呢?我忍不住发微信问范指导。他说,今年春天,这棵柳树迟迟不肯发芽。官兵们给它定时浇水、输营养液,天天盼着它重吐新绿,可还是不见动静。其实,每年春天树苗抽绿的时候,大家都会捏把汗,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些树能不能从过去一年风霜雨雪的考验中挺过来,谁也不知道它们要长到什么时候才算真正地成活。

我又询问范指导员这棵树的现状,他发语音告诉我,连队决定将这棵树继续留在活动室内,让它一直陪着大家。战士们还买来了装饰用的绿叶,缠绕在干枯的树干上,让它一年四季都“生机盎然”。“虽然‘英雄树’死了,但我们还是会一直种树不止!”手机那一头,他的语气里充满了豪气与坚定。

这棵树是坚强的,它在条件恶劣的青藏高原扎根成长多年,在大地震后劫后余生;这棵树是幸运的,它凝聚着一茬茬高原官兵的心血,虽然已经死去,却早已活成一道风景。

玉树,玉树,在这个树贵如玉的地方,有那么一些树,脚下踩着涂滩沙砾,枝上披着雨雪风霜,却依旧充满活力。还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战风斗雪、坚守岗位,努力播种着一方绿色,也耕耘着一片心田……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巧设悬念,以活动室的大树之死开篇,这是一棵怎样的树?树是怎么死的?为什么会引人欲“哭”?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对文书李智外貌的描写,突出了环境恶劣,为种树不易做铺垫,同时也反映了我军官兵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
C.文章巧用过渡,如“杂草都如此珍贵,更别说树木了”“活动室内的那棵柳树就是其中之一”等语句,都具有明显的过渡作用。
D.文章写官兵“宁可不住新营房”的表态,意在表现他们高度的环保意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深扎根心中。
2.文章除了写树,还写了草和人,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3.“英雄树”是文章的线索,请围绕线索简要分析文章的思路。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国华

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痛得满床打滚。我背着她到赤脚医生那里。医生为她打了针止痛剂,手一摊:“怕是大病,赶紧送县医院。”我借了辆三轮车,把我妈拉到县医院。医生诊断后,把我叫到一边:“你妈得的是癌症,晚期了,花再多钱也没用,你自己决定吧。”

癌症?我眼前一阵发黑。我爸走得早,这些年来,我妈就靠种那点承包田供我上学,如今……不能这么放弃!我刚想办住院手续,我妈含笑进来说:“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

拗了半天,我还是按我妈的意思做了。我知道,我妈一旦决定了的事,没人能改过来。回家的路上,我拼命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兜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全家仅剩的那么一点点。或许天不绝人,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无意中听到有人说,邻乡有个老中医挺神的,治好过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我立马找了过去。

老中医家里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声音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单地问上几句,就摇头晃脑开起了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最后一个轮到我,老中医瞅了我一眼:“病人呢?”

我拿出医院的诊断书,讲了我妈的病情和家里的情况。我说来得急,我妈也下不了地,先来问问。说到最后,我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老中医瞪了我一眼:“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走,带我去看看。”

老中医给我妈搭完脉,捋着花白的山羊胡子在屋里踱来踱去。我垂手,惶惑地盯着他。老中医让我把三轮车上那个蛇皮袋子拿进来。一打开,里面全是草药。老中医告诉我把这几把药分均匀,半年服完,应该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再去找他。

我连连点头,掏出三百块钱:“只有这些了,别嫌少。”老中医没接钱,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地点头:“不用了,你留着做学费吧,这个东西卖给我吧。”

我妈连忙摇手:“不,这是我的嫁妆,几块钱买来的,乡下人没闲心插花,我常说,还不如碗勺来得实用呢。”老中医晃头捻须,说:“实用不实用我不管,家里有一个,正好配个对。”

送走老中医,我和我妈还真不敢相信天下竟有这种好事,诊费、药费没付不说,还白白拿了一千块钱!半年后,我陪着我妈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我欣喜若狂,我妈竟痊愈了!

