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现当代小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1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光之师

苏莞雯

此处是青海戈壁上的一座高新科技基地,由国有企业黄河公司主管。江凌不是职工,但曾经以摄影顾问的身份在这里短暂工作过。在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后,黄河公司成功开发了仅有铅笔大小的核电棒。江凌本以为,再次来到这里时能见证星际飞船的成功发射。没想到,发射塔才刚建成,彩星人就主动现身了。

那个模样像女孩的彩星人告诉江凌:“不要浪费能源了,太多的文明被无谓的探索消耗一空,最终衰败。”

江凌按住手边的相机:“可不管怎么说,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

江凌带进暗房的,不是一台普通相机。

三年前,黄河公司为了捕捉可控核聚变的触发实况,研发了一套拍摄设备。现在,江凌用以相似技术改造过的相机留下了彩星人的真实身影。照片输入电脑后,彩星人的真实形象通过能量数据转化呈现。人类女孩的影像逐渐淡化,最后成为一层透明薄膜。

一天后,黄河公司组织了一场特别会议——彩星人学习小组。会上,江凌了解到,彩星人的科技以光子为基础,他们能在量子层面制造奇异粒子,打开虫洞,实现空间跃迁。

会后,江凌再次见到了彩星人。

“我带来了一些照片,你看了以后就知道人类为航天事业付出多大努力了。这样应该就能理解我们,早早回你自己星球去吧!”

女孩却不以为然:“看那些边缘区域的光线,那就是毁灭你们的魔鬼。”

“你说这些边缘的黑色区域?什么也没有啊。”

“这些区域的能量更高,只是超出了人类的可见光谱。”

女孩接着说:“你们人类的光子科技,很原始。在彩星,光子是理解万物的基本要素。只要能解读光子上携带的信息,就能交流。不仅如此,必要时我们还能修改光子。而你们,还需要声音和语言……”

“你们那儿的人不说话的?所以你也没有名字?……既然来了地球就入乡随俗吧,我看你这个样子和我女儿差不多大,干脆把她的小名送给你,就叫羽衣。好听吧?”江凌说。

“你女儿?我从你的眼光的光子中知道你女儿生病了。其实,我不理解你们,就像你们不理解我们。不如,你和我回一趟彩星?”

江凌的女儿患了一种罕见的眼疾,什么都看不见。江凌最终决定前往彩星人的星球。

经过漫长的准备,江凌乘坐的飞船发射,通过羽衣打开的虫洞,到达了羽衣的母星。

飞船在一片望不见尽头的海面降落。江凌乘坐透明的潜水球,随羽衣的身影往水下继续钻去。视线先是没入黑暗中,然后逐渐有了光亮——那是一些在海底微微发光的珊瑚。

“正如你所看到的……”羽衣转了个身,通体闪着荧光,“彩星,已经死亡了。”

“我是这个星球上最后的生物。”羽衣身上的光亮持续扩散,将坚硬、冰冷的潜水球照耀得格外绚丽。

“我们向往宇宙的绚丽,为了走得更远,研发出一种能量储存方式,但是我们的技术让最近的恒星急剧衰竭,彩星也失去了能源……”

“这一趟回来,我用最后的能量打开了虫洞,今后哪里也去不了了。”羽衣说,“你们该回去了,趁虫洞还没关闭。”

随着彩星人的忠告公之于众,全球很快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正当人类争执不下时,星际飞船清洗潜水球的区域突然陷入莫名的黑暗。科学家们查出起因是潜水球表面沾染了一种来自彩星的病菌。

“虽然对外说是病毒,其实没那么简单。”组长对江凌说,“从潜水球上带回来的,是被彩星人编辑过的光子。这种光子能加速我们的原子技术。但人的肉眼没有相应进化,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都会逐渐超出肉眼的可见光。然后,人类就会陷入黑暗中。”

解铃还须系铃人,江凌还需要再去彩星一趟。

星际飞船穿透彩星厚重的大气层之后,再次潜入海底,然而最终找到的,只有羽衣的尸体。这时,江凌看见了三道奇异的光束。一名宇航员按住江凌的手,突然有些哆嗦:“那……它们可能是彩星人留给同胞最后的信号。”

另一名宇航员调动探测设备观察了一阵:“这三束光的能量太弱了,彩星人是通过虫洞在外旅行的,想要发送信息给他们几乎不可能,除非……有恒星级的能量。”

“我们不是有吗?”江凌脱口而出,“核电棒!”

在漫长的等待之后,羽衣留下的三个光束,成功召唤回来两个彩星人。借助彩星人打开的虫洞,江凌乘坐的星际飞船重返太阳系。此后的48小时,地球上的各个角落陆续迎来了数月以来第一个有阳光的清晨。

“那个彩星人女孩,到底还是没能阻止我们。”彩星人研究小组组长有些感慨。

“说不准,羽衣不仅给她的同胞发送了信号,也给我留了回彩星的信号。”江凌答道。“你是说,她故意让你带回了光子病毒,知道你会返回去帮她召唤同胞?”

“我不知道,但或许她的本意并不是想阻拦人类飞向宇宙,而是想来向我们求助的。”

一辆大巴车启程离开黄河公司。

在大巴车的摇晃中,江凌梦见了无垠的太空。他在摆弄相机,女儿则从飞船的舷窗旁转过头来,对他说:“爸爸,光子技术让我看见了比彩虹更多的颜色。”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彩星人用影像形式与地球人交流,应该有多方面的考虑,比如怕暴露自己的弱点,又或者是避免接触地球上的微生物。
B.黄河公司派遣江凌去拍摄彩星人的身影,更多的是为了研究彩星人,希望有更多的观察角度,至于解决地球潜在危机则是一种巧合。
C.彩星人拥有先进的光子技术,而地球人拥有核技术,这种设定跟两个文明的进化环境相关,也体现了科幻小说对真实性的追求。
D.江凌的女儿虽然没有直接出场,但却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江凌最后的梦境充满希望,给科幻小说增添了人文气息。
2.关于文章第一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海”“高新科技”“国有企业”不仅交代了故事背景,更增添了浓郁的中国特色。
B.黄河公司开发了铅笔大小的核电棒,既是科学幻想,也为后文的故事发展埋下了伏笔。
C.发射塔建成,彩星人现身,事件看似独立,却能激发起读者寻找两者关系的好奇心。
D.彩星人劝告地球人不要浪费能源,与低碳环保的社会风尚相呼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3.刘慈欣说:“科幻文学吸引人的是:能借助科学给人类带来的神奇感,借助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对未来的向往。”请简要分析本文中的“神奇感”和“对未来的向往”。
4.小说里写到,羽衣更可能是“想来向我们求助”而非“阻拦人类飞向宇宙”,结合文本谈谈这样写的好处。
2024-04-08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浙江省稽阳联盟高三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少男

刘庆邦

①春节刚刚过去,地上还到处能看到破碎的炮屑。人们见面互相说的是“年又跑远了”之类的话,散布的是失落的空气。

②河生两只手往两只袄袖筒里互相一插,靠在院墙外的一颗苦楝树下。从远处很难分辨出他的实际年龄,只有走近了才会看清,他不过是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子。他鼻子饱饱的,脸蛋儿鼓鼓的,一切还没真正长开,只是他的眼神有些忧郁。

③他刚刚听说了姐姐订亲的事,姐姐订亲,就意味着姐姐将变成别人家的人,这是河生不大容易接受的。河生是家里的长子,父亲去世后,在母亲的郑重提议下,户主换上了他的名字。从此他开始长心了,有事无事蹙着眉头。在弟弟妹妹眼中,他俨然一副小父亲的样子。

④河生从刚会走路时,就由姐姐领着他玩,姐姐教他上树摘果,下河摸鱼。若是谁敢欺负他,姐姐跃起来就跟人家厮打。他到了上学年龄,母亲就不许姐姐再上学,姐姐很快就理解了。姐姐退学后,天天到地里薅草,并用卖干草的钱补贴家用,或留着给河生交学费。姐姐订亲的事让他情绪低落,沉闷,还有一些伤感。姐姐不订亲就不行吗?干吗非要订亲呢?

