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杨海林

老城改造,地下挖出许多古代残瓷碎片。

残瓷碎片虽然不完整,但它们大多数是古代的真品,一般的古玩爱好者都比较青睐,他们在把玩的同时能揣度它完整时的模样,揣度出缺损的图案。

这如同面对断臂维纳斯。

老杜和姜本松是此中高手,他们只要瞄一眼,还能断出出产的年代、烧制的窑口,根据稀缺程度给出一个合理的价格。

后来,更多的古玩爱好者加入这个淘宝大军,但此时老城改造接近尾声,珍稀的瓷片越来越少。

老杜和姜本松没有固定工作,老城地下出现残瓷碎片的时候,他们一直在工地上拣拾,靠出售它们为生。现在,珍稀瓷片的稀少让他们成了冤家对头,他们在工地上抢拾时免不了要争吵,在文庙摆摊售卖时又会相互诋毁。

7这天,姜本松的地摊上来了一个大胡子,他看中了姜本松的一枚小小的青花瓷片。

姜本松不急着出价,先夸大胡子好眼力,说这枚瓷片的胎比较松,淘洗得也不太干净,应当是麻仓土做的;青花料上有铁锈斑——这可是典型的苏麻离青料;纹饰上的莲花瓣是尖角的,这是元代的绘画风格。

所以,综合起来看,这一定是块元青花,没有一百块是不出手的。

——古玩界的行话,一百就是一千。

大胡子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欣赏,不还价也不放下。

这时,姜本松的熟客潘老师来了,大胡子手中的片子一下入了他的眼,他弯下腰,拍拍大胡子的肩你买不买啊,人家姜本松是做生意的!

话里的潜台词是你不买我可要下手了。

大胡子抬头看看潘老师:想买,就是贵了点儿,要一百块呢。

潘老师已经退休了,一个月好几千退休金,老年人用项少,一百块对他来说是毛毛雨。

潘老师抖抖索索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卷钱,开始点数,姜本松眼睛活套,连忙对大胡子说:按行规,东西拿在您手上,我们的交易就不算结束,潘老师插上来是不能作数的,但是他那么大的岁数,还是照顾一下——改天我再寻个更好的给您。

这话让大胡子生了气,他瞪大眼睛:买东西跟年纪有关?

大胡子从怀里掏出一把钱,数也不数,扔在姜本松的摊子上。

文庙好几天没有卖出好瓷片了,很快,姜本松卖出元青花瓷片的消息在淘宝人中传递开来。

元青花在老城改造中只出现过三五片,但是前几片,买家都只是藏起来秘玩,从不与外人交流,所以,大家纷纷去大胡子那里瞧稀罕。

人一多,眼就杂(当然,这些人中也有眼睛毒怪的),有人家就提醒大胡子:这枚元青花瓷片,呵呵……

假的?

呵呵。

大胡子凝了一下神,重新拿在手里掂了掂。

好像比同样大小的瓷片重。

大胡子拿来60倍放大镜看看瓷胎。

胎质好像密了点儿。

——过去没有机械,窑工们制瓷都是用手揉的胎,不可能这么细密。

当然不会这么密。

奶奶的,姜本松,他敢骗我!

大胡子也算是玩瓷片的高手了,高手们买瓷,价格的高低可以不讲究,但若是买到了假的,他的学问就可能被人怀疑——他还怎么在瓷片界混啊?

大胡子是有姜本松电话的,他拨通了问道:下周你来摆摊吧?

老城就这么大点儿地方,姜本松当然知道了瓷友们的议论,他在电话里一迭声地说:你要是认为是假的,我就把钱退给你。

大胡子气得直跳:我的名誉怎么办——你下周来了再说。

三天后,大胡子来到了文庙,可是,姜本松连个影儿也看不见。

以挖瓷片为生的姜本松,再也不敢露面了。

大胡子气得直跺脚:你小子倒躲起来了——只要你在文庙里露面,哼!

每次来文庙,大胡子都带着那枚元青花

大胡子,你的元青花,能给我看上一眼吗?

有一天,老杜问。

你要,送你吧。大胡子掏出那枚元青花,扔给老杜。

老杜淡淡地瞟一眼:让给我,你确定?

哪里是让,送你了——我看着心烦。

你是一百买的,我不白拿——我出一百五。

老杜把那枚瓷片收进口袋里。

你居然要一枚假瓷片?大胡子睁大眼睛,莫非它是真的?