我拿着锦旗去谢老中医,老中医一笑:“有钱了,就把瓶子赎回去,价钱嘛,翻倍。”我点头。我如愿考上了医学院。用那些钱,我撑过了第一个学期。之后,我勤工俭学,再没用过家里一分钱。毕业后,我凭着优异的成绩,被省城一家大医院聘用。我接我妈进城,贷款买房,娶妻生子,进修深造……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观看《鉴宝》节目,里面一个青花瓷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瓶子,看上去跟我家的一模一样。专家几百万的估价让我又吃惊又愤怒,原来老中医早就知道瓶子的价值。我想起了老中医眯着眼的神情,哼,狡诈,虚伪!

我憋着满肚子怨气去找老中医。老中医已去世,他儿子接过我的字条,一笑:“家父说你会成为医生,果然没错。”我突然想起,那天我对老中医说,我想放弃学业,赚钱养活我妈。我有点发蒙,是不是自己太小人了?

里屋的橱柜上,摆放着两个青花瓷瓶,花纹一样,成色迥异。老中医的儿子取过那个釉色发暗的瓶子:“民国的,不过也值几千块钱。”我脸红了。瓶子的内壁上,依稀还能看到我儿时调皮的涂鸦,是我家的那个!我疑惑地望着另一个青翠欲滴的花瓶。

“这个是我祖上为一官宦人家诊病时,那家主人给的。”

我掏出一万块钱,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家父嘱咐,不敢有违。”

对着老中医的遗像,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双似笑非笑的眼睛,温馨,深邃。

一块匾额悬在墙上,上面的两个字熠熠生辉——“医者”。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读高二那年”暗示妈生病“不是时候”和“我”需要治好妈的病的迫切,也为后面突出老中医的医术医德作铺垫。
B.老中医要青花瓷瓶并给一千块钱瓶钱是想帮助“我”,使“我”能治好妈的病并完成学业,这体现了老中医高尚的医德。
C.虽然文章很短,内容也是平常生活之事,但仍写得跌宕起伏而非平铺直叙,很有可读性。
D.“我”去送锦旗的时候,老中医说赎瓶子价钱要翻倍,这体现了老中医也爱财,这样就写出了老中医性格的复杂和真实。
2.老中医医术高超。文章是怎样写出老中医的医术高超的?
3.文中画线的段落起了什么作用?试做简析。
2021-04-22更新 | 159次组卷 | 22卷引用: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三第六次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温暖的书

然诺

①窗外是久违的春天,明媚而和煦;案上是我喜欢的书——温暖的书,《诗经》《楚辞》《论语》《史记》……

②春天和我和书,在一起,真好。于是,我再次想了关于书关于读书的一些问题。进而追问那个虽则浅近但却无法准确定义的问题——书是什么,读书是什么。我想,即使与书真诚地相处了那么多的光阴,直到现在,我觉得我还是说不好书与读书到底是什么,只是觉得她很美,读她很美

③1857年的某一天,一位叫福楼拜的法国作家说了这样一句话:读书是为了活着。这话平实得像个不识字的长者轻捻须髯的脱口而出,但却一直触动着我内心深处的那片柔软。这话说得真是风雅极了――它涵养着的深意与智慧,我想也许读书人是可以参悟得到的――因为活着还是死去以及由此引发的如何活着如何死去,确是一个问题——一个大问题。

④中国人也说得好。印象深刻的,比如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真乃一语动魄;宋人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读来可谓如芒在背;苏轼则有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豪迈;清人郑板桥另有妙句:咬成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培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怪人怪语,却是惊人不浅。当然还有很多,诸如黄金屋”“颜如玉”“头悬梁,锥刺股之类。好是好,却有标榜功利和挑逗之嫌;清代江南才子金缨的一则联语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倒是让人觉得很温暖。

⑤毕竟,书也许就是温暖的;读书也许就是享受这温暖;读书的人也许就是为了获取这样的温暖――算是我的一点体会。有了书,有了书的温暖,我想,我也就大约活在春天里了。因为,春天和温暖,其实比黄金与货币更稀缺更珍贵更美好更具价值,这个世界上高于金钱与物质的存在也还是有的,比如爱,比如情,比如健康、幸福与尊严。所以,我就常常感到我也是幸运的――多少还是拥有着这样一些稀缺的东西――也曾想,生命与春天和温暖相融相伴,那一定是充盈丰富、快乐安详的吧!