⑤后来,河生偶尔听人说姐姐对象是河对岸那个村的,他还记住了他的名字。河生觉得那人的名字生硬蹩脚的很,他在心里发誓,只承认姐姐,绝不承认姐夫。

⑥夏天的一个午后,河生跟同村的一帮人去河里摸鱼。到了河边,河生犹犹豫豫,没有下水。不知为什么,他总是有些担心,担心那个人会突然从逮鱼的队伍里冒出来。真是怕鬼有鬼,他听到了有人喊那个人的名字。那个人果然出现了!不仅出现了,还捕到了一条很大的黑鱼。河生赶紧躲到了一丛蓖麻下面的阴影里去了,他害怕有人看到他,对他说:“河生,你看,那个捉到黑鱼的人就是你姐夫。”那样他会无地自容的。

⑦嘈杂的人群渐渐远去,河生还呆呆地站在蓖麻下不动。他热得满脸通红,胸口出了不少汗。说实在话,那个人个头不低,身体结实,可是他就是接受不了。他没想过姐姐应该和什么样的人订亲,也许配得上姐姐的人还不存在,反正不是像捉黑鱼的人这样的。

⑧回到家,姐姐问了一句:逮鱼的有没有外村的人。河生一下子就把姐姐的心思猜到了,他装作没有听见姐姐的话,装作被太阳晒得有些头蒙,躺在床上闭着眼,连嗯一声也没嗯。过了一会,河生悄悄起来,从窗户里侧往外一看,姐姐正独自坐在树荫下面的小凳子上出神,姐姐摘下一片石榴叶,手捏着含在嘴边,一副不辨榴叶是何叶的样子。河生想,他对姐姐做得是不是过分。他有些后悔,有心跟姐姐说一句话,又想不起说什么好,只好蔫蔫地回到床上,真的睡去了。

⑨姐姐向母亲建议,给河生做一条洋布裤子。河生说不要,连姐姐还没舍得做一条洋布裤子,他怎么好意思花家里的钱呢?姐姐又说,学校里那么多女同学,别人家笑话呢。布买回来,姐姐比着河生的身体裁好,一针一线地缝制。河生看见姐姐缝裤子,想起姐姐说的关于女同学的话,心里悄悄泛起一种从未有过的东西,有些柔软,有些滋润,还有漫无边际的忧愁……

⑩到了秋后,原来跟姐姐订亲的那个小伙子,到外地参加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让家里人替他退亲。起初,河生并不知道退亲的事,只是发现姐姐做好了饭,却不吃,在母亲的再三劝说下,才端起饭碗,却在刚端起碗的时候,眼泪就涌出来。在听准了退亲的事之后,他就像被当头砸了一砖头,头发空,腿发软,小脸顿时变得苍白。河生觉得,这件事不仅对姐姐是一个侮辱,对母亲、对他、对他们全家都是一个严重的耍弄和侮辱。姐姐是天下最好的姐姐,他不明白竟有人这样无理地对待姐姐,实在让人愤恨。河生真想为姐姐出这口气,出气找不到对象,他就转向了委屈。他无端地想,父亲去世后,一切责任都是他这个长子担着,他这个长子当的是什么!

⑪这回轮到河生不吃饭了。母亲问他心里到底有什么事,他只说不饿,不想吃。母亲气得要打他,没打成,自己先哭了。母亲哭的时候提到了父亲,对父亲有所埋怨,说他们父亲要是还活着她哪至于遭这么大的罪。

⑫河生的委屈是一个大包,母亲的话把他的委屈捅破了,他虽然咬着牙对自己说,我是长子,我不哭,可他到底没能咬住,嗷的一声就哭倒在地。

⑬他哭了一会就不哭了,他心里突然升起一个庄严的念头:从今以后,我要好好读书……

(选自《山花》1997年第1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一段“失落的空气”既指人们对年节氛围渐淡的失落,同时也暗示了河生听说姐姐订亲之事后的失落心情。“失落”的感情贯穿全文的始终。
B.母亲在父亲去世后将户主名字换成了河生,这一情节说明母亲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也表明她对河生寄予了厚望。
C.“那个人个头不低,身体结实”,还“捕到了一条很大的黑鱼”,可河生还是不愿意当众承认有这样一个姐夫。河生内心的矛盾与纠结体现了他对姐姐的依恋与不舍。
D.姐夫退亲让河生一家人很受伤,河生“咬着牙对自己说,我是长子,我不哭”,结果“嗷的一声就哭倒在地”,写出了河生的幼稚和软弱。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段是小说情节的第一部分,作为序幕,渲染了气氛,为相关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舞台。
B.小说第④段中断当前的叙事线索,补叙父亲去世后姐姐对河生的照顾,是河生思想性格、情感态度发展变化的基础。
C.③—⑤段是小说情节的第二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开端。作为户主,河生对姐姐订亲,“将变成别人家的人”这件事是本能地抗拒的。此处情节使人物置身于矛盾冲突中,推动故事情节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D.⑥—⑧段是小说情节的第三部分;是故事情节的发展。⑨—段是小说情节的第四部分,是故事情节的高潮,也是结局。姐夫退亲非但没有让河生心想事成、如释重负,相反却使河生一家人很受伤。
3.请分析画线句子中河生的心理。
(1)从此他开始长心了,有事无事蹙着眉头。
(2)心里悄悄泛起一种从未有过的东西,有些柔软,有些滋润,还有漫无边际的忧愁。
4.小说的矛盾冲突可以表现为人与人的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以及人物内心的冲突。《少男》这篇小说中,与主人公河生相关的矛盾冲突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4-04-07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重点中学高中智学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钓

高晓声

江南的黄梅天。漆黑的野外。

雨点打在烂泥地里的吧嗒声、落在水面上的扑通声,碰在阔叶树上的沙啦声……像一支永远演奏不完的乐曲。

江水倒灌进来,打着旋涡,一直撞到运河的南滩,回旋着滚滚东去。

就在这丁字河口的运河岸沿头,站着个穿戴着蓑衣笠帽的人。

渔网提出水面,空空如也。他一松手,网又沉入水里。

“今朝碰到鬼了!”他说着,掏出一支香烟,叼在嘴唇上,咔嚓一声燃亮打火机。

运河对岸,火光也闪了一下,燃出一个亮点儿。

“泼刺、泼刺刺……”又一条鱼落在对岸网里。手电筒亮了一阵又熄灭。想象得出,那条鱼已被绳子穿住鲤口,系在木桩上,囚养在河里了。这样,明天上市场卖活鱼,价钱大。

“什么鱼呀?”北岸的人忍不住问。

“鲤壳子。”南岸的人回答。

“多大?”他真想跑过去看看,可惜附近没桥。

“斤把。”

“贼说贼话!”北岸人骂道,“听声音就不止!”

南岸人嘿嘿笑了。

北岸人低声骂道:“我扳鱼败在你手里,除非鬼摸了头!”

沉默了一阵。南岸人喊道:“贼王,贼王!”

北岸人不答。

南岸人又喊起北岸人的真名:“刘——才——宝—!”

刘才宝生气了:“叫什么魂!”

“今天怎么啦?”南岸人的口气有点揶揄,“听不见你网里有声音哪?!”

这是贼王刘才宝前两夜嘲笑南岸人的话。他哼了一声,道:①“我捉过的鱼,比你吃过的米还多呢!”

“嘿嘿嘿嘿。”

刘才宝今天一直很纳闷。他在这扳了三夜鱼,前两夜几乎网网不落空,可今晚饭后到现在,两三个钟头了,他只扳到一条鳗鱼、一只乌龟。按照渔人的迷信,这是今夜不会再捉到鱼的先兆。但刘才宝天生不是疑神疑鬼的人,要知道他是这一行的状元,已经封王了。虽然王之上冠了个“贼”字。②一个人的技能精到状元的程度,如不配以贼心,怎么发得了财!他要坚持下去,设法扭转局面。

“泼刺、泼刺刺……”又一条鱼落在南岸网兜里。电筒光亮了一阵,那鱼又被系住了。

刘才宝刚满四十三岁,却有二十四年捕捞经验。他毫不怀疑他选择的这个落网地点要比南岸那个地方好得多。为什么今夜兜底起变化,把全部优势转到南岸去了呢?