既然卖了,就不要问那么多。老杜拿出一千五百块钱,在阳光下抖一抖,看好了,可别再说是假钱。

这枚元青花,很快成了淮安古玩界的一个谜。有人说可能是真的,要不然,老杜怎么可能下手买。

有人说老杜已经卖给一个北京人了——五百呢。

有一天晚上,姜本松来到老杜家,扑通跪在了老杜面前:谢谢你帮了我,我再也不卖假货了。

老杜正在家喝酒:咱把卖瓷片当个生意,既然是个生意,那就要当个生意来做。

老杜拉姜本松入席,一抬手,,把一样东西扔到窗后的市河里。

(摘编自2020年10期《安徽文学》)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老城改造时出土的残瓷碎片的情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活动空间。
B.小说写一般的古玩爱好者在鉴定残瓷碎片方面技术高超,引出了小说主要人物的同时也有一定的烘托作用。
C.大胡子相中瓷片但在买与不买之间犹豫不决,潘老师一出场就让大胡子迅速买下,从这可看出潘老师是个托。
D.得知自己买了假货,大胡子非常气愤;本来约定了见面,但姜本松不肯露面,“直跺脚”这一动作将大胡子的气愤展露无遗。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时间顺序叙写了一个关于买卖“ 青花瓷片”的故事, 虽然牵涉人物不多,但人物塑造形象鲜明,个性突出。
B.小说中间穿插了对“玩瓷片的高手”的相关介绍,既解答了读者的疑问,又对下文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C.小说以短句为主,有时甚至独句,这样既使小说的情节转变显得急促有力,又能使语言节奏感强,有无尽的张力。
D.关于瓷片的真假一直是个谜,即使老杜买下后,人们仍然是猜测不已,直到结尾谜底仍没有解开,让读者兴味无穷。
3.小说虽然人物不多,但情节却一波三折,请简要分析小说情节有哪些波折。
4.有人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姜本松,有人则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老杜。你同意哪种观点?请联系小说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2021-01-22更新 | 154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望川

聂鑫森

贺望川的肚腹里确实“藏”了不少书,读书博而专,《论语》《孟子》《庄子》《老子》《荀子》《韩非子》……他可以闭目诵读。你问某书某段话该如何正确评断,他会滔滔不绝地先说出自秦汉到清代名流的观点,末了才说:“敝人的见解是——”这是什么记性?简直就是一部活电脑。可他的忘性也令人匪夷所思。出门忘记带钥匙;别人问他的手机号码,他怎么也想不起来,不得不问妻子和同事;有时夜里回家,他找不到这条小巷,只好问人该怎么走。妻子取笑他:“你这是什么记性?别哪一天把自己弄丢了。”

他说:“我只记我该记的事,其余的就拜托你了。”

一星期前,贺望川请一位老朋友到离家不远的一家“百鱼斋”吃中饭。这里的菜品皆与鱼有关,各道菜都可口,两人尽兴喝了一斤酒。该结账了。贺望川一摸口袋,忘记带钱夹了。友人也和他一样,出来得匆忙,除了记得带香烟、打火机,别的都没带。

贺望川对服务员说:“对不起。我让我的朋友留下做人质。这个人质可得好好侍候,他是湘楚大学的著名教授。我家离此不远,我快去快回。”

回到家里,取了钱,贺望川正要出门,忽听有人喊:“贺教授在家吗?有快递。”

妻子说:“你盼望的小谢来了。”

“谢定山小友,星期天你也没休息?”

“因为有你的快递,我知道你想先睹为快,就赶快送来了。”

“快坐下。先喝茶。”

小谢是快递公司的送货员,专送文化街这条线路。贺望川购书量大,又有各地的友人、学生寄赠书籍、资料,所以每隔几日,小谢就要上门来送货。一送就送了两年,彼此变得相当亲稔。

贺望川用剪刀剪开塑料包装袋,取出几本书来,爱不释手地翻了一遍。说:“我的学生都成气候了,"新松恨不高千尺",太好了。小谢,每次都辛苦你,令我铭感啊。”

“贺教授,您客气了,我干的就是这个活。说真的,能为你们这些大学者送快递,是我的荣幸。可惜家里条件差,我只读了高中,就从偏远的山区到城里来打工,可我从心里敬重你们,我爹我爷爷也是。我一回家,他们就问学者是什么样子,说了些什么话,我都一一告诉他们。”