⑥据我所知,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纪念伟大作家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而发起世界读书日(每年4月23日)的时候,倡议我们这个星球上所有的人,不管年轻还是老去,健康还是疾病,富贵还是贫穷…… 都应把书作为自己一生的朋友(大意)…… 在我看来,这不啻为全人类最温暖的节日。不知道别人怎么考量,我确是这么感受的。

⑦所以我想,我们应该感谢书,是书给予了我们这样的美好;所以我也想,我们应该把书作为一生的朋友,把读书作为一生的任务;把读书作为生命的一部分,把读书作为生命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而把读书作为我们接近伟大著作,接近伟大心灵,进而解读伟大心灵,进而获取伟大心灵的滋养以壮大和塑造我们的心灵,再进而在伟大心灵光芒照耀引领之下,走出属于我们的价值人生。至少是涵养我们温厚的文化气质、一种优雅的谈吐和风度……

⑧那就让我们都融入到书里去吧。也许我们不能伟大,但我们却不能拒绝温暖。

1.第①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第②段画线句“只是觉得她很美,读她很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3.如何理解第④段中的“中国人也说得好”?
4.根据第⑤段内容回答文中加点的“这”具体指的是什么?
5.第⑤段运用了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
6.阅读第⑦段,下列不属于读书带给我们的好处的一项是(     
A.涵养我们温厚的文化气质,优雅的谈吐和风度
B.接近伟大心灵,进而解读伟大心灵,壮大和塑造我们的心灵
C.在伟大心灵光芒照耀引领之下,走出属于我们的价值人生
D.把读书作为一生的任务,把读书作为生命的一部分
7.根据原文意思理解分析,下列不准确的一项是(     
A.“我”觉得刘向、黄庭坚、苏轼等人的言论是怪人怪语,有标榜功利和挑逗之嫌。
B.爱、情、健康与幸福等是这个世界上高于金钱与物质的存在,比黄金与货币更稀缺更珍贵。
C.发起“世界读书日”是为纪念伟大作家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
D.在我看来,“世界读书日”是全人类最温暖的节日,是因为我觉得书是温暖的,读书是享受温暖。
8.根据下面所给出的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成语写下来。
(1)不经考虑,随口说出。
(2)面貌神情卑陋,使人看了厌恶。形容人的容貌或事物的样子令人厌恶。
(3)好像有芒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坐立不安(极度不安)。
9.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议论文B.散文C.记叙文D.说明文
2021-04-12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三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汉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舍得

①父亲去世10年后,在我的“软硬兼施”下,母亲终于同意来郑州跟着我——她最小的女儿一起生活。一天,母亲对先生说,星期天喊你那些朋友回家来吃饭吧,我都来了大半个月了,没见他们来过呢。妈,他们经常在外面聚呢。我替先生解释,母亲摇头,态度坚决地让先生在周末把他们带回家来聚一聚。

②周末一整天,母亲都在厨房忙碌。我将母亲做好的饭菜一一端出,那几个事业有成、几乎天天在饭店应酬的哥们,立刻被几盘小菜和面食小点吸引过去。其中一个忍不住伸手捏起一个菜饺,喃喃说,小时候最爱吃母亲做的菜饺了。母亲便把整盘菜饺端到他面前,说,喜欢就多吃,以后常来家里吃,我给你们做。那个男人点着头,眼圈忽然就红了,他的母亲已经去世多年,他已经很久没回过家乡了。

