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那年的芦苇席

李汤波

李家坳集市上人很多,很热闹。

已是深冬,天很冷。一阵似刀的小风吹来,毛子爹抖得像树叶。

毛子爹脚下有一捆芦苇席,几十来张,有一张被作为样品展开着。席子很大,做工很精巧。席面上,红、蓝、绿、青等颜色的篾子相互交错,纹络分明。席篾子穿插点缀成大红双喜,五谷丰登,蓝天碧叶,还有别具匠心的鸳鸯戏水,红荷映日。

看芦苇席,毛子爹古铜色的脸上绽出一阵阵的骄傲,李家坳这一带十里八村只有他编得这么好,自己年轻那会儿谁不竖大拇指,谁家结婚不用,那时……这几年买席的人明显少了。

今天的集市上到处都热闹非凡,叫卖声、讨价声,一浪高过一浪,而毛子爹这里似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思忖再三,他也想高声叫卖几腔,但努力了老半天却迸不出一个字,搁过去他仅把芦苇席往地上一放,根本不需叫卖就会被买家围得水泄不通。

如今又是半天无人问津,毛子爹手里的旱烟熄了又点,点了又熄,表情越来越凝重。

终于,有位姑娘停下看席了,且不住地称赞。她后面的小伙子也随声附和着。

毛子爹忙应声解捆,热情地问他们是否办喜事用。姑娘脸一红说:我们不买,只是看编得好,现在都没人用了!说完拉小伙子走了,毛子爹的手僵住了,愣了好大一会儿,下意识地说:没人用了!之后,便扛着原封未动的芦苇席步履蹒跚地回家了。

临近春节,毛子办喜事。毛子爹想,自己这下可以一展身手了,于是花了几天工夫给儿子编了一个自认为最好的芦苇席。他把席子亲手交给儿子,很郑重地说:孩儿啊,穷人家办喜事,能省点儿就省点儿,爹又给你编个席子,拿去用吧!

毛子没吭声,接过席子就进自己屋布置新房了。

晚上,毛子爹想再看看自己的作品,要知道,天这么冷,编得不易啊!他想毛子一定很满意。进了新房,他往床上一看,并没有见到芦苇席,只看到不知儿子什么时候买的床垫,坐上去软乎乎的。毛子爹找遍了屋子,发现自己编的芦苇席可怜地躺在床下。毛子爹不禁气得大骂,骂后气呼呼地抽席便走。

夜已经很深了,可毛子爹躺在床上无论如何也睡不着,于是就问老伴:毛子他娘,还记不记得咱俩当初咋结的婚?

毛子娘说:咋会忘呢,那年头你芦苇席编得好,爹让我学,席没学会编,倒有了咱的毛子,后来咱就结了婚呗!毛子娘沉醉在年轻的甜蜜里。

唉,现在也不知咋的啦,别人不用咱的席子,毛子这兔崽子也不用。咱们年轻的时候要的人多着哩!不光咱李家坳几个村的用,连搭界的县也有不少人用,想用好席子,谁不提前打招呼,谁不好言好语地讲!毛子爹思绪停留在昔日的辉煌中。

从此,毛子爹不再编席。偶尔手痒,便把席篾子批得又细又薄,然后精心去编,编了好多花样,只是席子小,像枕巾那么大。毛子爹编后就随手一撂,点上旱烟,欣赏一番,之后便缓缓踱出家门……

久而久之,家里的柜子上、桌子上、地上,到处都有毛子爹编的小席子,遇到小孩子拿着去玩,他也不加制止。

有一天,毛子爹正在家批席篾子,乡里来了两个人,送给他一张奖状和一千元现金,说是他的芦苇席在全市民间工艺展览会上获了奖,为乡里争了光。

来人还专门拉他一起合影。

毛子爹一愣,不知道怎么回事。那人又补充说是毛子把他编的各式各样的小席子拿去参展,经评比获奖了。看看奖状,望着镜头,毛子爹张了张口,想说什么,但什么也没有说出来……

(选自《山西文学》2020年12期)

文本二:

小小说不是可以由短篇小说压缩而成的。它们是不同的文学品种,有着不同的特性与规律,不同的标准,不同的取材与创作的思维。小小说是小说家族海洋中的一朵浪花,它从何而来,这朵浪花是从真实生活中跳跃出来的。

一部中短篇小说需要很多情节,但小小说容不得太多的情节,它最需要的是有关键的情节,至关重要的、寓意深刻或感人至深的情节。比如《麦琪的礼物》、《万卡》,都有一个令人叫绝的情节。小说中鲜明的人物个性的表现和深刻的主题,往往在这个情节里呈现,它可以使小小说不小

在成功的小小说的结构中,往往会把这个情节放在结尾部分,好像相声抖包袱。这样做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余味,在小说结束后,往往还能让人继续联想,留下回味。小小说篇幅有限,只有余味可以无限。杜甫有句诗咫尺应须论万里,这句话虽然说的是画,但说出一个艺术共通的道理,就是篇幅总有限,但意蕴却深广。小小说不仅要把余味拿来作为艺术追求,也作为自己重要的特征。

小小说要特别重视细节。叙事写景与状物的细节都要精彩、考究,这样的细节不仅可以使小说丰富、充盈,还会增强文学的表现力与审美内涵。当然,小小说的语言也不可忽视。现在有些网络段子很精彩。有人问,特别精彩的是不是小小说?不是。应该说它们更接近民间文学——民间故事、寓言和笑话。民间故事最大的特点是口头语言,它含有很高的智慧,流畅生动,故事性强,甚至蕴涵着耐人寻味的哲理。但它不是文字语言,没有文字美,没有文字语言的精当和意蕴。

(选自冯骥才《小小说特立独行》)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从人很多很热闹的李家坳集市写起,为毛子爹出售所编苇席提供了背景,更强化了无人问津的伤感意味。
B.姑娘与小伙子对毛子爹所编苇席赞不绝口,这给毛子爹带来了希望,没想到他们只是看看而已,毛子爹深受打击。
C.毛子爹将所精心编织的苇席郑办喜事重交给儿子,主要原因是想节约钱财,但毛子认为其父抠门,并不理解父亲。
D.小说以小见大,通过毛子爹所编苇席无人理睬但后来获奖的事情,从而揭示了民间工艺需要保护与传承的大主题。
2.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那年的芦苇席”十分简洁,“那年”不但给人一种深深的怀旧情绪,而且产生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毛子爹在集市上看到自己被人冷落,心里不是滋味,于是他也想高声叫卖,但一个字都说不出,原因是他没有自信。
C.《麦琪的礼物》这样的小小说名篇都必须有至关重要的情节,而一部中短篇小说的情节很多,则不需要这样的情节。
D.有人认为精彩的网络段子是小小说,但冯骥才认为,这种说法不当,因为这些网络段子不具备小小说的所有特征。
3.文本一中运用多重对比,请结合文章内容,任选两例进行简要分析。
4.请从文本二的内容中选择一个角度,对《那年的芦苇席》一文进行赏析,列出赏析要点。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爱的循环