他提出网来,向丁字河口移近约一丈,把网落入激流中去。

网还没沉入河底,突然网杆竹被猛烈击撞了一下。好家伙!刘才宝几乎在同一秒钟之内,迅速把网提起来。“轰隆隆”一声,那鱼吃了一惊,腾空跃起,落在网外几尺远的河里。

刘才宝一愣,网还不曾放下,南岸却连续响起“轰隆隆……”的声音,分明就是刚才那条大鱼,落入南岸网里了。

那边手电筒亮了很长一阵,隐约看见那条鱼有半人来高,被拎到河边养起来了。

“这条鱼本来是我的。”他咬咬牙说。

他重新提网,发现网被冲得翻了一个身,歪在旁边。他吃了一惊,打亮电筒仔细察看,这才看到今夜的水流太急了,网都停不住。

“嘿嘿。”他忽然冷笑了。心想:“我的鱼竟被他捉得去!我……我不会让你爬到头顶上欺负我!”

他把右脚伸到河里,猛然划了几下:“轰隆隆……”真像有条大鱼落在网里。

“你到底来啦!”他装得快活地说。还亮了片刻电筒。

“什么鱼呀?”南岸人信以为真。

“不识得。”他装得不屑回答。

过了片刻,刘才宝又如此做了一次。把水踢蹬得更响些,似乎又捉着一条更大的鱼。然后,他安然在湿地上坐下,燃起一支烟,悠悠地抽起来。

风轻了一点,雨也小了一点。

刘才宝看了看手上的夜光表,十点五十七分,就打亮电筒,爬上岸头,晃里晃荡,朝自家村上走去。一路还唱着动情的山歌。

歌声越唱越远,电光越打越暗,刘才宝煞脚停住,“咕咕”一笑,熄了电光,轻手轻脚摸黑回头往河边走。

他还没回到原来的地方,就见南岸也亮起电筒,回去夜餐了。刘才宝加快步子到了河边,脱得一丝不挂,悄然滑下河;顺着水势,很快到了南岸。然后沿滩摸去,寻找囚鱼的所在。本来是他(逃脱)的,竟被别人捉去,当然应该收回来。

他摸着那条鱼。真精,一接触,就知道是条草鱼;从头到尾一摸,就吃准重量在十二斤到十三斤之间。他随手从桩上解下绳子,把鱼像牛一样牵在手里。

目的物到手了,一切如他干过了的千百次一样,平安无事。

现在,只要把这条鱼拿到北岸,这趟生意就算成功。

“它还真有点劲道呢!”他兴奋起来。

他决定牵着鱼泅渡。

刚开始浮游,牵鱼的手就被鱼拉住不得自由。他就把绳子打了个葫芦结,把左脚穿进去,让绳子勒紧在脚踝上,腾出双手,一蹬脚,向深水中游去。

他一鼓作气前进着。

那鱼忽儿拉着他往斜刺里去,忽儿拉着他往水底下沉。他游得很吃力。

“它还想拼一拼呢!”他在心里骂。

草鱼把绳拉得急腾腾。箍在腿肚上的葫芦结,越抽越紧;勒得他越来越痛。刘才宝忽然想到,自己都痛了,鱼嘴勒在绳子上能不痛吗?他高兴起来,使劲把脚伸缩,要让鱼嘴痛得不敢再拉他。那鱼也像斗出了性子,竟吃得住痛,一步也不让。

他喘着,把仰出水面的头颅没到水中去,只是在透气时才抬出来。

他被鱼拉得沉下水去的次数越来越多。他动摇了,觉得犯不着同这畜生争胜负。

草鱼拼命直窜,把绳拉得像一根铁棒。刘才宝解不开那个结。

连续三次,刘才宝憋住气,任鱼拉着走。但一口气憋不得那么长,只得放开手,再拼命挣扎着泅上水面换气。

他咬紧牙关,使出绝力,发疯似的挥舞着双臂。前进不到五尺,他沉下去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二段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天气,为人物出场提供典型的舞台背景,暗示一场激烈的争斗即将开始。
B.刘才宝年过不惑,是一个捕鱼能手,经验丰富,技艺精湛,自信笃定,因此他被当地人誉为“状元”“贼王”。
C.刘才宝选的落网地点好过南岸人的那个地方,但被对岸钓鱼人干扰,刘才宝这晚未能捕到称心如意的大鱼。
D.刘才宝以往也干过很多次类似的“偷鱼”之事,都安然无恙;但是这个夜晚他去南岸偷鱼,却意外地出事了。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呼应上文“我扳鱼败在你手里,除非鬼摸了头!”这一句,突出表现刘才宝不甘示弱、自信自负的性格特点。
B.句②是对刘才宝心理隐秘的揭示,也是对刘才宝个人为人处世的经验总结,肯定刘才宝技高胆大、敢作敢为的品质。
C.句③写风轻雨小的情景,一方面衬托出刘才宝故作悠闲自得的心态,另一方面起到舒缓情节、调控叙事节奏的作用。
D.句④用比拟手法,突出草鱼强韧的反抗力,与上文“像斗出了性子”等句呼应,将人鱼争斗的情节推向高潮。
3.高晓声的小说语言富有特色。请从乡土气息和个性化两个方面简要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4.《鱼钓》与《老人与海》都写到“人与鱼”的关系,两个主人公对“鱼”的情感变化有怎样的不同?两篇小说各自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意蕴?请简要分析。
2024-04-07更新 | 13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省示范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联考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4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竞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剪完,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

“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

“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撅屁股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美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我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安。在厂里的时候,一有空也帮一车间男工女工理头发。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10元20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吩咐:“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个程度啊。姑娘撅摄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开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

起风了,杨树轻拂,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就像一尊石像一般,脸上泛出一阵不同寻常的红,只是不再吹口哨了。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5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悄悄扔回地面的那张50元票子。

“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

(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捡钱”事件,以小理发棚为场景,通过对理发师傅、小伙子人物形象的塑造,含落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善意和小伙子的转变。
B.“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就像一尊石像一般,脸上泛出一阵不同寻常的红”,作者通过对小伙子的动作和神态描写,体现了小伙子复杂的心理。
C.文中加点的词语“执拗”,指小姑娘不听从爸爸让她放下饭盒的吩咐,写出她对爸爸只顾工作不顾吃饭的不满,意在突出她固执倔强的性格。
D.理发师傅谈自己的经历,充分表现了师傅自立自强、勤劳能干、诚信友善的美好品质。他的话润物无声,对小伙子也是很好的触动。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次写到理发师的“笑”,或宽容或欣慰,充满善意。师傅的善意温暖了小伙子,为小伙子的知错改错营造了温馨的氛围。
B.面对小伙子的捡钱行为,“我”和理发师傅形成鲜明对比:“我”急着要揭穿小伙子,体现了“我”的打抱不平与正义;理发师傅照常工作,体现了他见惯不怪和隐忍。
C.“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为下文理发师傅说“我知道,知道”埋下伏笔,使情节的发展更加合情合理。
D.文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让读者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同时,“我”同理发师、小伙子之间的互动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3.文中四次提到“口哨”,分别反映了小伙子怎样的心理?
4.有人认为以“理发店的故事”为题比“清风拂面”更好,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2024-04-06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三新学术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军

他往外走的时候,身后传来妻子的嘱咐声:“尽量早点回来,好一块儿送灯啊。”他苦笑一下,迈着大步向外走去。太阳快要落山了,他必须抓紧时间。一边走着,一边用右手大拇指试了试镰刀的刃。

走在山林间,暮归的鸟儿发出嘈杂的叫声,时密时稀,高处有低处也有。树林里有很多种大小动物,过去还有狼经常出现,后来狼不见了,但貔虎、獾、野兔、灰喜鹊、山鸡等都多的是。更神奇的是有一种鸟叫“恨乎”,最大的特点是晚上才发出“恨乎,恨乎”的叫声。由于天还没有黑,现在还没有见“恨乎”的动静呢。