③一个周末的下午,有人敲门,是住在对面的女人,端着一盆洗干净的大樱桃。女人 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送给大娘尝尝。我诧异不已,当初搬过来时,因为装修走线的问题,我们和她家闹了点儿矛盾。现在她冷不丁送来刚刚上市的新鲜樱桃,我摸不着头脑,一时竟不知该说什么好。她的脸就那样红着,有点儿语无伦次:大娘做的点心,孩子可爱吃呢……

④有一次,得知先生一个同事的孩子患了白血病,母亲要我们送些钱过去。因为是来往并不密切的同事,我们只想象征性地表示一下,母亲却坚决不答应,说,人这辈子,谁都可能会碰到难事,要舍得好人一生平安。我们听了母亲的。

⑤母亲过来半年后,先生竟然意外升职了,在单位的推荐选票上,他的票数遥遥领先。先生回来笑着说,这是妈的功劳呢,我这票是妈给拉来的。我们才发现,最近我们的人际关系竟然空前好起来,那种好,明显地少了客套多了真诚。

⑥这几天天气出奇的煦暖,我很想带母亲到处走走。可母亲因为天生晕车,坐次车如生场大病,于是一概拒绝出门。那个周末,我灵机一动,妈,我骑车带你去。母亲笑着同意了。

⑦小心地骑到路口,是红灯,我轻轻下车,还未站稳,一个警察从人流中穿过来,走到我面前说,不许带人你不知道吗?还在前面带。说完,埋头便开罚单。母亲愣了一下,攥着我的胳膊要下来,我赶忙扶稳她,跟那个年轻的警察说了声对不起,解释说,我母亲晕车,年纪大了,不能坐车,我想带她去动物园看看…… 警察愣了一下,这才看清我带的是一位老人,还不等他说什么,母亲责备我,你怎么不告诉我城里骑车不让带人呢?便急着要下来。我正不知所措,那个警察伸手一把搀住了母亲,大娘,对不起,是我没有看清楚 , 城里只是不让骑车带孩子——您坐好。他忽然抬起胳膊,向母亲庄重地敬了个礼。然后转身,举旗,以我从未见过的飒爽英姿打起标准的手势:杂乱的人群霎时腾出一个空间,两边前行车辆魔法般定住。年轻英俊的警察用还未脱去稚嫩的笑脸看着我,招手示意我通过。我带着母亲,缓缓地行走在熙攘的人群中劈开的一条人行道上。车辆静止,行人驻足,世界突然安静,空气里流动着一种久违的温情——我带着母亲在众人的目光里骄傲前行。

⑧这是我有生以 来第一次受到如此特殊,如此温情,如此厚重的礼遇。

⑨母亲是在跟我第三年查出肺癌的。那天,母亲对我说,你爸他想我了。妈,可是我舍不得。梅,这次,你得舍得。她笑起来,拍着我的手。但是这一次,母亲,我舍不得。我说不出来,心就那么疼啊,疼得碎掉了。

⑩母亲走的那天,送葬的队伍浩浩荡荡,从村头排到村尾,除了亲戚,还有我和先生的同学、朋友、同事,以及我们社区前后左右的邻居们……很多很多人,有些是 我见过但不熟悉的,有些是我根本就不认识的,大家神情肃穆,流露出哀伤和不舍。一位老奶奶跟我说,闺女啊,你娘前世积的什么德哟,我这辈子可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啊!