王千缘

她是位刚入职不到两年的职场小白,毕业于某名牌大学的设计学院。

她本以为能很快做出自己的品牌,成为声名远扬的大设计师。没想到现在却还是做着美工的工作,偶尔提出的设计理念也很快被否定掉,不得不感慨,现实和理想的差距果真大得毫无边际。

此时她穿着印有自己设计、再次不被众人看好的图案的T恤,登上回家的地铁。这次还算幸运,地铁上的人要比往常少很多。

她挑了个靠门的位置坐下,掏出手机随意浏览着信息。突然,一篇推文映入眼帘,和其他文章不同这篇的阅读量不过三位数,点赞更是寥寥无几。她将这篇推文看到最后,谈不上好坏,但还是点了赞,并在下面留言说写得很棒喔,请继续加油

其实啊,她只是希望有一天,自己设计的作品也能同样受到称赞与鼓励。

他是位大二学生,趁暑假写几篇公众号推文。

他从上初中起便在报刊发表文章,梦想成为一名了不起的大作家。现在却失了灵感,投出的文章不是被毙,便是如石沉大海般没了消息,就连偶尔登出的文章,阅读量也是少得可怜,更别提点赞与评论数了。

他忐忑不安地点进自己写的文章,又一次由希望变成失望。就在他刚想要放弃这个梦想时,一则留言跳出来——写得很棒喔,请继续加油。他久久地看着这条评论,仿佛是一根划破黑夜的火焰,重新将他的希望点燃。

他的步履变得更加坚定,走过家门口的小卖部时,看到一名幼童不小心跌倒在地,周围并没有大人看护。他连忙将孩子扶起,认出这是小卖部店主的小儿子,于是带着他进去找妈妈。

现在天色已晚,让一个孩子独自在外玩耍,终归不太安全。

她是一位妈妈,离婚,带着两个孩子。她没有太高的文凭,只好在院里开家小卖部来补贴家用。

小儿子被人送进来时,她正苦口婆心地劝前来买烟的少年不要沾染坏习惯,心里盘算着女儿的兴趣班费以及儿子的奶粉钱。两个孩子越长越大,用钱的地方也越来越多,若不早做好准备,以后怕是吃不消。但无论如何,她还是不想因为多挣那十几块钱而将一个孩子送入歧途,或许是她也做了妈妈吧。

你怎么比我妈还啰唆!算了,我不买烟了,拿包薯片总行吧?最后,这场争执战以少年妥协收尾。

她长舒一口气,却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刚才独自在店门口玩耍的小儿子已经被躲在暗处的人贩子盯上了,幸好被同院的大学生及时送回,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他是位高中生,今年刚满十六岁。

昨天,他和几个伙计约好要一起做些大人的事儿,想到的第一件便是抽烟喝酒。他路过约好的烧烤城,好似闻到里面的烟酒味儿,听到同伴们在高声用大人的语气谈论着大人的话题。

他不好意思只拿一包薯片进去,便匆匆离去。坐在地铁站对面小公园的秋千上,一边愤愤地嚼着薯片,一边埋怨老板娘多管闲事。

少年大概永远也不会想到,他的伙计们因带的烟没有抽尽兴,再加上酒后壮胆,竟决定铤而走险去偷窃,却正好被抓个现行……

当最后一片薯片吃完后,有纸飞机从眼前飞过,他下意识地跳起来将它抓住。

后面,传来脚步声和说话声——

美芬,纸飞机咱不要了,赶明儿妈妈给你折个新的。哎,你慢点、慢点跑!

不,我就要我的黎明号!孩子喊着、跑着,脸上竟挂起了金豆豆。

小朋友,这是你的吧?他弯腰将纸飞机递给她,女孩立刻破涕为笑,他也跟着笑起来,刚才的烦恼烟消云散了。

她是个即将步入小学校园的孩子,六岁,正值天真烂漫的年纪。

黎明号——曾经想要随风而行的纸飞机失而复得,被她紧紧攥在手中,再也不能把自由当作方向。

地铁进站,她牵着妈妈的手一同进入,很快便被坐在门边滑手机的大姐姐身上的T恤吸引住了。T恤上面印着一只在云朵上吹泡泡的小考拉,她痴痴地看着,多希望能和小考拉一起到云彩上面玩啊。

大姐姐似乎察觉到了她的目光,忙打开手机前置摄像头,以为自己的脸,上有什么脏东西。

不多时,她和妈妈的目的地就要到了,在准备下车时,她特意附在大姐姐的耳边,奶声奶气地说:大姐姐,你的T恤衫真漂亮!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女大学生成为大设计师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一再受挫,但她并未放奔追求,对未来依然充满希望。
B.男大学生在即将放弃自己作家梦的时候,女大学生的那则留言又重新给了他希望,步履更加坚定。
C.小说写到了躲在暗处的人贩子,以及铤而走险去偷窃的无知少年,暗示当下的社会还并不太平。
D.小说叙述了现实生活中一群“小人物”的凡人善举,赞扬了这些传递爱心的普通人美好善良的心灵。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的循环”这一标题,不但蕴含了小说主题,还是小说的线索,将零散的故事串联起来。
B.小说开篇简要交代了女大学生的工作等情况,为下文叙写其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做了铺垫。
C.小说中,“写得很棒喔,请继续加油”一句两次出现,将两个青年的不同性格进行对比。
D.小说的语言以平实朴素为主,没有太多的雕琢和修饰的痕迹,与小说的内容相得益彰。
3.小说以“大姐姐,你的T恤衫真漂亮”结尾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说这篇小说写得非常成功,也有人说这篇小说写得不成功。请结合作品,从故事情节、构思、人物刻画三个角度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2021-02-04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辽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秋天的音乐

冯骥才

①秋天十月,我松松垮垮套上一件粗线毛衣,背个大挎包,去往东北最北部的大兴安岭。 赶往火车站的路上,忽然发觉只带了录音机,却把音乐磁带忘记在家,恰巧路过一个朋友的住处,他是音乐迷,便跑进去向他借。他给我一盘说是新翻录的,都是“背景音乐”。我问他这是什么曲子,他怔了怔,看我一眼说:

②“秋天的音乐。”

③他多半随意一说,搪塞我。这曲名,也许是他看到我被秋风吹得松散飘扬的头发,灵机一动得来的。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开端的旋律似乎熟悉,没等我怀疑它是不是真正的描述秋天,下巴发懒地一蹭粗软的毛衣领口,两只手搓一搓,让干燥的凉手背给湿润的热手心舒服地磨擦磨擦,整个身心就进入秋天才有的一种异样温暖甜醉的感受里了。