贺望川忍不住大笑起来:“你就说,这些读书人不多一只眼睛不多一个鼻子,和大家没什么不同。”

“可他们不信,尤其是爷爷,我要他进城来看看,可他早已瘫在床上了,没法来。”

“什么时候你领我去,让他看看我——一个似僧似俗的人。”

“那会让爷爷乐翻天的。我就代爷爷先谢谢你了。”

小谢作古正经站起来,向贺望川深深地鞠了一躬。

他们正说着话,留在饭店里的友人领着服务员,风风火火地走了进来。

“你真是个‘忘川’无疑!把我丢在饭店,也不拿钱去赎。我家住得远,要不我会领着服务员去取钱,免得又登你的门。”

贺望川这才猛醒过来,赶忙向友人谢罪,然后付款给服务员,再另加小费。

……

一眨眼,就过去了一个月。

盛夏,炎天暑地。

来贺家送快递的,忽然换了另外一个姓马的小伙子。

贺望川很奇怪,问:“小谢呢?”

小马说:“他爷爷病重,恐怕熬不了几天了,小谢请假回老家去了,由我暂时代替他。”

“他老家在哪儿?”

“是本市管辖的株洲县朱亭镇大龙山村,坐汽车去要大半天。”

“你有小谢的手机号码吗?”

“有。”

贺望川赶快用笔把地址和手机号码记下来。

小马问:“贺教授记这些做什么?”

“我答应过小谢,要去看望他爷爷,这个事我忘不了。君子不能言而无信,我明天就去,让儿子开车送我去。”他转过脸问妻子:“你愿意去吗?”

妻子说:“有道是夫唱妇随,我也去!”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概括地交代了贺望川令人匪夷所思的、充满矛盾的记性好忘性也大的特点,为故事情节展开做了铺垫,为人物形象刻画奠定了感情基调。
B.小说主体部分的情节环环相扣,大起大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高潮处故事戛然而止,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信守诺言,诚恳待人。
C.贺望川请友人到饭店吃饭,他们竟都忘了带钱,这表面看似不合情理,但实质表现了老朋友的真性情,自有其感人、合理之处。
D.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贺望川的一句“我只记我该记的事,其余的就拜托你了”就表现了他作为一个学者、君子该铭记什么的个性特点。
2.小说以“记性”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小说结尾,贺望川夫妇要去看望快递员小谢的爷爷。这样写合理吗?请简要分析。
2020-02-08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华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来到牛村后,全村八十五户人家,家家都有人承包脱贫。伊南高兴得差点去买挂鞭炮“噼里啪啦”一下。他是牛村的第一书记,任命没半个月,正琢磨着怎么给牛村脱贫呢,精准扶贫来了,正想瞌睡哩给个枕头,能不乐得蹦起来?

牛村属于穷乡僻壤,传统的农耕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典型的贫困村。精准扶贫实施一段时后,伊南发现并不是他想象中的那么回事。

帮扶脱贫的人经常来牛大家,每次都送来不少衣服,顺便带点水果,还有米面油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品。

伊南对牛大说,这样也好,省得你买衣服穿。

牛大鼻子一哼,冷冷地说,衣服都是穿过的,谁知道有没有传染病?说不定是从火葬场捡来的呢?牛二家,帮扶他的人来过一次后,再没来过,倒是每月寄五百块钱过来。

伊南掰着指头算了算,牛二家五口人,每人每月一百块,这也达不到脱贫标准啊。再说,这钱也没保证,不定啥时候就断了。

牛三家,帮扶他家的人可能有点关系,安排牛三家的四口人都进城打工了,牛三和他老婆到某医院做保洁,就是打扫厕所卫生,两个孩子当保安,说白了,看大门。按说,这也不错,可是,这些工作都是临时的,一旦帮扶的人退休了或是调走了,牛三一家是不是有下岗的可能?不好说。

牛四家,帮扶的人没有一官半职,只是一个小科员。这个小科员每星期都要来,到家后,给牛四家扫地,帮助烧火做饭、洗衣服,若不是叫牛四“大叔”,不知道的人真以为他是牛四的儿子呢。弄到后来,牛四反倒不好意思了,对那个小科员说,小伙子,我不当贫困户了,我脱贫了中不中?