1.根据文章第①②两段的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不愿意到城里跟我一起生活。
B.我的几个朋友事业有成,天天在饭店应酬。
C.母亲做的菜饺让先生的朋友想起了自己的母亲。
D.母亲做的饭菜让先生的朋友感动得哭了。
2.根据③的内容回答,住对面的女人为什么给我们樱桃?
3.根据⑤的内容,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先生升职有母亲的功劳。
B.母亲的到来改善了我们的人际关系。
C.因为母亲,我们的人际关系多了真诚少了客套。
D.我们以前的人际关系不好。
4.根据成语的意思,从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填在括号里。
(       ):形容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5.根据⑥⑦段的内容,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坐车会生病。
B.母亲因晕车而不愿意出门。
C.在城里,骑车带老人不违反交通规则。
D.警察没有给我开罚单,这让我感到很骄傲。
6.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A.记叙B.描写C.抒情D.抒情
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警察是一个善良、有爱心,既恪守职责,又人文执法的好警察。
B.先生意外升职是因为母亲请他的朋友吃饭、给邻居送点心和给同事的孩子捐钱。
C.我想带母亲出去走走,母亲因晕车拒绝出门。我提议用自行车带她,母亲欣然同意。
D.母亲得了重症,预感时日不多,但她坦然面对死亡,并教育我要懂得舍得。
8.根据文意,下列对本文的“舍”与“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只有真诚、大方的“舍”,才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尊敬;
B.“舍”往往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C.要坦然、豁达、坚强面对生死;
D.“舍”是一种投资,只要“舍”就能“得”。
9.本文的文体是(     
A.小说B.散文C.记叙文D.议论文
2021-03-05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汉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很多,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个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花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们画成画挂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诗,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日本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

1.下列词语中的“说”,与“说起梅花”的“说”,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游说B.说和C.话说D.学说
2.下列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与雅致的“苏菲”相比,“梅”是不大动听的中文名字,因此令作者耿耿于怀。
B.文中那位意大利人对梅花有很好的艺术感受力,作者期待他写出“梅花四弄”。
C.本文明写对梅的热爱,在无意识中也表现了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隔膜与误解。
D.在旅居海外的作者看来,梅花不仅渗入了自己的生活,也象征了民族精神。
3.下列对作品中有关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梅”是用水墨画出的梅花,在黑白浓淡之间呈现出疏、瘦、清、斜之美。
B.林和靖“众芳摇落独暄妍”一诗诗体为五言绝句。
C.倒数第三段中称“梅花是人间尤物”,“尤物”在这里指特别美好的事物。
D.“梅”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都是历代中国画家酷爱的创作题材。
4.本文的体裁是(     
A.散文B.议论文C.记叙文D.说明文
5.划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B.拟人C.排比D.对偶
6.请根据释义从文中找出相关成语
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或害怕。(               )
借指居首位或第一名。(              )
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不能入睡,形容心中有事。(              )
7.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有何作用?
8.本文倒数第三段主要描写了几个赏梅的情境?(     
A.一个B.两个C.三个D.四个
9.本文结尾写道:“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请紧扣“书香”与“诗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总要仰望点儿什么

①人,总要仰望点什么,向着高,向着远。这样,才能支撑起有灵魂的生命。

②仰望就是追寻,追寻的是一种昂扬向上的生存姿态,是一种精神上的增长力量。这种力量能使生命战栗、贯注、凝神,形成张力。是推动生命的涌动之流,贯穿于人的躯体。与心智之中,贯穿于大自然以至宇宙的一切之中,就像鲜花绽放、泉水喷涌般地无穷无尽。

③一位俄罗斯老画家在林间散步,他仰望头上一轮满月从树梢后缓缓升起。突然,他被那种无与伦比的饱满和圆润,那种壮丽博大的景象感动得哭了起来。他看到了大自然最完美的艺术!那皎洁的月光仿佛上苍深情的注视,仿佛天国的雪花披在他的肩头。那一刻,他的心灵得到启发,激起灵感的浪花,涌动着一种对艺术完美追求的激情。

④哲学大师康德最喜欢深夜仰望星空。每当我静静地凝视那浩渺深的夜空时,一种永恒的肃穆和庄严便油然而生,使他得到某种启示,领悟到宇宙的神秘和生命的崇高。

⑤贝多芬豪迈地宣称:我的王国在天空!当夜幕降临时,贝多芬满怀惊奇,仰望星空,坠入沉思。一群闪闪发光的天体在那儿旋转运行,永无停息。此时此刻,他激情澎湃,神采飞扬,思绪超越了群星。渐渐地,他把那种激情转化为音乐——打开心坎的东西,来自仰望的天空!