④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色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躺着,丰满而柔韧的躯体!从麦茬里裸露出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 所有树林都在炎夏的竞争中把自己的精力膨胀到头,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 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一只鸟儿随着一个轻扬的小提琴旋律腾空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天空。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做一片博大的安寂。这愈看愈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恢宏的头颅,白云是他的思想。有时风云际会,会闪出一道智慧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秋天的松弛里。它高远,平和,神秘无限。那乘着小提琴旋律的鸟儿一直钻向云天,愈高愈小,最后变成一个极小的黑点儿,忽然“噗”地扎入一个巨大、蓬松、发亮的云团…

⑤接下去的温情和弦,带来一片疏淡的田园风景。秋天消解了大地的绿,用它中性的调 子,把一切色泽调匀。和谐又高贵,平稳又舒畅,只有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几座闪闪发光的麦秸垛,一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怡然自得站在平原上的树,这儿一头那儿一头慢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近景从眼前疾掠而过,远景跟着我缓缓向前,大地像唱片慢慢旋转,耳朵里不绝地响着这曲人间牧歌。

⑥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的曲调,心中的光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即使一湾河水强烈地反光,也清冷, 也刺目,也凄凉。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秋天的愁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 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伸出的最后一次招手……春的萌动、颤栗、骚乱,夏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都销匿而去,无可挽回。一种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⑦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它不过在寒潮来临之前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等待下一个春天里,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远远山坡上,坟茔,在夕阳里像一堆火,神奇又神秘。它哪里是埋葬的一具尸体或一个孤魂?死亡,不正是一种生命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吗?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

⑧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这壮美崇高的轰响,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我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

⑨这时,忽见对面坐着两位老人,正在亲密交谈。残阳把他俩的脸晒得好红,条条皱纹都像画上去的那么清楚。人生的秋天!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所有精力为这世界付出, 连同头发里的色素也将耗尽,那满头银丝不是人间最值得珍惜的么?我瞧着他俩相互凑近、轻轻谈话的样子,不觉生出满心的爱来,真想对他俩说些美好的话。我摘下耳机,未及开口, 却听他们正议论关于单位里上级和下级的事,哪个连着哪个,哪个与哪个明争暗斗,哪个可靠和哪个更不可靠,哪个是后患而必须……我惊呆了,以致再不能听下去,赶快重新戴上耳机,打开音乐,再听,再放眼窗外的景物。奇怪!这一次,秋天的音乐,那些感觉,全没了。

⑩“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

在我返回家,把这盘录音带还给我那朋友时,把这话告诉他。

他不知道我为何得到这样的结论,我也不知道他为何对我说:

“艺术其实是安慰人生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的音乐”在文中含义丰富,既指磁带音乐,又指“我”在音乐中感受到的秋天的景色,还指“我”对人生的种种感悟。
B.文章第④段的末尾借小鸟扎入云团,形象地写出了“我”乘着音乐的翅膀达到了一种空 灵的境界,感觉无比轻松和自如。
C.文章第⑥段说“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是因为听音乐和观景时感到了凄凉和孤单,想回归温暖的家。
D.第⑨段“我”看到两位满头银丝的老人“不觉生出满心的爱来”,是基于之前对秋天以 及对人生感悟的自然心理反应。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音乐本无形,描摹殊未易,但高明的作者往往能独出机杼,以形写声,在这点上本文与 “间关莺语花底滑”有异曲同工之妙。
B.文章题为“秋天的音乐”,但内容不局限于写音乐,而是将“耳中声”“眼前景”“心中情”巧妙地结合,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C.第⑦段中“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与第⑩段中“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形成了巧妙的印证关系,体现了作者在构思上的匠心独运。
D.“朋友”这一形象在文章的首尾出现,既使作品首尾圆合,又达到开头借朋友的话引出下文、篇末借朋友的话升华主旨的效果。
3.试从与前后文内容关联的角度分析第⑥段中“一株垂死的老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艺术到底是“欺骗人生”的还是“安慰人生”的?请结合文意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麦熟

刘成章

①肥沃的关中平原,从头年冬到次年春,走到田野上,十有八九都铺着日渐加厚的小麦的绿毡。而到了清明节呢,农谚说:“清明麦子埋老鸹。”于是,田野处处,是厚可盈尺的绿绒被了。“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块又一块的绿绒被儿,绿光闪烁,好不喜人。从此,小麦就可着劲儿长了,那绿绒被便膨起来,膨起来,一天一个样子,直至像隆起的海浪碧波,涛声震响。忽然有那么一天,麦梢儿迎风摇摆,一浪推着一浪,有了金子一样的颜色。麦梢儿的这一变化是一种信号,它触动了每一个庄稼人的心,而跳得最快最欢最美的,却是婆娘们的心。

②婆娘,关中农村特有的称谓,把自己的一颗心分作两半——一半在婆家,一半在娘家。婆娘负重最多,爱最多,最具人性美,最有人情味。

③这不,看见麦梢儿黄了,她们立即想到了娘,想到了娘家的麦田,都准备着看望辛苦了大半年的爹娘和兄嫂弟妹,同时分享娘家麦子即将成熟的欢乐。于是,她们都忙碌起来了:蒸馍馍,烙锅盔,采拔菜蔬……丈夫、公婆都理解她们,由着她们的心性。咱关中俗话:“麦梢黄,女看娘”呀!这种风俗辈辈沿袭。她们小曲悄唱,加紧了手中的活儿。手疾脚快地找篮篮,装礼物,梳洗打扮——家家屋中大体都是这样。她们恨不得转眼间就能扑到亲娘的怀里。

④于是,麦黄天,人们都惊叹关中路广漠的田野上,到处闪耀着看麦熟的婆娘的身影。她们的肌肤有的粉红,有的微黑,有的如春萝卜般的细嫩,有的如秋白菜般的健康,真是摇曳多姿、风情万种。于是,这麦黄天,田野是大片大片的黄的色块,她们是红的绿的花的荡漾的曲线。色块有了曲线喜悦的旋律,曲线有了色块的成熟的神韵。而这一切是被馨香浸透。

⑤天那么蓝,那么纯,布满麦田的大地显得更黄了。大地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它那么丰盈,那么辉煌。婆娘们就走在那原色之中。丰收在望,庄稼人被它所燃烧,田野上便此起彼伏地飘荡着吼唱的秦腔。在那原色中,婆娘们踏着秦腔的节拍:“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这是来自《诗经》的声音。婆娘们虽然不懂得《诗经》,但这声音,早就存于她们的心坎了。

⑥奔着爹,她们在走。奔着娘,她们在走。她们粘着轻尘的布鞋、皮鞋、胶鞋,踩下的脚印,千姿百态,南来北往地撒布在旷野里,一如总也开不败的夏的花朵。

⑦一片胜似一片的麦子,常常逗引得她们停下脚来。她们或者静看半天,或者干脆上前折个麦穗,放在手心把颗粒搓下来,吹去皮皮,数数一共是多少颗,然后挑一颗胖嘟嘟的颗粒,轻巧地扔进红唇,用雪白的牙齿咬咬。只这么一下,她们就能估摸出眼前这片麦子能产多少斤上等麦,能磨多少袋特级粉,能擀多少案好面条了。她们被关中大丰收的景象撩拨得晕晕乎乎的,竟至忘了此刻身在何处,以为自己嗅到的已是娘家麦子的芳香,等恍然大悟——这哪是娘家的麦地呢,便独个儿笑了起来,如歌似的灿烂。但绝不吝惜泼出去的情意,娘家爹和丈夫都不是常说么,人不能太自私了,天下农民是一家。是的,也应该为别人喜欢喜欢。何况,娘家地土好,人又勤,麦子一定不会比这儿差,也应该提前为之开怀一乐了。