这个地方,山坡往上的山林都属于国有林场,由他担任护林员负责管护,树林以外的地方就是附近村子里的了,恰恰在这个靠近林木的边缘地带有一片坟地,每年的元宵节都让他牵肠挂肚,他总怕来送灯的村民不小心引发火情,造成火灾。

在沂蒙山区,元宵节给自家已经逝去的先人送灯是一件大事,从四个多月前就打谱气儿,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就观察天象,只要那天夜晚月光明亮,天空不见云影,大家就会放心地说道:“来年的正月十五送灯肯定会是个好天气啦!”其实在他的心里,倒是盼着每年都能在元宵节下一场大雪才好呢,要真是下了雪的话就能解除防火的紧急状态,他也就可以放心地和家人一起过个囫囵节了。但是在他担任护林员的这些年里,根本就没有碰到几次元宵节下大雪的时候。

看看天色将晚,他把镰把儿往左腋下一夹,双手使劲搓了几把,右手抓过镰刀,左手抓住地上的枯草和光秃枝条,开始一把把割起来,每割完一把儿就小心地放到远处,归拢在一起好过会儿方便收拾。这片坟地里有接近二十个坟头,他头低着,腰弓着,就这样沉稳地往前割着。很大一会儿工夫后,当他把整个墓地里的草木割取干净的时候,天已经上黑影,圆圆的月亮也开始升上来。他直起腰来向远处看去,很多地方都已经灯光荧荧,送灯的已经开始出门了。

这里的灯,有的是用萝卜和胡萝卜切割成段,在中间挖出盛油和插灯芯的凹穴,制作成的。胡萝卜刻制的,由于颜色发黄,被叫作金灯。还有一种用白面蒸出龙、兔、鸟等形状的面灯,号称银灯。傍晚时分,每家每户都要先到祖茔送灯以示慎终追远,回家后将白面做成的十二属相灯和金银灯在门口、粮囤、水缸、灶台、磨台、厕所、狗窝鸡窝、猪圈羊栏等处点燃,灯光照射各处预兆洁净,不孳生虫蝎。小孩子在大人指导下用面灯照身上各个部位,寓意心明眼亮,不生疾病。

他刚休息了一会儿,就有人陆续到来了,最早来到的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咦,这个老赵,难为他想得就是周到,你看我都带着筲桶来的,就是打谱在筲桶里面烧纸的,哪里敢不好好防火啊!”他躲在树林深处,坐在一块石头上,听到来人这么说,心里感到有一丝欣慰。

这时候,月亮已经升上了中天,月光洒在树上,也洒在地上,就像流动的水一般无声无息,远近铺展。很多鸟类都休憩了,那种叫作“恨乎”的鸟儿开始叫起来:“恨乎,恨乎,恨乎……”它的叫声和林间偶尔传来的一阵阵风声交织在一起,让四周反而显得更加冷清了。

送灯的人这个来,那个去,他等到再也没有人来,坟前的灯盏也全部熄灭了的时候,才起身活动一下有些僵硬的身手,走到墓地里再一次认真检查是否还残留有火种,他把烧过的纸灰逐一翻弄着,直到确认没有任何火星的时候,才彻底舒出一口长气。

他一身疲惫地回到家中,妻子赶紧走上来接过他手中的镰刀,脸盆里已经倒上热水,他简单洗把手,招呼妻子说:“赶紧吧,祖林墓地还是不去了,在路边路祭一下吧,老祖们会理解的。”

妻子把已经放好灯捻儿倒上植物油的灯盏逐一点上,招呼着孩子们一起开始逐一送灯。因为送灯的时候全家人都在家才更加吉祥,所以妻子每年都会这样,不论多晚都要等他回来。

灯一盏盏都点燃起来,灯头在微风的吹拂下,时而歪向这边,时而歪向那边,氤氲出一种明灭闪烁的意境。一直在叫的“恨乎”,这时候也停歇了下来,四周已进入了一片寂静。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处老赵的“苦笑”表明他已预料到今晚不会早回家,因此对妻子的叮嘱只能用无奈的笑容回应。
B.通过“送灯”时他人关于老赵的言论可以看出,老赵此前提醒过人们要注意防火,这使村民的防火意识得以增强。
C.老赵最终没去祖林墓地“送灯”,一是因为自己防护员的职责所在,二是因为他敢为天下先,勇于打破传统习俗。
D.老赵因护林工作几乎没有和家人度过一个完整的元宵节,但妻子从不抱怨,体现了妻子对他工作的理解。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时候,月亮已经升上了中天”,此处景物描写,既表现出护林员工作时间之长,又烘托了护林员结束工作后轻快的心情。
B.文章对于“送灯”习俗的介绍属于插叙,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也使得文章内容更加丰富。
C.文中“鸟儿发出嘈杂的叫声”“树林里有很多种大小动物”,描写出山林的嘈杂,尤其是具体点出了动物的名称种类,从侧面表明了护林工作的重要性。
D.他“才彻底舒出一口长气”,这一简单的动作,既展现出护林员工作的辛苦,同时又体现了老赵完成工作后内心的放松与踏实。
3.本文着力描写老赵的“护林人”形象,在行文时却一再写到“恨乎”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4.“个性化的人物、好看的故事、富有意蕴的主题”是高军小小说的主要特点,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体现这些特点的。
2024-04-01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腾云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忧乐行

聂鑫森

红果果真的很后悔。

她怎么能再去烦扰顾忧乐老师呢?

走出大学校门,她参加了工作,一转眼就几个月了。顾老师年近花甲,瘦高个,瘦削脸,戴着一副深度眼镜,在心理学系专开一门课——社会心理学。红果果最喜欢听顾老师的课,他的课不但讲得妙趣横生,声音也浑厚、沉着。她上课认真,下课了还会去请教有关问题,成绩自然是名列前茅,顾老师很欣赏这个既刻苦又有悟性的学生。

顾老师曾问红果果,是否愿意读他的研究生,读了硕士再读博士?

红果果眼睛湿了,说:愿意。然后叹了口气,又说:我家在农村,爹妈身体不好,还有正读书的弟弟妹妹。我得赶快去工作,什么工作都行,只要能养活自己和帮助家里。老师,辜负您的好意了。

顾老师说:人世都道读书好,贫家首思吃饭难。我理解。不过,我建议你优先考虑能广泛接触社会的工作,再在业余多读书,别丢弃了自己的专业。

红果果答道:谢谢老师教诲。

湘楚市是一座古城,这些年发展很快。老城区依傍湘江,从南到北早形成格局,然后陆续在江上建起几座大桥,形成一片宽阔的新区。地方大了,道路多了,与之配套的公交车线路自然与日俱增。

公交车公司张榜招聘司机和售票员,每月工资近三千元。红果果心想自己可以先去应聘售票员,这个工作让自己既有时间去学习,也能广泛接触社会且待遇还不错,便立即去应聘,被录用后分配到44路的一辆公交车上。当她用手机向顾老师汇报时,顾老师说:好!你可以接触不同的人群,了解他们不同的心理趋向,增长见识。休息日,到我家来,让师母给你做好吃的。

44路,起点在城南,终点在城北,全长十来公里,沿途有十多个停靠站。共有八台车跑这条线路,两班人马轮换,人歇车不歇。早晨六点至下午二点是一个班,下午二点至晚上十点是另一个班。

红果果售票的这台车,还有一个和她同时应聘上岗的司机尹勇,是部队退伍的汽车兵,三十多岁,长得粗黑健壮。得闲时,他喜欢谈在部队开车的奇闻,高山险岭窄路,多少次死里逃生,就没害怕过!红果果很佩服他。

这条线路有几个站上车下车的人比较多:伤科医院、肿瘤医院、养老中心,还有终点站殡仪馆。

红果果发现这个城市,居然有这么多的伤残者、重病者、衰老者、悲痛者!他们或头上、手臂上、腿上缠着渗出血痕和药味的白绷带,或拄着木拐、坐着轮椅,或拎着装CT片的牛皮纸袋,或戴着化疗后的假发,或手臂上套着黑袖章,或压低声音呻吟。陪同他们和搀扶他们的亲戚朋友,满脸皆是酸楚和无奈。

一晃三个月过去了。

司机尹勇的话越来越少了。有一天在终点站的休息室,他突然对红果果说:难怪新来的司机和售票员,都安排跑44路,天天接触伤、残、病、死,压抑得难受。

你当过兵,还怕这个?