⑥仰望就是追寻崇高。也许我们抵达不到崇高,但我们可以仰望,让崇高引领着我们行走;让崇高穿透灵魂,直接在心灵根底树起精神的支柱,把匍匐在大地上的血肉之躯与高高在上的精神品格结合起来,让崇高的精神支撑起有意义、有价值的生命世界。

⑦有一次我随黑压压的人群,深夜爬上泰山极顶,守望东海日出。鸣泉、惊鸟、山、夜露,掩不住心中的渴望和激动。黎明的曙光踏着朝露款款而来,苏醒了的泰山在青灰色的雾霭中逐渐显示出它坚实的身影。一轮朝阳从云海中喷薄而出,光芒万丈,普照世界!喷涌,奔流,一股热流浸透我的全身,一切狂妄、贪婪、琐都被挤压出去。我感觉到了崇高的不可企及,我充满着憧憬。

⑧又一次,仰望诺日朗大瀑布。漫山遍野的泉水从一绿色的灌木林中冒出,突然跌入深谷,形成一缕缕雪白的水帘,千姿百态地垂挂在宽阔的绝壁上。我走近瀑布,抬头仰望,云雾迷蒙的天空仿佛裂开一道巨大的豁口,天水汹涌而下,浩浩荡荡,一落千丈,在山谷激起飞扬的水花和震耳欲聋的回声,惊心动魄。我直感到自己是漫天飘荡的水雾中的一颗微粒。仰望大瀑布,心中那一点怨天尤人的悲哀、可怜,又有何资格絮叨呢?

⑨我确信,人在天地之间,总要仰望点什么。从宇宙万物中吸收精神,吸收正气,使自己壮大。因为,人毕竟是万物之灵,除了血肉之躯,一定还有一个更高的存在。

(有改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              )            (               )                (                )
2.根据所给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①指事物非常完美,没有能跟它相比的。(                   )
②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                   )
③形容使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                   )
3.给全文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4.①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②自然段,下面加点的“它”指代什么?
6.⑤自然段中,贝多芬仰望天空时,收获的是什么?
7.⑧自然段,作者观赏瀑布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由近及远B.由远及近C.由面到点D.由点到面
8.下列内容,本文没有涉及的一项是(     
A.仰望星空会获得许多天文知识B.追寻的是一种崇高精神
C.追寻的是一种昂扬向上的生存姿态D.大自然的壮观景象能够净化人的灵魂
9.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游记B.说明文C.议论性散文D.记叙性散文
2021-01-10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那曲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烈马青鬃

姜泽华

“支左”那年,部队送我们生产队一匹军马。那马牙口虽老,却形体高大,浑身铁青,颈上的鬃毛有一尺多长。听老人们讲,那叫青鬃马。

青鬃马的性子很烈。被牵进牲口棚的第一天,就咬伤了那头企图骚扰它的黑叫驴。心疼黑叫驴的饲养员上前拉“偏架”,被它一蹄子尥出老远。为此青鬃马没少受饲养员的报复,头部常有被马勺磕出的累累伤痕。

青鬃马力气虽大,却不会犁地。它快捷的步幅总是令那些和它并驾的牲口跟不上趟。要它独拉一架犁,它又顶不了一个工日。对它一动鞭子,它就狂跳不已。没人能够驾驭得了它。

因此青鬃马经常被拴到树上挨鞭子,特别是生产队长的鞭子。队长使得一手好鞭子,鞭头硬,打得准。他运足了劲儿,能把马耳朵一鞭打裂。

青鬃马开始变得郁郁寡欢,无精打采。它经常趴在粪水坑里,把自己弄得满身污秽,落魄不堪,就像那年代的“地富反坏左”。

“把它牵出去遛遛吧!实在不行,就……”就怎么样,队长没说,因为那年月随便杀牲口可不是小事情。那可是“生产资料”啊!