⑧满怀的麦香,满心的快活,满鬓角的汗珠,满眼睫的光。她们的身姿是大小雁塔上的风铃。正干农活的男人们都知道她们是干什么去的,都为她们而感到自豪和充实。婆娘们喜滋滋地迈开脚步。现在,娘正在做什么呢?是不是早站在村口的老椿树下等我了?爹又在做着什么?一定是风风火火地联系收割机去了,但他这两天会早早地赶回家的。爹娘都上了一把年纪了,女儿多么想这回多住上几天,好给他们凑一把力,把麦子颗粒不剩地收到囤子里头。这期间一定要尽量多帮爹娘干一些事情,比如缝缝补补呀,比如领着患老年病的爷爷上医院诊治呀。可是,爹又会厉声吼叫:“哪有这种情理?”娘也会柔声相劝:“听你爹的话,回去吧。麦忙天,谁家不是等着人手用哩?”可是婆家的事又如何能让她们放下心呢!婆娘,婆娘,婆娘的心里有多少牵挂啊!

⑨脚下的这条路,已经走过百遍千遍了,却愈走愈亲切,愈走愈爱走。而且总是一边走一边在心里悄悄呼唤:娘啊娘啊,我回来了!无边麦田的金黄的底色,她们的脚步编织着一幅既古老又鲜活的关中农村的风俗画。她们望着麦子,她们也是麦子,装饰着田野。她们急匆匆地前行,她们心灵的麦芒在前行中,辐射出最亮丽最动人的光彩。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麦子的金黄与婆娘们的亮丽动人交相辉映,焕发出我们民族的原色,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B.作者笔下人物鲜活生动,多姿多彩,婆娘勤劳孝敬、公婆通情达理、爹娘质朴善良,集中展现了关中人民的精神风貌。
C.文章以饱含深情的笔墨,描写了关中平原麦熟和婆娘们看“麦熟”的喜人景象,意在突出本文“歌颂丰收”的主题。
D.文章第五自然段,作者引用婆娘们并不懂得的《诗经》中的诗句,体现了“看麦熟”风俗的文化内涵及其深厚底蕴。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肥沃的关中平原”开头,既为后文描写麦熟景象做了铺垫,也为后文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典型环境。
B.文章第一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多用短句,简洁明快,既可突出小麦生长之快,也表现了人们内心的无比喜悦。
C.文章第⑧段文字主要通过对群体人物的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及场面烘托,表现婆娘们对娘家和婆家的双重牵挂。
D.本文将叙事、写人、抒情融为一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采用长短错落的句式,生动展现了关中大地的独特魅力。
3.文章洋溢着关中平原浓郁的乡土风情,请从不同角度举例分析。
4.散文最突出特点“形散神聚”在本文得到充分的体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1-01-18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丹东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幽径悲剧

季羡林

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就走进一条曲径。有二三十年之久,我天天走过这一条路,到办公室去。因为天天见面,也就成了司空见惯,对它有点漠然了。

这一条路在燕园中是极为幽静的地方。一面傍湖,一面靠山,蜿蜒曲折,实有曲径通幽之趣。山上苍松翠柏,杂树成林。无论春夏秋冬,总有翠色在目。不知名的小花,从春天开起,过一阵换一个颜色,一直开到秋末。到了夏天,山上一团浓绿,人们仿佛是在一片绿雾中穿行。林中小鸟,枝头鸣蝉,仿佛互相应答。秋天,枫叶变红,与苍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饱含浓烈。几乎让人不辨四时了。

在所有的这些神奇的东西中,给我印象最深、让我最留恋难忘的是古藤萝。藤萝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植物。清代笔记中有不少关于北京藤萝的记述。在古庙中,在名园中,往往都有几棵寿达数百年的藤萝,许多神话故事也往往涉及藤萝。北大现在的燕园,是清代名园,有几棵古老的藤萝,自是意中事。我们最初从城里搬来的时候,还能看到几棵据说是明代传下来的藤萝。每年春天,紫色的花朵开得满棚满架,引得游人和蜜蜂猬集其间,成为春天一景。

但是,根据我个人的评价,在众多的藤萝中,最有特色的还是幽径的这一棵。它既无棚,也无架,而是让自己的枝条攀附在邻近的几棵大树的干和枝上,盘曲而上,大有直上青云之概。然而一股幽香蓦地闯入鼻官,嗡嗡的蜜蜂声也袭入耳内,抬头一看,在一团团的绿叶中——一根本分不清哪是藤萝叶,哪是其他树的叶子,隐约看到一朵朵紫红色的花,颇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意味。直到此时,我才清晰地意识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顾而乐之了。

人遭劫,花木也不能幸免。藤萝们和其他一些古丁香树等等,被异化为“修正主义”,遭到了无情的诛伐。六院前的和红二三楼之间的那两棵著名的古藤,被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掉。是否也被踏上一千只脚,没有调查研究,不敢瞎说;永世不得翻身,则是铁一般的事实了。

茫茫燕园中,只剩下了幽径的这一棵藤萝了。它成了燕园中藤萝界的鲁殿灵光。每到春天,我在悲愤、惆怅之余,惟一的一点安慰就是幽径中这一棵古藤。每次走在它下面,嗅到淡淡的幽香,听到嗡嗡的蜂声,顿觉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人生还不全是荆棘丛。其中情味,只有我一个人知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然而,我快乐得太早了,人生毕竟还是一个荆棘丛,决不是到处都盛开着玫瑰花。今年春天,我走过长着这棵古藤的地方,我的眼前一闪,吓了一大跳:古藤那一段原来凌空的虬干,忽然成了吊死鬼,下面被人砍断,只留上段悬在空中,在风中摇曳。

从此以后,我最爱的这一条幽径,我真有点怕走了。我不敢再看那一段悬在空中的古藤枯干,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此时,我哪里还有什么闲情逸致来欣赏幽径的情趣呢?