一时的惊恐我当然可以不惧不怂。但要长期面对惊恐,一日又一日,难!我老婆说我脸相都变了,让我赶快辞职。

红果果认真看了看尹勇的脸色:白里透出淡青;再看他坐着的模样;体形僵直。她想起顾老师曾讲过,长期面对惊恐的环境,心理和情绪的恐惧必须得到合适的释放和抚慰,使之消泯。但她摇摇头,说:你和先前一样,没变!心里却嘀咕:你变了。我也一样。

红果果认为工作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必须坚守下去,但也忍不住把尹勇和她的感受告诉了顾老师,得到的答复是:你别着急,这是个好课题!

到了星期天,轮到红果果休息,顾老师打电话叫她去吃午饭,顾师母特意做了几道可口的菜,还热了一小壶黄酒。

师母说:果果,你瘦了,工作累吗?

师母,卖车票,不累。

我也是教心理学的,你的脸色告诉我,情绪中积存着许多不安的因子呵。

顾老师忙说:来,喝口温好的黄酒,然后你多吃菜,古人说‘酒能增豪气’!

谢谢老师和师母!

果果,接你电话后,我去贵公司找来一份市区线路图,好好地研究了一番。

让老师操心了。

有条77路公交线,从老城区始发,过湘江一桥去江对岸的新城区,沿途停靠点有市妇幼保健院、天台幼儿园、白鹤小学、体育馆等八个站。你去坐过吗?

没有。红果果低声回答。

我和你师母去坐过好几次。司机和售票员称‘77’为‘喜喜’。你们的‘44’,我也去坐过,是你不当班时。

怎么叫‘喜喜’呢,老师?

这几个站上下的人也多;腆着大肚子的孕妇,期待新生命的诞生,满脸喜气洋洋;抱着新生儿的年轻人或是老辈子,听着清亮的啼哭声,笑得特别开心;幼儿园的孩子、小学生娃娃和家长牵着手,不停地说着有趣的话;还有运动员,满身透出力量和朝气,让人觉得这个世界充满希望!我们两个老人,忽然觉得心情很阳光,不知老之将至。

怪不得老师说这是个好课题。

这个课题是你——红果果首先发现的,我不能据为己有。饭后,我们陪你去坐77路公交车,来回多坐几次,实地感受一下。让你在44路车上积压的悲凉,得到舒散和蜕变,重获快乐。也许你可以写出一篇论文。

好!红果果笑了,笑得流下了眼泪。

……

公交车公司忽然在大会上宣布:跑44路车的员工,三个月为一个周期,与跑77路车的员工互换。此后,依前例,再互换下去。总经理还特意表扬了红果果,说她身为一个大学毕业生,却乐意当售票员,品德高尚,还能着眼全局,关爱同事;通过调研,向公司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解决了一直困扰我们的难题。她还将写一篇关于社会心理学的论文,让我们翘首以待!

尹勇对坐在身边的红果果小声说:谢谢你。要不我只能辞职去另谋生计了。

是顾忧乐老师启悟了我。他深知我的忧乐、老百姓的忧乐。

对呀。对!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红果果听从顾老师的建议——从事公交车售票员一职,从业期间她的心理发生很大变化,但一直坚守着。
B.湘楚市44路公交线上有伤科医院、肿瘤医院、养老中心等站点,这使得红果果帮助了不少老弱病残之人。
C.红果果受顾老师和师母的启发,发现了44路与77路公交线蕴含着社会心理学课题并想到为此撰写论文。
D.小说结尾通过“公交车公司忽然在大会上宣布”和总经理的话,侧面表现了红果果在岗位上的用心付出。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从红果果很后悔写起,设置悬念,然后再叙写红果果参加工作之前的事情,布局十分巧妙。
B.小说详细描述了湘楚市的发展,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引出下文公交车招聘司机与售票员的情节。
C.小说标题颇有意味,既指44路和77路两条公交线路带来的“忧”与“乐”,也指关心百姓忧乐的情怀。
D.文中44路公交车上的情景与77路公交车上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湘楚市令人“忧乐”的两面。
3.小说中公交车司机尹勇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评价聂鑫森的小小说善于赞扬人性中的善,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师傅(节选)

何顿

我们应该叫师叔的周进元,突然出现在武馆里,我就预感会有什么事发生。

师叔扫一眼武馆的人,把师傅拉到一隅叽叽咕咕地说了些话,声音很小,听不清,只见师傅走过来对师爷说:师傅,我恩师向恺然老师找我。我今天要去长沙。师爷捋着灰白的长须,朗声道:去吧。师傅给师爷一个拱手,跟着师叔匆匆而去。

这是一九四九年四月下旬的一天,这一年橘树开花的时间推迟了半个月,四月初就应该开的,直到这个时候屋两旁的橘树才开花,香气袭人,招来了蜜蜂和蝴蝶。杨四喜走到我身边,用肩头碰下我,说:我爹说沅江要打仗哒。共军要打来哒,县城里人心惶惶。我觉得杨四喜脸上的表情很滑稽,你是说县里的官员们吧?杨四喜说:嗯啰,我爹讲他们都急晕哒。

三天后师傅和师叔又回来了,两人在县城街上贴招兵告示,白纸黑字,招交通警察。我很奇怪,问:师傅,交通警察是干么子的?师傅说:维持社会秩序的。我说:我可以报名吗?师傅说:可是可以,不过湖南马上要打仗了,这很危险的。我不怕道:不危险我反倒冇兴趣。师傅扫我一眼:那你去跟你爹娘说,我们是去省城受训。

爹反对,娘也不同意。我去杨四喜家,杨四喜的爹娘也反对杨四喜当兵。

我们走进武馆,武馆里很多弟子围着师傅和周师叔,问这问那,积极报名。

师傅问我:打铁,你爹娘同意冇?我撒谎:我爹娘讲,跟着师傅,他们放心。师傅就把我的名字登记了,转头问:四喜你呢?杨四喜答:我爹娘随我。师傅又在报名册上写下杨四喜的名字。师傅说:你们也不要有太多顾虑,我带你们去会对你们负责的。

我们报完名,师爷走拢来,拈着胡须道:杞荣,国民党大势已去,你考虑过后果吗?师傅扫我们一眼,有点犹豫。周师叔说:师傅,他们是当交通警察,不会有危险。师爷有些担心:就怕他们的爹妈以后找上门来,我无法交代啊。他们毕竟是我贺家武馆的弟子,我的意思你明白吗?师爷是站在我们父母辈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师傅望一眼天空,对师爷说:师傅,咯和您冇关系,您并冇要他们报名,他们是自愿报名。

师傅、周师叔在县城招了三天兵,陆续有一百八九十人报名,武馆里六十多名年轻弟子都报了名,都想跟着师傅出去闯。另外报名的人有乞丐、无业人员,还有县里的警察和原国军官兵——他们是在长江以北的战场上随长官向共军投降,领了路费回家的,见家里日子不好过,又来当兵吃粮。

师傅和周师叔在县城里招兵,早引起保安团和县警察局留意了,那天保安团长和警察局长都来到武馆,还带了几个荷枪实弹的兵。师傅扫一眼熊局长,道:我想二位公务繁忙就冇跟你们打招呼。我也不是私下招募,是奉命行事。师傅从口袋里掏出委任状,递给刘团长看,说:我是奉湖南省交通警察总队少将总队长之命,回沅江招交通警察。打发走这两人,师傅对周师叔说:我猜他们是奉县党部之命来的,我们得赶快启程,以免夜长梦多。周师叔说:你讲得对,我马上去包船。