时近中午,饲养员牵着青鬃马回来了。青鬃马身上的泥粪已被洗刷干净,浑身油亮。虽瘦骨嶙峋,却显得精神抖擞。饲养员有掩饰不住的喜悦:“队长,这是一匹好马哩!骑上它,跑得飞快,还特别稳当!”

“真的?”生产队长在青海当过兵,也能骑马。他从饲养员手中接过缰绳,一翻身跨上马背。稍一抖缰绳,青鬃马猛地蹿了出去……

野外的空阔辽远刺激了青鬃马已近僵硬的神经和蛰伏的野性。它扬起鬃毛,收腰扎背,四蹄翻飞,跨阡度陌,跃丘越壑,尽情地奔驰在自由的风里。

队长满面红光,惬意地从马背上跃下,把缰绳往饲养员手里一扔:“好马不犁地哩!找上几个人,杀杀它的野性儿,绝对是匹好牲口!”

这次,青鬃马被栓到那棵枯槐树上就显得很隆重。树周围站满了成圈的看客,圈内是轮番抽打的七八个鞭手。在鞭梢儿的呼啸里,青鬃马悲声长鸣,鬃毛纷飞,鲜血崩流……

正当鞭手们打累了,队长吩咐把马解开,又要满有把握地收获一头驯服的牲畜时,突然一声惊天的长啸,青鬃马猛地挣断缰绳,后蹄一蹬前蹄一扬,竟跃上了近三米高的枯树!在落上树杈的瞬间,两条插入树枝的前腿骤然折断!白森森的骨茬子都迸出体外!

青鬃马发出最后一声长长的哀鸣……

那天,队里每家都分到了一块马肉。我记得妈妈用马肉包了饺子,却不太好吃。因为那肉馅儿不但粗糙不香,而且还有股辛酸的味儿。

我至今还保留着我捡到的那匹青鬃马的一片马蹄铁。那马蹄铁已磨得很薄,上小学时我曾用它当削笔刀削铅笔,很锋利。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青鬃马咬伤了黑叫驴,又把心疼黑叫驴而上前拉“偏架”的饲养员尥了一蹄子,为下文它遭到报复被打死的情节作了铺垫。
B.青鬃马虽然力气大,但拉犁的时候既无法跟其他牲口同步,又没有耐力,与人们用它耕田的期待相去甚远。
C.在生产队长试马之后,青鬃马遭到所谓的“杀牲儿”的毒打后选择尽早结束自己的生命,只是由于对未来失去希望。
D.作者描绘了青鬃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人性的惨烈,批判了虐待动物的行为,所以保留了青鬃马的马蹄铁表达怀念之情。
2.作品中说青鬃马的性子很烈,其“烈”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描写青鬃马以悲壮的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最后发出长长的哀鸣,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0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天使的礼物

刘继荣

(1)黄昏,儿子一如既往地推我去广场散心。二月的风变得暖起来,但是吹到脸上依然带着股寒意,就如我此刻的心境。

(2)刚坐上轮椅的时候,医生笑呵呵打趣,说我最多只能享用三周。可是如今漫长的三个月过去了,我依然坐在轮椅上。广播里正放着《吉祥三宝》,真羡慕那个丰腴健硕的妈妈,想必她到了80岁还能健步如飞吧?不像我,三十几岁就坐在轮椅上了。

(3)儿子兴致勃勃地问:“情人节送什么礼物好?”

(4)我漫不经心作答:“那要看对方喜欢什么,如果是心爱的,一句话、一首歌也是好的。”说完才觉惊骇,他刚上一年级,居然提出这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不禁想起上学期他曾说与一小女生相爱,我问,怎么爱?他答:“我们下课后一起在草坪里找灵芝草,给妈妈治病。”现在,灵芝草没找到,居然懂得过情人节了。