但是,这也不行。眼睛虽闭,但耳朵是关不住的。我隐隐约约听到古藤的哭泣声,细如蚊蝇,却依稀可辨。它在控诉无端被人杀害。它在这里已经呆了二三百年,同它所依附的大树一向和睦相处。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它的灵魂死守在这里。每天月白风清之夜,它会走出来显圣的。在大白天,只能偷偷地哭泣。山头的群树,池中的荷花是对它深表同情的,然而又受到自然的约束,寸步难行,只能无言相对。在茫茫人世中,人们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哪里有闲心来关怀一棵古藤的生死呢?于是,它只有哭泣,哭泣,哭泣……

世界上像我这样没有出息的人,大概是不多的。古藤的哭泣声恐怕只有我一个能听到。在浩茫无际的大千世界上,在林林总总的植物中,燕园的这一棵古藤,实在渺小得不能再渺小了。你倘若问一个燕园中人,决不会有任何人注意到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决不会有任何人关心它的死亡的,决不会有任何人为之伤心的。偏偏出了我这样一个人,偏偏让我住在这个地方,偏偏让我天天走这一条幽径,偏偏又发生了这样一个小小的悲剧;所有这一些偶然性都集中在一起,压到了我的身上。我自己的性格制造成的这一个十字架,只有我自己来背了。奈何,奈何!

但是,我愿意把这个十字架背下去,永远永远地背下去。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形象地描写了古藤萝的“盘曲而上”之形、扑鼻的“幽香”、“袭入耳内”的蜜蜂声、“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有形有声有香有色。
B.文中古藤萝被砍,成为风中摇曳的“吊死鬼”后,作者虽“紧闭双眼”“疾趋而过”,但仍听到“细如蚊蝇”的哭泣声,可见悲哀至极。
C.文章结尾连用三个“决不……’”,四个“偏偏……”,虽然这件事引起了社会起码的重视,但像“我”一样为古藤萝伤心的人也是偶然的。
D.文章结尾的“十字架”,象征了珍视生命悲天悯人的信仰,更象征了敢于担当的精神,也表明了作者“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的勇气。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纯口语唠家常的方式开篇,“出家门,向右转,只有二三十步……到办公室去”,显得十分简洁、亲切、自然,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B.文章选取北大燕园幽深小径中的“古藤萝”这一物象,运用了“以小见大”“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将一个大命题寓意于微小事物之中。
C.文章在描写的基础上注重议论、说明,如古藤萝“它虽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毁于愚氓之手后“它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
D.文章通过对古藤萝之美与被毁之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愚氓灭美”这一现象的强烈谴责,以及矢志不渝想要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3.本文写的是一株古藤萝被毁的故事,却花了大量笔墨写幽径四季之美和藤萝之美,对此你如何理解?
4.本文标题“幽径悲剧”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天的音乐

冯骥才

①秋天十月,我松松垮垮套上一件粗线毛衣,背个大挎包,去往东北最北部的大兴安岭。赶往火车站的路上,忽然发觉只带了录音机,却把音乐磁带忘记在家,恰巧路过一个朋友的住处,他是音乐迷,便跑进去向他借。他给我一盘说是新翻录的,都是“背景音乐”。我问他这是什么曲子,他怔了怔,看我一眼说:

②“秋天的音乐。”

③火车一出山海关,我便戴上耳机听起这秋天的音乐。

④带着享受的渴望往车窗外望去,秋天的大自然展开一片辉煌灿烂的景象。阳光像钢琴明亮的音乐洒在这收割过的田野上,整个大地像生过婴儿的母亲,幸福地舒展在开阔的晴空下,躺着,丰满而柔韧的躯体!从麦茬里裸露出浓厚的红褐色是大地母亲健壮的肤色:所有树林都在炎夏的竞争中把自己的精力膨胀到头,此刻自在自如地伸展它优美的枝条:所有金色的叶子都是它的果实,一任秋风翻动,煌煌夸耀着秋天的富有。真正的富有感,是属于创造者的;真正的创造者,才有这种潇洒而悠然的风度……一只鸟儿随着一个轻扬的小提琴旋律腾空飞起,它把我引向无穷纯净的天空。任何情绪一入天空便化做一片博大的安寂。这愈看愈大的天空有如伟大哲人恢宏的头颅,白云是他的思想。有时风云际会,会闪出一道智慧的灵光,响起一句警示世人的哲理。此时,哲人也累了,沉浸在秋天的松弛里。它高远,平和,神秘无限。那乘着小提琴旋律的鸟儿一直钻向云天,愈高愈小,最后变成一个极小的黑点儿,忽然“噗”地扎入一个巨大、蓬松、发亮的云团……

⑤接下去的温情和弦,带来一片疏淡的田园风景。秋天消解了大地的绿,用它中性的调子,把一切色泽调匀。和谐又高贵,平稳又舒畅,只有收获过了的秋天才能这样静谧安详。几座闪闪发光的麦秸垛,一缕银蓝色半透明的炊烟,这儿一棵那儿一棵怡然自得站在平原上的树,这儿一头那儿一头慢吞吞吃草的杂色的牛……近景从眼前疾掠而过,远景跟着我缓缓向前,大地像唱片慢慢旋转,耳朵里不绝地响着这曲人间牧歌。

⑥一株垂死的老树一点点走进这巨大唱片的中间来。它的根像唱针,在大自然深处划出一支忧伤的曲调,心中的光线和风景的光线一同转暗,即使一湾河水强烈地反光,也清冷,也刺目,也凄凉。一切阴影都化为行将垂暮秋天的愁绪;萧疏的万物失去往日共荣的激情,各自挽着生命的孤单;篱笆后一朵迟开的小葵花,像你告别时在人群中伸出的最后一次招手……春的萌动、颤栗、骚乱,夏的喧闹、蓬勃、繁华,全都销匿而去,无可挽回。一种浓重的忧伤混同音乐漫无边际地散开,渲染着满目风光。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

⑦突然,一条大道纵向冲出去,黄昏中它闪闪发光,如同一支号角嘹亮吹响,声音唤来一大片拔地而起的森林,像一支金灿灿的铜管乐队,奏着庄严的乐曲走进视野。当浓林深处一棵棵依然葱绿的幼树晃过,我忽然醒悟,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它不过在寒潮来临之前把生命掩藏起来,把绿意埋在地下,在冬日的雪被下积蓄与浓缩,等待下一个春天里,再一次加倍地挥洒与铺张!远远山坡上,坟茔,在夕阳里像一堆火,神奇又神秘。它哪里是埋葬的一具尸体或一个孤魂?死亡,不正是一种生命转换,旋律的变化,画面的更迭吗?那么世间还有什么比死亡更庄严、更神圣、更迷人!为了再生而奉献自己的伟大的死亡啊……

⑧秋天的音乐已如圣殿的声音:这壮美崇高的轰响,把我全部身心都裹住,都净化了。我惊奇地感觉自己像玻璃一样透明。

⑨这时,忽见对面坐着两位老人,正在亲密交谈。残阳把他俩的脸晒得好红,条条皱纹都像画上去的那么清楚。人生的秋天!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所有精力为这世界付出,连同头发里的色素也将耗尽,那满头银段不是人间最值得珍惜的么?我瞧着他俩相互凑近、轻轻谈话的样子、不觉生出满心的爱来,真想对他俩说些美好的话。我摘下耳机,未及开口,却听他们正议论关于单位里上级和下级的事,哪个连着哪个,哪个与哪个明争暗斗,哪个可靠和哪个更不可靠,哪个是后患而必须……我惊呆了,以致再不能听下去,赶快重新戴上耳机,打开音乐,再听,再放眼窗外的景物。奇怪!这一次,秋天的音乐,那些感觉,全没了。