周师叔包了一艘客轮,因怕有的人领了大洋就开溜,师傅让我和杨四喜把一麻袋银元抬到船上,等大家都上了船,船驶离岸边后先发一半军饷,另一半军饷,从警一个月后再发。我和杨四喜把军饷抬到船舱里,守着。大家陆续上船后,船鸣的一声,掉头,朝长沙驶去。周师叔拿着花名册进来,叫一个人的名字,让我们发一个人的军饷,发完一个打一个勾,直到最后一个人领完军饷,麻袋瘪了,周师叔才站起身,走到拿了军饷的人中,提高嗓门警告道:弟兄们,你们拿了军饷就是军人,交警就是军队,都得服从命令。我丑话讲在前面,不听命令者,军法从事。大家都望着他,显然有的人不懂军法从事的意思。周师叔解释道:军法从事就是枪毙。枪毙,你们总懂吧?众人听毕,个个咋舌。③周师叔又大声道:所以,大家都得服从命令。

师傅把我和杨四喜、胡山中队长和马赢中队长等几个要人叫到船头开会。马赢是县警察局治安队队长,为人有些嚣张,与周师叔是表亲,他愿意舍弃那个能捞油水的官职跑来当交通警察,倒真让我和杨四喜意外。师傅的脸色在黄昏的光芒下很严肃,这是师傅要宣布重要之事。他看着当过国军连长的胡山和当过县警察局治安队队长的马赢,开口道:弟兄们,我们名义上是省交通警察,实际上是湖南地下党领导的起义队伍。我们都惊愕不已地望着师傅。师傅接着道:共产党的第四野战军马上就要进攻长沙哒,湖南省主席程潜不忍心湖南的父老乡亲生灵涂炭,决定和某些退守到长沙的国军将领一起起义。战火一旦烧起来,死的都是老百姓。我们其实是一支湖南地下党领导的起义部队。上面给我们的任务是第四野战军攻打长沙时,要我们做内应,你们明白吗?师傅这话一说完,我心里一亮,原来师傅是带我们起义,难怪师爷讲国民党大势已去和劝说师傅时师傅脸上略带微笑!

当过治安队队长的马赢说:长官,我早就猜到了。咯个时候还有谁肯为国民党卖命?我问进元,进元要我莫问,在我一再追问下,进元才对我讲,我会带你弃暗投明。杨四喜说了句让大家都安心的话:我们是跟着师傅走向光明。

(选自2023年第9期《湖南文学》,有删减)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叔来武馆找到师傅,两人躲到一边悄悄说话,可见他们商量的事情非常重要,不想让过多的人知道,然后师傅借口长沙的恩师有事找师爷告别。
B.虽然“我”和杨四喜两个人的父母都不同意我们应征,但我们两人还是瞒着他们在师傅那里报了名,一句“不危险我反倒冇兴趣”,写出了“我”的耿直。
C.仅仅三天时间,就有将近二百人报名应征交通警察,但是这些应征者来源复杂,应征的动机不一,这是开船后才分发军饷和强调服从纪律的原因。
D.听了师傅关于作内应任务的解释,我们几个骨干都十分惊讶,“我”终于理解了师爷劝说时师傅的神情,马赢则进一步验证了师叔告诉他的“弃暗投明”计划。
2.关于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处,开篇即设置悬念,师叔周进元为什么会突然到武馆来,究竟会有什么事情发生?“我”的预感准确不准确?大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②处,这一叙写是对师爷这一人物的评价,他从长辈的立场看待“我”和杨四喜报名应征一事,虽然思想守旧,言语中却满是对后辈的关爱。
C.第③处,是对周师叔的语言描写,因为大家伙儿领了军饷,已经成为了军人,所以周师叔强调有令必从,树立声威,由此看出他善于驭下的一面。
D.第④处,借杨四喜的话写出了大家此刻的心理,“跟着师傅”和前文师傅说的话“会对你们负责的”相照应,“走向光明”则凸显革命必胜的信心。
3.因为前文埋下的伏笔,师傅最终宣布队伍性质的情节并不突兀。请简要梳理这些伏笔。
4.何顿说:“福克纳用美国南方的方言描绘密西西比河边的小镇,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世界级的文学大师。”请结合这篇小说的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谈谈你对何顿的话的认识。
2024-03-09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五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渡口

鲁彦周

那是前年春天。

你到过这水库的上游吗?那里山高路陡,一天只能看到几个小时的太阳,猴子成群结队,参天古木,绵延千里,无穷无尽的财富,正等待人们去开发。我去年是为了调查一种货源才到那里去的。

那天傍晚,我来到了大山脚下的渡口。水库还没修成,水流非常急,轰轰轰,哗哗哗,响得人头发晕。我在渡口一棵大树下坐了下来,因为翻了几天山,非常疲乏。

忽然觉着有一个人朝我走来,睁眼一看,一个六十多岁老头,站在我面前。这老头满脸皱纹,头发胡子都是白的,个子又高又瘦,像个长颈鹤,他冲着我没头没脑地问:“同志,你不想渡河啦?怎么睡到这里,也不喊我一声!”“渡河?”我慢慢爬起来,一只起码有一百年历史的老渡船,正在水里晃荡着。老头不声不响替我提起包,又伸手拍拍我身上的灰,眼睛眯成一条缝,脸上泛起淡淡的极温和的笑意,说:“太累了吧?我在河对岸就看见你了,怕你有急事,急急忙忙赶过来,谁知你倒睡着了!唉,年轻人啦,身体怎么样?还好吧?”

我和老头上了船,他荡起了桨,不时用眼睛盯着我,似乎想打听什么,可是我阴沉着脸,把他的话头拦住了。我注视着河面,河面上不断涌起浪花,哗啦啦,河底下全是狰狞可怕的怪石头,跟水顽强地搏斗着,至于一些黑色的水草,早被冲得乱摆乱动,直不起腰来。太阳早已不见了,天空碧蓝,金色的阳光在山峰顶上闪动,水声和竹林里的风声喧哗竞赛地响着!

“同志……”老头喊我,可在这同时,我却该死地冒出一句话来,我说:“真倒霉,跑到这个鬼地方,才四点钟就看不见太阳,唉!”一口气才叹完,只见老头的手微微抖了一下,笑容不见了,脸色阴暗下来。我不知道老头脸色为什么变得这样快,还在嘟嘟哝哝抱怨,最后我说:“这回回去,得要求调动工作了,同志们多得很,干么非要我干这个!”

老头再不说话了,我也抑郁地望着对岸。很快船就靠岸了,我跳下了船,回头看看老头,他正低着头,用湿布仔细抹着船沿,虽然它并没有半点灰尘。

我在对岸合作社设立的小客店坐下来,一个中年妇女问我吃些什么。在等菜的当儿,两边路上来了十几个年轻人,背着背包,穿着草鞋,连衣服都是破的。他们有男有女,嘻嘻哈哈,快乐得像群麻雀,有个扎辫子的姑娘,边走边吹口琴。

客店里的中年妇女见他们来了,放下炒菜勺子跑了出去,抹船的老头也直起腰来。

“杜老爷爷,你好呀!”吹口琴的姑娘清脆地喊。

“你们好,工作完成啦?”

“快啦,老爷爷!”

客店里那位妇女满面笑容地走回来,她对我说:“你看这些勘察队的年轻人,山风把他们吹得比铁还硬!咳,不容易呀,才来时,都是白面书生和娇嫩的小姐哩。”

不知究竟是什么缘故,当我疲乏地躺在铺上时,杜老头的形象总在我眼前。店里妇女说杜老头祖居渡口,父亲是摆渡的。他成年的时候,赌咒也不干摆渡的活,任父母怎么说,他也不干,他坚决要到山外去;谁知这时候他家里忽然来了一个人,这人是干什么的,别人不清楚。不久,这人和杜老头交上了朋友,杜老头不闹着要走了,他忘记了自己赌的咒,干起摆渡的活。别人问他为什么,他不说,问急了,便笑笑说:“山和水都要我干,我怎能不干?”说得叫人莫名其妙。

后来山里闹起革命,他不声不响地摆渡;红军走了,日本人来了,他还是不声不响地摆渡。不久,他的大儿子——游击队的一个分队长给反动派杀害了;小儿子,一个勇敢的游击队员在山里牺牲了;他的老伴给反动派逮去了,临死还喊:“共产党万岁!”