还有真脱贫的。牛九,孤寡老人。帮扶他的人是某单位的老一,认牛九作干爹,给牛九过了个生日,牛九就收了几万元的红包。

伊南回城后,从当地的电视新闻里发现,牛村还有三户也脱贫了,一户是牛五家,从家里的摆设上足可以看出来,五十时液晶电视、真皮沙发、多开门冰箱等新潮家具家电应有尽有;一户是牛六家,被记者采访的小伙子自称是牛六的儿子,亮了亮手腕上的名表,拿出几万元的手机,抽的烟也都是中华烟,还对着镜头乐呵:“脱贫了,脱贫了。”一户是牛七家,从各种表格和数据上,还有主人按的指印上,看出牛七已经奔上小康了。

伊南感到疑惑,当即打电话给牛村村委会牛主任。牛主任吭哧半天才说实话,说都是唬人的。牛五家的家具录过像后就被拉走了,牛六压根就没娶老婆,哪来的儿子?牛七家,那些表格都是胡球填的。

伊南说,牛七都按指印了。牛主任说,牛七说只要不是枪毙他,按指印没啥大不了。看着人家大热天跪在地上填表格,怪可怜的,牛七说,咱权当积德行善了。

……

如此看来,猪八戒啃猪蹄,还得依靠自己才能不被饿死。伊南回到牛村后,通过深入了解,他发现,牛村贫困的症结在于牛村的道路,就是那四座木桥,这几座桥年年都要被洪水冲垮,一旦垮掉,村民就得集资修桥。也正是因为年年集资修桥,使得村民的日子愈加难过,愈加贫困。他还得知,当地流传一个说法,四座桥相当于牛的腿,腿要走路,不能修成死的。

伊南哭笑不得之余,找到牛主任。他故作神秘地说,牛主任,我找风水先生看了,牛村之所以穷,问题出在“牛腿”上。

牛主任不明就里,惊诧地看着伊南。

伊南说,风水先生说,天机不可泄露。他好说歹说,风水先生才吐露实话,说牛本身就不如骡马走得快,牛腿老是断,那就更慢了。

牛主任眨巴着眼睛,眼睛一下子明亮了许多。

看到牛主任的表情,伊南心里有了底,继续“忽悠”牛主任,说细想想,风水先生说得不无道理,不如把木桥换成钢筋水泥的。要想富,先修路。路通了,什么都好办。

钱从哪里来?比不得修木桥啊。牛主任说着说着皱起了眉头。伊南说,只要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钱嘛,我想办法。

原先也有一些年轻人提过修桥的事,一直没付诸实施。牛主任说罢,又给伊南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就地取材,修成石桥咋样?山上石头多,不少村民闲在家没事……给他们找点活儿,也可以补贴家用嘛。

伊南心里豁然一亮,说石桥好,与古村落协调。牛主任,咱兵分两路,您负责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我回城找有关部门筹措资金。

事情比想象中的要顺利。

短短三个月后,木桥换成了石桥。

记者报道牛村修桥的新闻后,外界人被牛村纯朴的民风、古朴的建筑所吸引,来牛村的人日渐多起来。

后来,牛村就成了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

这下,牛村算是彻底脱了贫,伊南呢,据说也被提拔了。他要离开牛村时,村民还舍不得他走呢。

(选自《小说月刊》)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写伊南刚刚上任就迎来了精准扶贫,他非常高兴,这一情节为下文写伊南发现情况并不如愿,下决心带领村民靠自己脱贫做了铺垫。
B.牛村八十五户人家都有人承包脱贫,但后来走了样,电视新闻中对牛村三户脱贫人家的报道,表明在帮扶脱贫行动中存在弄虚作假现象。
C.为了再次修桥,伊南以“风水”“天机”为说辞,使牛主任“眼睛一下子明亮了许多”,这一细节反映出牛主任对伊南善于处理问题的钦佩之情。
D.小说构思行文颇具匠心,情节起伏有变,语言符合人物身份,文中人物着墨不多倒也个性鲜明,内容情节简单紧凑,却有引人入胜之效。
2.小说描绘了一幅牛村人物群像图,请简要概述牛村部分村民的形象特征。
3.为什么木桥换成了石桥牛村就脱贫了?请结合小说分析应该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精准扶贫。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