⑩“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

在我返回家,把这盘录音带还给我那朋友时,把这话告诉他。

他不知道我为何得到这样的结论,我也不知道他为何对我说:

“艺术其实是安慰人生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天的音乐”在文中含义丰富,既指磁带音乐,又指“我”在音乐中感受到的秋天的景色,还指“我”对人生的种种感悟。
B.文章第④段的末尾借小鸟扎入云团,形象地写出了“我”乘着音乐的翅膀达到了一种空灵的境界,感觉无比轻松和自如。
C.文章第⑥段说“我忽然想喊,想叫这列车停住,倒回去”是因为听音乐和观景时感到了凄凉和孤单,想回归温暖的家。
D.第⑨段“我”看到两位满头银丝的老人“不觉生出满心的爱来”,是基于之前对秋天以及对人生感悟的自然心理反应。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本无形,描摹殊未易,但高明的作者往往能独出机杼,以形写声,在这点上本文与“间关莺语花底滑”有异曲同工之妙。
B.文章题为“秋天的音乐”,但内容不局限于写音乐,而是将“耳中声”“眼前景”“心中情”巧妙地结合,丰富了文章的意蕴。
C.第⑦段中“秋天的凋谢全是假象”与第⑩段中“艺术原本是欺骗人生的”形成了巧妙的印证关系,体现了作者在构思上的匠心独运。
D.“朋友”这一形象在文章的首尾出现,既使作品首圆合,又达到开头借朋友的话引出下文、篇末借朋友的话升华主旨的效果。」
3.试从与前后文内容关联的角度分析第⑥段中“一株垂死的老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艺术到底是“欺骗人生”的还是“安慰人生”的?请结合文意及自己对艺术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百年震柳

梁 衡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的树龄已经将近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将近1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能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将近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28.82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约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恶劣作铺垫。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树心“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目的是增强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概括了强震的强度,而“阳光暖暖地抚慰”“细雨轻轻地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2.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
2020-09-30更新 | 117次组卷 | 19卷引用: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墙根儿北墙根儿

袁省梅

保斤抓着麻绳要闪出门楼时,儿子的话硬邦邦地追撵了过来,嚷嚷:“戏园子门口不让你坐啊,哪个欠你拾那点柴?”

保斤听出儿子的话气脑里满是埋怨,可他没停下脚,心说,我晓得你不欠,做饭有电磁炉,取暖有小锅炉,可拾拾捡捡个柴,不是能省个电吗?电又不是不要钱。

儿子看保斤停下脚,就追了出去,喊:“今个大嘎子对象来哩,你就不能少去一天地里?”保斤只好转身回来。

儿子又撵着保斤说:“戏园子门口堆子爸能坐二孬爸能坐,你就不能坐?就那二亩地能打几颗粮?还老去老去,让村里人都笑话我说我养不起你,孙子都要娶媳妇了,还让你去地里。”

保斤想说他胳膊腿好好的,坐戏园子门口才是受罪哩。张开嘴时,却只吐出了一团烟雾,灰白白的罩住了他的脸。

儿子看保斤不言语,嘴软了些,还是劝他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说:“有我和大嘎子挣钱哩,咱这光景也好过了,那二亩地能收多少算多少,我和娃一月工资就买咱一年口粮哩,不值顾在庄稼上费心思。”

保斤黑着脸,心想挣钱再多,哪能丢了地?南门前下牛坡那两块地,可都是好地,种啥收啥,分地时多少人眼红哩,现在就都让撂荒了?保斤没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保斤和儿子在一起,只有儿子一个人说话。

儿子催保斤换上干净衣服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儿子说:“堆子爸不到六十就啥活儿也不干了,一天坐在戏园子门口。二孬爸不也是?他都坐个啥意思?不就是给羊凹岭人看哩嘛?不就是显摆他娃的光景好过哩嘛?你也去坐嘛,热了坐南墙根儿,冷了咱挪北墙根儿,让人都瞅瞅,咱这光景也好过哩。”

保斤还是不言语,心说大嘎子对象要来,不能灰头土脑的见人家娃,地是去不成了,那就去戏园子门口踅踅去。

戏园子门口坐了好多人,二孬爸堆子爸果然在。每个人的神情都像这深秋的阳光般慵懒,松散,苍老。就是二猪爸也是这种模样。二猪在地里养了几十头猪,整天忙得顾了东顾不了西,却非要叫他爸坐戏园子门口去。

有人扔过来一个硬纸板,保斤挤着坐了。

他们就说老东西你可舍得闲坐啊?说准备给娃干到死啊你?说你挣多少是个够啊?人家娃光景好过了,咱冷了坐这北墙根儿热了坐那南墙根儿,娃脸上光彩了,咱也享了福了,多好的事。

保斤讪讪笑着,可屁股下的硬纸板还没暖热,他就坐不住了。这么好的天,能拾一大捆柴哩。前几天说的浇地,也该看看排上了没?快霜降了,柿子萝卜都该收了。保斤一下子想起来一大堆活儿,屁股下就觉得烤着火般,坐得难受。抬屁股要是时,二孬爸说:“猴屁股坐不住金銮殿,受苦的命!”保斤嘎嘎笑笑,一晃一晃地走了。

保斤背着一捆柴从地里回来时,媒人领着给大嘎子介绍的女孩儿刚好也进了门。

儿子把保斤堵在门口,叫他去外面避一避,不耐烦地说:“你瞅你你瞅你,叫你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你又去地里了,看你这一身土人家女娃见了不笑话我?”

孙子对象没说成,儿子绷起一张黑脸,埋怨保斤,说都是他闹的。说他一天到晚地里跑,影响了一家人的名声。最后恼恼地撂下一句话,说:“老人就该有个老人样,热了坐南墙根儿冷了坐北墙根儿,叫人都看着多好,娃娃孙子脸上也都跟着光彩。”

保斤不明白孙子的对象没说成,咋跟他有关系?他胳膊腿好好的咋就不能去地里了?坐南墙根儿北墙根儿等死咋就给娃娃孙子脸上添了光彩了?想是这么想的,可保斤没有问儿子。

第二天,又是个好天气,羊凹岭的人都看见保斤早早地就坐在戏园子门口的北墙根儿下,袖着手,眯着眼,跟个秃鹫般一动不动。时间久了,保斤身后的墙上竟磨出了一块黑黑的影子。