老头身边只剩下一个女儿,他老了,头发白了,人瘦了,他离开了渡口躲到山里,可是每天夜里,人们还能看到他悄悄地走回来,悄悄跳上船,迎接或是送走我们的同志。

直到解放后,大家才晓得他是个二十多年的老交通员,二十多年的老党员。他到过北京、合肥,县里给他盖了休养的地方,可他又回到渡口,摆起渡来,这回不是不声不响,而是大声大响大笑大唱了!

大家又问他为什么,他的回答又是怪得很。他说,我这渡船将来是一个见证人,我还能不陪它到底?等它进了博物馆,我还要做讲解员陪着它……

这便是那中年妇女跟我说的情况,至于杜老头到底有什么心事,她不知道。她跟我谈完,忙自己的事去了。我想睡,可是一点睡意也没有,我披上衣,爬起来,走到外面。

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已经爬到顶中了,山峰、竹林、河面,都被一层蒙蒙胧胧的薄雾笼罩着,天空没有一片云,黑郁郁的山影把星星衬托得更亮。我从这里向南边看过去,南边的最高峰上亮着无数灯光,闪闪烁烁,像是镶在山顶上的一个宝石珠冠。灯光下篝火隐约,忽明忽暗,那里好像人很多,不时有爆炸声响起。再看看东北两面群山,原来以为是荒无人迹的地方一下子变成了神话世界,数不清的灯火像珍珠一样挂在林间!我仿佛听见人们在欢笑,看见建设者们的红黑的面孔。

“山里的建设开始了!”我心里想。这时河上来了一个船队,竹筏上点点灯火,许多人正在和水流搏斗着,招呼声、喊声使幽静的渡口喧哗起来了。

1959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财富”“开发”等词语暗含对山里美好未来的期待,这交代了小说时代背景,也成为“我”进山的背景。
B.面对主动热情帮助自己的杜老头,“我”却始终阴沉着脸,这让杜老头很失望,于是以沉默不语表明态度。
C.杜老头说“山和水都要我干,我怎能不干”,从中看出他决心参加革命事业,用自己的行动守卫一方山水。
D.杜老头及其家人为了革命事业而殒身不恤的事实,说明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许许多多普通民众的支持。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在描写人物形象时富有暗示性,如杜老头出场时的肖像描写用精练节省的文字,巧妙暗示了杜老头的革命精神。
B.小说借客店妇女之口道出勘察队年轻人的变化,虽是寥寥数语,却展现了新中国早期建设者的风采,富有浪漫气息。
C.小说反复写到杜老头解放前摆渡时的“不声不响”,凸显他的谨慎与坚毅,也与解放后的“大声大响”形成了对比。
D.小说中杜老头将老渡船比作历史见证人,虽然渡船会随着时代发展失去摆渡的作用,但是仍然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3.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呈现的是“我”眼中的景物,别具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功能。
4.小说采用故事套故事的形式展开,这样叙述有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简要分析。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还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只得站在外面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但响动是有了。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向她道歉,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我说完了,她也不作声,还是低头咬着嘴唇,好像忍了一肚子的笑料没笑完。这一来,我倒有些尴尬了,下面的话怎么说呢!我看通讯员站在一边,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我,好像在看连长做示范动作似的。我只好硬了头皮,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这一次,她不笑了,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我说完了,她看看我,看看通讯员,好像在掂量我刚才那些话的斤两。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节选自茹志鹃《百合花》)

文本二: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她这才想到把它举起来仔细端详。她想,为什么坐了一路火车,竟没有拿出来好好看看?现在,在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小心地把它打开,又学着同桌的样子轻轻一拍盒盖,的一声,它便合得严严实实。她又打开盒盖,觉得应该立刻装点东西进去。她丛兜里摸出一只盛擦脸油的小盒放进去,又合上了盖子。只有这时,她才觉得这铅笔盒真属于她了,真的。她又想到了明天,明天上学时,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

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不再害怕了,在枕木上跨着大步,一直朝前走去。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台儿庄也一定会是这样的

(节选自铁凝《哦,香雪》)

文本三: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节选自孙犁《荷花淀》)

1.下列对人物形象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的新媳妇有着笑而不语、美丽娴静的别样韵致,“半晌”二字足见新婚被子的珍贵和情感上的不舍,也因此更见出人物形象的真实。
B.文本二写到“她多么盼望她们会再三盘问她啊”,香雪端详铅笔盒之后,希望同伴们盘问,这是少女虚荣的表现,也意味着纯真而质朴的乡村文化的失落。
C.文本二中“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的自动铅笔盒,象征着文化、知识、现代文明,体现了香雪对新生活的向往。
D.文本三中“柔滑修长的苇眉子”“在她怀里跳跃着”,这两句活画出了水生嫂有着优美的劳动姿态和娴熟的编席手艺。
2.下列对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选文写新媳妇的肖像、神态、动作以及“我”的解释,但不写新媳妇的语言目的是为了写出新媳妇在贫寒中仍然保持着温润的美好。
B.文本二,作者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山村少女纯真善良、洁白无瑕的心灵,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C.文本三,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
D.文本一写新媳妇的神态、文本二写香雪的动作、文本三写水生嫂的劳动场面,都有着清新的笔调、温婉的用词以及灵动的叙述节奏,勾勒了一幅“文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画面。
3.《哦,香雪》中,香雪追求的铅笔盒有什么象征意义?请简要分析
4.三个文本都有着相近的风格,是“诗意小说”的典范。作家孙犁曾这样评价《哦,香雪》:“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请你结合选文,分析《哦,香雪》从哪些方面体现“诗意”。
2024-03-03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扎西达娃

现在很少能听见那首唱得很迟钝、纯朴的秘鲁民歌《山鹰》。我在自己的录音带里保存了下来。每次播放出来,我眼前便看见高原的山谷,乱石缝里窜出的羊群,山脚下被分割成小块的田地,稀疏的庄稼,溪头边的水磨房,石头砌成的低矮的农舍,负重的山民,系在牛颈上的铜铃,寂寞的小旋风,耀眼的阳光。

不管现代的物质文明怎样迫使人们从传统的观念意识中解放出来,帕布乃冈山区的人们,自身总还残留着某种古老的表达方式:获得农业博士学位的村长与我交谈时,嘴里不时抽着冷气,用舌头弹出“罗罗”的谦卑的应声。人们有事相求时,照样竖起拇指摇晃着,一连吐出七八个“咕叽咕叽”的哀求。一些老人们对待远方的城里人,仍旧脱下帽子捧在怀中站至一旁表示真诚的敬意。虽然多年前国家早已统一了计量法,这里的人们表示长度时还是伸直一条胳膊,另一只手掌横砍在胳膊的手腕、小臂、肘部直到肩膀上。

扎妥·桑杰达普躺在床上,他进入幻觉状态,跟眼前看不见的什么人在说话:“当你翻过喀隆雪山,站在莲花生大师的掌纹中间,不要追求,不要寻找。在祈祷中领悟,在领悟中获得幻象。在纵横交错的掌纹里,只有一条是通往人间净土的生存之路。”

“两个康巴地区的年轻人,他们去找通往香巴拉的路了。”他说。

扎妥·桑杰达普闭上眼,断断续续回忆起当前那两个年轻人来到帕布乃冈山区的事,他讲起那两个人告诉他一路上的经历。我听出扎妥是在背诵我虚构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我给谁都没有看过,写完锁进了箱里。他几乎是在逐字逐句地背诵,地点是一路上直到帕布乃冈一个叫甲的村庄。时间是1984年。人物一男一女。这篇小说没给别人看的原因就是到最后我也不知道主人公要去什么地方。

