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诗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野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芣苢》全诗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重章叠句,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复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
B.《芣苢》一诗中“采采”是采了又采的意思,“采采芣苢”是对劳动对象状貌的歌咏,饱含着劳动者愉快的心情。
C.《乡村四月》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
D.《乡村四月》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
2.以上两首诗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用词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4-03-20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延边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硕鼠

《诗经·魏风》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莫我肯顾。

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注】①贯:侍奉、养活。②女:通,你。③逝:通,发誓。④爰:乃,就。⑤德:感激。⑥直:通,报酬。⑦劳:慰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句即以命令的方式警告“硕鼠”,语气轻蔑严峻,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仇恨之情。
B.三章首句以“无食我黍”“无食我麦”“无食我苗”,层层推进,可见硕鼠无所不食,贪婪至极。
C.诗歌将“我”与“女”三年间的所作所为进行对照,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对立矛盾关系。
D.本诗采用重叠递进式的咏唱,一步步将情感推向高潮,使诗歌的主题得到充分的表现。
2.“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硕鼠》最能体现上述哪种社会价值?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④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⑥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⑧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A.①⑤B.②⑥C.③⑧D.④⑦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匪来贸丝,来我谋            即:就
B.女也不,士贰其行 爽:过错
C.静思之,躬自悼矣     言:自言自语
D.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咎言:不吉利的话
3.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诗经》中大多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
C.《氓》中的第3、4两章——这两章以抒情为主,诗中皆以桑树起兴,从女主人的年轻貌美写到体衰色减,同时揭示了男子对她从热爱到厌弃的经过。“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则以“戒鸠无食桑葚以兴下句戒女无与士耽也”
D.《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垂髫,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古代未成年女子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特指少女时代。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2023-12-15更新 | 527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1《氓》《离骚》(基础知识+提分作业)-【寒假自学课】2024年高二语文寒假提升学与练(统编版)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袍”“同泽”“同裳”,表现出大敌当前,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精神。
B.“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描述,反映出了战士们积极备战的高昂热情。
C.“与子偕作”一句中,“作”是“起”的意思,表明诗中的战士们一起奔赴前线,共同杀敌。
D.这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中所独有的矫健爽朗的风格,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2.朱熹认为这首诗体现了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以达到这样的效果。
2023-11-17更新 | 219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3 诗歌鉴赏(考点剖析+对点训练)-【寒假自学课】2024年高二语文寒假提升学与练(统编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回答下面各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不思其反B.隰则有泮C.不可说也D.匪来贸丝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怨灵修之浩荡B.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恐美人之迟暮
C.兄弟不知,咥其笑矣/惟草木之零落D.总角之,言笑晏晏/偭规矩而改错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乘彼垝垣,望复关       长太息掩涕兮B.氓蚩蚩,抱布贸丝       怨灵修浩荡兮
C.桑之落矣,其黄       忍尤攘诟D.反是不思,亦已       驰椒丘且止息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不容易脱身。
C.“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运用了比和兴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主人公的极度憔悴和无情被弃。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男子却变化无常,我的痛苦没有尽头”。
2023-06-08更新 | 240次组卷 | 2卷引用:专题01《氓》《离骚》(基础知识+提分作业)-【寒假自学课】2024年高二语文寒假提升学与练(统编版)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也可见女子的形象。
B.因为娴静的女子在我面前显得犹疑不定,我才送了她爱情信物。
C.“彤管”作为美好的事物,在诗中有象征的作用。
D.男子反复借助美好的事物表白,抒发对女子的挚爱,真实且有情趣。
(2)你如何理解“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一句?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出关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下面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无衣》以“兴”为主,每章开头都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又用重章叠唱形成回环往复。
B.《无衣》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充满火一般燃烧的激情,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
C.《出关》一、二句写边地州城背山面海,旌旗在戍防城楼上随风翻卷,一派雄壮气势。
D.《出关》三、四句写临出关的刹那士卒回头这一动作,生动地表现出士卒的心理世界。
(2)两首诗都属于边塞征战题材,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2-12-27更新 | 463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03 诗歌鉴赏(考点剖析+对点训练)-【寒假自学课】2024年高二语文寒假提升学与练(统编版)
8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日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从军行(唐)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①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其半。此指代奉命出征的将帅。②宫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1.下面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衣》每章首句都提问:“岂曰无衣?”然后分别以“同袍”、“同泽”、“同裳”回答,表达了士卒之间患难与共、互助友爱的情意。
B.《无衣》全诗语言华美,委婉含蓄,四字一句。铿锵有力。读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C.杨炯《从军行》首联表现了一个书生在边火燃烧时的爱国热忱。从景入手,即景生情,直抒“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情壮志。
D.杨炯《从军行》诗中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2.面对外敌入侵,人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家卫国,两首诗都表现了可贵的家国情怀,但在表现手法上却有明显不同,请请结合相关诗句作出分析。
2022-10-11更新 | 424次组卷 | 4卷引用:专题03 诗歌鉴赏(考点剖析+对点训练)-【寒假自学课】2024年高二语文寒假提升学与练(统编版)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
B.《芣莒》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
C.《乡村四月》前两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景色。
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
2.以上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