细细看去,南墙根儿北墙根儿的墙脚处有好多黑影子,一团一团的。

(选自《21世纪中国最佳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园子门口的南墙根儿北墙根儿是羊凹岭的老人们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墙根儿闲坐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
B.保斤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是围绕着去不去戏园子门口的南墙根儿北墙根儿坐着展开的,南墙根儿北墙根儿是全文的线索。
C.保斤对孙子的对象没说成而感到自责,对儿子把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能够理解,最终顺从儿子的意思去戏园子门口坐着了。
D.小说题目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小说的内容和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风格和谐一致,相得益彰。
2.保斤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分析其性格特征。
3.你认为村里的老人们整日坐在戏园子门口,啥活不干,冷了坐北墙根儿,热了坐南墙根儿,这样的他们是在享福吗?儿女们这样要求老人是真正的孝顺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2020-08-10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稻草爷

宗晴

稻草爷种了两亩稻田。秋收时,有外地的收割机开进村,稻草爷却肩扛搭斗到田间,采取原始的手工方式打谷。

村民们不解。两亩田,收割机来回溜几圈就完事,只需把一袋一袋的稻谷运回院坝晾晒就行了,多快呀。

有人替稻草爷算了笔细账:若请人打谷,除去人工费、生活费、烟酒钱,还有稻草爷种地的活路钱、肥料款,那粮食跟直接掏钱买还有啥区别?

谁知稻草爷打谷不请人,他自己割自己打。人们懂了,稻草爷是算过细账来的,不会轻易把钱拿出去。

庄稼人秋收抢时间,以前还没收割机的时候,天不亮就出门割谷了。稻草爷打谷,与众不同。他要等到太阳出来,把露水照干了,才挑着箩筐慢悠悠地来到田间,抽出镰刀,弯腰刷刷地割一气谷,见密匝匝地摆了一大片了,把镰刀往泥土上一插,捧起稻把子来到搭斗边,双手向上高高一扬,使劲甩下,随着咚的一声闷响,稻穗碰在打谷架上,谷粒脱落,簌簌地掉进搭斗。

稻草爷将稻草竖靠在搭斗耳朵边,凑齐五把,用几根稻草捆绑,绾一个套,轻轻一拉,噗地抛出去,一个稻草人便直挺挺地站在稻田里了。

秋阳高照,天空像一只倒扣着的铁锅,烧得发烫。田间暑气弥漫,稻草爷如置身蒸笼中,挥汗如雨。搭斗渐渐有些沉了,稻草爷拉起来吃力,用撮箕将稻谷装入箩筐,接着又躬身割谷。如此停停歇歇,一天下来,稻草爷的稻田只露出一个小小的窟窿。

村里人都知道,稻草爷不缺吃穿,儿女们有出息,把他接到城里一住就是好多年,村民们差点都快把他忘掉了。

但不知何故,今年开春后,稻草爷独自一人留在了老家,还种了两亩稻田。稻草爷说,叶落归根,乡下空气好,自己种点绿色食物不施药,吃着放心。

短短几天,一望无际的稻田里留下稻茬,收割机绞碎的稻草乱七八糟地躺在稻田里,烈日一照,显得干燥枯黄。村民们打燃打火机,秋风中,随着咝咝的声响,火势蔓延,稻草顷刻化为灰烬。

稻草爷望着被烧掉的稻草,叹了一口气。

秋收的脚步渐行渐远。五天后,稻草爷的稻谷终于收完了,两排稻草整整齐齐,像是列着队,等他检阅。趁天气晴好,稻草爷忙着翻晒稻草。一个一个的稻草人被他提起头,另一只手掌一摊,稻草撒开,以“四平八稳”的姿势站稳,然后就交给太阳去验收了。

村民们更加迷惑。哼哼,你说稻草有啥用?你说现在稻草还有啥用!

有人屈指数来——

其一,以前稻草可以喂牛,是牛冬天的上好草料。现在家家户户都配备了犁田机,耕牛基本上过时了,你看哪里还有一条牛?收起稻草干啥?

其二,以前稻草可以做柴火,用来煮饭。如今烧天然气,既方便又实惠还环保。还要这稻草干啥?

其三,……

稻草爷不与人理论,扛了根竹竿去挑稻草。稻草爷体力不比当年了,每次只挑十二个,晃悠悠地挑回院坝边堆着。稻草爷挑稻草也要等到太阳出来的时候,说没露水的稻草才不会霉烂。

稻草爷把稻草全部挑回来后,就开始码草垛,请人递草,他亲自码。稻草爷用一些稻草捆铺一个圆盘,他站在中间,稻草从四面八方递上去,一层一层地铺,每个稻草都有一束被反剪转来,交叉压在稻草爷脚下。稻草爷一边铺一边踩,尽量把稻草踩得服服帖帖。稻草干酥酥的,光滑无比,草垛像装了弹簧,不停地晃动,稍不注意就会倾斜或者翻倒。稻草爷的身子跟着晃动……但稻草爷毕竟是这方面的老把式,稻草垛渐渐向四周扩充,最后形成坛子状。

尽管稻草爷穿了长衣长裤,他的身上还是被稻草刺起了一条条的红血印,奇痒无比,被抠破皮后溃烂,起了一块块的瘢痕,比癞蛤蟆还难看。稻草爷不恼,稻草爷看着草垛笑。

入冬时,该收黄豆了,村民们正愁找不到绳子捆,看见稻草爷的草垛,猛然想起稻草这毫不起眼的东西,是捆黄豆梗的最佳材料。他们说,稻草爷,把你家的稻草扯几根,我们的全被收割机轧坏了。

稻草爷乐呵呵地点头,说,没事,你们用得着,尽管扯去。

有人拔了菜苗,挑到小街上去卖,扯稻草爷的稻草捆绑。稻草爷挥挥手,扯吧,扯吧,自己动手。

小街上有几家开饭馆的老板闻讯赶来,要买稻草爷的稻草。他们说,跑了许多地方都不见这玩意儿了,发煤炭灶没它还真不行。稻草爷说,送几捆可以,给钱往别处去。

数九天,村民们普遍宰杀年猪,用稻草爷的稻草搓草绳,他们说稻草爷的稻草黄灿灿的,很柔韧,捆猪下水最好。附近有几个女人焐臭豆腐,也选稻草爷的稻草遮盖……曾经被人遗忘的稻草,居然有了诸多用处。

草垛像一个年迈的老头,慢慢枯瘦下去,稻草爷却眯着眼笑。仿佛,他又看见去年那个比他年龄还大的老哥子,站在他家门前买稻草的情景,说睡不惯床垫,木板床下面铺稻草睡觉最热乎。当他无可奈何地转身离去时,稻草爷记下了他那失望的眼神。