最后,其他人进屋来围在他身边,他眼睛半睁,渐渐进入了失去知觉和思想的状态。

有人开始准备后事了。扎妥将被火葬,我知道有人想拾到他的舍利作为永久的收藏和纪念。

我决定回到帕布乃冈,翻过喀隆雪山,去莲花生的掌纹地寻找我的主人公。

等我从一个黎明醒来,发现自己睡在一块高大无比的红色巨石下面。我是在一个呈放射型向前延伸的数不清沟壑的汇聚点上。我急忙攀上眼前一面乱石突出的沟壁,探头一看,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地平线,我已经到了掌纹地。数不清的黑沟像魔爪一样四处伸展,沟壑像是干旱千百年所形成的无法弥合的龟裂地缝,有的沟深不见底。竟然找不到一棵树,一根草。一片蛮荒。

不一会儿,一两公里外的前面出现了一个黑点。等我看清时,惊讶得站住了:“是婛!这是我万万没预料到的。”

“塔贝要死了。”她哭哭啼啼走过来说。

婛把我带到她身边的沟底下。塔贝躺在地上,他脸色苍白,憔悴,沉重地呼吸着。

“他腰上的伤很严重,需要不停地喝水。”婛在我耳边低语。

“他一直想知道那是什么。”婛指着我身后,我回过头,从沟底往回望去,这是一条笔直的深沟,一直可见到头,前面那座红色巨石正是我昨晚过夜的地方。现在才看清,红色的心脏上刻着一个雪白的“弓”。站在红石下仰起头是无法看见的。据我所知,要么,就是此地是神灵鬼怪出没的地方,要么,这里曾埋葬过一位伟人的英灵。

我俯在塔贝耳边,轻声细语地用各种他似乎能理解的道理说服他,使他相信他要寻找的地方是不存在的,就像托马斯·莫尔创造的《乌托邦》。

晚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要让他放弃多少年形成的信仰是不可能了。他翻了个身,将脑袋贴在地面,耳朵贴紧冰凉潮湿的地面。“你听!听!”

好半天,我只听见自己心律跳动中出现的一点微弱的杂音。

“扶我上去!我要到上面去!”塔贝坐起身,挥舞着手喊道。

我只得扶起他。婛先爬到沟上面,我在下面托住塔贝,他身体居然很沉。我扛着他,一手小心护着他腰,另一只手扭住锋利突出的岩石块,一点点把他往上托。太阳正要从地平线上升起,东边辉映着一派耀眼的光芒。②他贪婪地吸了一口早晨的空气,眼睛警觉地四处搜寻,想要发现什么。

“它说的是什么,我听不懂,快告诉我,你一定听懂了,求求你。”他转过身匍匐在我脚下。

我耳朵里接收的信号比我早几分钟,随后我和婛都听见了一种从天上传来的非常真实的声音。

“是寺庙屋顶的铜铃声。”婛喊道。

“是教堂的钟声。”我纠正道。

“山崩了,好吓人。”婛说。

“不,这是气势庞大的鼓号乐和千万人的合唱。”我再次纠正道。婛困惑地看我一眼。

“神开始说话了。”塔贝严肃地说。

这次我没敢纠正。是一个男人用英语从扩音器里传来的声音。我怎么也不能告诉他,这是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三十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电视和广播正通过太空向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报送着这一盛会的实况。我终于获得了时间感。手表上的指针和日历全停止了③,整个显出的数字告诉我:现在是公元一千九百八十四年七月北京时间二十九日上午七时三十分。

“这不是神的启示,是人向世界挑战的钟声、号声,还有合唱声,我的孩子。”我只能对他这样讲。

不知他听见没有,或者他什么都明白了。他好像很冷似地蜷缩起身子,闭上眼,跟睡着了一样。

我放下塔贝,跪在他身边,为他整理着破烂的衣衫,将他的身体摆成一个弓形,这使我感到很内疚。是我害了他,也许,这以前我曾不止一次地将我其他的主人公引向死亡的路。是该好好内省一番了。

“现在,只剩下我一个人了。”婛可怜巴巴地说。

“你不会死。婛,你已经经历了苦难的历程,我会慢慢地把你塑造成一个新人的。”我仰面望着她说,我从她纯真的神情中看见了她的希望。

她腰间的皮绳在我鼻子前晃荡。我抓住皮绳,想知道她离家的日子,便顺着顶端第一个结认真地往下数:“五……八……二十五……五十七……九十六……”

数到最后一个结是一百零八个,正好与塔贝手腕上佛珠的颗数相吻合。

这时候,太阳以它气度雍容的仪态冉冉升起,把天空和大地辉映得黄金一般灿烂。

我代替了塔贝,婛跟在我后面,我们一起往回走。时间又从头算起。

文本二:

百年孤独

加西亚·马尔克斯

还是奥雷里亚诺想出了办法,在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帮助人们抵御失忆。这发现本出于偶然。他属于第一批病人,已是老练的失眠者,并借此掌握了高超的金银器工艺。一天他在寻找用来捶打金属箔片的小铁砧时,却想不起它的名称。父亲告诉他:“砧子。”奥雷里亚诺把名称写在纸上,用树胶贴在小铁砧底部:砧子。这样,他相信今后就不会再忘记。当时他还没想到这便是失忆开始的症状,因为那东西的名称本不好记。没过几天,他发现自己对实验室里几乎所有器物都叫不出名来。于是他依次注明,这样只需看一下标签就可以辨认。当父亲不安地告诉他自己童年最深刻的记忆都已消失时,奥雷里亚诺向他传授了这一方法。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先在家中实行,而后推广到全镇。他用小刷子蘸上墨水给每样东西注明名称:桌子,椅子,钟,门,墙,床,平锅。他又到畜栏为动物和植物标上名称:奶牛,山羊,猪,母鸡,木薯,海芋,香蕉。随着对失忆各种可能症状的研究不断深入,他意识到终会有那么一天,人们即使能通过标签认出每样事物,仍会记不起它的功用。于是他又逐一详加解释。奶牛颈后所挂的名牌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体现出马孔多居民与失忆斗争的决心:这是奶牛,每天早晨都应挤奶,可得牛奶。牛奶应煮沸后和咖啡混合,可得牛奶咖啡。就这样,人们继续在捉摸不定的现实中生活,只是一旦标签文字的意义也被遗忘,这般靠词语暂时维系的现实终将一去不返。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帕布乃冈山区的人们依然说着古老的话语、用着古老的计量方式,说明他们依然还生活在封闭的原始社会,意在表现他们蒙昧未脱的生活方式。
B.扎妥·桑杰达普临终前还在背诵“我”的作品,特别是“在纵横交错的掌纹里,只有一条是通往人间净土的生存之路”,这表现了得道高僧对于作品有独到的理解。
C.“我”、婛和塔贝对于声音得到了不同的结论,这是作者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将虚拟空间与现实巧妙结合的体现,以具体的奥运会开幕式表现了外来文化对于原始封闭思想的冲击。
D.奥雷里亚诺想不起自己童年的美好时光时,发明了“注明”的方法,这很好地解决了“遗忘”的问题,是实用的,具有长效性。
2.下列对文本相关文字、技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处的“迫使”,说明了帕布乃冈山区的人们对现代思想的抗拒,他们拒绝一切新的元素,维持这古老的生活方式,哪怕有农业博士当村长也改变不了这个现实。
B.②句的景物描写,暗示“新”的一天即将到来,不能放下信仰的塔贝即将死去,同时又表现了“我”即将带着婛找到新的出路。
C.文本一有多处前后呼应,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小说主题,如③句“时间停止”与文末的“时间又从头算起”,起到了凸显主题的作用。
D.文本一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和思想倾向,让“我”能够在现实与魔幻中自由穿梭,能更好地表现“我”的主张。
3.文本一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写听见秘鲁民歌《山鹰》后想象的景象?
4.作为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代表,扎西达娃一定程度上吸取了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特征,请从创作手法和思想情感入手,结合文本简单分析两篇文本的相同之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