(5)忽然间,在淡金的晚霞里,一首英文歌响起来,我不禁感慨:“人长耳朵,就为享受这样美的声音吧!”儿子动容。

(6)回家后,儿子替我按摩,他见过医生为我做按摩。手法倒是学得有模有样,可力度远不够。窗外传来孩子的笑闹声,我发现了儿子的心不在焉,顿时心生黯然,命他快快去玩。

(7)第二天黄昏,竟然又听到那首歌,是洒水车在唱,一时间,只觉得漫天繁花落了又开,连时光都淹没了。回过神来,才发现儿子早出去了。

(8)钟点工临走时提醒我,说整个寒假儿子日日在闹市区出没。那一带网吧颇多,里面未成年人也很多,要我千万管紧孩子,她说她的儿子就是在网吧里毁了的。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

(9)可儿子似乎总是很忙,没等我谈到正题,他就鱼一样溜了。是的,外面春日融融,谁耐烦整日对着一张蜡黄的面孔呢!

(10)每一次,听着楼道里咚咚远去的足音,每一步,都似踩在我心上。想起从前他寸步不离地守候着我,小朋友叫去踢足球一概不理,如今,怯得连边都不肯沾了。

(11)长叹一声。吃药罢,这一粒吃掉的是老公的轿车车灯,那一粒咽下的是儿子模型飞机的翅膀,家人的梦想悉数掉进我胃里。一时间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12)突然,气喘吁吁的儿子冲进来:“嘿,妈妈,情人节快乐!”我惊呆了。捧着他递过来的礼品盒不知所措。儿子一叠声地催我拆开,是一张唱片。他替我放进CD机里,音乐水一般漫过来。正是我最爱的那一首。

(13)我哭笑不得,原以为这礼物是送给那个小女生的,现在居然给了我!望着那张汗津津的脸,纵有千个疑问我也只能咽下。

(14)傍晚,儿子又推我出去,他指着华丽的橱窗得意地说:“哈,我又找到一个错字!”顺着他的手指望过去,花团锦簇的五个大字:情人节快乐。哪里有错?

(15)见我疑惑,他急忙用手指在我手心画着:“是亲人的‘亲’,不是事情的‘情’,明天我要告诉老师去。”原来是这样,他一直以为是亲人节,所以误把礼物给了我。

(16)这时,一个陌生的中年人朝我们走过来。他很友好地问:“小朋友,你找到了吗?”儿子回答:“找到了,谢谢叔叔。”我诧异地望着他们。那人说,他是负责在广场播放音乐的。有天晚上儿子去找他,询问下午放的一支英文歌的名字,他说妈妈喜欢听,想买给妈妈。一下午放了那么多唱片,哪里能记得清呢?于是把所有的英文歌拿来一首首试放,最终也没有找到,但他却记住了那个执着的小男孩。

(17)洒水车过来了,开到我们身边缓缓停下,一个年轻人探出脑袋笑着问:“找到了吗?”

(18)原来,那首叫做《斯卡布罗集市》的英文歌,正是这位司机帮助找到的。他也一直惦记着这个倔强的小男孩,惦记着他能否买到唱片。

(19)洒水车开走了,我们继续向前。路边一个老太太在卖音像制品,她笑眯眯地问儿子:“找到了吗?”我与儿子一道感激地回答:“找到了!找到了!”我的声音里竟有了微微的哽咽。

(20)我终于知道,我的孩子没有去网吧,也从来没有冷落我,他一直都不曾放弃对那棵灵芝草的寻找。反复地听那首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个痴痴的孩子所感动,可我知道,这份礼物,足以温暖一个母亲的一生。

(选自《最感人的情感小小说——穿过风雪的音乐盒》,有删改)

1.给加点字注音:
(        )         (         )
2.本文的文体是(          
A.小说B.散文C.记叙文D.议论文
3.请结合文章说说“天使的礼物”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4.文章第⑻段中画线句“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我”的心里百味杂陈?
5.如何理解最后一段中“痴痴”一词的意思?文章主要通过哪一件事来表现儿子的“痴”?
6.“找到了吗?”“找到了!”文中多处出现这个问答,分别表现了问答双方怎样的心理?
2020-12-25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汉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