稻草爷天天守在门前,向很远的地方望去,他焦急地期待着那个老哥子再次出现。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稻草爷打谷时,作者用了“慢悠悠”“刷刷地”“密匝匝”“簌簌地”等一系列叠词,既具音韵之美,也表现了稻草爷劳作从容与娴熟。
B.村民们认定“稻草无用”,但入冬之后,“无用”的稻草却被广泛使用,从“无用”到“大用”,作者以此来揭示村民们的无知和浅薄。
C.作者两次提到稻草爷劳作要“等到太阳出来”,说明稻草爷尊重自然规律,有丰富的农作经验,并且勤劳、吃苦,不惧农事条件艰苦。
D.稻草爷用手工方式打谷、收割后收集稻草等作法,在村民们眼中显得格格不入,作者借此表达了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变化的思考。
2.场景是小说的最小构成因素,往往有助于实现创作意图。试分析本文稻草爷“割稻草”“码草垛”等劳动场景的功能。
3.小说以一个开放式结尾收束,从文本情理逻辑来看,你认为“老哥子”最终会出现吗?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身边的优雅

崔修建

踏着金黄的落叶,我沿着松花江大提徐徐而行。秋日的江水像一幅陈年的油画,多了一分宁静与澄碧,也多了一分耐人寻味的深邃。

我要去采访一位耄耋之年的剪纸艺人。因为距约好的时间还早,我决定先在江畔走走。于是,我就惊喜地邂逅了那个在江堤上以水代墨练书法的他。

一下子吸引住我目光的,是他手中挥舞的那支独特的大笔。这笔更像是随处可见的拖布,长杆的一头是粗糙的棕棉,那样随意而懒散地扎成一束。

然而,就是那样一把再寻常不过的拖布,被他了清水后,笔走龙蛇,上下翻飞,一会儿的工夫,江堤上便留下一串气势磅礴的行草,内容正是毛泽东名篇《七律长征》

“好功夫啊!”我不禁赞叹起来。

“过奖了,不过是信手涂鸦而已。”他谦逊道,手却没有停下来。

“练很久了吧?”我指了指他那道劲有力的字。

“一年多了。以前身体没毛病的时候,整天忙着工作,怎么也不会想到我这个大老粗,还能练书法,而且是水书。”他淡然地回答。

“看你现在这身手,很健康啊!”看他很轻松地舞动着手中笔,谁能想象到他是一个病魔缠身的人呢?

“是的,我也感觉自己很健康。”他脸上泛着红润的光。

接下来的交谈却让我惊讶万分。他语气平淡地告诉我:他姓耿,今年刚刚50岁,去年查出患了胃癌,已切除了3/4的胃。上个月,又查出了胰腺癌,医生说已经没有动手术的必要了。

我怔怔地看着老耿,仿佛在听他轻描淡写地说着别人的事情。

“你是不是很奇怪,我都被死亡预约了,为什么现在还要练字?”他看出我的因惑,“我只读过五年书,这一辈子似乎都没有摆脱贫困,日子稍微好了一点点,又让癌症给缠住了。刚开始,我也抱怨命运不公,后来,也就坦然了。穷也罢,富也罢;好也罢,坏也罢,不都是过日子吗?我就决定用最节俭的方法练练字,补上年轻时的遗憾。”

“就这么简单?”我望着老耿那早已悟透人生的双眸。他点点头,继续书写,这回他写的是楷书,内容是《声律启蒙》。

看着他一笔一画,认真得像一个小学生。我不由得对着那些很快便要被阳光抹去的字迹肃然起敬,仿佛那些匆匆逝去的水字,是一双双会说话的眼睛,它们在无声地告诉我关于生命和人生的真谛。

在告别老耿去见剪纸艺人的路上,我又有幸结识了一位摆水果摊的诗人。我在挑选水果的时候,他只顾握着一截铅笔头,在一个演草本上快速地涂抹着,嘴里还在不停地念叨着什么。

耐心地等他停了笔,我才好奇地问:“刚刚那么专注,在写什么呢?”

他有些腼腆地说:“写诗呢,突然来了灵感。”

“我可以拜读一下吗?”

“只是喜欢,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把写诗的本子递给我。

他写了不少呢,其中不乏让人眼睛一亮、心灵一颤的好诗句,比如,写向日葵的:你金光四溢的花环/将明媚地旋转整个夏日/像花中的女皇/威仪而典雅;写菠菜的:你内心深藏的铁/有着怎样摄人魂魄的光芒/在生命中多么不可或缺……读着那些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精美诗句,我的心仿佛被一双温暖的手抚摸着,尘世的喧嚷和嘈杂,在那一刻全都被屏蔽了。

“真好!能够写出这么多美丽的诗句,真是一位叫人羡慕的诗人。”我敬佩地望着面前这位其貌不扬的水果摊主人,想他一定有着锦绣的心思。

“谢谢你的鼓励,我写诗只是不想让生活低到尘埃里。”他随口的一句表白,竟也是那样诗意盎然。

在剪纸老艺人素雅的小屋里,我从老人的口中得知,那个摆水果摊的中年人,妻子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他已下岗多年,靠着摆水果摊供出了一个读北大的女儿。我又一阵惊愕,随后向他提到老耿。老人轻轻地道了一向:“在我们身边,这样优雅的人其实有很多呢。”

是啊,仅仅在一天里,我便有幸遇见了三位拥有优雅生活的人。他们虽然都是凡夫俗子,有着常人的苦恼、窘迫与无奈,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优雅。

(选自《最美文》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老耿、水果摊主和剪纸艺人三个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耿虽淡然地说“我这个大老粗,还能练书法,而且是水书”,我们也能隐约地感受到他的自豪。
B.老耿叙述自己经历时,作者“仿佛在听他轻描淡写地说着别人的事情”,这反映了老耿坦然的心态。
C.水果推主的妻子患病,他也已下岗多年,有苦恼、窘迫、无奈,但心思锦绣,能够诗意地生活。
D.剪纸艺人已到耄耋之年,身居破陋小屋,条件艰苦,受到身边人物的影响努力优雅地生活。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老耿认真的书写态度和他给我的人生启示,让我不由得对着那些快干的字迹肃然起敬。
B.水果摊主之所以能供出读北大的女儿,是因为他能屏蔽尘世的喧嚷和嘈杂,写出美丽的诗句。
C.水果摊主写的诗,主要是写给自己看的,当我想看时,他表现出“犹豫”。
D.作者写要去采访剪纸艺人,却着重写了采访之前遇到的两个普通人,与标题中“身边”相照应。
3.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的环境描写,将秋日的江水比作陈年的油画,既写出秋江独特的美,也为文章奠定了感情基调。
B.“粗糙的棕棉”“随意而懒散地扎成一束”等细节描写,为后文写老耿的字的气势磅礴与遒劲有力作铺垫。
C.老耿让作者“惊喜”的原因是他只读过五年书,只练了一年多书法,却用简单粗陋的工具,写出一手好行草。
D.“我的心仿佛被一双温暖的手抚摸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那些来自生活的精美诗句给作者带来的心灵震颤。
E.去采访剪纸艺人是行文线索,因约好的时间还早,作者先邂逅水果摊主,又遇见老耿,最后见到艺人,文章结构严谨。
4.文章标题是“身边的优雅”,剪纸艺人也说“在我们身边,这样优雅的人其实有很多呢”,请结合文章以及身边实际,谈谈你对“身边的优雅”的理解和认识。
2020-01-1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